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里有一排排干瘪的瓜果蔬菜,干枯的树枝、树叶,大自然中随处可见的石块,各种各样的纸,过气的光碟,被剪下来的塑料瓶底,还有小时候奶奶织毛衣用的毛线球……这里就是令全世界幼教工作者心向往之的瑞吉欧工作坊(见图1、图2)。
瑞吉欧工作坊设在马拉古齐国际交流中心之中。1994年,瑞吉欧市政府出资创办了马拉古齐国际交流中心。“中心”建成以来,接待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数以万计的来访者,源源不断、慕名而来的人们都希望通过这一窗口了解瑞吉欧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探寻瑞吉欧教育的秘密。“中心”的各个展区不仅介绍了瑞吉欧教育体系的历史沿革,分享了经典的儿童学习案例,展示了他们所认同的儿童观和教育观,还设立了工作坊,提供了真实的可供来访者操作、探索的环境和材料。当然,除了像我们这样的来访者外,工作坊也向城市中所有的居民开放,包括成人与儿童,用“中心”工作人员的话说,就是“工作坊是对0~99岁的人开放的”。
工作坊中的材料平凡却不平庸,让人不禁感叹原来我们身边一直都不缺少有价值的材料,我们缺少的只是发现材料的眼睛。下面,我想和大家分享几个让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案例,这些案例让我对于如何为儿童提供材料有了新的认识。
彩虹之外的颜色
手电筒可以拿来作为“笔”画画、写字吗?这一想法简直可以说是天方夜谭吧。但在工作坊中,工作人员提供了一种用特殊感光材料制成的幕布,让这一大胆的设想变成了现实。我们惊讶地看到,普通家用手电筒射出的光划过幕布时,留下了一道道绚丽的光影,良久才逐渐消散,就像用画笔在纸上留下痕迹一样,令人啧啧称奇(见图3)。据说,对于这种近似荧光绿的色光,人的肉眼是难以直接将其从光源中分离出来的,因此,工作人员给这套材料取了一个梦幻般的名字——“彩虹之外的颜色”。
荧光精灵
我们都知道荧光物质会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发光,却未曾亲眼见过、亲身体验过。工作坊中提供了几支荧光笔以及头盔、面具、手套等(见图4),我们用荧光笔在上面画了有趣的图案,然后穿戴好,走进只有紫外线光的暗室,别的几乎什么都看不见,只能看见每个人白得发亮的牙齿和身上有趣的荧光图案,每个人都变成了“荧光精灵”。连我们遇到这样有趣的材料都玩得欲罢不能,更何况儿童呢?
玻璃纸中看世界
看到特制的会发光的台面上摆放着的彩色的透光材料,我不由得想起了童年时收集的满满一抽屉的玻璃糖纸。孩子们都喜欢透过玻璃纸看世界,感觉世界由此变得大不相同。将同种或不同种颜色的玻璃纸叠加,又会发现新的惊喜,颜色在孩子们手中千变万化(见图5)。有了这样更易操作和观察的材料,色光叠加变化的现象得以更为直观地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吸引着孩子们去探究其中的奥秘。
高脚杯音乐会
S形的台子上有序地摆放着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晶莹剔透的高脚杯,每个杯子里都或多或少地盛有透明液体,在蓝色灯光的映照下,给人以幽雅、宁静之感。然而,这里并不是要举行一场宴会,而是要演奏一场高脚杯的音乐会(见图6)。我们学着工作人员的样子沾湿了手指,在杯口绕着杯子的边缘打圈,“嗓音”各不相同的杯子们就“唱”出了高低起伏的音调。
废物变宝石
