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树》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yong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金项目:2017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课题名称:帕特里克.怀特的《人树》多层面主题探究,课题号:201704050202。
  摘 要:《人树》是澳大利亚著名作家帕特里克·怀特的成名作。本文试图从异化,信仰危机和苦难与救赎的角度,对《人树》进行综合分析,以揭示其多层次化的主题和对现代人精神困顿的关注,进而彰显这部作品直扣人心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异化;信仰危机;苦难与救赎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8--01
  作为迄今为止澳大利亚史上唯一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帕特里克·怀特的艺术成就是毋庸置疑的。作为怀特的成名作,《人树》自问世以来,经历了最初的饱受非议到之后的极度赞誉,可见其经受岁月考验的艺术功底和持久不衰的思想魅力。它宛如一面多棱镜,不同的角度,折射出迥异的内涵。
  首先,从异化的角度观之,读者可窥见现代人的精神困境。异化是指在异己力量的作用下,人丧失了主体性和精神自由,从而经历精神创伤和心理变态。怀特是一位笔触非常敏感的作家,也是一位社會责任心极强的作家。他身处的澳大利亚正处于物质文明快速发展的时期,但随之出现的人际关系疏远与隔阂,使人们陷入极大的空虚和精神危机之中,异化现象十分严重。城市作为象征纯真的丛林的对立面,是一股强大的异化力量。曾经在丛林长大的雷和塞尔玛,一到城市便失却了往日的纯真,一个不务正业,死于非命,一个沉迷灯红酒绿,沦落为金钱的奴隶。还有其他生活在城市里的人,要么漫无目的,要么冷漠无情,要么声色犬马,简直就是一幅异化群像。此外,人际关系的异化现象十分严重。无论是斯坦一家家庭成员之间,还是普通意义上的人与人之间,曾经互帮互助,乐观进取的丛林伙伴情谊荡然无存,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维系不再是朴素的丛林情感,而是被金钱,勾心斗角,貌合神离等取代,典型的爱无力,也是异化的表现之一。
  从宗教角度分析,读者可捕捉到现代人的信仰危机。《人树》创作的时代背景正是澳大利亚与母国的纽带日渐脱落却又还未完全建立起属于本土的信仰。对于怀特的宗教信仰,评论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部分人认为怀特是无神论者,因为他的作品中多是人性战胜神性;而有人认为怀特的作品中到处可见宗教的身影。对于宗教信仰,怀特曾这样形容自己,“信奉不可知论的泛神论者,神秘主义者,本来可以成为基督教徒却终究没有成为的澳大利亚人。”从这个层面讲,斯坦就是怀特。斯坦成长于一个信奉上帝的家庭里,只是母亲的上帝是温和的,父亲的上帝是暴躁的。这就为他日后对上帝的复杂情感埋下了伏笔。初到丛林,与艾米结合,斯坦经历了短暂的幸福时光。可随着子女的出生,加之繁重的劳动,斯坦变得越发沉默了。他感觉到对上帝的需要。后来,斯坦又经历了水灾,火灾,虽然变得更坚强,他却深深感到,生活除了睡觉干活以外,还应该有对于某种存在的信仰。于是,他祈祷,也去教堂,但总是肉身和精神相分离,远不像一个虔诚的信徒。值风烛残年,经历了妻子的背叛,儿子的死亡,女儿的堕落,以及种种生活的磨难,斯坦在年轻的传教士大谈信仰时,觉得胸口发堵,朝地上吐了一口唾沫,说,这就是上帝。这象征着斯坦最终对上帝的唾弃,虽一生当中偶有信仰,但最终还是陷入了“上帝已死”的精神危机当中。
  读者还可以从苦难与救赎主题入手理解这部作品。怀特时代的澳大利亚,昔日的丛林伙伴情谊几乎荡然无存,经济繁荣的同时,是人们日益空虚的精神世界和逐渐恶化的人际关系,人们陷入从未有过的迷惘之中。反映在怀特笔下,则出现了一系列的面临精神危机,充满困惑,内心挣扎的人物形象。斯坦便是其一。斯坦的一生,可谓是充满苦难的一生。从最初的开荒拓地,到经历家庭的变故和天灾人祸,可他却变得一次比一次坚强,一次比一次淡然,一次比一次谦卑。“单纯和谦卑的境界是人类唯一的理想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讲,斯坦所经受的苦难不但没有摧毁他,反而成就了他达到理想境界。虽然他一直处于是否信仰上帝的摇摆不定中,但这丝毫不妨碍他在内心对人生出路的思索和探求,在日益谦卑的心境中实现了自我救赎。
  从出版到现在,《人树》已走过六十余年的风雨历程,但艺术魅力丝毫未减。一部历久弥新的文学作品,就像是一个多面体一样,不同国度,不同时代,从不同的角度观之,人们总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期待更多的学者,英语文学爱好者对《人树》作出更广阔,更深层次的解读。
  参考文献:
  [1]Hu Wenzhong. “The myth and the facts——A reconsideration of Australia’s critical reception of Patrick White”. Australian Literary Sstudies,1994(1).
