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的天地是这样的:当茫茫大雪过后,千里的深山老林中连一只鸟也没有,万里的大路小路上连一个行人的影子都没有,偌大的冰雪世界之中,唯一的生命气息就是一个老渔翁的存在。那老渔翁披蓑衣、戴斗笠,在一只孤零零小舟上静静地垂钓。
很多人都认为“蓑笠翁”可真够孤独的。然而,我要说的是,画面中的那个蓑笠翁只是在“独”钓,他并不一定是孤独的。就算是鸟也飞了、人也不见、皑皑白雪一大片,就算那个蓑笠翁一条鱼也没有钓到,他依然不一定是孤独的。因为反过来想,难道在一个鸟语花香、行人如织的环境氛围中,那个独钓的人就一定不孤独?毕竟,“独”只是一个数的概念,却不是精神上的概念。
当然,诗中的蓑笠翁作为诗人柳宗元的自我形象刻画,是不容置疑的。然而,我对于历代诗评家关于《江雪》的看法却不敢苟同。他们大都认为柳宗元之所以创作这样一首诗,因为他想借寒江独钓图,表达自己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官至偏远地区,却依然不怕严寒、不怕孤独的傲岸性格及人格形象。
我只能说,在那简洁、寒冷画面的背后存在着的,并不一定只是孤独或不怕孤独。
柳宗元是大唐贞元初年的进士。他自二十三岁步入官场,便开始与官场中人打交道,再加他祖上也多为朝廷大吏,官场上的争名夺利、黑暗腐败,让柳宗元渐渐萌生了革新政治的愿望。三十一岁那年,柳宗元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加入了当时的王叔文革新派。尽管革新运动震动朝野,并沉重打击了专横跋扈的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可仅仅半年后,革新运动就受到执政者的重重打压,不得不宣告失败。革新失败,使得那些反动势力卷土重来。一时间,柳宗元成了朝中“怪民”,接连受到恶毒的诽谤攻击。柳宗元不仅被革去原有的官位,还贬官流放至人烟稀少的永州任司马。这种惨痛的人生经历终于让柳宗元认清了当朝帝王将相的真面目,明白了什么才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此时的柳宗元是孤独的。孤独之所以成为孤独,是因为孤独的承载体与周围的客体世界之间无法沟通联系。之所以说柳宗元是孤独的,是因为此时的柳宗元作为孤独的承载体,他已经与周围的客体世界,也就是朝廷和官场失去了相互的信任和联系。
这样的遭遇,这样的孤独,对柳宗元来说是不公平的。不过,当柳宗元到了永州,不甘沉沦的他却发现,在永州那天高皇帝远的僻凉古荒之地,朝廷和官场的险恶势力不仅变弱变小,而且几乎不存在了。相反,柳宗元开始与身边的土地和百姓有了鱼水一样的共同命运。别看柳宗元手中的那一点权力非常小,他却可以充分利用这仅有的权力为当地百姓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了。并且,柳宗元也可以静下心来思考研究自己关心的历史、哲学、文学命题了。
所以,身处如此环境,柳宗元可能会感受到交通信息的不便以及生活的艰苦,可是他却在一定程度上远离了孤独。毕竟,交通信息落后、生活艰苦等与孤独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概念。
再后来,待柳宗元改贬柳州刺史,尽管柳州比永州还要偏远落后,百姓的生活也极端贫困,风俗习惯更与中原大不相同,可是由于刺史的权力比司马要大一些,柳宗元这个“孤舟蓑笠翁”就可以“独钓寒江雪”了——“寒江雪”就是柳宗元脚下那块贫穷荒凉的热土——历代诗歌评论家望文生义地将此时的蓑笠翁(柳宗元)理解为镇定自若、不畏严寒以及傲岸清高是多么荒唐,因为此时蓑笠翁的心中不可能有寒冷的感觉或概念,蓑笠翁的内心是平静自在的。
几年间,柳宗元在柳州地区又是废除奴婢风习,让奴婢恢复人身自由,又是兴办教育、推广医学,又是鼓励当地百姓打井解决饮水问题,又是组织闲散劳力开垦荒地,又是兴办水利、植树造林,可以说,他当初未完的革新运动在柳州得到了最好的实施。这期间,他不仅受到了当地百姓的欢迎爱戴,也写下了不朽的传世诗文。
待到元和十四年,柳宗元因为大唐实行大赦,可以回京了。然而,没等诏书到达柳州地界,柳宗元已在柳州合上了自己的眼睛。是年,柳宗元四十七岁。
