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之间发生冲突是常有的事儿,一般事儿都不大,却考量着班主任的智慧与能力。解决得好,不仅能使当事人受到良好的教育,也对全班学生起开化与导引的作用,反之,则会激化冲突,埋下隐患,给学生的长远发展造成负面的影响。因此,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学生冲突,班主任一定要有积极地应对思路与举措,把学生冲突事件适时、适度地转化为教育素材,从学生冲突案例中挖掘育人资源。
1.划清责任,承担后果
学生冲突事件发生之后,班主任必须尽快了解整个事件发生的背景和过程,尤其是要拂去表层的事件诱因挖掘那些导致冲突发生的隐形因素,依据公平、合理的原则划清冲突双方的责任。导致学生发生冲突的原因主要包括两种类型:偶发型和积怨型。偶发型大多与学生的临场情绪直接相关,没有深层的诱因,当事件过去之后,当事人容易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班主任也比较容易解决,对班级的影响不大。但是,偶发型冲突也会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所以,班主任一定要充分了解每一位同学的秉性,对于有强烈偏执脾性的学生应当提前并一贯地做好优良脾性的熏陶和培养,努力做到不因此而惹出是非。积怨型的冲突也会随时被激发,而且不容易短时间内有效解决,班主任应持续关注,持续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揭开当事人的心理疙瘩,理顺相互之间的关系,重新构建必要的信任和尊重。当冲突发生后,不管是偶发型还是积怨型,必然有一方居于主动,班主任必须着重明确主动方的行为,在此基础上,平衡双方的责任,让双方都能对自己制造的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使他们认识到做人做事的可为或不可为,引起他们的警醒和深度反思。
2.分析缘由,指点迷津
了解学生发生冲突的缘由要把重点放在对冲突缘由的分析上,通过分析过程和分析结果的逐步展示、展开,让学生在冷静的氛围里再次审视、反思自身的行为,从而起到自我教育的作用,这样的教育要比班主任单向的说教更有效果。对冲突缘由的分析可以分为两步进行:第一步,学生个人分析。班主任对冲突事件进行初步定性,然后引导学生在初步定性的基础上单独分析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拿出分析成果后向班主任陈述。班主任应提醒学生,这一步不是个人的检讨,尽量做到客观分析自己的行为。第二步是班主任和学生一起分析。学生很难做到完全冷静的自我分析,因此,班主任还要及时介入,和学生一起分析冲突事件的缘由,帮助学生正确、完整地看待自己的行为。班主任在这一步中要俯下身子,以朋友的姿态和学生交心、交流,获得学生的充分信任,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心服口服。在分析冲突事件的缘由之后,班主任还要以过来人的身份为学生指点迷津,教会学生为人处世的方法,指导学生掌握化解各类应急事件的技巧,培养学生处理多种矛盾的能力,真正做到对学生负责。
3.理顺心气,建立互信
常言道:冤家宜解不宜结。对于发生冲突的学生双方亦是如此。班主任需要理顺双方的心气,重新搭建起冲突双方的互信桥梁。学生毕竟是孩子,心智发育还欠成熟,认识问题容易偏执,虽然冲突事件结束,但他们往往心不静气不顺,甚至重新陷于误区。所以,班主任要动用相应的策略与手段让学生平静对待冲突事件,不再斤斤计较,不再纠缠不清。其实发生在学生之间的冲突事件并不复杂,拿学生的话说就是“气不顺,出出气”,班主任只要能做到让学生的气出来了,就会使冲突事件不产生后遗症。另一方面,学生又是简单的,一旦气出完也就不会把冲突事件再搁在心里了,冲突双方重新相安无事,但是,如果没有人牵线搭桥,冲突双方虽然相安无事却没有了过去对彼此的信任感,这显然不是最好的结果。为此,班主任还要引导学生重建互信,比如安排冲突双方结对子、共同完成某项任务、协作开展一些活动,等等,通过具体的行为配合逐步弥合双方的隔膜,在享受共同成果中建立起更为牢固的互信。
4.全员反思,引以为鉴
不管学生之间发生的冲突是大是小,后果是否严重,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班级全体成员。班主任要善于利用冲突资源,把教育成果从冲突双方延展到班级全员。冲突事件发生后、处理中和处理后,班主任都可以把全体学生“卷入”事件,一边关注事件的发展,一边从自身的角度和立场给予模拟的评判,并思考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和手段。班主任不要认为冲突事件只是当事双方的事儿,把其他同学排除在外。事实上,全班学生都在时刻密切关注着发生在身边的各种事件,也有自己的评判尺度和处理手段,也希望能为解决同学的矛盾献计献策。如果班主任能注意利用全体学生的智慧和能力,既有利于班级的稳定,也可以尽快消解冲突事件对班级的负面影响。对于班级里每一位成员来说,“卷入”冲突事件既是一种集体意识的体现,也是一个积极地反思过程。学生在不断地思考与判断中会不自觉地对照、检查自己的行为,增强对真善美、假恶丑的理解和认知,主动对自身的行为负责,避免自己重蹈覆辙。班主任可以定时向全班学生通报冲突事件的解决进展,和全体学生一起分析事件发生的缘由、产生的后果,给学生指点迷津,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认真地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班级负责,在尊重与互信中构建起和谐的班级。
