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小学生而言,由于种种原因,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是各不相同、各有侧重。“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独特性是个性的本质特征。因此,从关注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应成为我们在新课程理念下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
一、鼓励学生个性化朗读课文
以读为媒,以读为本。“读”是主旋律,已成为当今小学语文界的共识。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允许并鼓励学生通过各自独特的视角去体会、去理解课文。要指导学生多层次、多形式地朗读,让学生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情有所感,理有所悟,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带领学生徜徉在文本语言之中,“品有字书之美味,悟无字书之人生”。
一位教师教《夜宿山寺》时,在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的时候,学生1把“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句话读得非常响亮高昂;而学生2却读得低沉轻缓。
师:(对学生1)你能说一说为什么把句读得这么响亮吗?
生1:因为作者登上这样高的楼心里一定感到特别骄傲和自豪,所以,读的时候声音必须高些才能把内心的感情表达出来。
师:你体会到了作者当时的心情,说得有道理。
师:(对学生2)那么你能说一说为什么把这一句读得这么低沉吗?
生2:因为连高声说话都担心惊动了天上的人,所以,读的时候必须把声音压低,才能把诗里要表达的情感表达出来。
师:你是从诗的感情来考虑的,说得也非常有道理。同学们能从不同角度想问题,而且有充足的理由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这是你们的一大进步,老师深感欣慰。下面就按自己的理解来朗读这句诗吧。
学生非常高兴,学习的热情极为浓厚。
“心中悟出始知深。”不同的学生对同一文本阅读后产生了不同的体验,这种体验就是带有个性化的体验。学生的体验过程是对文本内容一拍即合的呼应,是学生与文本心心相印的认同,是一种生活阅历的接轨、知识的融合、情感的共鸣。学生通过个性化的阅读,已经对文本有了深刻的理解。
二、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教训
一位教师在教《狐狸和乌鸦》时,学生在学习了课文最后的一个自然段后,教师播放出乌鸦落寞地站在枝头的幻灯片。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时乌鸦的神态。想一想:看着狐狸叼起肉走进洞里,乌鸦心中会想些什么?
(学生稍加思考,纷纷举起了小手)
生1:乌鸦伤心极了。心想:唉!都怪我爱听好话,才会上了狐狸的当。
生2:乌鸦可后悔了。要是我不那么爱听好话,孩子们这会儿就有肉吃了。
教师正欲总结,却有一男生跃跃欲试,教师便让他发言。
生:乌鸦心想,嘿!我长这么大了,从没听谁夸我羽毛漂亮、嗓子好,今天总算让我听到了。不就丢一块肉么,孩子们别急,我再给你们找去!
(顿时,教室里一片哄笑,教师先是一愣,随即笑着问该生)
师:那么这只乌鸦要是再找到肉,还会让狐狸骗走吗?
生:不会了,这下子它有经验了,不会再上当了。
师:大家别笑,这位同学的想象力真丰富,还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好样的!其实呀,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犯错,关键是犯了错误该怎样对待。如果你一个劲地埋怨自己,责怪自己是没有用的,而应该努力去纠正错误,这才是正确的方法。
我们为这位教师机敏、正确的引导喝彩。乌鸦后悔、伤心,这可能是大部分学生都会有的体验。可是也有孩子不这样想,今天总算听到了:“不就丢一块肉么,孩子们别急,我再给你们找去!”这是一种多么积极的人生态度,不气馁,不灰心,锲而不舍,从头再来,懂得保持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对待挫折和教训。
三、给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的机会
一位教师在上《蚂蚁与蝈蝈》的公开课时,让几位学生扮演蚂蚁与蝈蝈。当教师朗读到“蝈蝈被饿死在家里了”时,扮演蝈蝈的同学便躺在了讲台上。是啊,学生认为既然蝈蝈被饿死了,就不能再站着了,所以就用这种方式来表演。教师让躺在地上的“小蝈蝈们”站起来,而A同学仍然倒在地上不起来。教师问他为什么不起来时,他慢慢地站起来,并问老师他可以提一个问题吗。在教师的许可下,他问道:“老师,我觉得蝈蝈也挺可怜的,你想那么冷的天,又没有吃的,都快要饿死了、冻死了,它们需要蚂蚁来帮助。我觉得蚂蚁不是什么好东西。”由于教师没有想到学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所以一时不知该怎么办好。她站在讲台上,一会儿看看听课的人,一会儿看看学生,脸一阵红一阵白的,课堂气氛十分尴尬。这种情况持续了约20秒钟。20秒钟在平时可能是一个瞬间,大家都不会太在意,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被“挂在黑板上”时却漫长得如同一个世纪。