在工作坊里,近年来已渐渐淡出人们视线的实物投影仪与塑料瓶的瓶底组成了“黄金搭档”,彩色立体的透光材料投射在幕布上,如宝石般美丽动人(见图7)。不仅如此,工作坊中还提供了黑色、白色以及具有镜面特征的可持式移动幕布,让我们可以观察、比较图像投射到不同幕布上的变化,从而探索色光吸收、反射的原理。
瓜果蔬菜的一生
如果你发现家里的瓜果蔬菜腐烂了,一定会第一时间将其扔进垃圾筒吧!那么很可惜,你也许看不到它们逐渐腐烂的过程了。在工作坊,工作人员将卷心菜、大葱、橙子、石榴等蔬果从逐渐成熟到完全腐败的不同阶段的实物展现在人们面前(见图8、图9)。比如“大葱的一生”,铺排在圆桌上的实物,其形态从纤细逐渐变得粗壮,又从青葱水嫩变得干枯褶皱,颜色从白中透着嫩绿渐渐变成泛黄乃至暗沉……这样别出心裁的展示,把生命从兴盛至衰亡的过程直观地展示在人们面前。这其中不仅仅蕴含了关于蔬果的知识,也蕴含了关于衰老和死亡的知识,是在以独有的方式进行生命教育。
遇见彩虹
在大自然中遇见彩虹需要天时、地利,可是,在工作坊中,我们看到绚丽的彩虹赫然映在白色的幕布上。彩虹是怎样制造出来的呢?当我们打开一旁木制箱子的盖子时,发现里面是许多排列整齐的光碟(见图10)。原来答案就藏在光碟里,白光透过这样一个简单的折射装置,就汇成了一道彩虹。遇见彩虹,我们的心情也跟着美丽起来。
探究树木的“内心”
工作坊的一角有一个观察和探究树木的专区,台面上摆满了各种树枝、树皮,旁边不仅提供了放大镜等传统的探究工具,也提供了电子显微镜(见图11)、投影仪等新式的探究工具。在这里,孩子们可以闻着树木自然的清香,触摸其天然的纹理、脉络,观察其各种细节特征。同时,我们还注意到有几个矮矮的、粗壮的木樁摆放在那里,俨然是天然的工作台(见图12)。不仅如此,孩子们还能通过这个媒介探究树木“内心”的秘密:年轮、纹理、裂痕……从而发现时光流淌的痕迹,也感知到环境对树木成长的影响。
自导自演的的光影剧目
在工作坊的另一个角落,是孩子们自由创作的舞台。许多富有创意的光影剧目会在这里不断地上演。据工作人员介绍,孩子们会把他们喜欢的场景如树木场景等录入计算机,有时也会使用PS等软件对场景图进行简单的编辑,再利用投影仪投射到可移动的幕布上(见图13),创设他们理想中的“片场”。接着,各位“演员”就位,这些“演员”可以是他们自己,也可以是纸偶、木偶等,再加上他们自己创作的情节,一部“大片”就这样诞生了。
看了以上案例,你是否也感慨万分呢?瑞吉欧的教育工作者们真可以说是“材料的魔法师”,他们充分利用不同材料的特性,为儿童开辟了探索和创造的空间。其中有几个特点让我感触很深。一是他们非常善于发掘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比如不同类型的纸、塑料瓶、高脚杯、荧光笔、手电筒、光碟乃至瓜果蔬菜,这样的设计会让孩子们感受到这些奇妙的现象其实就发生在自己身边,从而学习用发现的眼光去看待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二是他们会利用一些简单却设计巧妙的装置,将那些有趣的现象呈现在孩子面前,使抽象的概念变得直观、形象。比如,利用特殊感光材料,使光线划过的轨迹得以暂留;布置紫外线暗室,让孩子直观地认识荧光现象;利用光碟折射光线,让孩子随时能观察彩虹的颜色;通过实物投影仪,使色光的叠加效应显而易见。这样的设计充分激发了孩子们对各种事物、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三是将各种简单易操作的多媒体设备引入儿童的探究中,并鼓励他们积极运用,让他们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些都为儿童的终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这种有准备的环境中,儿童也成了“魔法师”,他们进行着自发、自主的“实验”,同样的材料在不同孩子的手里玩出了不一样的精彩,他们将看似平凡无奇的材料变成了让人赞叹不已的艺术。
