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七大着重强调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各级政府为此投入了大量的农业专项资金。如何使投入资金真正发挥应有的效果,是新农村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
农业专项资金效益审计是在审计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性的基础上,对涉及农业的财政专项资金实施过程的经济性、使用效率性和效果性做出评价,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为有关部门加强农业管理服务的一种审计类型,在审计内容、方法和实现形式上有自己的特点。我们要按照“免疫系统论”的角色定位农业专项资金审计,以全新的内涵和更高的追求进行农业专项资金效益审计,体现出更加注重发挥风险预防性和体制建设性功能的审计新思维和新理念。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审计部门在农业资金的筹集、分配、管理和使用等过程中,要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在审计转型的大环境下准确把握农业审计的定位,更好地起监督和保驾护航作用,扎实有效地开展审计工作,及时发现、防范、化解和控制风险,为保障新农村建设发挥免疫功能作用。
1.农业专项资金审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项目立项不科学
当前,由于受不当政绩观的影响,一些地方政府领导在农业项目立项上,不能科学、客观地分析本地自然条件、市场实际和项目使用后的效益情况,一味地争取资金,盲目申报建设项目。在项目资金到位前,不做项目的可行性分析,项目资金到位后,不进行资金使用规划,而盲目上马。致使项目建成后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益,造成资金的损失浪费。另一方面,每个地方政府每年农业专项资金虽然数额不少,但是“僧多粥少”,致使地方政府难以集中财力解决“三农”事业发展方面面临的突出问题,影响支农资金更大效益的发挥。
1.2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严重
如今上级财政对下级财政拨付农业专项资金时,许多项目都要求落实一定比例的配套资金,并且往往规定地方不配套,就不能立项。作为下级政府和财政部门,为了得到项目,就承诺地方配套资金,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配套资金大部分没有到位,特别是一些贫困和欠发达地区,由于自身财力的困难,对于应予配套的农业专项资金更是无法落实,只能采取作假账的办法欺骗上级检查。由于配套资金的严重不足,导致许多农业项目实施后不能全面完成,形成“胡子工程”、“半截子工程”。这些工程浪费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却它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益,造成了国家资金的严重沉淀。
1.3挤占、挪用、借用、滞留、拖欠农业专项资金现象较为普遍。
由于受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中央的支农政策在有些地区或部门并没有得到落实,有些支农项目的财政配套资金在农业资金预算时,并没有得到有效执行和落实。资金使用部门和乡镇法律意识淡薄,加上财力有限,经费紧张,大量挤占、挪用、借用、滞留、拖欠农业专项资金。使农业专项资金未按计划进行管理,项目执行和资金拨付滞后,甚至被任意截留、挤占、挪用。
1.4项目管理不规范
由于农业专项资金具有无偿性,个别单位和主管部门领导忽视国家专项资金的严肃性,只考虑自身利益、地方利益和小团体利益,擅自制定资金管理政策和办法,随意开口子,达不到预期目标,使农业专项资金不能有效到位,项目得不到完整有效地实施。
2.我国农业资金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2.1监管措施乏力,责任追究缺位,资金被挤占挪用现象屡禁不止。
现行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和完善,涉农资金管理中有法不依、有章不循的问题还比较严重,影响财政资金投入效益和各项惠农政策执行的问题普遍存在,需要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发挥积极作用,以规范管理、健全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2.2基层涉农部门经费相对“弱势”
基层涉农部门经费保障普遍偏低,项目工作经费预算不足,截留挤占专项资金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个项目从申报立项、顺利实施、有效管理到最后完工验收,需要一些正常工作费用作保障。由于项目资金一般未预留或单列安排管理费用,部分项目地方财政也不单独拨付或安排相关工作经费,而基层涉农部门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经费来源渠道不多,但项目又要实施和运作,因而,“吃项目”挤占专项资金的现象很难遏制。
2.3法制建设滞后
目前,各项农业专项资金的筹集、使用与管理都有专门的文件规定,但有的规定比较笼统,原则性条款较多,没有具体实施内容与要求,致使管理单位难以操作和把握,加之农业项目一般时间跨度较长,有的管理办法与措施明显滞后。
2.4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人员思想素质有待提高。
基层审计机关人员少,任务重,审计经费不足,面对多层面、多渠道分配的专项资金,一方面要审查各级主管部门对资金的管理和分配情况,还要紧跟资金流向深入基层,延伸审计和抽查一定数量的资金使用单位,工作量较大。另一方面, 由于专项资金项目具有多样化、专业化的特点,现有的审计人员知识结构较单一。致使项目资金使用缺少强有力的约束和监控,管理较混乱、明里暗里挤占挪用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农业专项资金的使用效果。因此,急需全面提高农业审计人员的素质。
