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尊雕像

来源 :民间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dlcp050306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天,一帮摄友心血来潮要给我拍艺术照,有选背景的,有补光线的,有指导我“装腔作势”的。忙了大半天,弄了一身汗,看了拍出来的照片,最后留下了一句话:效果还是不行。我笑着说:“你们这是有意在我面前表演你们搞摄影的有多少难。”
  其实,术有专攻,任何一行都有其独特性。我们搞故事的,在创作过程中,难免会碰到所要创作的作品是自己并不很熟悉的题材,如果仅凭想当然,可能写出来的东西就会不合常识,甚至会被行家贻笑大方。因此,在创作时,要不耻下问,善于向行家讨教。在本文完稿后,我专门交给摄影家“把脉”,他对文中摄影方面的描述,提出了很好的意见,我在认真修改后才定了稿。
  一
  阿龙是个摄影爱好者,非常喜欢拍摄自然风光,平时一有空就会骑着摩托车到深山大川,寻一处好景色,撑开三脚架,对着秀丽的风景拍个不停。有时,为了等到满意的光线或称心的好角度,拍到一张得意之作,他可以在一个旷无人烟之地,呆呆地等上一整天。
  这天,阿龙起了个大早,因为昨天晚上天气多变,估计今天会有特别天象,或许能拍出好作品。
  天刚微亮,他就骑着摩托往山里赶。骑了五十多公里,进了山,来到一个叫老鹰山的山脚下,他放好摩托车,背起行囊,登上了鹰嘴崖。
  这鹰嘴崖与其名字一样,一块硕大的巨石从悬崖半山腰横空凸起,远远望去,真像老鹰的尖嘴。站在鹰嘴崖上一眼望去,前面空旷豁达,一览无遗。只见不远处是一座不算高的小山,这小山几乎是光秃秃的,只有几棵叶子已经发红的小树,山脚下有一座非常显眼的粉墙黛瓦的小屋,现在,屋顶上的烟囱里,一股袅袅白烟正在慢慢升起。
  阿龙一看,喜不自禁,小山、红叶、炊烟、瓦房,美得简直像一幅画。他取出支架,架好相机,調好光圈,一连按了十多张。他反复看了看拍好的照片,构图确实不错,但美中不足的是,天空阴沉沉的,光线很不理想。
  阿龙索性坐了下来,掏出一支烟点上,目的只有一个,等云开日出,再好好地拍上几张。
  阿龙一连抽了好几支烟,时间也过了一个多小时,可这讨厌的天空不但不见晴朗,乌云反而越来越浓重了。
  阿龙想,看来好光线今天是不会等到了,但真要下点小雨,拍几张烟雨朦胧、云山雾罩的照片,倒也不枉今天辛辛苦苦来一次了。
  果然,没等多长时间,只见对面的小山那边开始下起雨来,阿龙马上来了精神,不停地按动快门。他正拍得起劲,突然之间乌云翻滚,倾盆大雨瞬间倒了下来。
  阿龙知道,这山里的天就是这样,雨说下就下,说停就停,如果雨过天晴,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了,拍到更精彩的照片也不是没有可能。
  阿龙正这样想着,忽然听到“咔嚓嚓嚓”一阵惊天动地的声响,紧接着,天空电闪雷鸣,随着一声异样的巨响,只见前面那座小山抖动了起来,随即,一股泥石流夹着几棵红叶树一下子以排山倒海之势冲了下来。
  惊诧中的阿龙本能地按下了快门,他刚想为自己拍到罕见的泥石流而高兴,定睛一看,不禁大惊失色,为什么?那粉墙黛瓦的小屋已被淹没在滚滚而下的泥石流中。
  阿龙马上想到,刚才小屋还有炊烟升起,说明屋里一定有人,必须马上施救才是。于是,他赶紧掏出手机,拨通了110,紧急说明了情况,要他们火速赶来救援。接警员问清了方位,说这里处于人烟稀少的偏僻深山,他们会全力以赴尽快赶过来,但救援人员到达这里至少要一个多小时。
  阿龙想,现在救人可以说是刻不容缓,一个多小时,说不定就失去了救援的意义,但现实就是这样无情,要怪也只能怪这里太偏僻,要不是他阿龙来这里拍照,外界不知猴年马月才会知道这里发生了事。现在,既然自己赶上了,就是拼了命也要过去看一看。这样一想,他快速收拾好一切,急匆匆奔下山去。
  二
  当他来到小屋的位置,刚才汹涌的泥石流已经缓和了些,谢天谢地,小屋虽然被冲垮了,但没有被泥石流掩埋掉,他当即高声喊道:“里面有人吗?”
