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基于流程节点的成本控制研究基础上,考虑节点间关联性对节点成本的影响,以节点间关联度为依托,识别节点成本的发生源,并通过对干粉建材企业的特性研究,构建适合于该类企业的可优化流程节点间成本传递控制的模型与方法,试图解决干粉建材类企业成本控制能力弱的现状。
关键词:流程节点 成本传递 综合控制模型 多级控制体系
0 引言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成本领先战略对企业来说十分重要[1]。成本控制是企业实现盈利和获取超额利润的重要途径。基于流程管理的成本控制模式逐渐成为未来成本控制的主流方向。
流程管理与成本控制相结合的研究处于开始阶段,主要有:文献[2]提出以流程活动的合并、删除和精简为内容的作业成本控制理论。文献[3]运用作业成本法对资源型企业的流程成本进行分析。文献[4]提出了基于流程节点的成本控制模式。
现有研究是从宏观角度对企业成本进行控制,缺少从微观角度对企业成本进行管理控制。在流程节点方面,仅在对流程节点本身进行成本研究,未考虑节点间关联引起的成本上升,缺乏对节点间成本传递的控制,而本文则探讨由于节点间关联所造成节点间成本传递的控制模式和方法。
1 可优化流程节点间成本传递关键控制节点识别
1.1 可优化流程节点间成本传递关键节点识别
本文对成本传递关键终节点的识别过程中主要考虑节点关联度和节点传递成本总和两个因素,并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进行关键节点的识别。
1.1.1 确定研究对象集
设任一流程节点集合,对关键节点的识别从两方面综合判断:一是该节点的关联度,即其与各源节点的关联强度大小的均值K;是该节点上传递成本总和。
1.1.2 变量获取
①关联度K
节点关联度分为初始化关联度和修正关联度,初始化关联度为流程设计之初或成本传递控制系统设计之初,组织专家打分计算而得,而修正关联度是指在后期成本传递控制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对初始关联度进行的修正。
设对于终节点Z,考察N个源节点对其成本传递影响,有P个专家参与打分,第i个专家对第j个源节点的打分结果表示为Kij,则第 j个源节点对终节点的关联强度为:Kj= (1)
设Kj=0的源节点有n1个,则终节点的关联度为:K= (2)
②传递成本Xij
变量Xij为终节点M的传递成本之和,设源节点1,2,4对终节点M产生成本传递影响,则
Xij=X1m+X2m+X3m (3)
1.1.3 判定量P求值
综合考虑变量K和Xij的影响,采用两者之积作为关键节点的判断指标,即
P=K·Xij (4)
1.1.4 判定量P占比
计算所研究流程体系中P的和值,同时计算每个终节点的P值在总体P值中的比重:
Lj=Pj÷Pj (5)
1.1.5 关键点选取标准
对所有Lj进行排序,假设Lj从大到小一次排列为L1,L2,…Lj,在排序基础上采用ABC分类法:
A类:Lj=(0,80]的节点为A类节点
B类:Lj=(80,95]的节点为B类节点
C类:Lj=(95,100]的节点为C类节点
1.2 可优化流程节点间成本传递控制节点识别
流程节点间成本传递控制节点是指对成本传递关键节点即终节点产生成本传递影响的源节点。其是成本传递影响控制的关键点,通过对控制节点进行监控和改进,可以减少或消除终节点的传递成本。具体识别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2.1 初始化关联度:
初始化关联度求法见公式(1)。
1.2.2 初始影响关系分析:
对于对于关联强度不为0的终节点,找出关联度不为0的成本传递链,从而找出对其产生成本传递的源节点。根据历史数据及经验积累,列举源节点对终节点产生成本传递影响时可能出现的节点运作情况,建立成本传递原因与成本传递结果一一对应关系。
1.2.3 关键控制节点识别:
关键控制节点的识别基于成本传递关键节点的识别,可采用以下方法:①利用初始影响关系分析识别关键控制节点:对终节点传递成本进行分类,区分节点附加成本、浪费成本和返工成本,利用初始影响关系分析结果,通过反推找到关键控制节点。②利用初始化关联度识别关键控制节点:首先按照初始化关联强度的排序对相应源节点进行排序;其次从关联强度最大的源节点开始进行顺次分析,依次判断是否为关键控制节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成本传递因果关系库的更新和完善。③二次关联度分析:若通过源节点顺次分析仍然不能识别出使终节点发生成本传递的控制节点,则需要重新组织专家进行讨论,对未纳入初始化关联度分析的源节点进行源节点—终节点关联度分析,找出使终节点发生成本传递的源节点,并对其进行初始影响关系分析,纳入成本传递结果与成本传递原因对应关系库。④关键控制节点识别循环:关键控制节点的识别是根据事先确定的初始化关联度、初始影响关系分析,对传递成本进行分析,在识别控制节点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对关联度、影响关系进行修正,结合PDCA循环,不断对成本传递结果与成本传递原因对应关系库进行完善,提高关键控制节点的识别效率和准确度。
2 可优化流程节点间成本传递控制模型与方法
2.1 可优化流程节点间成本传递控制系统
本文从控制论角度来研究流程节点间成本传递影响。可优化流程节点间成本传递控制系统由控制主体和控制对象组成。在控制过程中,强调控制的及时反馈,控制主体根据反馈信息调整控制功能以实现最终的目的。
2.2 可优化流程节点间成本传递控制模式
可优化流程节点间成本传递影响控制采取PDCA闭环多级控制模式。在成本传递控制系统设计之初设计节点成本传递控制方法专家库。此后每一次的成本传递控制都是专家库的完善过程,对专家库进行增加及更新。并根据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成本控制水平选择一级控制或多级控制方法。
2.2.1 一级控制:一级控制是指在一次成本传递控制过程中,仅进行一次关键控制节点的识别和传递控制。对控制节点(源节点)实施一定的控制手段,从而使关键节点(终节点)的成本传递波动保持在一定的区间内,使得整体流程成本可控。
2.2.2 多级控制:多级控制是指在一级控制的基础上,为了使成本传递控制更加有效,进行多次关键控制节点的识别和控制并进行实时监控。
2.3 可优化流程节点间成本传递控制过程
可优化流程节点间成本传递控制过程包括三部分:即前馈控制、过程控制和反馈控制,其中,反馈控制是关键环节,是联结相邻两级控制的核心控制点。
2.3.1 前馈控制
前馈控制确定源节点和终节点的成本传递控制标准以及控制方法初始化专家库。
2.3.2 过程控制
过程控制是对流程中节点传递成本的计算和对关键控制节点的判断过程。在所有产生传递成本的非有效节点中,综合考虑控制成本和整体成本最优,挑选关键节点进行分析,运用相关方法和手段识别关键控制节点,识别成本传递关键影响因子,从专家库终挑选适当方法进行控制。
2.3.3 反馈控制
反馈控制是将过程控制中产生的对控制节点的识别方法、成本传递控制方法的不同操作信息传递给前馈控制。前馈控制对相应标准和专家库进行修订和更新。过程控制在下次运作中执行新的标准,从而实现多次循环反馈控制。(如图1)
3 干粉建材企业可优化流程节点间成本传递控制实例
NG公司是一家干粉及外加剂建材企业,主打产品是高铁轨道专用CA干粉砂浆。近年来,公司的利润率逐年降低,居高不下的成本是其主要原因,因此期望通过采用可流程节点间成本传递控制方法,改进公司的成本控制,降低其居高不下的成本。
在对NG公司进行成本传递控制的过程中,笔者首先对流程进行了复现并对成本传递关键控制节点进行识别,在此基础上采取PDCA循环式控制和多级反馈式控制相结合的控制模式,运用专家库的相关控制方法对NG公司出现成本传递影响的关键控制节点进行了运作优化与监控。经过2010年和2011年上半年的成本控制,NG公司的成本状况有了很大改善,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如图2)
4 结论
越来越多的企业关注成本控制,但对成本控制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传统成本控制方面,关于成本控制和流程结合研究较少,且主要集中在流程优化方面。流程节点作为流程的基本单位,是成本的发生源,当一个节点成本出现偏差时,存在两种原因:一是节点本身的原因,二是关联节点的原因。本文从流程节点间成本关联性的角度出发,试图通过对节点间成本传递的细化研究,找出成本真正的发生源,进而对其进行控制,提高企业成本控制的效率。
参考文献:
[1]Michael E.Porter. Competitive Advantage [M].1997:43
[2]何成利,陈云.基于业务流程重建的作业成本控制[J].中国软科学,1999(11):62-64.
[3]黄丹丹,流程理念对企业成本管理的影响[J].管理视角,2008(23):97-98.
