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65岁以上人群重要的致盲眼病,其中干性AMD发病机制复杂,目前仍缺乏有效治疗手段。嘌呤能信号通路广泛存在于视网膜环境中,具有信号传导与神经调节的作用,其可诱导视网膜细胞死亡,调控小胶质细胞活性,参与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病理沉积物的生成以及视网膜水肿等病理反应,参与干性AMD的发展过程。本文就嘌呤能信号通路组成分子在RPE、光感受器等多种视网膜细胞的死亡、小胶质细胞的活化调节、病理沉积物的生成以及炎症和氧化应激等多个干性AMD损伤机制的调控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开展相关研
【机 构】
: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眼科 上海市眼底病重点实验室 上海眼视觉与光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0080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眼科 上海市眼底病重点实验室 上海眼视觉与光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65岁以上人群重要的致盲眼病,其中干性AMD发病机制复杂,目前仍缺乏有效治疗手段。嘌呤能信号通路广泛存在于视网膜环境中,具有信号传导与神经调节的作用,其可诱导视网膜细胞死亡,调控小胶质细胞活性,参与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病理沉积物的生成以及视网膜水肿等病理反应,参与干性AMD的发展过程。本文就嘌呤能信号通路组成分子在RPE、光感受器等多种视网膜细胞的死亡、小胶质细胞的活化调节、病理沉积物的生成以及炎症和氧化应激等多个干性AMD损伤机制的调控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目的评估和比较激光视网膜光凝与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玻璃体腔注射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后患眼远期黄斑中心凹微血管形态特征、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FT)变化,探讨影响视力预后的因素。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于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集出生后因1型ROP曾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4~6岁ROP患儿40例40眼并行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屈光状态检查。按照患儿曾接受的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激光视网膜光凝组和抗VEGF组,前者曾于出生后接受单次激光视网膜光
目的分析糖尿病患者早期黄斑区微循环变化及其与视力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12月至2020年9月于扬州大学附属苏北人民医院确诊的不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DR)患者75例75眼作为NDR组、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患者33例33眼作为NPDR组,另收集年龄匹配的健康体检者35人35眼作为对照组。采用RTVueXR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仪扫描受检者黄斑区3mm×3mm的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图像,采用AngioVue软件系统对检测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并比较3个组患者黄
目的比较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与其联合黄斑区激光光凝在糖尿病黄斑水肿(DME)治疗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深圳市人民医院就诊的DME患者60例60眼,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仅接受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的患者33例33眼作为康柏西普注射组,将黄斑区视网膜光凝联合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的患者27例27眼作为联合治疗组,观察各组治疗前及治疗1、3、6、9和12个月时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CMT)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黄斑水肿及渗漏
目的研究累及黄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ILM)剥除对预防黄斑前膜(ERM)形成和视力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累及黄斑的RRD患者74例74眼。所有患者均接受玻璃体切割术及硅油眼内填充,且术后视网膜均成功复位。根据玻璃体切割术中是否行ILM剥除,将患者分为ILM未剥除组36例36眼和ILM剥除组38例38眼;所有受检者均于玻璃体切割术后3~5个月行硅油取出术。分别于术前及硅油取出术后1、6和12个月行最佳矫正视力
目的评估术中光相干断层扫描(iOCT)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病例系列观察研究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且行iOCT检查的患者316例316眼。记录iOCT扫描时间和结果、与术者显微镜下观察判断的一致性及其对手术治疗策略的影响,并观察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果316眼中有271眼成功完成iOCT检测,占85.8%,平均扫描时间为(3.54±2.30)min;在271眼扫描成功患眼中,特发性黄斑裂孔51眼,黄斑前膜95眼,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引起全球50岁以上老年人中心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也是全世界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临床上将进展期AMD分为萎缩性AMD和渗出性AMD,分别表现为脉络膜地图样萎缩和新生血管形成。AMD的发病机制复杂,其中炎症反应起重要作用。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3(NLRP3)炎症小体是一种细胞质内模式识别受体,在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小胶质细胞、Müller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中均有表达。最近的研究表明,NLRP3炎症小体与AMD疾病相关,并参与渗出性AMD和萎缩性AMD的发生。本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代谢改变与表型关系密切,代谢组学分析可以提示细胞、组织或器官的生化状态。随着代谢组学技术的更新和检测灵敏度的提高,可检测出的差异代谢物逐渐丰富。因此,代谢组学逐渐成为探讨DR发病机制和治疗药物筛选的有力工具。DR代谢组学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多以玻璃体液、房水和血浆为样本,以磷酸戊糖途径、精氨酸-脯氨酸途径和抗坏血酸途径为主要研究途径,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索DR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并确定其与疾病的纵向关联。本文就DR相关动
遗传性视网膜变性在临床上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基因治疗有望从根本上恢复遗传物质的功能,为其提供新的治疗策略。反义寡核苷酸(AON)是一种小分子核酸类药物,可以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与信使RNA特异性结合,从而在转录和翻译水平干扰或恢复基因表达。AON具有特异性高、微量高效、靶向范围广、免疫原性低、毒性及不良反应小等优势,成为遗传性眼病治疗新手段。目前,已有3种不同的AON药物进入了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病的临床试验阶段。本文就近年来AON在其化学结构修饰、特性和作用机制等方面的进展及其目前在不同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
黄斑裂孔直径大小是影响其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直径>400μm者为大裂孔,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眼内填充能够有效地解除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的牵拉,是特发性全层黄斑裂孔(FTMH)手术治疗的经典方式。然而,对于大直经、复发性FTMH效果欠佳。为获得理想的大直径FTMH解剖愈合和功能恢复,新的手术治疗策略,如视网膜内界膜(ILM)翻转、扩大ILM撕除范围、不同组织瓣膜移植、间充质干细胞的应用等,一直是眼底病领域研究者探索和讨论的热点。更具针对性、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是大直径FTMH治疗的发展趋势。本研究就大直径FT
人工智能(AI)作为计算机科学的前沿研究领域,在医学领域已有广泛的应用。眼科诊疗过程中产生大量影像学资料,而AI在图像识别方面具有极大优势,将AI应用于眼科影像已逐渐成为眼科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已有大量研究报道AI技术成功应用于眼科疾病的诊断、分型、分期、治疗途径和治疗效果随访跟踪,如闭角型青光眼、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此外,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将AI技术应用于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和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图像识别、判读,进而诊断眼科疾病,同样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