  他侧耳细听,隐隐约约听到了瓦砾下面传出微弱的呼救声。此时,山上还不时有滚石往下掉,阿龙知道,如果现在不马上把人救出来,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是,他顾不上危险,马上顺着呼救声,拼命地掀开乱石残砖,当他费力地搬开一个粗大的横梁时,一个人影露了出来……忙了一阵子,他终于把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太太救了出来。
  真叫苍天有眼,被压在瓦砾下的老太太,由于正好在一个横梁的下面,除了一条腿受了点伤,基本没有大碍。
  此时,拉着警笛的消防车赶到了现场。一队消防兵战士快速奔了过来,当问清这屋里就只有老太太一个人时,大家都松了口气。
  看到老太太的脚受了伤,战士们就要将她抬上车,准备送医院去治疗。此时老太太一把拉住阿龙说:“孩子啊,多亏你救了我,你的救命之恩,我现在是没办法报答,我给你个小东西,算是留作纪念吧。”说着,哆哆嗦嗦地从内衣的口袋里掏出一个深褐色的小东西,要交给阿龙。
  阿龙一看连连摆手,说:“阿婆,这可使不得,使不得,这是我应该做的,我怎么好要您的东西呢,您老就放心去治伤吧。”
  “小伙子,要是没有你,我老太婆就没命了,还有什么比命更值钱的?现在我实在拿不出什么更好的东西,这个请你一定要收下,就算是你救了我老太婆的一个纪念,好吗?”
  此时,众人都看清了,老太太手中是一尊人物雕像,好像也不是什么贵重之物。
  看到老太太这么坚决,一个消防战士就对阿龙说:“这位同志,要不是你,老太太肯定凶多吉少。既然老人家非要把这小礼物送给你,你就收下吧,这也是老太太的一片心意啊。”在场的战士都劝阿龙收下,阿龙一看也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也就收了下来。
  当天晚上,阿龙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爷爷看他浑身上下都是泥水,就没好气地数落道:“我说阿龙,你也老大不小了,整天就是拍照拍照,这拍照能当饭吃吗?我看你啊,也该收收心了,好好做点正经事,不要一天到晚东游西荡无所事事了。”   “爷爷,您不懂,这拍照就是正事,是艺术。”
  “我才不管艺术不艺术,拍照能救苦救难?能让人过上好日子?”
  “对!爷爷,我告诉您,我拍照,不但能救苦救难,还能救命。”阿龙调皮地说道。
  “别跟我耍贫嘴,你怎么不说拍照能救国啊。”爷爷埋怨道。
  “真的,爷爷,我真的没骗您。”阿龙就把今天到鹰嘴崖怎么拍照、怎么看到泥石流、怎么报警,最后怎么不顾危险救了一个老太太的事,一五一十告诉了爺爷。
  最后,他拿出老太太送给他的那一尊人物雕像递给爷爷说:“爷爷您看,这就是老太太非要送给我说是留作纪念的,这又不值什么钱,可那老太太好像把这个东西当成了什么无价之宝,是从藏在贴身的衣服口袋里掏出来的。”
  爷爷一接过那尊雕像,竟不由自主地浑身颤抖起来。
  “爷爷,爷爷,你这是怎么啦?”阿龙一看爷爷的脸色都变了,吓得不由惊叫起来。
  隔了好一会儿,爷爷好像平静了许多,他缓了口气,问阿龙:“你是说你今天去了五十多公里之外的老鹰山?”
  “嗯。”阿龙点了点头。
  “这雕像确实是被你救了的那个老太太给你的?”
  “是的,我说的一切,没一句是假话。”阿龙肯定地说。
  “真是苍天有眼啊,我终于找到你了。”说完,爷爷竟然老泪纵横。
  阿龙不明就里,急切地问道:“爷爷,您这是怎么啦,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啊?”
