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优良家风 共育时代新人

来源 :陕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gangcd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家风建设作出重要论述。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挖掘和整理家训、家书文化,用优良的家风家教培育青少年”。中国家训文化源远流长,早在3000年前,就出现了周文王临终前给武王传授治国理政经验和中和、德治之道的家训文献《保训》。此后经过历代发展、流传,传统家训资料更是卷帙浩繁。《颜氏家训》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颜子推在《颜氏家训》中谈及撰写家训初衷时指出:“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谑,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阋,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正是由于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以及代与代之间的血缘亲情,家长的训谕比起他人教诲更容易被孩子接受,更易于通过熏陶濡染,入耳入心。回望历史,家风家训是代代相传的基因,在文化传承、社会建设、国家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探讨家风及其教化实践,古为今用,有利于推进今天的家庭教育和家庭美德建设。
  家风家教代表着一个家庭对生命价值、生活秩序、成员关系约定成俗的理性认知和自律遵循,它是一个家庭的传统,更是一个家庭文化的展示。良好的家风让孩子从中学到规矩,讲文明、知礼仪、劝人向善,在成长过程中萌生一种界限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就幸福的人生。优良的家风不仅是学校德育功能上的有益补充,而且对于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养成也是一个有力的抓手和突破口,将家风家规教育融入学校的德育体系之中,促进孩子在家守规、在校守纪、在社会上守法,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家风是在家庭生活中长期累积下来的一种满足家庭成员身心健康、可持续成长与发展的精神需求,并且在实际生活中引领这种需求的精神存在。每个家庭的成员都能从各自家族的家风中深切感受到家庭的凝聚力、向心力和精神归属感,正因如此,家庭文化才得以一代代传承下去,中华民族的精、气、神才得以发扬光大。在中国,从古至今都非常重视“家风家教”,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社会组织被分割为一个个小的家庭单元,家庭由此产生了新型的精神风貌和伦理道德关系,家庭的职能已经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生产、生育、建设和消费,时代已经赋予了它新的职能,即教育子女的特殊功能。家庭是人们接受教育第一个和最重要的场所,子女的启蒙老师就是父母。父母的教育如影随形,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润物细无声但又无处不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的天性是善于模仿,子女与父母朝夕相处,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模仿对象,父母以身作则、品行端正、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子女就容易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反之,父母思想品德败坏、价值观错位、碌碌无为,孩子则会受到恶劣的影响。诸多事实证明,不少青少年打架、抽烟酗酒、赌博吸毒、夜不归宿,追根到底都是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父母和家庭的影响。孩子成长的摇篮是家庭,家庭中人际关系和谐融洽,家庭成员的心灵就可以得以涤荡,耳濡目染。在和谐家庭关系的熏陶下,孩子会形成乐观向上的态度、优良的心境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否则,孩子的心理极易产生压抑、阴暗、悲观厌世的情绪,同时对家庭失去信赖,甚至还会出现严重的心理疾病。例如,一对美国夫妇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们将500名非犯罪青少年与500名犯罪青少年进行了详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有一半非犯罪青少年的家庭生活和谐。由此可见,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和成长受家庭人际关系的影响非常大。古语说得好:“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家庭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这句话虽说有点绝对,但的确也有一定的道理。
  优良家风是家庭生活中对孩子的言行具有价值导向作用,能促进孩子价值观念提升,对孩子人格成长与道德发展重要的“影响源”或“营养剂”,是家庭教育的主要载体。良好的家风不仅对孩子的成长、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规范、引导和风化作用,而且好家风就是一所好学校,家风虽是无形的、潜在的,但对孩子的影响却是巨大的,既是一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又是孩子行为规范的“调节器”,更是陶冶孩子道德情操的天然“熔炉”。“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五代”这句话的合理性就是建立在家风更迭之上;“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也直接反映出一个人在孩童时受到教育影响的重要性。