在这种情境下教师被逼得实在没有办法,只好将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同学们,大家讨论一下,A同学说蚂蚁不是什么好东西,到底有没有道理?”课堂里一下子像火山爆发了一样,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开始争论了起来,沉闷的课堂气氛顿时烟消云散,教师的不知所措也一下子找到了台阶。学生们的争论十分激烈,有的甚至为了蚂蚁是不是好东西的问题还吵了起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变得镇静起来,她一边在学生中间走来走去,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观点,一边在着力思考这个问题如何在课堂中解决。当她发现学生对这一问题十分感兴趣,而且有许多话要说时,她的灵感再一次闪现。她把学生分成了两组,一组是同意A同学观点的,另一组是不同意A同学观点的,然后展开辩论,各自陈述自己的观点。同意A同学观点的同学认为:蚂蚁没有给蝈蝈食物,是没有同情心的表现,因此它不是什么好东西。不同意A同学观点的学生则认为:蚂蚁爱劳动,自己创造财富,是光荣的;蝈蝈懒惰,不爱劳动,还笑话别人,是可耻的。学生们还分别联系到自己与人相处是否帮助别人、是否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在家里是否热爱劳动、在学校里是否打扫卫生等表达了不同的观点。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参与积极,问题讨论有一定的深度,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考、交流、表达能力,同时使学生懂得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人物、评价人物。
当今时代是个性张扬的时代,学生思维活跃,对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的见解。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个性的最佳时期,小学教育要着眼于人的一生的发展,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教学的契机,重视并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帮助学生迈好人生的重要一步。这不仅对提高学生学业有着特殊意义,而且对他们将来的学习、工作、生活会产生深远、积极的影响,这是一个人成材的重要基础。换句话说,一个人所养成的良好个性将会受用终身,效益无穷。
(作者电话:13321741888;信箱:[email protected])
一、鼓励学生个性化朗读课文
以读为媒,以读为本。“读”是主旋律,已成为当今小学语文界的共识。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允许并鼓励学生通过各自独特的视角去体会、去理解课文。要指导学生多层次、多形式地朗读,让学生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情有所感,理有所悟,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带领学生徜徉在文本语言之中,“品有字书之美味,悟无字书之人生”。
一位教师教《夜宿山寺》时,在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的时候,学生1把“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句话读得非常响亮高昂;而学生2却读得低沉轻缓。
师:(对学生1)你能说一说为什么把句读得这么响亮吗?
生1:因为作者登上这样高的楼心里一定感到特别骄傲和自豪,所以,读的时候声音必须高些才能把内心的感情表达出来。
师:你体会到了作者当时的心情,说得有道理。
师:(对学生2)那么你能说一说为什么把这一句读得这么低沉吗?
生2:因为连高声说话都担心惊动了天上的人,所以,读的时候必须把声音压低,才能把诗里要表达的情感表达出来。
师:你是从诗的感情来考虑的,说得也非常有道理。同学们能从不同角度想问题,而且有充足的理由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这是你们的一大进步,老师深感欣慰。下面就按自己的理解来朗读这句诗吧。
学生非常高兴,学习的热情极为浓厚。
“心中悟出始知深。”不同的学生对同一文本阅读后产生了不同的体验,这种体验就是带有个性化的体验。学生的体验过程是对文本内容一拍即合的呼应,是学生与文本心心相印的认同,是一种生活阅历的接轨、知识的融合、情感的共鸣。学生通过个性化的阅读,已经对文本有了深刻的理解。
二、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教训
一位教师在教《狐狸和乌鸦》时,学生在学习了课文最后的一个自然段后,教师播放出乌鸦落寞地站在枝头的幻灯片。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时乌鸦的神态。想一想:看着狐狸叼起肉走进洞里,乌鸦心中会想些什么?