  等到爷爷平静下来后,缓缓地说出了事情的原委……
  三
  抗日战争时期,爷爷作为浙东游击队的一个支队长,带领战士英勇地痛击日本鬼子。在一次战斗中,他不幸身负重伤,部队把他安置在老鹰山下一个老百姓家养伤。
  那家主人是个猎户,家中只有一个十多岁的女儿。为了给爷爷补充营养,女孩的父亲每天进山打猎,小女孩把打来的野味熬成汤,一调匙一调匙地喂给爷爷吃。
  经过一个多月的调养,爷爷的伤慢慢好了起来。就在他将要康复重回部队时,由于汉奸的出卖,一群日本鬼子来到了老鹰山下,团团包围了猎户家。好在猎户早有防备,将爷爷转移到老鹰山中一个秘密的山洞里。
  日本鬼子四处搜索一无所获,对猎人万般拷打,但猎人宁死没有说出爷爷的藏身之处,日本鬼子恼羞成怒,最后将猎人活活地劈死了。
  等到爷爷康复归队,他将小女孩交给了一个游击队员的亲戚让他们代为抚养。
  阿龙爷爷曾是一个雕花木工,临别时,他就雕了一个自己的肖像,交给了小女孩,告诉小女孩,如果有什么困难,就拿着这个肖像去找游击队,游击队看到是爷爷的肖像,一定会全力帮助她的。
  多少年过去了,那个女孩从来没有找过任何组织。这期间,虽然爷爷也多方打听寻找她的下落,可终究音讯全无。
  现在,爷爷看到自己亲手雕刻的肖像,重新回到了自己的手中,知道阿龙救下的一定就是那个小女孩,他怎么抑制得了激动的情绪啊。
  阿龙听了爷爷的故事,也激动无比,他想,七十多年前,是阿婆一家舍生忘死保护了爷爷,今天,我无意之中救下的,竟是爷爷的恩人。这既是军民情深的写照,更是冥冥之中恩恩相报的延续。看来,在危急时刻,就是应该挺身而出,该出手时就出手。
  第二天一早,阿龙带着爷爷直奔医院。他相信,离别了七十多年的两位老人,再次重逢一定让所有人为之动容。
其他文献
方晓帆正在列婚礼时要邀请的亲朋好友的名单,手机响了,她拿过来一看,见是郝运,忙着接听。她和郝运是发小,说话也就不讲究了:“哟,怎么想起给我打电话啦?”  郝运稍带些严肃地说道:“我在你家楼下呢。你下来一趟吧。”  哟,这是咋啦?  方晓帆把手机揣进口袋,赶紧披上外套,换上鞋子,跑下楼。郝运正在等她。郝运穿着一身警服,看上去还真精神帅气,不远处停着一辆警车。  这是从没有过的事。郝运找她,从没穿过警
期刊
这一天,上小学一年级的军军背着小书包到校门口找哥哥一起回家。刚走出校门,军军就听到院墙拐角处传来阵阵嘲笑声,一群小孩子还齐声唱着“瞎子东东,东摸,西摸,摸个空屁……”  军军偷偷从拐角探出头,看到哥哥的眼镜不知道被哪个顽劣的家伙摘了下来,书包也被藏了起来,而哥哥正被六名学生围在当中嘲笑推搡着,他像瞎子一样,撅着屁股、弯着腰,双手摸索着在地上找眼镜、书包……  这时,一名外号叫小刁的男孩很过分地抓乱
期刊
终于盼到暑假了,放假第一天,语文老师高明轩就高高兴兴地乘坐第一班长途汽车,去看望在油田工作的丈夫杨海涛。高明轩和杨海涛三年前结的婚,因为杨海涛是油田的钻井队长,长年在野外工作,夫妻二人聚少离多,至今也没有一个孩子。  杨海涛的钻井队在一个叫榆树坨子的沼泽地里作业,这是块被一望无际的芦苇荡包围的高地,四周没有一户人家。  高明轩下车后,还要再走两公里,才能到达榆树坨子。高明轩还不到三十岁,和很多怀揣
期刊
