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感大流行,会给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带来沉重的打击。从古希腊时期至今,人类历史中记载发生过十几次流感大流行。特别是百年前的1918年,人类面临有史以来最有杀伤力的一次流感大流行。彼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但就在这个时候,一场瘟疫穷凶极恶地流行开来,成为人类的噩梦。
1918年2月,西班牙的海滨旅游胜地圣塞瓦斯蒂安,前来度假的很多人没有任何预兆地开始发烧。谁也没有想到这就是流行性感冒,即流感。
4月,法国一些地方也开始发现此病。5月,流感传到了英国,连国王乔治五世都未能幸免。7月,在西班牙,受染的人数高达800万人,包括国王在内;在首都马德里,居民受染的人数甚至达到全人口的1/3。到8月,流感蔓延到了印度次大陆以及东南亚、日本、中国甚至中南美洲的部分地区。
这次传染性流感是在20世纪的第一次爆发。流感是一种上呼吸道或下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急性疾病。当病毒侵入人的机体之后,可有一两天的潜伏期。此后,症状迅速发展,主要有突发寒战、疲劳、肌肉酸痛,体温迅速升至38摄氏度~40摄氏度。3、4天后,体温开始下降,病情逐渐好转,但呼吸道炎症的相关症状,如咳嗽和流鼻涕却更加明显了,而且浑身乏力和虚弱的症状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此病的可怕之处在于,它会引起肺炎和其他并发症,从而致人于死地。
这次流感最终发展成为世界性的瘟疫大流行,两年里,使全球1/5的居民遭到传染,而且它对人造成的伤害也与过去的几次不同:以往流感杀死的大多是老人和小孩,这次受害的却多是20岁~40岁的青壮年。
1918年流行到美国的流感,最先是出现在从波士顿上岸的水手中间。8月28日,有8人染上此病,第2天是58人,一周后增加到了190人。一个月后,波士顿死于流感的就有123人,另外还有33人死于肺炎。在1918年的流感瘟疫中,有28%的美国人感染此病,其中675000人死亡,十倍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死亡人数。从士兵在欧洲的死亡来看,估计有43000人死于流感,超过战斗中牺牲的人数。甚至连当时的美国总统威尔逊,在1919年到凡尔赛参加为结束战争起草对德和约之时都染上了此病。
难忘的1918年,是战争、流感、死亡、恐怖交织的一年。回顾这一年来的情况,《美国医学协会杂志》于12月28日出版的一期中写道:“1918年过去了:这是人类编年史中最残酷的战争终止的重要年份,是标志着一个时期里人毁灭人的一年,是出现招致数百万人死亡的最具传染性的疾病的不幸的一年。”
对于这场瘟疫大流行,起初因为不知疾病的性质,但正好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的时候,有些人便怀疑,可能是正在节节败退的德国人施展的最后伎俩。他们猜测,德国的阿司匹林是具有世界声誉的镇痛良药,从1899年开始,一直都是德国拜耳公司的专利产品。一定是德国人将病菌掺进了药片!也有人说,有德国人随身带着装有病菌的小瓶子,乘坐一艘伪装的潜艇进入美国,在波士顿港口上岸后,四处奔走,将病菌散播……这些流言甚至被刊登在报纸头条,直到发现这一瘟疫具有世界性的传播流行之后,人们才觉得不可能,从而开始对流行病的本性进行切实的研究。
像别的传染病一样,人们本能地认为流感这种传染病的发生是出于遥远无际的天体的原因,也许是彗星、行星、流星的作用,或者太空中弥漫着的有毒气体,或是地震或火山爆发喷出的毒素,完全没有想到此病的传染性。
直到1793年美国的费拉德尔菲亚城发生流感大流行时,罗伯特?约翰逊第一个设想,此病“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由毒素传播的”。不过,多数人都不相信。
1889年~1890年,流感在英国流行,当时人们只知道有细菌,至于对后来发现的比细菌还要小得多的称之为“病毒”的微生物,根本没有什么概念。所以可想而知,科學家们最初都只想从细菌的领域去寻找引发流感的病因。
1892年,德国微生物学家里夏德?普法伊弗尔,从流感病人的呼吸道中分离出一种细菌,把它称之为流感嗜血杆菌,也被称为“普法伊弗尔流感杆菌”。根据著名的“科赫假设”,应该可以通过实验证明这种微生物的纯培养确实能够引发流感。但在实验中,这一所谓的流感嗜血杆菌,并不能使实验动物得病。
病毒最先是俄国的微生物学家德米特里?伊凡诺夫斯基发现的。伊凡诺夫斯基在研究烟草花叶病时,应用一种“过滤法”分离细菌时,发现一种极微小的感染性微生物。这种微生物即便在高倍显微镜底下也无法看见,但能透过设计来获取普通细菌的瓷质滤器,因而称它为“滤过性病毒”。这就证明,的确存在一种比细菌小得多的微生物,也就是病毒。以后的研究发现,病毒的直径只有80微米~120微米。大约一万个流感病毒并列才达到一根头发丝的直径大小,要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
基于这一认识,科学家开始从病毒领域去了解流感的病原体。
