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统计新闻是用经过抽象量化的统计数字来反映某个经济活动或经济砚象的数量状态,让人们从这个数量形态上去认识这个经济活动或经济现象的意义。本文从介绍统计新闻的特点入手,结合笔者自己的工作实践,探讨了如何做好统计新闻深度报道。
【关键词】经济新闻 统计新闻 深度报道
统计界有名言:“统计是流动的历史,历史是流动的统计。”每项统计报告,记载了刚刚过去的社会经济的数据历史;及时讲述这段历史,告诉人们这些刚产生的数字,此刻代表着什么、说明着什么、揭示出什么,预示出什么?那么统计无论是“流动的历史”也好,“历史的流动”也罢,就成为了当下的新闻。
一、统计新闻的特点
统计新闻不同于一般的经济新闻直接反映具体的、实在的、可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它往往是用经过抽象量化的统计数字来反映某个经济活动或经济砚象的数量状态,让人们从这个数量形态上去认识这个经济活动或经济现象的意义。如果说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那么可以说,统计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间接性报道。
在统计新闻中,除了描述新闻事实的数字材料外,大量的引证和分析数字的材料往往是“背景材料”。从这个意义上看,有时统计新闻实际上是背景性新闻。
一般的经济新闻要求及时、新鲜,有严格的时间性限制,报道上要与事实发生的时间距离越近越好,但统计新闻所报道的不是“现在事实”而是“过去事实”,有时还会有对“未来事实”的预测报道,因而表现为一定的滞后性和超前性。它的主要价值不在时新性上,而重在针对性上,只要它针对有关决策提出了适时的分析和建议,起到了参谋作用,那么它就是有较强的新闻价值。
统计新闻虽然也是以经济为题材的,但不能把它与一般的经济新闻划等号。由于它是以统计数字为主要特征的,而统计数字是统计信息的表现形式,因而它是既具有一般新闻的特点,又具有统计信息特征的新闻。同时,由于统计信息是社会经济信息的主体,反映的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状况。因此,它的范围是极其广泛的。既可以是经济的,也可以是社会的,还可以是科技、文教、卫生、体育类新闻。
二、在统计信息中寻找新闻点
目前出现在各类媒体上的统计信息,大致有这么三类:一是统计公报,分年度、季度、月度,以及各行各业的统计数据;第二类是与部门工作相关的统计信息,多出现在专业报刊上;第三类是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统计信息,比如GDP的增长速度、社会商品零售价格变动幅度等。在实践中,笔者体会到,充分挖掘第三类统计信息,从内容到形式对其进行完全新闻化的处理,辅以写作技巧上的创新,新闻的亮点就会从统计信息中凸显出来。
如何让普通群众对统计新闻产生兴趣?关键还是要围绕社会热点,围绕老百姓关心、关注的问题,去挖掘数字背后有用、有益的信息。比如,当今与老百姓切身利益相关,也最令他们关注的问题可以说集中体现在青少年的“校”和“学”,中青年的“岗”和“房”,中老年的“财”和“保”,老年人的“医”和“养”上,从统计信息中寻找和这些热点问题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自然会吸引眼球。
统计信息数据多,专业性强,必须对其进行新闻化处理。笔者在实践中摸索出四种写作技巧:第一是数字转换法。把大数字转换成小数字。正如英国的一本关于新闻写作的书中曾提到,当读者从报刊上读到他的国家财政赤字是1亿美元,或国民生产总值是50亿美元时,他并不太清楚是怎么回事。但当他读到国家债务摊到每个男人、妇女和小孩头上是2美元时,他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第二是数字拟人化。把数字的变化落实到人的身上。比如去年一直居高不下的物价,笔者在采写相关稿件时,先通过一位普通市民每天的算账记账说菜价的变化,再通过一个农贸市场的市场部经理来分析具体市场的情况,由此带出全市的价格变化,最后分析其上涨的背景原因。以点带面,贴近民生,使文章通俗易懂。
第三是数字对比法。通过对数字的横向、纵向比较,从比较中发现问题,寻找原因。
第四是数字延伸法。从眼前的数据寻找背后的经济、社会乃至政治的原因,以此深化數据的含义。如2012年我市公布老龄人口数据,笔者在采写相关稿件时,没有把它处理成常规的排行榜解读,而是重点把社会发展指标、人口素质指标等拎出来,综合以前的采访素材,进行点评分析,从强调铜陵步入老龄化社会方面采写报道。
三、拓宽统计新闻的深度广度
随着统计信息是社会经济信息主体这一观点被社会所接受,统计资料日益被新闻媒介所重视,形成了以统计资料为主要报道素材的统计新闻。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统计新闻都有别于一般的杜会新闻、经济新闻、科技新闻,有着自己的特点。
