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音乐选修课程作为学校课程的组成部分,对弘扬地方特色、张扬学生个性有着积极的意义。文章不但有详细的教学过程,也有很强的操作性。以湖南地区戏曲文化湖南花鼓戏中唱遍大江南北、风靡海内外的名剧《刘海砍樵》为例,多角度地挖掘地方戏曲的特色,最后达到激发学生对戏曲的热情、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的地方戏曲文化的目的。
关键词:湖南花鼓戏;课程设计;弘扬传承;《刘海砍樵》
中图分类号:J617 文献标识码:A
1.教学课题
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
2.教学目标
首先,通过学习《刘海砍樵》片段,了解湖南花鼓戏的艺术特点和伴奏樂器。其次,通过对《刘海砍樵》片段中音乐要素和情感表达的分析,把握戏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最后,让学生们参与表演,亲身体会湖南花鼓戏。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①感受花鼓戏的戏曲韵味,学唱《刘海砍樵》片段。②了解花鼓戏的发展和艺术特征,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兴趣。
教学难点:①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地方戏曲的浓厚兴趣。 ②演唱中如何配以简单的身段、表演动作,体会戏曲韵味。
4.教学策略与手段
教学策略:教师讲解、范唱、演示。教学手段:教学课件、多媒体、花鼓大筒等。
5.课前准备
学生学习准备:课前资料准备,收集有关戏曲、花鼓戏的资料。
教师教学准备:准备好课件以及教学需要的道具扇子和乐器等。
6.教学过程
第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用多媒体播放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让学生们仔细听并感受其与一般流行歌曲的不同,启发学生感受这一类音乐融入的戏曲元素。同时抛出问题:“什么是戏曲?大家了解的剧种又有哪些?”大家讨论完毕之后老师给出《补锅》选段《手拉风箱》的谱并范唱,由此引出湖南花鼓戏。
设计意图:通过在多数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形式中融入戏曲元素,激发学生想要探讨的欲望,引导学生融入课题氛围。同时老师示范演唱,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仔细聆听、思考,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第二,简介湖南省和湖南花鼓戏(播放湖南省的地理面貌和花鼓戏伴奏乐器等图片的幻灯片,边放映边讲解)。
湖南省地处我国的中部、长江的中游,由于有较大区域位于洞庭湖以南因而得名为“湖南”,简称“湘”。湖南省的地方戏曲现存一共19种,有大小艺术演出团体近百个,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湖南花鼓戏。其中花鼓戏《老表轶事》入选了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资助剧目、大型山水实景节目《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也成功上演。
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各地花鼓戏流派的总称。由于在不同的地区流行而分为长沙花鼓戏、衡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岳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零陵花鼓戏六个流派,每个流派都有着它们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伴奏音乐主要是以极具地方特色的湖南花鼓大筒、唢呐、琵琶、笛子、锣鼓等民族乐器演奏。曲调非常活泼轻快,旋律流畅。
设计意图:通过对湖南省和花鼓戏代表作品的简介,让学生们初步领略湖南的风土人情和地域文化,激发学生对地方戏曲演出形式的热情,同时介绍湖南花鼓戏的流派和伴奏乐器,为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湖南花鼓戏做铺垫。
第三,解析伴奏乐器大筒与二胡的不同之处。教师播放二胡名曲《二泉映月》以及大筒演奏的《手拉风箱》伴奏视频片段后重点讲解后者。 “大筒”,也称“花鼓大筒”,是湖南花鼓戏中主要的伴奏乐器,它形似二胡,以竹筒蛇皮制作,因琴筒较大较粗而得名。大筒伴奏时用于托腔保调;唢呐主要用来演奏过门(教师可以拿出相关乐器进行介绍)。
第四,简单介绍湖南花鼓戏的艺术特点。分为语言特点及唱腔特点。