  家庭是组成社会的细胞,是个体与社会之间的重要“链接”点,人们接受良好教育最直接的渠道就是家庭。因此,家风不仅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兴衰荣辱,更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但是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家风已淡出人们的视野,很多家庭根本没有意识到家风会对孩子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所造成的影响,这就体现了家风建立的紧迫性。而学校教育有着较强的目的性,学生对于学校的教育往往易于接受和认可,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学校这个渠道,加强孩子们的德育,由孩子带动家庭成员对家风的认识,而积极投入到家风的建设中,好的家风又会促使孩子的成长成才,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初高中阶段是孩子们形成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的关键时期,正确认识和分析家风对孩子们成长成才的影响,不仅能提高孩子对家风内涵的理解和认识,还可以为家庭和学校更好开展孩子们的道德教育提供有效的参考,立足学校教育,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努力:
  第一,打造风清氣正的校园环境。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节奏不断加快,这使现代人觉得父辈留下的家风家训无法融入新时代,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盛行,人们极其浮躁,孩子们长期受这种不良家风的影响,阻碍了自身的成长成才,因此需要净化学校环境,还孩子们一个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为打造这样的校园环境,就要大力宣传优良家风的典范,带领全校孩子学习先贤优良家风典范和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家风思想,从中选择优秀的家风典范给孩子提供一种道德标杆,要使大部分孩子产生共鸣,产生想要学习这种家风的意愿,进而产生出“典范做的,我也要跟着做”的心理上的认可和实践上的践行,从而让更多的家庭感受到榜样的力量,孩子们长期在这种风清气正的环境下,定会成为国家发展中的支柱力量。   第二,课程设置上,学校可以将优良家风融入到思想教育内容中去。课堂是家风教育的主平台,将优良家风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课程加以熏陶,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不用仅仅依赖教师的讲授,更多地让学生成为主体,由他们来讲或表演出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使孩子们能够充分了解家风的内涵和表现,在课堂上得到放松,在学习生活中学会辨认不良家风,树立正确的“是非”“善恶”观,进而免受不良家风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三,开展一些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苏霍姆斯林斯基曾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被学生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学校肩负着对孩子德育与成才的双重使命,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实现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和载体。例如征集一些与家风有关的手抄报和书法,以多种多样的形式让孩子们参与其中,激起他们的积极性和热情;还可以创建家风文化墙,营造具有优良家风氛围的校园环境;再是充分发挥学校广播的作用,播放优良家风的故事或让学生谈谈自己家的优良家风;也可以开设一些家风文化社团,组织学生去养老院、福利院,照顾老人和小孩,让孩子走出校园,亲身实践了解和践行优良家风。
  第四,把团结、友善、和谐、仁爱的品质贯穿于教学当中。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给学生心里埋下真善美的种子,指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孩子价值观的建立,离不开老师的引导,在孩子们成长成才过程中价值观和行为表现的偏差,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及时给予纠正,不断以实际行动感染学生,获得学生的喜爱,积极践行和宣传家风文化,让孩子意识到良好家风建立的重要性,通过孩子唤醒家庭成员对良好家风建立的意识,从而带动全社会和谐发展的美好愿望,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都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家庭风气对孩子们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等方面。孩子们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栋梁,更是我们国家未来的主体力量。据统计,在现实中各种诱惑的冲击下,青少年犯罪行为有所增加,究其原因是家风方面出现了问题,所以唤醒家庭的主体作用,重塑亲情文化,可以有效地预防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生,促进孩子们正确价值观的建立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虽然学校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仅仅依靠学校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不能取得最佳效果,还需要多方面合力,促使良好的家風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为个体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传统家训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家训文化作为我国传统伦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教育内容还是教化方式,都有诸多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吸纳借鉴的价值。