责任编辑/赵
1.划清责任,承担后果
学生冲突事件发生之后,班主任必须尽快了解整个事件发生的背景和过程,尤其是要拂去表层的事件诱因挖掘那些导致冲突发生的隐形因素,依据公平、合理的原则划清冲突双方的责任。导致学生发生冲突的原因主要包括两种类型:偶发型和积怨型。偶发型大多与学生的临场情绪直接相关,没有深层的诱因,当事件过去之后,当事人容易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班主任也比较容易解决,对班级的影响不大。但是,偶发型冲突也会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所以,班主任一定要充分了解每一位同学的秉性,对于有强烈偏执脾性的学生应当提前并一贯地做好优良脾性的熏陶和培养,努力做到不因此而惹出是非。积怨型的冲突也会随时被激发,而且不容易短时间内有效解决,班主任应持续关注,持续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揭开当事人的心理疙瘩,理顺相互之间的关系,重新构建必要的信任和尊重。当冲突发生后,不管是偶发型还是积怨型,必然有一方居于主动,班主任必须着重明确主动方的行为,在此基础上,平衡双方的责任,让双方都能对自己制造的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使他们认识到做人做事的可为或不可为,引起他们的警醒和深度反思。
2.分析缘由,指点迷津
了解学生发生冲突的缘由要把重点放在对冲突缘由的分析上,通过分析过程和分析结果的逐步展示、展开,让学生在冷静的氛围里再次审视、反思自身的行为,从而起到自我教育的作用,这样的教育要比班主任单向的说教更有效果。对冲突缘由的分析可以分为两步进行:第一步,学生个人分析。班主任对冲突事件进行初步定性,然后引导学生在初步定性的基础上单独分析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拿出分析成果后向班主任陈述。班主任应提醒学生,这一步不是个人的检讨,尽量做到客观分析自己的行为。第二步是班主任和学生一起分析。学生很难做到完全冷静的自我分析,因此,班主任还要及时介入,和学生一起分析冲突事件的缘由,帮助学生正确、完整地看待自己的行为。班主任在这一步中要俯下身子,以朋友的姿态和学生交心、交流,获得学生的充分信任,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心服口服。在分析冲突事件的缘由之后,班主任还要以过来人的身份为学生指点迷津,教会学生为人处世的方法,指导学生掌握化解各类应急事件的技巧,培养学生处理多种矛盾的能力,真正做到对学生负责。
3.理顺心气,建立互信
常言道:冤家宜解不宜结。对于发生冲突的学生双方亦是如此。班主任需要理顺双方的心气,重新搭建起冲突双方的互信桥梁。学生毕竟是孩子,心智发育还欠成熟,认识问题容易偏执,虽然冲突事件结束,但他们往往心不静气不顺,甚至重新陷于误区。所以,班主任要动用相应的策略与手段让学生平静对待冲突事件,不再斤斤计较,不再纠缠不清。其实发生在学生之间的冲突事件并不复杂,拿学生的话说就是“气不顺,出出气”,班主任只要能做到让学生的气出来了,就会使冲突事件不产生后遗症。另一方面,学生又是简单的,一旦气出完也就不会把冲突事件再搁在心里了,冲突双方重新相安无事,但是,如果没有人牵线搭桥,冲突双方虽然相安无事却没有了过去对彼此的信任感,这显然不是最好的结果。为此,班主任还要引导学生重建互信,比如安排冲突双方结对子、共同完成某项任务、协作开展一些活动,等等,通过具体的行为配合逐步弥合双方的隔膜,在享受共同成果中建立起更为牢固的互信。
4.全员反思,引以为鉴
不管学生之间发生的冲突是大是小,后果是否严重,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班级全体成员。班主任要善于利用冲突资源,把教育成果从冲突双方延展到班级全员。冲突事件发生后、处理中和处理后,班主任都可以把全体学生“卷入”事件,一边关注事件的发展,一边从自身的角度和立场给予模拟的评判,并思考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和手段。班主任不要认为冲突事件只是当事双方的事儿,把其他同学排除在外。事实上,全班学生都在时刻密切关注着发生在身边的各种事件,也有自己的评判尺度和处理手段,也希望能为解决同学的矛盾献计献策。如果班主任能注意利用全体学生的智慧和能力,既有利于班级的稳定,也可以尽快消解冲突事件对班级的负面影响。对于班级里每一位成员来说,“卷入”冲突事件既是一种集体意识的体现,也是一个积极地反思过程。学生在不断地思考与判断中会不自觉地对照、检查自己的行为,增强对真善美、假恶丑的理解和认知,主动对自身的行为负责,避免自己重蹈覆辙。班主任可以定时向全班学生通报冲突事件的解决进展,和全体学生一起分析事件发生的缘由、产生的后果,给学生指点迷津,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认真地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班级负责,在尊重与互信中构建起和谐的班级。
责任编辑/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