且说乾隆第四次下江南,刚踏入一个地界,就感觉与众不同。大片大片土地连在一起,田间堤堰排水、灌溉有序。继续前行,有一村庄,成排农舍院落整齐划一,井然有序;村内鸡犬相闻,气氛祥和。  这时,一群青壮年男女拿着镰刀说说笑笑从村里出来。乾隆吩咐随从去了解一下,这到底是什么地方。  原来,这个村叫宁家屯,有两百多户人家,都姓宁。这宁家屯实行家长制,分工管理极为明确。大当家统领全局,小当家分工负责。族内一切事
期刊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口罩成了紧俏货,临江街道也不例外。  大年初一那天,绰号“捡口罩”的张法强佝偻着身子,戴着口罩找到了街道主任陈东,说愿意捐赠十箱口罩。  陈主任心里“咯噔”了一下,对于这个人,陈主任还是比较了解的。张法强今年六十岁,十七年前得了一场病,病虽好了身体却不行了,成了困难户,街道为了照顾他,就让他在公共厕所搞卫生。生活有了保障的张法强并不安分,每天都翻垃圾桶捡垃圾卖钱。陈主任曾劝过他
期刊
牛板筋开着一间小小的客栈,因为他为人死板,说死话认死理,认准的事九头牛也拉不回,他又姓牛,所以大伙全叫他牛板筋。  这样性格的人做生意的结果可想而知,客栈生意就像温吞水一样不冷不热,牛板筋却不以为意,依旧一副不急不慢、我行我素的腔调。老婆在世时也没有给他留下一儿半女,所以他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就这么混着日子。  这天一大早客栈闹腾起来,原因是一间客房内发现了一个死人。那是一个东北来的老参客,一直
期刊
晚上十点,“太鲜食坊”刚打烊,老板秦泰轩正坐在柜台前算账。突然,一个高大的身影闪了进来。他定睛一看,原来是冤家郑云朗的儿子郑果。“到我这里来干什么?滚回你‘云朗酒店’去!”秦泰轩厉声呵斥道。  “秦伯伯,请把这封信交给秦苹,谢谢。”小伙子说罢转身跑了。秦泰轩好奇地拆开一看,原来是给女儿的求爱信。  怒火立刻在秦泰轩的胸中升起,牵动着他额上的伤疤不时抽动。这条跟随了他几十年的伤疤,常常将他带入痛苦的
期刊
肖智是个九零后,脑子里鬼点子特别多。老爸肖建设今年整六十,前几天刚办了退休,肖智是个孝子,担心老爸因为退休心情郁闷,就想着让老爸老有所为,发挥余热。  这天,肖智对老爸说:“我和朋友组建了一个爱心志愿者团队,定期去偏远地区献爱心,你也参加吧。”肖建设闲着没事,就一口答应下来。  可跟着肖智去了一次,肖建设就说什么都不愿再去了。肖智想不通,就问老爸为啥不愿意去,肖建设给的答案是:“山高路远,我体力跟
期刊
早先,在诸城西南方枳镇潍河北岸,有个上清观,此观坐北朝南,占地二十多亩,能容纳几百人。乾隆年间,偌大的道观,仅有几个道士支撑着。当家住持姓林,八十多岁了,银须飘飘,精神矍铄,一副仙风道骨的样子,人们都称他为林道爷。  上清观周围的几十亩地是道观产业,林道爷领着徒儿留下几亩自种自收,其余租给周围农户,收点租子用于道观修缮。林道爷在观里的西厢三间小屋开了一个“来鹤轩”学馆。附近村里的小孩儿谁愿意来念书
期刊
从古至今,人类对于“药”的探索从未停止过,尤其是有着数千年历史文明的中国,有关“药”的记载也可以在《山海经》中找到端倪。  《山海经大荒南经》里有记载:“有巫山者,西有黄鸟。帝药,八斋。黄鸟于巫,司此玄蛇。”其中,“帝药”指的就是“不死药”。能够不死,当然是件好事,谁不想像神仙一样长生不老呢?后人对《山海经》的记载有这样的理解:巫山上长着一株栾树,有着黄色的根,红色的枝,青色的叶子,不论是花还是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