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的昌谷家山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ryluc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扫断马蹄痕,衙回自闭门。长枪江米熟,小树枣花春。
  向壁悬如意,当帘阅角巾。犬书曾去洛,鹤病悔游秦。
  土甑封茶叶,山杯锁竹根。不知船上月,谁棹满溪云。
  ——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李贺
  这首古风,是中唐诗人李贺在就任朝廷奉礼郎后,怀念家山昌谷时所作。在群峰并峙的中唐诗坛上,李贺是位极富特色并对后人产生极大影响的青年诗人。他一生年促命短,只活了二十七岁(790-816);但却是一位神童,据说他七岁即以“长短之制,名动京师”。当时著名的大诗人韩愈就同皇甫湜一道慕名去看望过他,他当着两位大诗人的面,写了一首古风《高轩过》,记录咏歌此事的经过,而且把两人奇特瘦硬的诗风加以形象概括,使得两位大诗人诧不已,“二公大惊,亲为束发”(《新唐书·本传》),并结下终生忘年交。李贺不但年初命短,身体也瘦弱不堪,史称他“细瘦通眉,长指爪”,他自己也说是整日与药罐子为伴,而且早衰,不到十八岁就已出现白发,并且一根根往下掉。
   在短短的一生当中,生活道路异常坎坷:他虽是个皇族,为陇西郑王李亮之后,但家道早已中落。其父李晋肃是个官卑职微的“边上从事”,晚年当过一段时间县令,在李贺刚踏上人生之旅时即已去世,留下他和母亲、姐姐和弟弟一家四口靠着几亩薄田度日。他曾在诗中描叙家中的困苦:可以说是一贫如洗,风雨之夜,伴随着舂声的,是差吏前来收租的敲门声;甚至连唯一的幼弟都养不活,要送到江南去谋生。自己在仕途上也是困踬一生、地位低下:他本可通过科举而获朝堂之位,但因惧社会流言,避父亲“晋肃”讳而不去应试,尽管韩愈专门为他写了《讳辩》,鼓励他反抗流俗,前去应试。但出于性格的敏感怯懦,他始终不敢去应试,到头来只能凭皇族的身份去充当个“臣妾气态间”的奉礼郎,郁郁不得志终生。这首《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就写于奉礼郎的任上。
  李贺为人虽瘦弱多病,但为人志向远大,渴望建功立业:“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至酒行》),结束当时的军阀割据,维护国家统一:“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南园》),不息为国捐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但是,因为这个荒唐的“避讳”,阻断了李贺的仕途,也使李贺无法实现“提携玉龙为君死”报国之志。加上生活艰难,作为长子的李贺必须承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宪宗元和六年(811),迫于生计,李贺离开家乡到京城长安去担任一个叫作奉礼郎的小官。奉礼郎属太常卿,原称治礼郎,唐高宗时,因避李治名讳,改称奉礼郎。主要掌管朝廷朝会、祭祀之礼仪,一般由皇族担任。李贺因为是李唐王朝远亲,所以被选取担任此职。因为这个职务属于门荫,地位又低,从九品,位卑职微,任上又无可事事,所以李贺非常压抑。他当时住在长安崇义里,曾写了首《崇义里滞雨》,很能反映他担任奉礼郎时的处境和心境:
  落莫谁家子,来感长安秋。
  壮年抱羁恨,梦泣生白头。
  瘦马秣败草,雨沫飘寒沟。
  南宫古帘暗,湿景传签筹。
  家山远千里,云脚天东头。
  忧眠枕剑匣,客帐梦封侯。
  壮志成空,愁恨不已。加上穷困孤独,自己的心境也像是阴暗的里巷和淅沥不断的秋雨一样,这与《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所要抒发和表达的情感相近。只不过后者更强调家山的美好和对故乡的怀念。诗人将昔日在家山品茶饮酒的悠闲自在景与眼前退衙回来闭门独坐的孤独以及“鹤病悔游秦”的病痛相互比照,旨在强调身在仕途无法实现理想抱负的喟叹。失落加上乡愁,更增添几分愁苦,也更加深了诗人对故乡的怀念。