[4]宋青.基于流程节点的成本控制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
作者简介:赵青(1986.12-),女,汉族,江苏连云港人,硕士生,从事流程节点理论系统研究。
基金项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科研项目(NR2010035)。
关键词:流程节点 成本传递 综合控制模型 多级控制体系
0 引言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成本领先战略对企业来说十分重要[1]。成本控制是企业实现盈利和获取超额利润的重要途径。基于流程管理的成本控制模式逐渐成为未来成本控制的主流方向。
流程管理与成本控制相结合的研究处于开始阶段,主要有:文献[2]提出以流程活动的合并、删除和精简为内容的作业成本控制理论。文献[3]运用作业成本法对资源型企业的流程成本进行分析。文献[4]提出了基于流程节点的成本控制模式。
现有研究是从宏观角度对企业成本进行控制,缺少从微观角度对企业成本进行管理控制。在流程节点方面,仅在对流程节点本身进行成本研究,未考虑节点间关联引起的成本上升,缺乏对节点间成本传递的控制,而本文则探讨由于节点间关联所造成节点间成本传递的控制模式和方法。
1 可优化流程节点间成本传递关键控制节点识别
1.1 可优化流程节点间成本传递关键节点识别
本文对成本传递关键终节点的识别过程中主要考虑节点关联度和节点传递成本总和两个因素,并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进行关键节点的识别。
1.1.1 确定研究对象集
设任一流程节点集合,对关键节点的识别从两方面综合判断:一是该节点的关联度,即其与各源节点的关联强度大小的均值K;是该节点上传递成本总和。
1.1.2 变量获取
①关联度K
节点关联度分为初始化关联度和修正关联度,初始化关联度为流程设计之初或成本传递控制系统设计之初,组织专家打分计算而得,而修正关联度是指在后期成本传递控制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对初始关联度进行的修正。
设对于终节点Z,考察N个源节点对其成本传递影响,有P个专家参与打分,第i个专家对第j个源节点的打分结果表示为Kij,则第 j个源节点对终节点的关联强度为:Kj= (1)
设Kj=0的源节点有n1个,则终节点的关联度为:K= (2)
②传递成本Xij
变量Xij为终节点M的传递成本之和,设源节点1,2,4对终节点M产生成本传递影响,则
Xij=X1m+X2m+X3m (3)
1.1.3 判定量P求值
综合考虑变量K和Xij的影响,采用两者之积作为关键节点的判断指标,即
P=K·Xij (4)
1.1.4 判定量P占比
计算所研究流程体系中P的和值,同时计算每个终节点的P值在总体P值中的比重:
Lj=Pj÷Pj (5)
1.1.5 关键点选取标准
对所有Lj进行排序,假设Lj从大到小一次排列为L1,L2,…Lj,在排序基础上采用ABC分类法:
A类:Lj=(0,80]的节点为A类节点
B类:Lj=(80,95]的节点为B类节点
C类:Lj=(95,100]的节点为C类节点
1.2 可优化流程节点间成本传递控制节点识别
流程节点间成本传递控制节点是指对成本传递关键节点即终节点产生成本传递影响的源节点。其是成本传递影响控制的关键点,通过对控制节点进行监控和改进,可以减少或消除终节点的传递成本。具体识别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2.1 初始化关联度:
初始化关联度求法见公式(1)。
1.2.2 初始影响关系分析:
对于对于关联强度不为0的终节点,找出关联度不为0的成本传递链,从而找出对其产生成本传递的源节点。根据历史数据及经验积累,列举源节点对终节点产生成本传递影响时可能出现的节点运作情况,建立成本传递原因与成本传递结果一一对应关系。
1.2.3 关键控制节点识别:
关键控制节点的识别基于成本传递关键节点的识别,可采用以下方法:①利用初始影响关系分析识别关键控制节点:对终节点传递成本进行分类,区分节点附加成本、浪费成本和返工成本,利用初始影响关系分析结果,通过反推找到关键控制节点。②利用初始化关联度识别关键控制节点:首先按照初始化关联强度的排序对相应源节点进行排序;其次从关联强度最大的源节点开始进行顺次分析,依次判断是否为关键控制节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成本传递因果关系库的更新和完善。③二次关联度分析:若通过源节点顺次分析仍然不能识别出使终节点发生成本传递的控制节点,则需要重新组织专家进行讨论,对未纳入初始化关联度分析的源节点进行源节点—终节点关联度分析,找出使终节点发生成本传递的源节点,并对其进行初始影响关系分析,纳入成本传递结果与成本传递原因对应关系库。④关键控制节点识别循环:关键控制节点的识别是根据事先确定的初始化关联度、初始影响关系分析,对传递成本进行分析,在识别控制节点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对关联度、影响关系进行修正,结合PDCA循环,不断对成本传递结果与成本传递原因对应关系库进行完善,提高关键控制节点的识别效率和准确度。