语言特点:花鼓戏是以长沙地方语言为基础的剧种。在演唱过程中,咬字和吐字都非常重要。咬字时注意字头,也就是字的声母,咬字头的时候位置要高;吐字的时候要注意字腹,也就是字的韵母,运用自己的嘴、牙齿、喉咙来找到字的着力点。如《刘海砍樵》中第一句“我这里将海哥”中的“这”,发声时就不能轻轻地一带而过,而是要着重凸显出来。
唱腔特点:花鼓戏唱腔风格有时候是一个装饰音,有时候是一串连音。为了加强效果、表现情绪,必不可少的就是“上滑腔”;而为了使唱段停顿有序,像句子有了标点符号一样,应运而生的就是“下滑腔”;在花鼓戏中难度技巧最高的是“花舌腔”,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打花舌”。当然,除了这三种唱腔外,还有“哭腔”“哈哈腔”等诸多唱腔。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手段和教学道具的辅助,讲解语言和唱腔特点是教学过程和方法的重要体现,增加学生对这种曲艺形式的知识储备,为后面的学唱打基础。
第三,介绍 《刘海砍樵》的故事背景。相传常德城内丝瓜井里有一只金蟾,经常在夜里从井口吐出一道白光,直冲云霄,要是有人能够乘此白光便可升入天庭得道成仙。在井旁住着年轻人刘海和他年迈失明的老母亲,刘海勤劳孝顺,与母亲相依为命。附近的山林中有只狐狸修炼成精,幻化成美丽俊俏的姑娘胡秀英,她爱慕勤劳、朴实的刘海。一次,刘海卖柴回家路遇胡秀英,秀英向刘海吐露爱慕之情,刘海认为自己家贫配不上她便当即表示拒绝。但胡秀英坚持要嫁给刘海,并表示婚后孝顺婆婆、勤劳持家,刘海被胡秀英的真诚所打动,以柳为媒、山作证,结为夫妻。
第四,学唱《刘海砍樵》。学习《刘海砍樵》中的名段“比古调”,这名段中的对唱部分就是男女主人公结为夫妻后所唱的。包括学“说”和学“唱”部分。学“说”部分:①引导学生在听作品的同时,找出和普通话发音有区别的字。如:“这里”(ze li)、“哥”(guo)、“胡”(fu)、“什么”(sen me)、“差”(ca)。②男女分读。男生读刘海哥部分,女生读胡大姐部分。学“唱”部分:①唱前再欣赏一遍音乐,让同学们注意方言发音字的地方。②老师带领学生先唱熟乐谱。③老师有韵味地唱一遍。④带领学生完整地唱一遍。⑤男女分开对唱(加伴奏)。 设计意图:该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充分体现了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方言的重要性,“依字行腔,腔随字走”是民间音乐作品的精髓,教师从最开始的教长乐谱到最后的天赐延长并让男女生分开练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六,课堂表演设计。剧目的表演是本节课又一个难点,也是重点,教师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们融入花鼓戏的故事情节中,一开始可能会有部分学生不好意思,但通过引导,大部分学生是可以积极融入戏剧表演的。
首先,选择平时表演积极性强的女同学和老师一起来模仿胡大姐,引导男同学大胆尝试模仿刘海哥,老师示范同时带领练习。模仿完成后积极给予学生们鼓励。其次,选出两位表现最突出的男女同学示范表演,大家协作完成后相互鼓励。最后,让更多的学生参与。
7.板书设计
(1)课后让学生们观赏《天外飞仙——新刘海砍樵》,并且写出300字左右的评论。
(2)将学生们分成一个个小组来排练花鼓戏《补锅》和《手拉风箱》的经典剧情。
9.课堂小结
通过两课时的學习,让学生们讨论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也希望学生们通过对《刘海砍樵》中经典唱段的学习进一步了解、感受湖南花鼓戏的精髓。除了湖南花鼓戏,我国还有许许多多有名的戏曲剧目,比如京剧《贵妃醉酒》、黄梅戏《天仙配》、豫剧《花木兰》……希望学生们欣赏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的同时也多去了解、学习更多的民族民间戏曲音乐,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把中国的地方戏曲艺术发扬光大。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近些年这些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艺术逐渐走向世界,它们与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息息相关。这些艺术资源的课程开发也吸引了许许多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本课程设计以湖南地方戏曲“花鼓戏”为对象,通过各个环节,结合多媒体,让学生感悟音乐带来的视听美,同时增加他们对自己家乡戏曲曲种的热爱以及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参考文献:
[1]王 旸.把民间音乐引入高校校本课程设计——以陕南民歌为例[J].学园,2015(24).
[2]石生朝.一部用民间曲调创作出来的舞剧音乐——纪念《刘海砍樵》舞剧音乐创作五十周年[J].艺海,2008(5).