  [2]John Beston. The Tree of Man as a Pioneer Novel. Antipodes. From Literature Resource Center. 2003.
  [3]黄源深.澳大利亚文学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4]张校勤.敬神者还是渎神者——论怀特小说《人树》中主人公斯坦.帕克的宗教信仰.华东理工大学学报,1995(2).
其他文献
夏夜 院里灑满淡淡的月光  我从夏的炎热中穿梭而过  如同一尾鱼 游进如水的月色  冥想 从此刻开始  柔柔的风 从留海 直接穿透身体  浸润我的肺腑 凉爽  又带着舞蹈般地轻盈  灵魂 跟随风的节拍  飘向空中 如同一朵自由的云  感受到清澈的湖面  有莲亭亭玉立 香远益清  尘世的喧嚣 倏忽隐退  如鱼 游进大海  如一片树叶 回归沃土
这山村叫霞村 在一条峡谷中  住有几十户人家  一条山溪穿村而过  山路都用石块砌成  渐渐弥高而通往不远的山坡  在这里 深植于时间之中的檀树  树冠很大 借助它的阴影  能显现夏天的意义  在这里 人们靠安静抽象出命运  如同印戳 将每一个人的生活  牢牢地固定在同一维度  如潮的翠竹和松林  满覆着周围的青山  山泉潺潺的流聲隐约传来  百鸟也开始唱歌  整个村庄笼罩在一片光芒  和树荫之中
雪山下的鲁朗小镇  那是一个不会想家的地方  阳光照着清晨的草甸  山坡开满了鲜花 马儿在溪边吃草  风吹着经幡  木屋传来了诵念声  我沉重的行囊 不知是否  驚扰了自由飞翔的小鸟  这里 时光走得很慢  人生跋涉已至中途  而转身 我看到了一片草原  看到了前方一望无际的绿  初冬的海  初冬的海 寒风说来就来  海鸥南飞了 水草退去最后绿色  你离岸越来越远了  时光带走一切 昨天无法回头 
杨宏寅师兄,重庆大学86级机械设计制造及设计专业,挚爱中国文学诗詞,于前年攻读文学硕士学位,正所谓文理兼备。曾任河南电力技培中心教师,现任郑州合宇道路设施公司董事长,同时于郑州英诺贝森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做无钴固态电池研究,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求学重大,青葱岁月  “来到重庆大学,我不后悔。”回忆起重大,师兄满满的幸福,一景一物,一草一木,“寅初亭就在我们宿舍门口,古风古韵。”“那个时候还有一个叫姚
九月 黄土地  举着蓝蓝的碗  沟壑山峁  谷物一片一片  长成父亲的姿势  远方的我 整个秋天  把一部辭海 昼夜  折腾来折腾去  找不到 一个挺拔的词汇
摘 要:《挪威队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所著的书籍,在世界上一直被广泛喜爱,它的写作手法简洁明快,且带些幽默的节奏,用词也十分的唯美。本文从独特的语言风格、深邃的时代哲思、深层的生死思考、共同的人生孤独以及对日本传统文学叙事特点的去粗取精几个方面展开讨论,并提出个人的见解。  关键词:《挪威的森林》;语言风格;文学  作者简介:徐娇玲(1980.6-),女,汉族,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当太阳落入草丛的时候  不必担心找不到  她会化作万道霞光  打破时光的沉沦  即使是昙花一现  也要把自己点燃  留下一片璀璨  脸颊上的红晕  透过薄疏的白云  放射状地辐射开来  如丝似锦  又像巨大碧玉里  一团团透闪发亮的絮  也如一片片高倍放大的雪花  開心呈现的异彩  如此尽情地展示  惊艳地绽放  并非在她即将离去的时刻  无私释放  而是华丽地转身
倚靠着剥落年岁的土墙  赤脚踏上的石墩 沉默而温热  相隔小溪泥路的门前水塘  倒映着老树与炊烟袅袅  抬头放眼 有傍晚漫天橘黄  故乡同两三飞鸟 忽远忽近  不知夜深辗转睡梦  久别的清凉丝雨在何时落下  透過老屋旧布木窗  我常有一个清风渔人的念想  念想里渔人随着烟雨  缓缓翻过了湖边山冈  那满篓勤劳和家人的欣喜  有归客的意义  这是内心深藏不可告人的风景  多少明月 田野和连绵起伏的丘
刮风了 可还是没有吹来  吹来你回来的气息 孩子你在那里  母親在大陆 向苍野目视  一直在期盼 可见到的还是飘下的雨滴  八月了 世界变换 携风带雨  外面的天空黑黑的 乌云越来越低  大雨就要来了 只有母亲这个家  才能为你遮风避雨
海浪退去  沙滩上是我的城堡  那儿的臣民  顶礼膜拜 一本圣经  干净的沙子  一个叫海子的男孩回来了  卸下沉重的包裹  荷马、弥赛亚  还有一颗赤裸的心  眼睛里浪花飞溅  满是咸味  一百个、一千个  一万个被放逐的孩子回来了  在沙滩上跣足舞蹈  硌腳的不是玻璃  是海螺  拿起来呜呜地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