(学生稍加思考,纷纷举起了小手)
生1:乌鸦伤心极了。心想:唉!都怪我爱听好话,才会上了狐狸的当。
生2:乌鸦可后悔了。要是我不那么爱听好话,孩子们这会儿就有肉吃了。
教师正欲总结,却有一男生跃跃欲试,教师便让他发言。
生:乌鸦心想,嘿!我长这么大了,从没听谁夸我羽毛漂亮、嗓子好,今天总算让我听到了。不就丢一块肉么,孩子们别急,我再给你们找去!
(顿时,教室里一片哄笑,教师先是一愣,随即笑着问该生)
师:那么这只乌鸦要是再找到肉,还会让狐狸骗走吗?
生:不会了,这下子它有经验了,不会再上当了。
师:大家别笑,这位同学的想象力真丰富,还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好样的!其实呀,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犯错,关键是犯了错误该怎样对待。如果你一个劲地埋怨自己,责怪自己是没有用的,而应该努力去纠正错误,这才是正确的方法。
我们为这位教师机敏、正确的引导喝彩。乌鸦后悔、伤心,这可能是大部分学生都会有的体验。可是也有孩子不这样想,今天总算听到了:“不就丢一块肉么,孩子们别急,我再给你们找去!”这是一种多么积极的人生态度,不气馁,不灰心,锲而不舍,从头再来,懂得保持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对待挫折和教训。
三、给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的机会
一位教师在上《蚂蚁与蝈蝈》的公开课时,让几位学生扮演蚂蚁与蝈蝈。当教师朗读到“蝈蝈被饿死在家里了”时,扮演蝈蝈的同学便躺在了讲台上。是啊,学生认为既然蝈蝈被饿死了,就不能再站着了,所以就用这种方式来表演。教师让躺在地上的“小蝈蝈们”站起来,而A同学仍然倒在地上不起来。教师问他为什么不起来时,他慢慢地站起来,并问老师他可以提一个问题吗。在教师的许可下,他问道:“老师,我觉得蝈蝈也挺可怜的,你想那么冷的天,又没有吃的,都快要饿死了、冻死了,它们需要蚂蚁来帮助。我觉得蚂蚁不是什么好东西。”由于教师没有想到学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所以一时不知该怎么办好。她站在讲台上,一会儿看看听课的人,一会儿看看学生,脸一阵红一阵白的,课堂气氛十分尴尬。这种情况持续了约20秒钟。20秒钟在平时可能是一个瞬间,大家都不会太在意,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被“挂在黑板上”时却漫长得如同一个世纪。
在这种情境下教师被逼得实在没有办法,只好将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同学们,大家讨论一下,A同学说蚂蚁不是什么好东西,到底有没有道理?”课堂里一下子像火山爆发了一样,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开始争论了起来,沉闷的课堂气氛顿时烟消云散,教师的不知所措也一下子找到了台阶。学生们的争论十分激烈,有的甚至为了蚂蚁是不是好东西的问题还吵了起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变得镇静起来,她一边在学生中间走来走去,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观点,一边在着力思考这个问题如何在课堂中解决。当她发现学生对这一问题十分感兴趣,而且有许多话要说时,她的灵感再一次闪现。她把学生分成了两组,一组是同意A同学观点的,另一组是不同意A同学观点的,然后展开辩论,各自陈述自己的观点。同意A同学观点的同学认为:蚂蚁没有给蝈蝈食物,是没有同情心的表现,因此它不是什么好东西。不同意A同学观点的学生则认为:蚂蚁爱劳动,自己创造财富,是光荣的;蝈蝈懒惰,不爱劳动,还笑话别人,是可耻的。学生们还分别联系到自己与人相处是否帮助别人、是否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在家里是否热爱劳动、在学校里是否打扫卫生等表达了不同的观点。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参与积极,问题讨论有一定的深度,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考、交流、表达能力,同时使学生懂得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人物、评价人物。
当今时代是个性张扬的时代,学生思维活跃,对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的见解。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个性的最佳时期,小学教育要着眼于人的一生的发展,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教学的契机,重视并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帮助学生迈好人生的重要一步。这不仅对提高学生学业有着特殊意义,而且对他们将来的学习、工作、生活会产生深远、积极的影响,这是一个人成材的重要基础。换句话说,一个人所养成的良好个性将会受用终身,效益无穷。
(作者电话:13321741888;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