  作者单位:咸阳市杨陵区杨陵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农村学校发展提供了机遇,但大多数农村学校在推进信息化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笔者以所在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为例,分析总结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几个关键:一是校长要“潮”,成为拓荒者;二是资源保障要跟得上;三是中层要“勤”,成为引领者;四是教师要“变”,成为创新者。农村学校唯有多管齐下,不断学习,不断创造,敢于实践,才能与信息化共舞,助力学校发展,让乡村儿童看见世界。  笔者所
期刊
开展校内课后服务是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顺应民生需求、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主动担当。近年来,各地在课后服务做了积极努力和有益探索,积累了许多好经验好做法,但要将这件好事办好、办实,让家长放心、满意,还需要进一步厘清一些问题。   课后服务,是何性质?  由严格控制中小学生在校时间引发的“三点半”难题一直是中国许多家庭,特别是双职工家庭极为焦虑的事情。近两年来,在全国两会的“部长通道”上,小学生三点
期刊
所有的游历,无论是身体的,还是精神的,都是虚而往、实而归。读书重要,把读书和人生融合起来更为重要。本期我们采访了三位老师,他们各有特色、个性鲜明:有的结合自己的优势,融入自己的理解,带着学生去读诗继而激发学生爱上诗;有的是眼勤、口勤、脚勤、手勤的“社会活动家”,统筹能利用的一切资源,服务师生阅读;还有的从阅读之前的准备工作做起,先培养学生独立的判断和思考能力,再去“抓细节”读书。三位老师在带着学生
期刊
三月的渭河河畔花香袭人,咸阳市道北小学里传来稚嫩的歌声,孩子们手中舞动着画笔,水鼓队在气宇轩昂地排练,年近古稀的李世秋老师正在手把手地教孩子们创作布贴画……师生沐浴在春日的暖阳下,这所拥有63年建校历史的学校正昂首阔步地向“美”而行。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发布的第一个学校美育文件——《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当前及之后一个时期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发展
期刊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自1937年陕北公学起,西北政法大学已有80余年历史。学校历经风雨,矢志不移,弘扬“政治坚定、实事求是、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的“老延大传统”,秉承“严谨、求实、文明、公正”的校训,发展成为一所法学特色鲜明,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等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习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
期刊
“对着一块电脑屏幕,课会上成啥樣?”“教师如何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怎样保证学习效果?”自从知道延缓开学,需开展线上教学后,宁陕的师生家长们好奇中有不少疑虑。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各地纷纷延迟开学,地处秦岭南麓的宁陕县跟全国大多数中小学一样,将课堂“搬”到了网上,用一台电脑架起师生交流沟通的桥梁,有效阻断疫情蔓延。  宁陕,这个率先在国贫县实现15年免费教育,填补了乡村早教空白、转变了贫困乡
期刊
在这个特殊的寒假里,绥德县的教学工作有序、有趣开展,以复习巩固、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加强爱国、卫生、情感、心理健康等教育,引导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虽然居家上学,但教育“不掉线”。  教师变主播 开启云背诗模式  右手拿笔和试卷,左手举手机,这不是在凹造型。2月1日,绥德县中角镇九年制学校的教师梁兴正通过微信视频和同学们进行线上互动,帮助同学们复习巩固古诗。  梁兴介绍说,小黑板上充满童真的板书是
期刊
课堂教学中,多媒体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其直观性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深受广大基层教师的欢迎。然而过多必滥,课堂教学如果过多倚重多媒体而忽视课本本身及学生认知规律,就不利于对课本的深度挖掘。  首先,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对课本所学的知识进行理解。比如通过动画设计加深对课文内容整体的认知和了解,以加深印象。可是,如果把每节课的内容都用多媒体制作出来演示给学生,则大可不
期刊
策划语  地处陕西最北端的榆林,冬天总是格外的冷。白雪皑皑,银装素裹,雪花飘飘扬扬,土地苍茫辽阔,这就是榆林冬天的真实写照。踩着2019的尾巴,不畏冷风寒气的我们来到了榆林,想要探寻这片辽阔土地的“教育密码”。  “让榆林的孩子不再为求学远赴他乡,讓榆林的家长不再为抚育子女两地奔波”是每一位榆林教育人的心声。在这片土地上,榆林教育人坚持党建引领,立足教育工作实际,深化综合改革,实施目标管理,优化教
期刊
走进榆林第十二幼儿园,一声声稚嫩的嬉笑声便传入耳畔,一张张天真烂漫的笑脸随即映入眼帘。孩子们三五成群,在老师带领下,进行着各种游戏活动。记者注意到,该幼儿园的很多教学工具跟别的幼儿园有很大不同,园长告诉记者,这些教学工具都是由园里的老师们亲手制作而成。“我们的老师都是2017年通过校园招聘所招的学前示范生,因为专业,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都会脑洞大开。也是因为热爱幼教这份事业,热爱学生,所以才会花心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