瑞吉欧工作坊设在马拉古齐国际交流中心之中。1994年,瑞吉欧市政府出资创办了马拉古齐国际交流中心。“中心”建成以来,接待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数以万计的来访者,源源不断、慕名而来的人们都希望通过这一窗口了解瑞吉欧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探寻瑞吉欧教育的秘密。“中心”的各个展区不仅介绍了瑞吉欧教育体系的历史沿革,分享了经典的儿童学习案例,展示了他们所认同的儿童观和教育观,还设立了工作坊,提供了真实的可供来访者操作、探索的环境和材料。当然,除了像我们这样的来访者外,工作坊也向城市中所有的居民开放,包括成人与儿童,用“中心”工作人员的话说,就是“工作坊是对0~99岁的人开放的”。
工作坊中的材料平凡却不平庸,让人不禁感叹原来我们身边一直都不缺少有价值的材料,我们缺少的只是发现材料的眼睛。下面,我想和大家分享几个让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案例,这些案例让我对于如何为儿童提供材料有了新的认识。
彩虹之外的颜色
手电筒可以拿来作为“笔”画画、写字吗?这一想法简直可以说是天方夜谭吧。但在工作坊中,工作人员提供了一种用特殊感光材料制成的幕布,让这一大胆的设想变成了现实。我们惊讶地看到,普通家用手电筒射出的光划过幕布时,留下了一道道绚丽的光影,良久才逐渐消散,就像用画笔在纸上留下痕迹一样,令人啧啧称奇(见图3)。据说,对于这种近似荧光绿的色光,人的肉眼是难以直接将其从光源中分离出来的,因此,工作人员给这套材料取了一个梦幻般的名字——“彩虹之外的颜色”。
荧光精灵
我们都知道荧光物质会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发光,却未曾亲眼见过、亲身体验过。工作坊中提供了几支荧光笔以及头盔、面具、手套等(见图4),我们用荧光笔在上面画了有趣的图案,然后穿戴好,走进只有紫外线光的暗室,别的几乎什么都看不见,只能看见每个人白得发亮的牙齿和身上有趣的荧光图案,每个人都变成了“荧光精灵”。连我们遇到这样有趣的材料都玩得欲罢不能,更何况儿童呢?
玻璃纸中看世界
看到特制的会发光的台面上摆放着的彩色的透光材料,我不由得想起了童年时收集的满满一抽屉的玻璃糖纸。孩子们都喜欢透过玻璃纸看世界,感觉世界由此变得大不相同。将同种或不同种颜色的玻璃纸叠加,又会发现新的惊喜,颜色在孩子们手中千变万化(见图5)。有了这样更易操作和观察的材料,色光叠加变化的现象得以更为直观地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吸引着孩子们去探究其中的奥秘。
高脚杯音乐会
S形的台子上有序地摆放着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晶莹剔透的高脚杯,每个杯子里都或多或少地盛有透明液体,在蓝色灯光的映照下,给人以幽雅、宁静之感。然而,这里并不是要举行一场宴会,而是要演奏一场高脚杯的音乐会(见图6)。我们学着工作人员的样子沾湿了手指,在杯口绕着杯子的边缘打圈,“嗓音”各不相同的杯子们就“唱”出了高低起伏的音调。
废物变宝石
在工作坊里,近年来已渐渐淡出人们视线的实物投影仪与塑料瓶的瓶底组成了“黄金搭档”,彩色立体的透光材料投射在幕布上,如宝石般美丽动人(见图7)。不仅如此,工作坊中还提供了黑色、白色以及具有镜面特征的可持式移动幕布,让我们可以观察、比较图像投射到不同幕布上的变化,从而探索色光吸收、反射的原理。
瓜果蔬菜的一生
