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静脉输液拔针方法的改良

来源 :中国美容医学·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deng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4-0325-01
  临床工作中我们往往只注重无痛扎针、一针见血,却忽略了拔针的重要性。传统常规拔针方法常因各种原因造成患者扎针部位的疼痛,出血或淤血等,给患者带来痛苦也给下次输液带来困难。以下这些是我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结合我个人的临床实践,总结的几种拔针改良方法。
  1 实行非交换式按压
  拔针后通常需经护士按压3~5分钟,但这只是理想状态,在目前临床护理中很难做到,护士工作量大常面临明知患者需求却难以满足的尴尬困境。所以教会患者掌握拔针后的按压方法具有切实可行的意义,可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更增强了护患合作性,有利于护患的沟通与交流。
  交换式按压因护士拔针后停留时间长短不一,局部血流形成阻断—恢复—再阻断—凝血过程,在恢复过程中血液迅速经损伤的血管壁溢出至皮下而发生针眼出血、皮下淤血。非交换式按压局部血流形成阻断—凝血过程无恢复过程,有效避免皮下淤血的发生。而拔针后由患者自行按压也可使患者有效掌握按压力度,避免按压过程中产生疼痛。
  此方法需患者为双上肢活动无障碍且神志清醒,在第一次输液结束后由责任护士教会患者具体按压方法,以后输液结束后便可由患者自行按压。
  2 实行三指按压方法
  常规方法拔针后应用拇指按压针眼,改良方法需护士或患者(患者为未输液侧的肢体)的食指、中指、无名指横压于输液贴上轻压3~5分钟即可。
  拔针后增加按压面积可增加拔针处的受力面积减少压强,减轻患者的疼痛。输液进针时,针头刺破皮肤后需在皮下走行一段后才可刺入血管,走行距离因人而异,这就造成皮肤针眼与血管的针眼有一定距离,单指按压可能会因为只按压皮肤针眼而忽略血管针眼造成皮下淤血。
  3 实行进针式拔针方法
  传统拔针方法将固定的输液贴去除后,将调节器完全关闭,然后直接拔针。因调节器关闭时产生的压力可使血管内血液回流,拔针后造成血液由针头处流出污染患者修养服或被褥。同时拔针时针尖在外界压力下对血管组织产生机械的切割刺激。拔针时针尖与血管内壁和进针创口表面也有一定的摩擦力,病人由此感到疼痛。改良后的拔针方法可采用与进针时相同方式,左手食指将进针部位皮肤绷紧(即针尖上方2cm处),调节器关闭2/3,右手拇指食指将头皮针靠针头端1cm处的胶管向前反折压在针翼处,右手持针柄并抬高10°~20°并迅速拔出针头,拔针后关闭调节器。
  与进针相同的方式拔针,绷紧皮肤及抬高针柄可有效减少针尖与血管及皮肤的摩擦力减轻疼痛。调节器关闭2/3并反折,在拔针后在完全关闭即可避免药液与血液流出造成的污染也可减轻因增大外界压力而产生的疼痛。
  此方法需护士经培训并熟练掌握操作要领。
  4 实行肢体抬高拔针法
  传统拔针法在拔针后多将肢体平放或下垂,容易造成皮下淤血。改良方法为拔针按压后迅速抬高输液侧肢体,可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平放于胸口或垂直举于耳旁。静脉血都是向心方向回流的,拔针后抬高肢体可使静脉血管充盈不足血流减少,血管内压力降低,血液不易渗到皮下,减少了皮下淤血的可能性。如条件允许可抬高肢体后在拔针,这样抬高肢体产生的血流减少可使皮肤温度下降,末梢神经敏感度降低,拔针时感觉不到明显的疼痛。
  5 实行无贴式拔针
  传统方法拔针时是将固定针柄的胶贴由两端揭开与皮肤无粘连后直接拔针。但这样胶贴的中间部分仍留在针翼上,在拔针过程中胶贴可能与皮肤再次粘连,而增大拔针时的阻力使患者产生疼痛,并且从两端分别揭开相对浪费时间。而且拔针结束后需要将针头部分剪下放入利器盒中,此时残留在针柄上的胶贴容易粘连在剪刀上,给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受伤。
  无贴式拔针就是在拔针时由拇指固定针柄,将胶贴由一端轻轻揭起后一次性撕掉,粘在输液器上,然后再进行拔针。这样传统式拔针出现的胶贴粘连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
  总结:因临床工作中患者的实际情况不同,拔针时可采用的改良方法也有很大的不同,在工作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尽量多的应用改良后的方法,可只采用一种也可多种同时采用以最大限度的减轻患者的不适。并在实施改良方法后观察判断患者疼痛、出血、淤血、针头回血、针头渗液是否比常规传统方法得到改善,并认真倾听患者主诉以便采用最适合患者的拔针方式。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R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4-0320-01  检验科是医院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担负医院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等临床标本的检验工作,也是医院感染监测的重点科室。检验科工作人员的锐器伤可导致血源性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潜在风险并造成工作人员不同的心理压力,故检验人员如何预防血源性感染非常重要,笔者对检验科血源性感染发生的原因、危害
期刊
【摘要】目的:总结高龄髋关节置换病人下肢静脉血栓的防护方法及体会。方法:43例患者共实施46个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采取术前制定健康教育计划、术后严密观察、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出现、教会患者功能锻炼的方法。结果:43例患者,仅2例B超证实为深静脉血栓,给予抗凝治疗后,治愈出院。结论:制定完善的预防、护理方法可明显减少下肢静脉血栓的出现。  【关键词】髋关节置换;下肢静脉血栓;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4-0322-01  传统的一览卡和床头牌包含了患者的多项信息,是医护人员对患者基本情况了解的依据,由于它存在着病人的信息记录不全的局限性,而往往患者的病情又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为了体现个性化全程护理的理念,更好地落实等级护理的要求,我们根据患者的护理等级、饮食要求、禁用药物或特殊要求等,自2009年3月开始,我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