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这是感慨人生难逢(如参商二星,此出彼没)的著名诗句,出自杜甫《赠卫八处士》首二句。只是那“卫八处士”是谁,却不得而知。
杜甫《赠卫八处士》属五言古诗,比较长,这里暂且引前八句: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官,惊呼热中肠。
一般认为,此诗系杜甫自洛阳返回华州(治所在今陕西华县)途中所作,时在乾元二年(759年)春天。那么,杜甫当年是写给谁的呢?传为唐宋间作品的《唐史拾遗》说:
杜甫与李白、高适、卫宾相友善,时宾年最少,号“小友”。
所以,旧注多以“卫八处士”即卫宾。但明清以降的注杜者却不信。如清人钱谦益《钱注杜诗》在“略例”中质疑道:
有本无其名而伪撰以实之者,如卫八处士之为卫宾。
清人朱鹤龄《杜工部诗集辑注》注此诗也说:
师氏引《唐史拾遗》作卫宾,乃伪书杜撰,今削之。
宋人注本中的“师氏”有两个人,一是师尹即师民瞻,一为师古。究竟《唐史拾遗》是否伪书?朱鹤龄所论“师氏”是谁?因无关本文旨趣,暂且不作追究。
清人仇兆鳌的《杜诗详注》,于此也不相信是卫宾。其注引黄鹤之说,“卫八”或是唐代居蒲州(治所在今山西永济蒲州镇)的隐逸卫大经的族子,并推断此诗系杜甫于乾元二年春任华州司功参军时至蒲州卫家所作。
但是,清人施鸿保在《读杜诗说》中却于此而驳仇注。施氏云:
今按,谓卫八即大经,或未可知;若谓大经隐逸,其族子亦隐逸,故称处士,未免附会。
不过,今人有认可仇兆鳌的。如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编《杜甫年谱》(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述杜甫在乾元二年时的行踪说:
道出蒲州,与少年时之友人卫八处士相遇,因饮其家,作《赠卫八处士》诗,……卫疑为唐隐士卫大经之同族,居蒲州,必杜甫将抵华州时道经其家一宿,故明朝又别去也。
笔者查《旧唐书·隐逸列传》,知卫大经乃武则天时著名隐士,“则天降诏征之,辞疾不赴。”他在开元(713—741年)初时“已年老”,“如筮而终”。即以开元元年(713年)至开元四年(716年)计,杜甫当在1~5岁之间。因此从年龄上推算,卫大经的族子辈不该是杜甫少年时的朋友。
现在来看,或者“卫八处士”就是《唐史拾遗》上讲的杜甫等人的“小友”卫宾。因为杜甫《赠卫八处士》诗中写与卫八处士分别已“二十载”,又说“昔别君未婚,男女忽成行”。以乾元二年(759年)向上推算,杜甫与卫宾分别时约在开元二十六年~二十九年(738—741年);再参照古代婚俗,当时卫宾年龄当不过二十,所以才未婚;而杜甫已是27岁至30岁的人了。至于李白、高适均比杜甫年长。所以,卫宾当然是“小友”了。查今李白集中不见有涉及卫八的诗,但高适诗中有两首,即《酬卫八雪中见寄》与《同卫八题陆少府书斋》。其中第一首系高适寓居淇上(在今河南卫辉一带)时作。据周勋初《高适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高适寓居淇上的时间约为开元二十九年(741年),高适酬卫八诗估计也是这一年的作品。又,开元二十九年是开元年号的最后一年,这同杜甫自叙与卫八分别时间大致吻合。所以,杜诗中的“卫八处士”是卫宾的可能性较大。
杜甫《赠卫八处士》属五言古诗,比较长,这里暂且引前八句: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官,惊呼热中肠。
一般认为,此诗系杜甫自洛阳返回华州(治所在今陕西华县)途中所作,时在乾元二年(759年)春天。那么,杜甫当年是写给谁的呢?传为唐宋间作品的《唐史拾遗》说:
杜甫与李白、高适、卫宾相友善,时宾年最少,号“小友”。
所以,旧注多以“卫八处士”即卫宾。但明清以降的注杜者却不信。如清人钱谦益《钱注杜诗》在“略例”中质疑道:
有本无其名而伪撰以实之者,如卫八处士之为卫宾。
清人朱鹤龄《杜工部诗集辑注》注此诗也说:
师氏引《唐史拾遗》作卫宾,乃伪书杜撰,今削之。
宋人注本中的“师氏”有两个人,一是师尹即师民瞻,一为师古。究竟《唐史拾遗》是否伪书?朱鹤龄所论“师氏”是谁?因无关本文旨趣,暂且不作追究。
清人仇兆鳌的《杜诗详注》,于此也不相信是卫宾。其注引黄鹤之说,“卫八”或是唐代居蒲州(治所在今山西永济蒲州镇)的隐逸卫大经的族子,并推断此诗系杜甫于乾元二年春任华州司功参军时至蒲州卫家所作。
但是,清人施鸿保在《读杜诗说》中却于此而驳仇注。施氏云:
今按,谓卫八即大经,或未可知;若谓大经隐逸,其族子亦隐逸,故称处士,未免附会。
不过,今人有认可仇兆鳌的。如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编《杜甫年谱》(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述杜甫在乾元二年时的行踪说:
道出蒲州,与少年时之友人卫八处士相遇,因饮其家,作《赠卫八处士》诗,……卫疑为唐隐士卫大经之同族,居蒲州,必杜甫将抵华州时道经其家一宿,故明朝又别去也。
笔者查《旧唐书·隐逸列传》,知卫大经乃武则天时著名隐士,“则天降诏征之,辞疾不赴。”他在开元(713—741年)初时“已年老”,“如筮而终”。即以开元元年(713年)至开元四年(716年)计,杜甫当在1~5岁之间。因此从年龄上推算,卫大经的族子辈不该是杜甫少年时的朋友。
现在来看,或者“卫八处士”就是《唐史拾遗》上讲的杜甫等人的“小友”卫宾。因为杜甫《赠卫八处士》诗中写与卫八处士分别已“二十载”,又说“昔别君未婚,男女忽成行”。以乾元二年(759年)向上推算,杜甫与卫宾分别时约在开元二十六年~二十九年(738—741年);再参照古代婚俗,当时卫宾年龄当不过二十,所以才未婚;而杜甫已是27岁至30岁的人了。至于李白、高适均比杜甫年长。所以,卫宾当然是“小友”了。查今李白集中不见有涉及卫八的诗,但高适诗中有两首,即《酬卫八雪中见寄》与《同卫八题陆少府书斋》。其中第一首系高适寓居淇上(在今河南卫辉一带)时作。据周勋初《高适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高适寓居淇上的时间约为开元二十九年(741年),高适酬卫八诗估计也是这一年的作品。又,开元二十九年是开元年号的最后一年,这同杜甫自叙与卫八分别时间大致吻合。所以,杜诗中的“卫八处士”是卫宾的可能性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