2 可优化流程节点间成本传递控制模型与方法
2.1 可优化流程节点间成本传递控制系统
本文从控制论角度来研究流程节点间成本传递影响。可优化流程节点间成本传递控制系统由控制主体和控制对象组成。在控制过程中,强调控制的及时反馈,控制主体根据反馈信息调整控制功能以实现最终的目的。
2.2 可优化流程节点间成本传递控制模式
可优化流程节点间成本传递影响控制采取PDCA闭环多级控制模式。在成本传递控制系统设计之初设计节点成本传递控制方法专家库。此后每一次的成本传递控制都是专家库的完善过程,对专家库进行增加及更新。并根据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成本控制水平选择一级控制或多级控制方法。
2.2.1 一级控制:一级控制是指在一次成本传递控制过程中,仅进行一次关键控制节点的识别和传递控制。对控制节点(源节点)实施一定的控制手段,从而使关键节点(终节点)的成本传递波动保持在一定的区间内,使得整体流程成本可控。
2.2.2 多级控制:多级控制是指在一级控制的基础上,为了使成本传递控制更加有效,进行多次关键控制节点的识别和控制并进行实时监控。
2.3 可优化流程节点间成本传递控制过程
可优化流程节点间成本传递控制过程包括三部分:即前馈控制、过程控制和反馈控制,其中,反馈控制是关键环节,是联结相邻两级控制的核心控制点。
2.3.1 前馈控制
前馈控制确定源节点和终节点的成本传递控制标准以及控制方法初始化专家库。
2.3.2 过程控制
过程控制是对流程中节点传递成本的计算和对关键控制节点的判断过程。在所有产生传递成本的非有效节点中,综合考虑控制成本和整体成本最优,挑选关键节点进行分析,运用相关方法和手段识别关键控制节点,识别成本传递关键影响因子,从专家库终挑选适当方法进行控制。
2.3.3 反馈控制
反馈控制是将过程控制中产生的对控制节点的识别方法、成本传递控制方法的不同操作信息传递给前馈控制。前馈控制对相应标准和专家库进行修订和更新。过程控制在下次运作中执行新的标准,从而实现多次循环反馈控制。(如图1)
3 干粉建材企业可优化流程节点间成本传递控制实例
NG公司是一家干粉及外加剂建材企业,主打产品是高铁轨道专用CA干粉砂浆。近年来,公司的利润率逐年降低,居高不下的成本是其主要原因,因此期望通过采用可流程节点间成本传递控制方法,改进公司的成本控制,降低其居高不下的成本。
在对NG公司进行成本传递控制的过程中,笔者首先对流程进行了复现并对成本传递关键控制节点进行识别,在此基础上采取PDCA循环式控制和多级反馈式控制相结合的控制模式,运用专家库的相关控制方法对NG公司出现成本传递影响的关键控制节点进行了运作优化与监控。经过2010年和2011年上半年的成本控制,NG公司的成本状况有了很大改善,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如图2)
4 结论
越来越多的企业关注成本控制,但对成本控制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传统成本控制方面,关于成本控制和流程结合研究较少,且主要集中在流程优化方面。流程节点作为流程的基本单位,是成本的发生源,当一个节点成本出现偏差时,存在两种原因:一是节点本身的原因,二是关联节点的原因。本文从流程节点间成本关联性的角度出发,试图通过对节点间成本传递的细化研究,找出成本真正的发生源,进而对其进行控制,提高企业成本控制的效率。
参考文献:
[1]Michael E.Porter. Competitive Advantage [M].1997:43
[2]何成利,陈云.基于业务流程重建的作业成本控制[J].中国软科学,1999(11):62-64.
[3]黄丹丹,流程理念对企业成本管理的影响[J].管理视角,2008(23):97-98.
[4]宋青.基于流程节点的成本控制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
作者简介:赵青(1986.12-),女,汉族,江苏连云港人,硕士生,从事流程节点理论系统研究。
基金项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科研项目(NR201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