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家留点生机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208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7年9月初,沈从文收到一封信,写信人在信中说了自己的处境,并请求沈从文预先支付一些稿费。写信人叫柯原,早在这年的夏天,他陆续给沈从文寄去了一些诗歌作品。此时,沈从文在北大任教,并受邀担任天津的《益世报》文学周刊的主编和北平的《平明日报》等报纸文学副刊的编辑。
  柯原投稿时署的是笔名路苇,诗作反抗黑暗、渴望光明、追求未来,充满激情,沈从文很喜欢。7月19日,沈从文在《益世报》文学周刊上编发了路苇的《飞吧,我的心》等两首诗作,这一下点燃了他的创作热情。
  编辑和作者之间是有缘分的,自打刊发柯原的作品后,沈从文是来稿必回,能发表的告诉其优点、特色所在;凡是满意的,沈从文还争取发在他任编辑的《平明日报》等副刊上。不刊用的也会一一退回,并在每篇稿件附上具体意见。这让柯原成了写得既多见报率又高的诗人,仅在《益世报》上每月都会有他的诗作刊出。无论是收到了发表作品的样报,还是退稿信,柯原的心中都是暖暖的,他也就把沈从文当作值得信赖可亲可敬的人。
  柯原这时只有16岁,是天津河北高等工业学校的一名学生。虽说学习的是化工专业,却喜欢文学。文学创作之路顺畅,可家庭却突遭变故:他的父亲是一个小职员,因年纪较大被工厂裁减而失业。六口之家就只有靠当小学教员的姐姐的微薄薪水,但根本不足以撑起这个家。而此时,失业的父亲又得了急性肺炎,不幸去世了。因当时物价飞涨,治疗费用昂贵,他们家欠下一大笔债。日子艰难时就会想到最信赖的人,于是柯原写信向沈从文求助。
  接到柯原的信后,沈从文很忧心,因为他知道,以当时柯原的知名度和文章,是很难获得报社预支稿酬的。无奈当时知识分子的日子都很艰难,沈从文也没有余钱去帮助柯原。
  其实,虽说沈从文与柯原多有文字交往,让柯原视作亲人,可他与柯原未曾谋面,本来力所不及是可以写信让柯原原谅的,对方也不会说什么。可沈从文对柯原的遭遇寝食难安,最后,他想到用手中的笔来给予柯原一些真正的帮助。“有个未谋面的青年作家,家中因丧事情形困难。我想作個‘乞醯’之举,凡乐意从友谊上给这个有希望的青年作家解除一点困难,又有余力作这件事的,我可以为这作家卖20张条幅字,作为对于这种善意的答谢。这种字暂定最少为10万元一张。我的办法是凡要我字的,可以来信告我,我寄字时再告诉他如何直接寄款给那个穷作家。这个社会太不合理了,让我们各尽所能,打破惯例作点小事,尽尽人的义务,为国家留点生机吧……”于是,1947年9月20日他在《益世报》文学周刊上登了这样一则启事。
  人们被沈从文“为国家留点生机”的情怀所感动,柯原家中陆续收到20多份“买字者”寄来的款项,不过这些人并非大款阔佬,多是一些善良的普通人。有的人还写信表达问候之情。凭着这些钱,这些温暖的信,使得柯原走出了困境。
  其实,在沈从文作出卖字的决定时,也是在思想上经过一场交锋的。由于沈从文身上那种强烈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傲气,以前他的日子即使再窘迫,也没卖过字,在他看来,文人卖字就是出卖自尊心。但为了帮助一个身处困境的青年,他也就顾不得许多了。
  但沈从文在启事中,并没有公布这位“未谋面”青年作家的姓名,只是要求买字的人写信给他,在按对方所说的规格、内容写好字寄去时,才告诉“未谋面”青年的地址,让买字人将钱寄去,他这样做为的是给柯原留一份尊严。
  因种种原因,这“未谋面”一过就是三十多年,直到1980年夏天,柯原才去北京看望了一直渴望见面的沈从文。此时,一位是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卓有建树的文坛老前辈,一位是才气横溢的当代诗人。这第一次见面,第一次握手,情形感人至深。
  “为国家留点生机”,不惜以牺牲自己的尊严帮助一个“未谋面”的青年,却又千方百计维护这位青年的尊严,沈从文提携后辈的心性和崇高的风范尽显无遗。
其他文献
儿子垂头丧气地打电话给他,钥匙包丢了。仅仅是钥匙丢了,倒也罢了,麻烦是,他的钥匙包里,还有学生证、身份证、一张银行卡和一张快餐店的储值卡。  “你怎么这么不小心?这么重要的东西,怎么不保存好,弄丢了呢?”照他以往的脾气,儿子每次犯错,他都是先劈头盖脸一顿骂。但这一次,这些话,他强忍住没骂。他顿了顿,调匀自己的呼吸和心态,问儿子,在哪儿弄丢的?  儿子嚅嚅地说:“刚才打的回家,估计是下车时忘在出租车