[3]刘英琦,钱扬义,刘建祥.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谭阿斯.民族元素在中国歌剧创作的应用与创新[D].重庆:重庆大学,2012.
[5]李 燕.岳阳花鼓戏的唱腔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
关键词:湖南花鼓戏;课程设计;弘扬传承;《刘海砍樵》
中图分类号:J617 文献标识码:A
1.教学课题
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
2.教学目标
首先,通过学习《刘海砍樵》片段,了解湖南花鼓戏的艺术特点和伴奏樂器。其次,通过对《刘海砍樵》片段中音乐要素和情感表达的分析,把握戏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最后,让学生们参与表演,亲身体会湖南花鼓戏。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①感受花鼓戏的戏曲韵味,学唱《刘海砍樵》片段。②了解花鼓戏的发展和艺术特征,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兴趣。
教学难点:①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地方戏曲的浓厚兴趣。 ②演唱中如何配以简单的身段、表演动作,体会戏曲韵味。
4.教学策略与手段
教学策略:教师讲解、范唱、演示。教学手段:教学课件、多媒体、花鼓大筒等。
5.课前准备
学生学习准备:课前资料准备,收集有关戏曲、花鼓戏的资料。
教师教学准备:准备好课件以及教学需要的道具扇子和乐器等。
6.教学过程
第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用多媒体播放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让学生们仔细听并感受其与一般流行歌曲的不同,启发学生感受这一类音乐融入的戏曲元素。同时抛出问题:“什么是戏曲?大家了解的剧种又有哪些?”大家讨论完毕之后老师给出《补锅》选段《手拉风箱》的谱并范唱,由此引出湖南花鼓戏。
设计意图:通过在多数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形式中融入戏曲元素,激发学生想要探讨的欲望,引导学生融入课题氛围。同时老师示范演唱,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仔细聆听、思考,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第二,简介湖南省和湖南花鼓戏(播放湖南省的地理面貌和花鼓戏伴奏乐器等图片的幻灯片,边放映边讲解)。
湖南省地处我国的中部、长江的中游,由于有较大区域位于洞庭湖以南因而得名为“湖南”,简称“湘”。湖南省的地方戏曲现存一共19种,有大小艺术演出团体近百个,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湖南花鼓戏。其中花鼓戏《老表轶事》入选了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资助剧目、大型山水实景节目《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也成功上演。
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各地花鼓戏流派的总称。由于在不同的地区流行而分为长沙花鼓戏、衡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岳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零陵花鼓戏六个流派,每个流派都有着它们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伴奏音乐主要是以极具地方特色的湖南花鼓大筒、唢呐、琵琶、笛子、锣鼓等民族乐器演奏。曲调非常活泼轻快,旋律流畅。
设计意图:通过对湖南省和花鼓戏代表作品的简介,让学生们初步领略湖南的风土人情和地域文化,激发学生对地方戏曲演出形式的热情,同时介绍湖南花鼓戏的流派和伴奏乐器,为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湖南花鼓戏做铺垫。
第三,解析伴奏乐器大筒与二胡的不同之处。教师播放二胡名曲《二泉映月》以及大筒演奏的《手拉风箱》伴奏视频片段后重点讲解后者。 “大筒”,也称“花鼓大筒”,是湖南花鼓戏中主要的伴奏乐器,它形似二胡,以竹筒蛇皮制作,因琴筒较大较粗而得名。大筒伴奏时用于托腔保调;唢呐主要用来演奏过门(教师可以拿出相关乐器进行介绍)。
第四,简单介绍湖南花鼓戏的艺术特点。分为语言特点及唱腔特点。
语言特点:花鼓戏是以长沙地方语言为基础的剧种。在演唱过程中,咬字和吐字都非常重要。咬字时注意字头,也就是字的声母,咬字头的时候位置要高;吐字的时候要注意字腹,也就是字的韵母,运用自己的嘴、牙齿、喉咙来找到字的着力点。如《刘海砍樵》中第一句“我这里将海哥”中的“这”,发声时就不能轻轻地一带而过,而是要着重凸显出来。
