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观《论语》,我们会发现,孔子言说的指向并非一概而论,而是有其具体的论说语境。例如,孔子“先进”“后进”之辩、“上智与下愚”之划分,以及君子与庶民之不同对待等等,这正是孔子“有教无类”思想之外的“因材施教”的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儒家是假定人在道德与智识上是不平等的,但这种不平等是有其底线的,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笔者试图以《论语》为例,通过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来探究这种不平等是如何展现的。
關键词:《论语》;道德;智识;民主;不平等
人权、民主、平等,这些已被世界所公认的普适价值理念,并非古已有之,它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运动主张个性解放,肯定现世与人自身的价值,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这是现代人本主义的起源。所以,人权这一理念,是相对于神权被提出来的。同时,以财富为显著特征而兴起的资产阶级,为追寻个体的自由,获得政治上的话语权,与贵族分庭抗礼,平等的理念应运而生。
现代民主制度溯源于古希腊雅典城邦,城邦实行国民政治,定期选举管理者。但希腊雅典城邦的居民以政治地位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拥有公民权的可以参与政治的自由人,二是没有公民权与人身自由的奴隶,由此可知,古希腊哲人的闲暇与自由参政是以奴隶的被奴役和剥削为基础的。
十九世纪末,文官制度在英国率先确立,自此社会各阶层才逐步获得以知识德行参与政事的权利,并为西方各国所效仿。文官制度在西方的确立晚于中国隋朝科举取士一千多年。《国语齐语》曾载管仲与齐桓公的对话,管子曰:“士之子弟恒为士,农之子弟恒为农,工之子弟恒为工,商之子弟恒为商”。可知,人之不平等,古代中西皆然。人有愚、智、贤、不肖之别,也正是所有古代社会的基本语境与潜台词,这是接近中西古典思想的理论预设,不然,只能是隔靴搔痒。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P4在中国古代,人民一词,是分开解的,“人”指官吏,“民”指百姓。孔子认为,治国之要,在此五者,敬其事而取信于民,节约用度,爱护官员,使民须在农隙之时。
夫子曰:“先进于礼乐者,野人也,后进于礼乐者,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1]P108无官位、无家学之子弟,谓之野人,朱子解“野人”为郊外之民。若一心向学慕道,这里称为“先进”;降生官宦富贵之家的子弟,谓之君子,此处指有位之人,夫子称为“后进”。君子,在先秦时指有爵位之人,而非现代所谓品格高尚之人。在《论语》中,君子有时指有德,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时指有位,有时指德位兼而有之者。孔子认为,无产无位而向学慕道的子弟,若用礼乐者,则从先进。
子曰:“中人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1]P60“唯上智与下愚不移”。[1]P179孔子是中国平民教育的开创者,提倡有教无类,同时强调因材施教。人生而资质有别,他认为,对于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谈高深的道理。那些最智慧与最愚笨之人是无法改变的,最智慧的人无须改变,最愚笨之人改变不了,所以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1]P161对于不能交流的人,而执意与之言说,谓之失言,为智者所不取。
《论语·宪问第十四》载,子曰:“君子而不仁者也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1]P145孔子说,君子中存在不仁德的人和行为,这是他所承认的,但是仆隶下人中存在仁德的人,尚未曾见过。与君子相对应的“小人”,在此处的含义指“仆隶下人”。孔子这句话,在现代看来必然引发了极大争议,但毋须替孔子避讳。如孔子曾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1]P80随着民主思潮进入中国,诸多学者为了顺应时代的需要,将之解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杨伯峻先生对此,已作了说明,他认为,这种断句从当时语法来讲,不通。
谈人与人的不平等,在民主政治时代,必然引发争议。但人与人的关系,存在诸多方面,一如道德、智识,二如法律地位、政治权利,三如财产等,是否平等,不可一概而论。
财富的绝对平等,中国的计划经济试验,已经证明是行不通的。茅于轼先生认为,在经济财产方面平等只能在参与机会上,追求结果的绝对平均,只会导致集体的贫困。至于,在公共领域,公民之间法律地位、政治权利的对等,可称为严格执法、司法公正,也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在道义与智力这两方面,可兼顾受教育权的均等,但不应该在道德与智识两个领域推行平等。在道德、智识上推行人人平等,抹杀贤者与不肖者的区别,不仅,无助于求学之人,理解中西方古代经典;而且,会如北岛所说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导致独裁者以多数人的名义对少数人实施暴政,因为希特勒和纳粹党正是以民主的方式、议会多数党上台的。[2]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论语译注》 [M].北京:中华书局,1958。
[2]刘小枫:《民国宪政的一段往事》[J].《批评历史》.2003(9):第62页。
作者简介:
陈碧娟,(1987- )女,湖北天门人,广西师范学院政法学院2015级哲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陈潇,(1987- )男,湖北天门人,广西师范学院政法学院2014级哲学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哲学与西方哲学关系。
關键词:《论语》;道德;智识;民主;不平等
人权、民主、平等,这些已被世界所公认的普适价值理念,并非古已有之,它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运动主张个性解放,肯定现世与人自身的价值,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这是现代人本主义的起源。所以,人权这一理念,是相对于神权被提出来的。同时,以财富为显著特征而兴起的资产阶级,为追寻个体的自由,获得政治上的话语权,与贵族分庭抗礼,平等的理念应运而生。
现代民主制度溯源于古希腊雅典城邦,城邦实行国民政治,定期选举管理者。但希腊雅典城邦的居民以政治地位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拥有公民权的可以参与政治的自由人,二是没有公民权与人身自由的奴隶,由此可知,古希腊哲人的闲暇与自由参政是以奴隶的被奴役和剥削为基础的。
十九世纪末,文官制度在英国率先确立,自此社会各阶层才逐步获得以知识德行参与政事的权利,并为西方各国所效仿。文官制度在西方的确立晚于中国隋朝科举取士一千多年。《国语齐语》曾载管仲与齐桓公的对话,管子曰:“士之子弟恒为士,农之子弟恒为农,工之子弟恒为工,商之子弟恒为商”。可知,人之不平等,古代中西皆然。人有愚、智、贤、不肖之别,也正是所有古代社会的基本语境与潜台词,这是接近中西古典思想的理论预设,不然,只能是隔靴搔痒。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P4在中国古代,人民一词,是分开解的,“人”指官吏,“民”指百姓。孔子认为,治国之要,在此五者,敬其事而取信于民,节约用度,爱护官员,使民须在农隙之时。
夫子曰:“先进于礼乐者,野人也,后进于礼乐者,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1]P108无官位、无家学之子弟,谓之野人,朱子解“野人”为郊外之民。若一心向学慕道,这里称为“先进”;降生官宦富贵之家的子弟,谓之君子,此处指有位之人,夫子称为“后进”。君子,在先秦时指有爵位之人,而非现代所谓品格高尚之人。在《论语》中,君子有时指有德,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时指有位,有时指德位兼而有之者。孔子认为,无产无位而向学慕道的子弟,若用礼乐者,则从先进。
子曰:“中人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1]P60“唯上智与下愚不移”。[1]P179孔子是中国平民教育的开创者,提倡有教无类,同时强调因材施教。人生而资质有别,他认为,对于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谈高深的道理。那些最智慧与最愚笨之人是无法改变的,最智慧的人无须改变,最愚笨之人改变不了,所以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1]P161对于不能交流的人,而执意与之言说,谓之失言,为智者所不取。
《论语·宪问第十四》载,子曰:“君子而不仁者也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1]P145孔子说,君子中存在不仁德的人和行为,这是他所承认的,但是仆隶下人中存在仁德的人,尚未曾见过。与君子相对应的“小人”,在此处的含义指“仆隶下人”。孔子这句话,在现代看来必然引发了极大争议,但毋须替孔子避讳。如孔子曾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1]P80随着民主思潮进入中国,诸多学者为了顺应时代的需要,将之解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杨伯峻先生对此,已作了说明,他认为,这种断句从当时语法来讲,不通。
谈人与人的不平等,在民主政治时代,必然引发争议。但人与人的关系,存在诸多方面,一如道德、智识,二如法律地位、政治权利,三如财产等,是否平等,不可一概而论。
财富的绝对平等,中国的计划经济试验,已经证明是行不通的。茅于轼先生认为,在经济财产方面平等只能在参与机会上,追求结果的绝对平均,只会导致集体的贫困。至于,在公共领域,公民之间法律地位、政治权利的对等,可称为严格执法、司法公正,也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在道义与智力这两方面,可兼顾受教育权的均等,但不应该在道德与智识两个领域推行平等。在道德、智识上推行人人平等,抹杀贤者与不肖者的区别,不仅,无助于求学之人,理解中西方古代经典;而且,会如北岛所说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导致独裁者以多数人的名义对少数人实施暴政,因为希特勒和纳粹党正是以民主的方式、议会多数党上台的。[2]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论语译注》 [M].北京:中华书局,1958。
[2]刘小枫:《民国宪政的一段往事》[J].《批评历史》.2003(9):第62页。
作者简介:
陈碧娟,(1987- )女,湖北天门人,广西师范学院政法学院2015级哲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陈潇,(1987- )男,湖北天门人,广西师范学院政法学院2014级哲学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哲学与西方哲学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