我想,柳宗元的结局之所以这样,也许是苍天有意为之,也许是柳宗元害怕再回到那个让他“孤独”的京城或朝廷。柳宗元只有留在柳州那块土地上,才永远不会孤独。 ■
很多人都认为“蓑笠翁”可真够孤独的。然而,我要说的是,画面中的那个蓑笠翁只是在“独”钓,他并不一定是孤独的。就算是鸟也飞了、人也不见、皑皑白雪一大片,就算那个蓑笠翁一条鱼也没有钓到,他依然不一定是孤独的。因为反过来想,难道在一个鸟语花香、行人如织的环境氛围中,那个独钓的人就一定不孤独?毕竟,“独”只是一个数的概念,却不是精神上的概念。
当然,诗中的蓑笠翁作为诗人柳宗元的自我形象刻画,是不容置疑的。然而,我对于历代诗评家关于《江雪》的看法却不敢苟同。他们大都认为柳宗元之所以创作这样一首诗,因为他想借寒江独钓图,表达自己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官至偏远地区,却依然不怕严寒、不怕孤独的傲岸性格及人格形象。
我只能说,在那简洁、寒冷画面的背后存在着的,并不一定只是孤独或不怕孤独。
柳宗元是大唐贞元初年的进士。他自二十三岁步入官场,便开始与官场中人打交道,再加他祖上也多为朝廷大吏,官场上的争名夺利、黑暗腐败,让柳宗元渐渐萌生了革新政治的愿望。三十一岁那年,柳宗元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加入了当时的王叔文革新派。尽管革新运动震动朝野,并沉重打击了专横跋扈的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可仅仅半年后,革新运动就受到执政者的重重打压,不得不宣告失败。革新失败,使得那些反动势力卷土重来。一时间,柳宗元成了朝中“怪民”,接连受到恶毒的诽谤攻击。柳宗元不仅被革去原有的官位,还贬官流放至人烟稀少的永州任司马。这种惨痛的人生经历终于让柳宗元认清了当朝帝王将相的真面目,明白了什么才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此时的柳宗元是孤独的。孤独之所以成为孤独,是因为孤独的承载体与周围的客体世界之间无法沟通联系。之所以说柳宗元是孤独的,是因为此时的柳宗元作为孤独的承载体,他已经与周围的客体世界,也就是朝廷和官场失去了相互的信任和联系。
这样的遭遇,这样的孤独,对柳宗元来说是不公平的。不过,当柳宗元到了永州,不甘沉沦的他却发现,在永州那天高皇帝远的僻凉古荒之地,朝廷和官场的险恶势力不仅变弱变小,而且几乎不存在了。相反,柳宗元开始与身边的土地和百姓有了鱼水一样的共同命运。别看柳宗元手中的那一点权力非常小,他却可以充分利用这仅有的权力为当地百姓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了。并且,柳宗元也可以静下心来思考研究自己关心的历史、哲学、文学命题了。
所以,身处如此环境,柳宗元可能会感受到交通信息的不便以及生活的艰苦,可是他却在一定程度上远离了孤独。毕竟,交通信息落后、生活艰苦等与孤独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概念。
再后来,待柳宗元改贬柳州刺史,尽管柳州比永州还要偏远落后,百姓的生活也极端贫困,风俗习惯更与中原大不相同,可是由于刺史的权力比司马要大一些,柳宗元这个“孤舟蓑笠翁”就可以“独钓寒江雪”了——“寒江雪”就是柳宗元脚下那块贫穷荒凉的热土——历代诗歌评论家望文生义地将此时的蓑笠翁(柳宗元)理解为镇定自若、不畏严寒以及傲岸清高是多么荒唐,因为此时蓑笠翁的心中不可能有寒冷的感觉或概念,蓑笠翁的内心是平静自在的。
几年间,柳宗元在柳州地区又是废除奴婢风习,让奴婢恢复人身自由,又是兴办教育、推广医学,又是鼓励当地百姓打井解决饮水问题,又是组织闲散劳力开垦荒地,又是兴办水利、植树造林,可以说,他当初未完的革新运动在柳州得到了最好的实施。这期间,他不仅受到了当地百姓的欢迎爱戴,也写下了不朽的传世诗文。
待到元和十四年,柳宗元因为大唐实行大赦,可以回京了。然而,没等诏书到达柳州地界,柳宗元已在柳州合上了自己的眼睛。是年,柳宗元四十七岁。
我想,柳宗元的结局之所以这样,也许是苍天有意为之,也许是柳宗元害怕再回到那个让他“孤独”的京城或朝廷。柳宗元只有留在柳州那块土地上,才永远不会孤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