3.切实搞好农业专项资金效益审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好务
3.1深刻领会,提高认识,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
审计免疫系统观是为了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产生的,為现代审计注入了新的内涵,它体现了审计的主动性、预防性、整体性、建设性、开放性的作用。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运用科学发展观分析农业专项资金效益审计中的新问题、新情况,进一步拓展审计工作思路。
3.2创新思路,切实发挥审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免疫系统”作用。
农业审计工作的目标定位,要与时代发展同步,与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合拍,与人民群众的需求共振。新形势下的农业审计工作,要把维护群众利益、关注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农业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确保惠民政策落实到位,使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
3.3突出重点,充分履行审计监督职能。
在实际工作中,农业审计部门有责任更早地感受新农村建设中产生的风险,有责任更准确地发现问题,有责任提出抵御“病害”的建议。农业审计应进一步突出重点,加大力度,开展涉及民生的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要在总体把握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情况的基础上,重点审计新农村建设的重点资金、重点项目,上述项目主要以摸清资金投入、项目实施状况,揭示各级财政在新农村建设资金上的投入方向,分析资金投入用于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建设、农民社会保障支出以及有助于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项目的比重,反映新农村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矛盾和困难为目标。
今后,我们在审计过程中不能简单判断资金使用的“对与错”,更要分析资金管理和使用过程中的“好与差”,将资金的使用绩效情况真正与“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结合起来,了解老百姓真正在涉农资金中得到多少实惠、关注涉农专项资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取得的效果,进一步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推进政策、制度、机制的完善和体制改革,为推进宏观调控、民生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服务,切实发挥审计在新农村建设中“免疫系统”的作用。
(作者单位:赵宇梅,林口县审计局 杨佳美,黑龙江省省直机关房屋物业管理中心)
农业专项资金效益审计是在审计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性的基础上,对涉及农业的财政专项资金实施过程的经济性、使用效率性和效果性做出评价,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为有关部门加强农业管理服务的一种审计类型,在审计内容、方法和实现形式上有自己的特点。我们要按照“免疫系统论”的角色定位农业专项资金审计,以全新的内涵和更高的追求进行农业专项资金效益审计,体现出更加注重发挥风险预防性和体制建设性功能的审计新思维和新理念。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审计部门在农业资金的筹集、分配、管理和使用等过程中,要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在审计转型的大环境下准确把握农业审计的定位,更好地起监督和保驾护航作用,扎实有效地开展审计工作,及时发现、防范、化解和控制风险,为保障新农村建设发挥免疫功能作用。
1.农业专项资金审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项目立项不科学
当前,由于受不当政绩观的影响,一些地方政府领导在农业项目立项上,不能科学、客观地分析本地自然条件、市场实际和项目使用后的效益情况,一味地争取资金,盲目申报建设项目。在项目资金到位前,不做项目的可行性分析,项目资金到位后,不进行资金使用规划,而盲目上马。致使项目建成后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益,造成资金的损失浪费。另一方面,每个地方政府每年农业专项资金虽然数额不少,但是“僧多粥少”,致使地方政府难以集中财力解决“三农”事业发展方面面临的突出问题,影响支农资金更大效益的发挥。
1.2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严重
如今上级财政对下级财政拨付农业专项资金时,许多项目都要求落实一定比例的配套资金,并且往往规定地方不配套,就不能立项。作为下级政府和财政部门,为了得到项目,就承诺地方配套资金,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配套资金大部分没有到位,特别是一些贫困和欠发达地区,由于自身财力的困难,对于应予配套的农业专项资金更是无法落实,只能采取作假账的办法欺骗上级检查。由于配套资金的严重不足,导致许多农业项目实施后不能全面完成,形成“胡子工程”、“半截子工程”。这些工程浪费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却它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益,造成了国家资金的严重沉淀。