1918年流感流行的时候,美国有些地方的猪也出现呼吸系统感染的疾病,并且迅速大批死亡。从此之后,这种猪的流行病就没有停息过。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在洛克菲勒研究院的传染病学家保罗?刘易斯手下的理查德?肖普觉得,这种猪流感似乎与人的流感有一定的联系。
不堪回首的1918
1918年2月,西班牙的海滨旅游胜地圣塞瓦斯蒂安,前来度假的很多人没有任何预兆地开始发烧。谁也没有想到这就是流行性感冒,即流感。
4月,法国一些地方也开始发现此病。5月,流感传到了英国,连国王乔治五世都未能幸免。7月,在西班牙,受染的人数高达800万人,包括国王在内;在首都马德里,居民受染的人数甚至达到全人口的1/3。到8月,流感蔓延到了印度次大陆以及东南亚、日本、中国甚至中南美洲的部分地区。
这次传染性流感是在20世纪的第一次爆发。流感是一种上呼吸道或下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急性疾病。当病毒侵入人的机体之后,可有一两天的潜伏期。此后,症状迅速发展,主要有突发寒战、疲劳、肌肉酸痛,体温迅速升至38摄氏度~40摄氏度。3、4天后,体温开始下降,病情逐渐好转,但呼吸道炎症的相关症状,如咳嗽和流鼻涕却更加明显了,而且浑身乏力和虚弱的症状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此病的可怕之处在于,它会引起肺炎和其他并发症,从而致人于死地。
这次流感最终发展成为世界性的瘟疫大流行,两年里,使全球1/5的居民遭到传染,而且它对人造成的伤害也与过去的几次不同:以往流感杀死的大多是老人和小孩,这次受害的却多是20岁~40岁的青壮年。
1918年流行到美国的流感,最先是出现在从波士顿上岸的水手中间。8月28日,有8人染上此病,第2天是58人,一周后增加到了190人。一个月后,波士顿死于流感的就有123人,另外还有33人死于肺炎。在1918年的流感瘟疫中,有28%的美国人感染此病,其中675000人死亡,十倍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死亡人数。从士兵在欧洲的死亡来看,估计有43000人死于流感,超过战斗中牺牲的人数。甚至连当时的美国总统威尔逊,在1919年到凡尔赛参加为结束战争起草对德和约之时都染上了此病。
难忘的1918年,是战争、流感、死亡、恐怖交织的一年。回顾这一年来的情况,《美国医学协会杂志》于12月28日出版的一期中写道:“1918年过去了:这是人类编年史中最残酷的战争终止的重要年份,是标志着一个时期里人毁灭人的一年,是出现招致数百万人死亡的最具传染性的疾病的不幸的一年。”
怀疑与验证
对于这场瘟疫大流行,起初因为不知疾病的性质,但正好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的时候,有些人便怀疑,可能是正在节节败退的德国人施展的最后伎俩。他们猜测,德国的阿司匹林是具有世界声誉的镇痛良药,从1899年开始,一直都是德国拜耳公司的专利产品。一定是德国人将病菌掺进了药片!也有人说,有德国人随身带着装有病菌的小瓶子,乘坐一艘伪装的潜艇进入美国,在波士顿港口上岸后,四处奔走,将病菌散播……这些流言甚至被刊登在报纸头条,直到发现这一瘟疫具有世界性的传播流行之后,人们才觉得不可能,从而开始对流行病的本性进行切实的研究。
像别的传染病一样,人们本能地认为流感这种传染病的发生是出于遥远无际的天体的原因,也许是彗星、行星、流星的作用,或者太空中弥漫着的有毒气体,或是地震或火山爆发喷出的毒素,完全没有想到此病的传染性。
直到1793年美国的费拉德尔菲亚城发生流感大流行时,罗伯特?约翰逊第一个设想,此病“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由毒素传播的”。不过,多数人都不相信。
1889年~1890年,流感在英国流行,当时人们只知道有细菌,至于对后来发现的比细菌还要小得多的称之为“病毒”的微生物,根本没有什么概念。所以可想而知,科學家们最初都只想从细菌的领域去寻找引发流感的病因。
1892年,德国微生物学家里夏德?普法伊弗尔,从流感病人的呼吸道中分离出一种细菌,把它称之为流感嗜血杆菌,也被称为“普法伊弗尔流感杆菌”。根据著名的“科赫假设”,应该可以通过实验证明这种微生物的纯培养确实能够引发流感。但在实验中,这一所谓的流感嗜血杆菌,并不能使实验动物得病。
病毒最先是俄国的微生物学家德米特里?伊凡诺夫斯基发现的。伊凡诺夫斯基在研究烟草花叶病时,应用一种“过滤法”分离细菌时,发现一种极微小的感染性微生物。这种微生物即便在高倍显微镜底下也无法看见,但能透过设计来获取普通细菌的瓷质滤器,因而称它为“滤过性病毒”。这就证明,的确存在一种比细菌小得多的微生物,也就是病毒。以后的研究发现,病毒的直径只有80微米~120微米。大约一万个流感病毒并列才达到一根头发丝的直径大小,要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
基于这一认识,科学家开始从病毒领域去了解流感的病原体。
“罪魁”现身
1918年流感流行的时候,美国有些地方的猪也出现呼吸系统感染的疾病,并且迅速大批死亡。从此之后,这种猪的流行病就没有停息过。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在洛克菲勒研究院的传染病学家保罗?刘易斯手下的理查德?肖普觉得,这种猪流感似乎与人的流感有一定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