如果你发现家里的瓜果蔬菜腐烂了,一定会第一时间将其扔进垃圾筒吧!那么很可惜,你也许看不到它们逐渐腐烂的过程了。在工作坊,工作人员将卷心菜、大葱、橙子、石榴等蔬果从逐渐成熟到完全腐败的不同阶段的实物展现在人们面前(见图8、图9)。比如“大葱的一生”,铺排在圆桌上的实物,其形态从纤细逐渐变得粗壮,又从青葱水嫩变得干枯褶皱,颜色从白中透着嫩绿渐渐变成泛黄乃至暗沉……这样别出心裁的展示,把生命从兴盛至衰亡的过程直观地展示在人们面前。这其中不仅仅蕴含了关于蔬果的知识,也蕴含了关于衰老和死亡的知识,是在以独有的方式进行生命教育。
遇见彩虹
在大自然中遇见彩虹需要天时、地利,可是,在工作坊中,我们看到绚丽的彩虹赫然映在白色的幕布上。彩虹是怎样制造出来的呢?当我们打开一旁木制箱子的盖子时,发现里面是许多排列整齐的光碟(见图10)。原来答案就藏在光碟里,白光透过这样一个简单的折射装置,就汇成了一道彩虹。遇见彩虹,我们的心情也跟着美丽起来。
探究树木的“内心”
工作坊的一角有一个观察和探究树木的专区,台面上摆满了各种树枝、树皮,旁边不仅提供了放大镜等传统的探究工具,也提供了电子显微镜(见图11)、投影仪等新式的探究工具。在这里,孩子们可以闻着树木自然的清香,触摸其天然的纹理、脉络,观察其各种细节特征。同时,我们还注意到有几个矮矮的、粗壮的木樁摆放在那里,俨然是天然的工作台(见图12)。不仅如此,孩子们还能通过这个媒介探究树木“内心”的秘密:年轮、纹理、裂痕……从而发现时光流淌的痕迹,也感知到环境对树木成长的影响。
自导自演的的光影剧目
在工作坊的另一个角落,是孩子们自由创作的舞台。许多富有创意的光影剧目会在这里不断地上演。据工作人员介绍,孩子们会把他们喜欢的场景如树木场景等录入计算机,有时也会使用PS等软件对场景图进行简单的编辑,再利用投影仪投射到可移动的幕布上(见图13),创设他们理想中的“片场”。接着,各位“演员”就位,这些“演员”可以是他们自己,也可以是纸偶、木偶等,再加上他们自己创作的情节,一部“大片”就这样诞生了。
看了以上案例,你是否也感慨万分呢?瑞吉欧的教育工作者们真可以说是“材料的魔法师”,他们充分利用不同材料的特性,为儿童开辟了探索和创造的空间。其中有几个特点让我感触很深。一是他们非常善于发掘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比如不同类型的纸、塑料瓶、高脚杯、荧光笔、手电筒、光碟乃至瓜果蔬菜,这样的设计会让孩子们感受到这些奇妙的现象其实就发生在自己身边,从而学习用发现的眼光去看待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二是他们会利用一些简单却设计巧妙的装置,将那些有趣的现象呈现在孩子面前,使抽象的概念变得直观、形象。比如,利用特殊感光材料,使光线划过的轨迹得以暂留;布置紫外线暗室,让孩子直观地认识荧光现象;利用光碟折射光线,让孩子随时能观察彩虹的颜色;通过实物投影仪,使色光的叠加效应显而易见。这样的设计充分激发了孩子们对各种事物、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三是将各种简单易操作的多媒体设备引入儿童的探究中,并鼓励他们积极运用,让他们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些都为儿童的终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这种有准备的环境中,儿童也成了“魔法师”,他们进行着自发、自主的“实验”,同样的材料在不同孩子的手里玩出了不一样的精彩,他们将看似平凡无奇的材料变成了让人赞叹不已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