  诗题中提到的“忆昌谷山居”即是诗人的故乡所在地。昌谷,位于今日洛阳西南宜阳县境内。今日的宜阳,显得偏僻和贫穷,但在隋唐时期,此地则是江淮粮赋陆路和漕运的重要中转站。其中李贺居家的三乡驿(今名三乡乡),是当时从洛阳通往长安大道上的一座重要驿站。为唐代诸帝东巡必经之地,在此建有连昌宫、兰昌宫等行宫,武则天、唐玄宗都曾在此驻跸,其中的连昌宫更因元稹的《连昌宫词》而闻名千古。
  三乡所在地昌谷,是两山间的一块谷地,是个水陆交汇、山川形胜之处,昌谷北有凤翼山、汉山,南有女几山、梅鹿山,昌涧水从凤翼山和汉山间缓缓穿过昌谷向东南流注洛水。李贺生活的中唐时代,中原经济由于安史之乱后遭到极大破坏,唐王朝的财赋主要取自东南,这里又是江南漕运的主要中转站,宪宗元和年间“每岁运江淮米五十万斛,至河阴留十万,四十万送渭仓”(《旧唐书·食货志下》),其经济地位的重要,可以想象。
   昌谷不仅水陆交汇,也是山川形胜之处,在唐代也是个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涧水两岸水草丰茂、杨柳婆娑,汉山也是“周围十里,古柏苍然”,“林壑茂美”(《宜阳县志·山川》)。附近的汉山上有汉光武庙,刘秀曾在此收编投降的赤眉军(《重修汉光武庙记》);对面的女几山上有兰香女神庙,有着“女几化石”的神话传说。所以在唐代,昌谷也是个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据《新唐书·地理志》:唐代诸帝东巡,三乡驿为必经之地,唐玄宗还在三乡驿题过诗,题为《望女几山》。
   除帝王在此驻跸外,诗文名家张九龄、韩愈、皇甫湜、刘禹锡、白居易都游过昌谷。梅鹿山上至今还存有刻着皇甫湜姓名的古碑,为清康熙四十六年立。张九龄是作为宰相陪同玄宗东巡止息于三乡驿的,并对玄宗题诗有首和诗,题为《奉和圣制早发三乡山行》。刘禹锡游览昌谷时玄宗的题诗仍在,刘还为此写了一首诗抒发感慨,题为《三乡驿楼伏睹玄宗望女几山诗小臣斐然有感》。李贺故居具体在何处,古人未言及,今人多歧说。
  宜阳县委宣传部在1974年还组织了一次关于李贺故居的专门调查,认定故里是在西柏坡,并“统一宣传口径”,命令当地政府按此口径对外介绍,所以不少书籍文章在介绍李贺时,都以为李贺故居在昌谷西柏坡。其实,对李贺故居最有发言权的是李贺本人,另外还有宋人张耒。贺诗中有不少关于家乡风物的描绘可作为我们推断的依据,张耒到过李贺故居并留有诗作,在现有史料中,它与李贺时代最近。张耒在上述两诗中说到李贺宅的位置是“连山忽中开,砑若敞双户。南山当其门,列嶂俨环护”,“清溪水拱荒凉宅,幽谷花开寂寞春”。李贺诗中也说到“我在山上舍,几亩蒿硗田”(《送韦仁实兄弟入关》),“长峦谷口倚稽家,白昼千峰老翠华”(《南园》十一),又说“舍南有竹堪书字,老去溪头作钓翁”(《南园》十一),“怡怡中谈笑,小弟裁涧菉”(《题旧梦》)。可见宅在山上,而且是在群峰中开的谷口处,附近还有涧溪环绕。按以上开列的环境来判定,似是在汉山靠近昌谷的山坡上,隔着连昌河与凤翼山相对处。
其他文献
“直捣黄龙,与诸君痛饮耳!”   岳飞,“还我河山”的宋朝名将。战场上一生未败过,使金军留下“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话。不用多说,大家都知道,只可惜中国历史上能说这句话的人太少了。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霍去病,二十岁的冠军侯,开拓河西,破敌十万,封狼居胥。皇帝将两瓶御酒赏给他,他不愿一人饮,将酒洒在河中(后来这里命名为酒泉)与将士共享。  “祖逖如不扫清中原,誓不再回江东。”  
期刊
蔡哀侯(?—前675年),春秋时蔡国国君,名献舞,一名季,公元前694—前675年在位,娶了陈国的大公主做夫人。按照当时的“娣媵制”,(“娣媵制”是中国古代奴隶主贵族实行的一种婚姻制度,是多妻制的特殊形式。所谓娣,就是从姊共嫁之妹。古时对妹称女弟,或以“女”字作为“弟”字的偏旁,得一“娣”字,以示其性别。)陈国的大公主可以把自己的妹妹一同带到蔡国,给蔡哀侯做妾。可是陈国的二公主早已许配给了息侯。蔡
期刊
一友人给我寄过来一款他“成功复原”的宋朝贡茶。   这是一种小茶砖,圆圆的,扁扁的,状如棋子,比象棋小,比围棋大,外裹白纸,托在手里沉甸甸的,上秤称一称,一两多重。把纸撕开,茶砖黑色,黑中透青,青中透亮,闻着一股糯米香。还有款儿呢,一面印着“大宋”,另一面印着“贡茶”,都是阴文,一看就是用模子压出来的。   这哥们儿小气,总共寄我两枚,今天我敲碎一枚,用碾子碾细,用小石磨磨成粉,用茶箩筛一筛—