从内容上看,统计新闻有广泛性特点。统计工作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工业、农业、财贸、物资、劳资、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情况。统计资料全面地反映出社会的经济情况,并在这一基础上,对社会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进行分析研究,产生了大量的统计信息,包括经济分析报告、对宏观经济的监控、预告情况、社会经济问题的预测等等。这些统计成果都是社会急需的,而且成为统计新闻广泛的素材来源,使统计新闻的内容较之其它新闻类别更具有广泛性。
在形式上,统计新闻以数据运用为主体,具有较强的客观性。统计新闻是以数字运用的方式对社会经济生活加以反映、判断、分析,统计工作的基本成果——数据资料,是统计新闻赖以存在的基础。建立在大量的准确性高、可靠性强的统计数据基础上,使人感到统计新闻主观色彩较少,无需花费更多的笔墨渲染气氛,阐述观点、展开议论,通过数字,使人一目了然。数字在统计新闻中起着多方面的作用。
首先,通过数字的比较,直接说明主题,经济活动的成果,往往通过数字的比较,才能充分地显示出来,例如,《城市居民实际收入大幅增长》(《中国信息报》1994年3月4日),这条消息中,“35个大中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3227.6元,比上年增长31%,人均生活费收入2998.3元,比上年增长31.5%”通过数字的相对数的揭示,使城市居民收入大幅增长这一主题清晰明了,不需加多余的说明。其次,系列的数字运用,可以通过相互的连带关系,揭示规律及趋势。《上海市的经济地位明显提高》(《中国信息报》1994年4月25日)这条消息中,就是用数字指标来揭示上海经济持续发展提高这一趋势的。
统计新闻具有简洁明了的特征,它侧重于事物“面”的报道,对事物的表述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而一般的社会新闻则不同,它更侧重于事物“点”的报道,具有较强的形象性特征。统计新闻往往是对一段时期发生的事,或一个极典型而又带有普遍性的现象进行报道,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这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统计工作的事后性与阶段性所决定的。
统计新闻属于过去时范畴,如何让过去的这一范畴与现在和将来接轨,笔者做了一些尝试,将简单的数字报表写成读者关注的深度报道。如在处理统计部门发布的本市儿童、妇女发展纲要这类稿件时没有就事论事,而是将数据与相关部门采取的发展举措、落实成效等结合起来,就目前存在的问题,引入统计部门未来的数字预测,采写的相关稿件以数字为起始,过去、现在和将来在深度报道中体现,无形中加深了统计报道内容的深度和可读性。
(作者单位:铜陵日报社)
责编:周蕾
【关键词】经济新闻 统计新闻 深度报道
统计界有名言:“统计是流动的历史,历史是流动的统计。”每项统计报告,记载了刚刚过去的社会经济的数据历史;及时讲述这段历史,告诉人们这些刚产生的数字,此刻代表着什么、说明着什么、揭示出什么,预示出什么?那么统计无论是“流动的历史”也好,“历史的流动”也罢,就成为了当下的新闻。
一、统计新闻的特点
统计新闻不同于一般的经济新闻直接反映具体的、实在的、可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它往往是用经过抽象量化的统计数字来反映某个经济活动或经济砚象的数量状态,让人们从这个数量形态上去认识这个经济活动或经济现象的意义。如果说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那么可以说,统计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间接性报道。
在统计新闻中,除了描述新闻事实的数字材料外,大量的引证和分析数字的材料往往是“背景材料”。从这个意义上看,有时统计新闻实际上是背景性新闻。
一般的经济新闻要求及时、新鲜,有严格的时间性限制,报道上要与事实发生的时间距离越近越好,但统计新闻所报道的不是“现在事实”而是“过去事实”,有时还会有对“未来事实”的预测报道,因而表现为一定的滞后性和超前性。它的主要价值不在时新性上,而重在针对性上,只要它针对有关决策提出了适时的分析和建议,起到了参谋作用,那么它就是有较强的新闻价值。
统计新闻虽然也是以经济为题材的,但不能把它与一般的经济新闻划等号。由于它是以统计数字为主要特征的,而统计数字是统计信息的表现形式,因而它是既具有一般新闻的特点,又具有统计信息特征的新闻。同时,由于统计信息是社会经济信息的主体,反映的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状况。因此,它的范围是极其广泛的。既可以是经济的,也可以是社会的,还可以是科技、文教、卫生、体育类新闻。
二、在统计信息中寻找新闻点
目前出现在各类媒体上的统计信息,大致有这么三类:一是统计公报,分年度、季度、月度,以及各行各业的统计数据;第二类是与部门工作相关的统计信息,多出现在专业报刊上;第三类是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统计信息,比如GDP的增长速度、社会商品零售价格变动幅度等。在实践中,笔者体会到,充分挖掘第三类统计信息,从内容到形式对其进行完全新闻化的处理,辅以写作技巧上的创新,新闻的亮点就会从统计信息中凸显出来。
