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药物治疗后左心室逆重构的发生率及预测因素

来源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lulu0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新发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药物治疗后左心室逆重构的发生率及预测因素。

方法

入选2008年10月至2013年12月在阜外医院心力衰竭中心住院的新发扩张型心肌病患者137例,随访至2014年12月或全因死亡或心脏移植。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后均给予指南推荐的标准抗心衰药物治疗。根据复查超声心动图结果,定义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绝对值较基线提高≥10%且LVEF ≥ 50%,同时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绝对值较基线缩小≥10 mm且LVEDD≤55 mm为左心室逆重构,调查左心室逆重构的发生率。收集患者首次入院时(基线)的临床和超声心动图指标,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左心室逆重构的基线预测指标。

结果

137例新发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超声心动图中位随访25个月(范围6 ~ 64个月)后,46例(33.6%)患者发生左心室逆重构,其LVEF由基线的(30.8±5.9)%提高至随访的(59.7±4.6)%(P<0.01),LVEDD由基线的(63.8±4.0)mm缩小至随访时(49.6±3.5)mm(P<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收缩压[每升高10 mmHg(1 mmHg=0.133 kPa),OR=1.379,P<0.01]、心电图QRS间期(≤ 100 ms比>100 ms,OR=2.959,P<0.01)及入院LVEDD(每增加5 mm,OR=0.684,P<0.01)3个基线临床指标是新发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发生左心室逆重构的独立预测因素。

结论

约1/3的新发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经过标准抗心衰药物治疗可发生左心室逆重构。入院收缩压高、心电图QRS间期短及基线LVEDD小的患者发生左心室逆重构的可能性大。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腱糖蛋白-C(TN-C)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变化,并探讨磁共振靶向TN-C体内成像的可行性。方法雄性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小鼠,10周龄,采用高脂饮食法建立主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其中靶向探针组8只,对照组6只。高脂饲养14周后,使用7.0T小动物MR成像仪(7.0T micro-MRI)观察主动脉斑块情况;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油红O染色观察主动脉血管壁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
目的观察双心室(BIV)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超过35%的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心功能的长期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方法,对2009年5月至2012年12月间在华东6家医院就诊的118例高度AVB患者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双心室起搏1周后区组随机化1∶1程控左心室电极开闭分为BIV组和RVA组各57例,评价患者6和12个月纽约心脏协会(NY
期刊
目的评价2001—2011年间中国东部城市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住院患者在临床特征、诊疗模式和结局的变化趋势。方法本文数据来自冠心病医疗结果评价和临床转化研究-回顾性急性心肌梗死研究(China PEACE回顾性AMI研究),采用两阶段随机抽样设计。第1阶段,用简单随机抽样确定东部城市代表性医院。第2阶段,选取2001、2006和2011这3个特定年份,在代表性医院中采用系统随机抽样方
目的探讨ATP结合盒亚家族B运载体1(ABCB1)和细胞色素P450(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氯吡格雷疗效的关系。方法连续选取2010年10月至2012年8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行择期PCI并服用氯吡格雷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30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血栓弹力图检测结果判断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反应性,将患者分为3组:显效组[二磷酸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扩张相(D-HCM)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超声心动图测得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分为D-HCM组和左心室内径正常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对D-HCM患者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了解预后情况。结果13年间入院诊断为肥厚型心肌病的患者共616例,临床资料完整的患者579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