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未悟禅理,未达禅境时,处处障碍,处处执著,其实悟道后,一切皆是真理,所作所为无不是佛法的体现。
所以道:一处透,千处万处一时透;一机明,千机万机一时明。”
宋代的文字禅除了代别、颂古等之外,评唱也是一种重要的表述形式。由于“绕路说禅”的颂古虽然体现了禅宗“不说破”的原则,但也表露出过于追求文字技巧、注重引用典籍、用词典雅等特点,和过去禅宗公案中平实、直白的俚俗之语有很大的区别,这对大多数出身低下、受教育很少的禅僧来讲,形成了理解上的障碍。
因此,随着颂古的发展,又出现了对颂古再进行注解的评唱。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圆悟克勤评唱重显《颂古百则》而创作的《碧岩录》。。宋政和初年(1111—1118),克勤应张商英之请,于澧州夹山灵泉院宣讲唱说重显的《颂古百则》,其门人记录整理,并以灵泉院方丈室匾额“碧岩”二字为题而成书十卷,每卷有十个部分,解释十个公案,每一部分都有五项内容。第一项“垂示”,是对公案的一个概括性解释;第二项是重显所选的公案原文;第三是重显为公案所作的颂文;第四是“著语”;克勤在公案和颂文中间的夹注,更准确的说是克勤本人有感而发的点评,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注解。第五项“评唱”是《碧岩录》的中心,分别加在公案和颂文之后,是克勤对公案的解释和评说。本来含义不清的公案和颂文经克勤的评唱后,立刻变得通俗易懂。
试举一例,克勤对“俱胝一指”公案的解释。这则公案在书中是第十九条,首先是克勤的垂示:“垂示云:一尘举大地收,一花开世界起,只如尘未举花未开时,如何著眼?所以道:如斩一缕丝,一斩一切斩;如染一缕丝,一染一切染。只如今便将葛藤截断,运出自己家珍,高低普英,前后无差,各个现成,倘或未然,看取下文。”这段垂示中,克勤运用华严宗“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理论,结合禅宗的顿悟学说,指出了这样一个事实:未悟禅理,未达禅境时,处处障碍,处处执著,其实悟道后,一切皆是真理,所作所为无不是佛法的体现。垂示后是公案原文及著语:“举俱胝和尚,凡有所问,(有什么消息,钝根阿师。)只竖一指。(这老汉也要坐断天下人舌头,热则普天普地热,寒则普天普地寒,换却天下人舌头。)”紧接着,就是克勤对这则公案的评唱。克勤认为这则公案的中心在于举一指的动作,但是理解这则公案又不能单从手指上下功夫。他说:“若向指头上会,则辜负俱胝;若不向指头上会,则生铁铸就相似。”因此这个指头,既是促人开悟的法门,也是阻塞人解脱的障碍,“且道:是什么物得恁么奇怪?若也识得,不消一捏;若识不得,碍塞杀人。”接着克勤从历史的角度分别对这则公案的主角俱胝和尚的生平、得法经历、后人对公案的评说等方面进行了介绍,最后点明了这公案的中心思想:“所以道:一处透,千处万处一时透;一机明,千机万机一时明。”
《碧岩录》的出现,受到当时禅僧和士大夫的欢迎。据说当时“新世后生,珍重其语,朝诵暮习,谓之至学。”《碧岩录》被禅僧们奉为新的经典,表明宋代以文字的方式解禅、参禅发展到了巅峰期。
所以道:一处透,千处万处一时透;一机明,千机万机一时明。”
宋代的文字禅除了代别、颂古等之外,评唱也是一种重要的表述形式。由于“绕路说禅”的颂古虽然体现了禅宗“不说破”的原则,但也表露出过于追求文字技巧、注重引用典籍、用词典雅等特点,和过去禅宗公案中平实、直白的俚俗之语有很大的区别,这对大多数出身低下、受教育很少的禅僧来讲,形成了理解上的障碍。
因此,随着颂古的发展,又出现了对颂古再进行注解的评唱。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圆悟克勤评唱重显《颂古百则》而创作的《碧岩录》。。宋政和初年(1111—1118),克勤应张商英之请,于澧州夹山灵泉院宣讲唱说重显的《颂古百则》,其门人记录整理,并以灵泉院方丈室匾额“碧岩”二字为题而成书十卷,每卷有十个部分,解释十个公案,每一部分都有五项内容。第一项“垂示”,是对公案的一个概括性解释;第二项是重显所选的公案原文;第三是重显为公案所作的颂文;第四是“著语”;克勤在公案和颂文中间的夹注,更准确的说是克勤本人有感而发的点评,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注解。第五项“评唱”是《碧岩录》的中心,分别加在公案和颂文之后,是克勤对公案的解释和评说。本来含义不清的公案和颂文经克勤的评唱后,立刻变得通俗易懂。
试举一例,克勤对“俱胝一指”公案的解释。这则公案在书中是第十九条,首先是克勤的垂示:“垂示云:一尘举大地收,一花开世界起,只如尘未举花未开时,如何著眼?所以道:如斩一缕丝,一斩一切斩;如染一缕丝,一染一切染。只如今便将葛藤截断,运出自己家珍,高低普英,前后无差,各个现成,倘或未然,看取下文。”这段垂示中,克勤运用华严宗“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理论,结合禅宗的顿悟学说,指出了这样一个事实:未悟禅理,未达禅境时,处处障碍,处处执著,其实悟道后,一切皆是真理,所作所为无不是佛法的体现。垂示后是公案原文及著语:“举俱胝和尚,凡有所问,(有什么消息,钝根阿师。)只竖一指。(这老汉也要坐断天下人舌头,热则普天普地热,寒则普天普地寒,换却天下人舌头。)”紧接着,就是克勤对这则公案的评唱。克勤认为这则公案的中心在于举一指的动作,但是理解这则公案又不能单从手指上下功夫。他说:“若向指头上会,则辜负俱胝;若不向指头上会,则生铁铸就相似。”因此这个指头,既是促人开悟的法门,也是阻塞人解脱的障碍,“且道:是什么物得恁么奇怪?若也识得,不消一捏;若识不得,碍塞杀人。”接着克勤从历史的角度分别对这则公案的主角俱胝和尚的生平、得法经历、后人对公案的评说等方面进行了介绍,最后点明了这公案的中心思想:“所以道:一处透,千处万处一时透;一机明,千机万机一时明。”
《碧岩录》的出现,受到当时禅僧和士大夫的欢迎。据说当时“新世后生,珍重其语,朝诵暮习,谓之至学。”《碧岩录》被禅僧们奉为新的经典,表明宋代以文字的方式解禅、参禅发展到了巅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