“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开落。”可惜我不是归人,已成过客。不知何时起,我开始把老屋像蜂蜜一样含在嘴里,稍不留神,香甜就脱口而出。  每个人都是一片绿叶,不管飘得多远,都已被那一方故土打上深深的烙印。我的心中有一座山,稳稳地坐落在心田,所以那片田,至今没有长出任何杂念。那里童年的纸鸢,自从不经意长大后,便一直泛黄在时光里,飘飘摇摇地沉睡,从回忆之后沉睡到回忆之前。在钢筋水泥搭建的梦里
战国时期,楚国与秦国作战相持许久,军需物资日渐吃紧,楚军主帅子发便派人回都城求援,并特地嘱咐使者代为看望家中的老母。  见儿子下属不期而至,子发母亲喜出望外,急切地问:“战士们好吗?”使者回答:“别的倒没什么,只是粮食有些紧张,仅剩一点豆子,战士们只能一粒粒地分着吃。”老人一愣,接下来没有问及子发的安危,而关心的是身为主帅的儿子在做些什么。使者以为老人怕儿子饿着,便告诉她说:“大将军每餐还能吃上肉
时光的小手谁也拉不住,它像一去不回头的单程车,给你留下生命的优雅、背影、叹息之后,扬长而去。在时光里回顾来时路,我常常问自己:“我懂得了什么?辜负了什么?获得了什么?失去了什么?”  时光越沉淀,越希望安于岁月的一隅,安静做人,观心、听风、见花、赏雨,在烟火红尘里遇一朵花开、凝一窗素色风景、品一壶微苦玉露、修一颗纯净无尘的莲心,对自然界中一切的美丽与破碎都心念欢喜。喜欢一个人安静地品味孤独,只因唯
很多人都叫他“小马哥”,他是公司唯一的程序员。我第一次与他打交道是刚进公司不久,网站改版,领导让我去与他对接。那时,我主动地跑过去问:“你能帮我改一下这个地方吗?”我说话的语气十分温和,一贯秉承与人为善的原则,没想到他直接来了句:“没空。”没见过这样无理的人,我是新人,忍了。  他并不是欺负我这个新人,他的坏脾气在公司是出了名的,谁找他都得低声下气地求着。自然有人心里不服,私下里吐槽:“大家都是打
···· 一 ····  黄 7是我给他起的外号,只因这个外号和他的名字刚好谐音,而且他是我们班的七号。为此我为这外号的出名而偷偷乐了好一段时间。记得不熟的时候,我连名带姓地称呼他,熟悉之后,我直接管他叫小七了。可是,他并不爱学习,而且还爱小声讲话。所以他一开始没留给我多好的印象。我们的交集源于一次座位的调换。  高二上学期,班主任决定把全班最爱小声讲话的小七安排到第一桌来,因为身高原因,我长期占
2014年11月16日下午,芜湖青年孙凯遇到大学同学葛辉,于是邀他一起出去玩,顺便到批发市场进点货。路并不远,只隔着一个铁道。两人经过铁道下面的涵洞路口时,隆隆而过的火车伴着清脆的汽笛声让孙凯突发奇想:“自小就喜爱火车,读大学也没走出这座城市,何不进去看看?”两个人一拍即合。  踩在铁轨上的感觉真好,他们兴奋极了,又是吹口哨,又是做各种动作。孙凯告诉葛辉道:“一会儿火车来了,我要和疾驶的火车来个近
马云是杭州人,曾在杭州上学与教书,与杭州的许多企业、单位还有许多有意思的人有过交集。  前几天,在饭桌上就碰到一位。此人在一家网站工作,当年创建支付宝业务时,马云曾让人带口信请他去支付宝发展,他考虑到网站是国企,收入稳定,而阿里巴巴是私营企业,什么保障也没有,于是一口回绝了。几杯酒下肚,他的酒话就从“如果当年去了支付宝业务部”开始,越扯越远,越扯越深,也越来越后悔不迭。我们只能呵呵。  再往前一段
新中国成立后,新凤霞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中,出演现代评剧《刘巧儿》时,她将刘巧儿大胆追求婚姻自主演得出神入化。当时,她20多岁,正值谈婚论嫁的年龄,许多人为她介绍对象。非常看重与欣赏新凤霞的老舍问她找对象有什么条件,她说年龄大不是问题,长相也不在考虑范围之内,重要的是爱她、尊重她,是一个知书达理的人,能教她识文断字。老舍一番考虑后,想到了吴祖光。  新凤霞听老舍做过详细介绍,19岁,刚入中法大学文学
挤公交车时,我遇见了同事的儿子简单。他穿着奇异服装,头发染成了耀眼的橘红,发型很夸张,抹了发胶,一根一根刺猬般立在头上,闪亮的耳钉更是吸引了众人的目光。站在他身旁的几个男孩也是奇装,一个个颓然地挨在一起,满脸倦容。  看见我,简单的脸红了,低声说:“叔叔好!”然后匆匆垂下头,不再看我。这个长相俊秀的男孩,小时候很乖巧,学习成绩也好,但到了十五六岁的年纪就变了样。同事说过,儿子的脾气变得越来越坏,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