唱腔特点:花鼓戏唱腔风格有时候是一个装饰音,有时候是一串连音。为了加强效果、表现情绪,必不可少的就是“上滑腔”;而为了使唱段停顿有序,像句子有了标点符号一样,应运而生的就是“下滑腔”;在花鼓戏中难度技巧最高的是“花舌腔”,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打花舌”。当然,除了这三种唱腔外,还有“哭腔”“哈哈腔”等诸多唱腔。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手段和教学道具的辅助,讲解语言和唱腔特点是教学过程和方法的重要体现,增加学生对这种曲艺形式的知识储备,为后面的学唱打基础。
第三,介绍 《刘海砍樵》的故事背景。相传常德城内丝瓜井里有一只金蟾,经常在夜里从井口吐出一道白光,直冲云霄,要是有人能够乘此白光便可升入天庭得道成仙。在井旁住着年轻人刘海和他年迈失明的老母亲,刘海勤劳孝顺,与母亲相依为命。附近的山林中有只狐狸修炼成精,幻化成美丽俊俏的姑娘胡秀英,她爱慕勤劳、朴实的刘海。一次,刘海卖柴回家路遇胡秀英,秀英向刘海吐露爱慕之情,刘海认为自己家贫配不上她便当即表示拒绝。但胡秀英坚持要嫁给刘海,并表示婚后孝顺婆婆、勤劳持家,刘海被胡秀英的真诚所打动,以柳为媒、山作证,结为夫妻。
第四,学唱《刘海砍樵》。学习《刘海砍樵》中的名段“比古调”,这名段中的对唱部分就是男女主人公结为夫妻后所唱的。包括学“说”和学“唱”部分。学“说”部分:①引导学生在听作品的同时,找出和普通话发音有区别的字。如:“这里”(ze li)、“哥”(guo)、“胡”(fu)、“什么”(sen me)、“差”(ca)。②男女分读。男生读刘海哥部分,女生读胡大姐部分。学“唱”部分:①唱前再欣赏一遍音乐,让同学们注意方言发音字的地方。②老师带领学生先唱熟乐谱。③老师有韵味地唱一遍。④带领学生完整地唱一遍。⑤男女分开对唱(加伴奏)。 设计意图:该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充分体现了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方言的重要性,“依字行腔,腔随字走”是民间音乐作品的精髓,教师从最开始的教长乐谱到最后的天赐延长并让男女生分开练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六,课堂表演设计。剧目的表演是本节课又一个难点,也是重点,教师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们融入花鼓戏的故事情节中,一开始可能会有部分学生不好意思,但通过引导,大部分学生是可以积极融入戏剧表演的。
首先,选择平时表演积极性强的女同学和老师一起来模仿胡大姐,引导男同学大胆尝试模仿刘海哥,老师示范同时带领练习。模仿完成后积极给予学生们鼓励。其次,选出两位表现最突出的男女同学示范表演,大家协作完成后相互鼓励。最后,让更多的学生参与。
7.板书设计
(1)课后让学生们观赏《天外飞仙——新刘海砍樵》,并且写出300字左右的评论。
(2)将学生们分成一个个小组来排练花鼓戏《补锅》和《手拉风箱》的经典剧情。
9.课堂小结
通过两课时的學习,让学生们讨论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也希望学生们通过对《刘海砍樵》中经典唱段的学习进一步了解、感受湖南花鼓戏的精髓。除了湖南花鼓戏,我国还有许许多多有名的戏曲剧目,比如京剧《贵妃醉酒》、黄梅戏《天仙配》、豫剧《花木兰》……希望学生们欣赏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的同时也多去了解、学习更多的民族民间戏曲音乐,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把中国的地方戏曲艺术发扬光大。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近些年这些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艺术逐渐走向世界,它们与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息息相关。这些艺术资源的课程开发也吸引了许许多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本课程设计以湖南地方戏曲“花鼓戏”为对象,通过各个环节,结合多媒体,让学生感悟音乐带来的视听美,同时增加他们对自己家乡戏曲曲种的热爱以及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参考文献:
[1]王 旸.把民间音乐引入高校校本课程设计——以陕南民歌为例[J].学园,2015(24).
[2]石生朝.一部用民间曲调创作出来的舞剧音乐——纪念《刘海砍樵》舞剧音乐创作五十周年[J].艺海,2008(5).
[3]刘英琦,钱扬义,刘建祥.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谭阿斯.民族元素在中国歌剧创作的应用与创新[D].重庆:重庆大学,2012.
[5]李 燕.岳阳花鼓戏的唱腔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