如何让普通群众对统计新闻产生兴趣?关键还是要围绕社会热点,围绕老百姓关心、关注的问题,去挖掘数字背后有用、有益的信息。比如,当今与老百姓切身利益相关,也最令他们关注的问题可以说集中体现在青少年的“校”和“学”,中青年的“岗”和“房”,中老年的“财”和“保”,老年人的“医”和“养”上,从统计信息中寻找和这些热点问题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自然会吸引眼球。
统计信息数据多,专业性强,必须对其进行新闻化处理。笔者在实践中摸索出四种写作技巧:第一是数字转换法。把大数字转换成小数字。正如英国的一本关于新闻写作的书中曾提到,当读者从报刊上读到他的国家财政赤字是1亿美元,或国民生产总值是50亿美元时,他并不太清楚是怎么回事。但当他读到国家债务摊到每个男人、妇女和小孩头上是2美元时,他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第二是数字拟人化。把数字的变化落实到人的身上。比如去年一直居高不下的物价,笔者在采写相关稿件时,先通过一位普通市民每天的算账记账说菜价的变化,再通过一个农贸市场的市场部经理来分析具体市场的情况,由此带出全市的价格变化,最后分析其上涨的背景原因。以点带面,贴近民生,使文章通俗易懂。
第三是数字对比法。通过对数字的横向、纵向比较,从比较中发现问题,寻找原因。
第四是数字延伸法。从眼前的数据寻找背后的经济、社会乃至政治的原因,以此深化數据的含义。如2012年我市公布老龄人口数据,笔者在采写相关稿件时,没有把它处理成常规的排行榜解读,而是重点把社会发展指标、人口素质指标等拎出来,综合以前的采访素材,进行点评分析,从强调铜陵步入老龄化社会方面采写报道。
三、拓宽统计新闻的深度广度
随着统计信息是社会经济信息主体这一观点被社会所接受,统计资料日益被新闻媒介所重视,形成了以统计资料为主要报道素材的统计新闻。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统计新闻都有别于一般的杜会新闻、经济新闻、科技新闻,有着自己的特点。
从内容上看,统计新闻有广泛性特点。统计工作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工业、农业、财贸、物资、劳资、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情况。统计资料全面地反映出社会的经济情况,并在这一基础上,对社会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进行分析研究,产生了大量的统计信息,包括经济分析报告、对宏观经济的监控、预告情况、社会经济问题的预测等等。这些统计成果都是社会急需的,而且成为统计新闻广泛的素材来源,使统计新闻的内容较之其它新闻类别更具有广泛性。
在形式上,统计新闻以数据运用为主体,具有较强的客观性。统计新闻是以数字运用的方式对社会经济生活加以反映、判断、分析,统计工作的基本成果——数据资料,是统计新闻赖以存在的基础。建立在大量的准确性高、可靠性强的统计数据基础上,使人感到统计新闻主观色彩较少,无需花费更多的笔墨渲染气氛,阐述观点、展开议论,通过数字,使人一目了然。数字在统计新闻中起着多方面的作用。
首先,通过数字的比较,直接说明主题,经济活动的成果,往往通过数字的比较,才能充分地显示出来,例如,《城市居民实际收入大幅增长》(《中国信息报》1994年3月4日),这条消息中,“35个大中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3227.6元,比上年增长31%,人均生活费收入2998.3元,比上年增长31.5%”通过数字的相对数的揭示,使城市居民收入大幅增长这一主题清晰明了,不需加多余的说明。其次,系列的数字运用,可以通过相互的连带关系,揭示规律及趋势。《上海市的经济地位明显提高》(《中国信息报》1994年4月25日)这条消息中,就是用数字指标来揭示上海经济持续发展提高这一趋势的。
统计新闻具有简洁明了的特征,它侧重于事物“面”的报道,对事物的表述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而一般的社会新闻则不同,它更侧重于事物“点”的报道,具有较强的形象性特征。统计新闻往往是对一段时期发生的事,或一个极典型而又带有普遍性的现象进行报道,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这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统计工作的事后性与阶段性所决定的。
统计新闻属于过去时范畴,如何让过去的这一范畴与现在和将来接轨,笔者做了一些尝试,将简单的数字报表写成读者关注的深度报道。如在处理统计部门发布的本市儿童、妇女发展纲要这类稿件时没有就事论事,而是将数据与相关部门采取的发展举措、落实成效等结合起来,就目前存在的问题,引入统计部门未来的数字预测,采写的相关稿件以数字为起始,过去、现在和将来在深度报道中体现,无形中加深了统计报道内容的深度和可读性。
(作者单位:铜陵日报社)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