期刊
章太炎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随便都能拿出两三万来买房;梁启超一年赚五六万,居然说“家计粗足自给”;康有为光靠卖字每月就能进账1000银元…… 还敢嘲笑文人穷酸吗?  章太炎:专写墓志,要价奇高  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随便都能拿出两三万来买房,估计羡煞了不少人。倘若您以为章老爷子一直过得很富裕,那就错了。   他早年闹革命,穷得一塌糊涂,最困顿的日子在日本一天只吃一个面饼。他和
期刊
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出生于北京,1945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1991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1993年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  叶嘉莹是蜚声中外的学者,且不说诗词创作、理论研究,光是教书育人这一项,教了70年书的她,培养出无数人才,如今90岁高龄仍站在讲台之上,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功不可没。著名红学家冯其庸称赞叶嘉莹讲解诗词“阐说精妙,启发无穷”;学生们说“老师不但写
期刊
小的时候,喜欢抓螃蟹:在田埂上,找到螃蟹洞后,拿一根树枝,伸进螃蟹后洞里,一直触到螃蟹为止。螃蟹遭到攻击后,用它的钳紧紧夹住树枝不放,就这样,轻轻松松就抓到了螃蟹。   在《动物世界》看过一个故事:在非洲原始森林里,动物保护者们为了得到一些猴子的数据,需要捉到一只猴子,但它们太狡猾了,很难抓到。后来,保护者请当地的土著居民帮助抓猴子:先在树上安装一个固定的盒子,里面装着猴子爱吃的苹果,又在盒子上
期刊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这是晚唐诗人李商隐《无题》里的两句诗。大概意思是:当诗人沉醉在良辰美景的回忆时,远处传来一阵鼓声,诗人又该上朝了。正所谓有了工作日,便会存在假日,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假期的制度可谓自古有之,源远流长。   我国最早的假日记录是在晋代。陆云的《请吴王观书启》中记载:“孔子假期玩年,至于韦编三绝。”根据《汉书》记载,早在西汉时期
期刊
苏轼有诗云:“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酒与诗的关系源远流长,密不可分。我们翻阅中国诗歌史的章章节节,随时都能闻到扑鼻的酒香。酒与诗的完美结合,生发出别致动人的中华文化,既包含了中国美酒的芬芳之味,也蕴藏着中国诗歌的曼妙之姿。  形同槁木因诗苦,眉锁愁山得酒开。      酒成了诗人灵感的源泉,创作的催化剂。因了酒,诗人们给后世留下了品赏不尽的佳作名篇。     -1-  一代枭雄曹操是
期刊
时近中秋,一场冷雨下过,天色已近黄昏。   邻居家的老榆树上,数只麻雀正梳理着翅膀下和尾巴上有些潮湿的羽毛,神情悠然而专注,还不时惬意地叽喳几声,像极了庄子眼中和笔下的风景。   天空,随风而动的灰色云层下,几只燕子在空中忙着捕食,再过不了多久,它们就要跋山涉水飞往南方了。用羽翼追求梦想丈量天下,一路奔波劳顿如当年周游列国的孔子。   麻雀与燕子,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庄子与孔子,代表了
期刊
对英雄的崇拜可以说是人类永恒不灭的情结。在英雄身上,人们常常感受到的是自己旺盛的生命欲望和生命意志。  人格境界   英雄情结驱使作家为人类寻求最理想的生活方式,而首先要思考的问题就是对“人”的定位。一般说来,中国作家对人定位的着眼点在于“做人”,故英雄心态往往聚焦于“人格境界”上。如在儒家理想人格中,向外的经世致用、垂范后世、创立理想的社会秩序,向内的心性尽心、诚意近仁、务求自我完善,达到“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