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小学语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关键时期,因此,老师要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进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良好的阅读能力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整篇文章的大意和文章所传达的感情,对语文水平地提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能力 阅读兴趣 阅读积累
小学阶段是学生各种能力的形成阶段,阅读教学的教育对小学生有着启蒙的意义。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抓住“读”字,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在自读的过程中理解语言文字,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要吃透新课程理念,紧紧抓住学生特点,从阅读教学出发,更加关注学生文本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提高语文成绩和语文综合素养。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小学语文课堂上主要以老师讲课为主,学生在下面做笔记,老师与学生之间缺少交流,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缺少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有的老师把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放在首要位置,缺少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阅读能力较差,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的机会较少,使得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不足。
(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缺失
新课标改革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地位,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有的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仍然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高,老师和学生之间很少交流,老师不能有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有的老师只对学生讲解重要知识,就让学生自己学习,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注意力不集中,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如果缺少老师的监督,让学生自己学习,学生学习效率会大大降低,从而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二、进一步解决的措施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前提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一旦学生对阅读产生了兴趣,即使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也会想办法解决,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内容只有具有情感,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才会对学习产生兴趣,才会主动去学习。情感是指一个人的情感在某种条件下可以感染别人,使之产生同样的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感染学生,带动学生情感,就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将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中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情感上的关注,做到心无旁骛,集中精神。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创造听觉、视觉等方面的情境来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2.巧用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故事是小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文学形式,是小学生认识世界的门户。要想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从他们最感兴趣的故事入手,从听故事、读故事、说故事开始,逐渐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所以,我在教学生课文,会适时地讲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联的童话、神话、寓言故事等,这会使学生在浅显动人的故事中无意识地获得美与丑、是与非地体验。
3.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调动学生兴趣
如果单纯的要求学生阅读,可能不会受到实效。通过一系列的“讲故事大赛”“手抄报”“诗歌朗诵比赛”等活动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效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二)做好课內阅读,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1.引导学生读书时,抓住重点词、句
在阅读一篇课文之前,教师要给学生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句子,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例如,在学习《走进丽江》一文时,我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从阅读中去理解、去感受。我先让学生在读课文时找出描写玉龙雪山的句子,然后再根据这些句子的描述,画出一幅玉龙雪山的画,最后进行展示、交流、讨论。这样,学生很快就会较为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快速地掌握其中的词句。
2.抓住作者思路,引导学生在默读或朗读过程中掌握课文内容
教学中,老师在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时,要根据作者的写作思路,抓住文章的中心,精心设计几个思考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默读,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教《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时,为了帮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我精心设计了几道思考题:(1)找出描写闰土外貌的词句,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孩子?(2)闰土对“我”说了哪些事?“我”对哪几件事印象较深刻?为什么?(3)读了课文,少年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后,教师逐一提出讨论,学生很快就能清楚课文主要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形象。
(三)加强阅读积累,培养学生阅读感悟能力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都是对学习积累重要性的精彩写照。所以,要想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加强阅读积累是非常有必要的。我认为,在加强学生阅读积累时,应注意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要引导学生读“好”书。二是要求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将书中精彩的段落、词句摘抄下来,一本书读完要养成写读后感的习惯,将自己的生活实际与读书后的所感所想一并记录下来。三是进行读书交流。在班级读书课上,要求学生们踊跃把自己的读书收获、读书体会互相交流,同时向其他同学推荐自己已读过的认为是优秀的书籍,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期积累和培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还有很多,需要老师积极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阅读感兴趣,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能力 阅读兴趣 阅读积累
小学阶段是学生各种能力的形成阶段,阅读教学的教育对小学生有着启蒙的意义。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抓住“读”字,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在自读的过程中理解语言文字,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要吃透新课程理念,紧紧抓住学生特点,从阅读教学出发,更加关注学生文本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提高语文成绩和语文综合素养。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小学语文课堂上主要以老师讲课为主,学生在下面做笔记,老师与学生之间缺少交流,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缺少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有的老师把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放在首要位置,缺少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阅读能力较差,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的机会较少,使得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不足。
(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缺失
新课标改革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地位,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有的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仍然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高,老师和学生之间很少交流,老师不能有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有的老师只对学生讲解重要知识,就让学生自己学习,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注意力不集中,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如果缺少老师的监督,让学生自己学习,学生学习效率会大大降低,从而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二、进一步解决的措施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前提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一旦学生对阅读产生了兴趣,即使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也会想办法解决,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内容只有具有情感,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才会对学习产生兴趣,才会主动去学习。情感是指一个人的情感在某种条件下可以感染别人,使之产生同样的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感染学生,带动学生情感,就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将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中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情感上的关注,做到心无旁骛,集中精神。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创造听觉、视觉等方面的情境来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2.巧用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故事是小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文学形式,是小学生认识世界的门户。要想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从他们最感兴趣的故事入手,从听故事、读故事、说故事开始,逐渐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所以,我在教学生课文,会适时地讲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联的童话、神话、寓言故事等,这会使学生在浅显动人的故事中无意识地获得美与丑、是与非地体验。
3.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调动学生兴趣
如果单纯的要求学生阅读,可能不会受到实效。通过一系列的“讲故事大赛”“手抄报”“诗歌朗诵比赛”等活动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效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二)做好课內阅读,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1.引导学生读书时,抓住重点词、句
在阅读一篇课文之前,教师要给学生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句子,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例如,在学习《走进丽江》一文时,我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从阅读中去理解、去感受。我先让学生在读课文时找出描写玉龙雪山的句子,然后再根据这些句子的描述,画出一幅玉龙雪山的画,最后进行展示、交流、讨论。这样,学生很快就会较为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快速地掌握其中的词句。
2.抓住作者思路,引导学生在默读或朗读过程中掌握课文内容
教学中,老师在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时,要根据作者的写作思路,抓住文章的中心,精心设计几个思考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默读,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教《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时,为了帮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我精心设计了几道思考题:(1)找出描写闰土外貌的词句,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孩子?(2)闰土对“我”说了哪些事?“我”对哪几件事印象较深刻?为什么?(3)读了课文,少年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后,教师逐一提出讨论,学生很快就能清楚课文主要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形象。
(三)加强阅读积累,培养学生阅读感悟能力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都是对学习积累重要性的精彩写照。所以,要想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加强阅读积累是非常有必要的。我认为,在加强学生阅读积累时,应注意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要引导学生读“好”书。二是要求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将书中精彩的段落、词句摘抄下来,一本书读完要养成写读后感的习惯,将自己的生活实际与读书后的所感所想一并记录下来。三是进行读书交流。在班级读书课上,要求学生们踊跃把自己的读书收获、读书体会互相交流,同时向其他同学推荐自己已读过的认为是优秀的书籍,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期积累和培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还有很多,需要老师积极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阅读感兴趣,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