1.3挤占、挪用、借用、滞留、拖欠农业专项资金现象较为普遍。
由于受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中央的支农政策在有些地区或部门并没有得到落实,有些支农项目的财政配套资金在农业资金预算时,并没有得到有效执行和落实。资金使用部门和乡镇法律意识淡薄,加上财力有限,经费紧张,大量挤占、挪用、借用、滞留、拖欠农业专项资金。使农业专项资金未按计划进行管理,项目执行和资金拨付滞后,甚至被任意截留、挤占、挪用。
1.4项目管理不规范
由于农业专项资金具有无偿性,个别单位和主管部门领导忽视国家专项资金的严肃性,只考虑自身利益、地方利益和小团体利益,擅自制定资金管理政策和办法,随意开口子,达不到预期目标,使农业专项资金不能有效到位,项目得不到完整有效地实施。
2.我国农业资金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2.1监管措施乏力,责任追究缺位,资金被挤占挪用现象屡禁不止。
现行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和完善,涉农资金管理中有法不依、有章不循的问题还比较严重,影响财政资金投入效益和各项惠农政策执行的问题普遍存在,需要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发挥积极作用,以规范管理、健全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2.2基层涉农部门经费相对“弱势”
基层涉农部门经费保障普遍偏低,项目工作经费预算不足,截留挤占专项资金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个项目从申报立项、顺利实施、有效管理到最后完工验收,需要一些正常工作费用作保障。由于项目资金一般未预留或单列安排管理费用,部分项目地方财政也不单独拨付或安排相关工作经费,而基层涉农部门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经费来源渠道不多,但项目又要实施和运作,因而,“吃项目”挤占专项资金的现象很难遏制。
2.3法制建设滞后
目前,各项农业专项资金的筹集、使用与管理都有专门的文件规定,但有的规定比较笼统,原则性条款较多,没有具体实施内容与要求,致使管理单位难以操作和把握,加之农业项目一般时间跨度较长,有的管理办法与措施明显滞后。
2.4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人员思想素质有待提高。
基层审计机关人员少,任务重,审计经费不足,面对多层面、多渠道分配的专项资金,一方面要审查各级主管部门对资金的管理和分配情况,还要紧跟资金流向深入基层,延伸审计和抽查一定数量的资金使用单位,工作量较大。另一方面, 由于专项资金项目具有多样化、专业化的特点,现有的审计人员知识结构较单一。致使项目资金使用缺少强有力的约束和监控,管理较混乱、明里暗里挤占挪用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农业专项资金的使用效果。因此,急需全面提高农业审计人员的素质。
3.切实搞好农业专项资金效益审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好务
3.1深刻领会,提高认识,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
审计免疫系统观是为了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产生的,為现代审计注入了新的内涵,它体现了审计的主动性、预防性、整体性、建设性、开放性的作用。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运用科学发展观分析农业专项资金效益审计中的新问题、新情况,进一步拓展审计工作思路。
3.2创新思路,切实发挥审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免疫系统”作用。
农业审计工作的目标定位,要与时代发展同步,与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合拍,与人民群众的需求共振。新形势下的农业审计工作,要把维护群众利益、关注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农业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确保惠民政策落实到位,使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
3.3突出重点,充分履行审计监督职能。
在实际工作中,农业审计部门有责任更早地感受新农村建设中产生的风险,有责任更准确地发现问题,有责任提出抵御“病害”的建议。农业审计应进一步突出重点,加大力度,开展涉及民生的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要在总体把握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情况的基础上,重点审计新农村建设的重点资金、重点项目,上述项目主要以摸清资金投入、项目实施状况,揭示各级财政在新农村建设资金上的投入方向,分析资金投入用于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建设、农民社会保障支出以及有助于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项目的比重,反映新农村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矛盾和困难为目标。
今后,我们在审计过程中不能简单判断资金使用的“对与错”,更要分析资金管理和使用过程中的“好与差”,将资金的使用绩效情况真正与“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结合起来,了解老百姓真正在涉农资金中得到多少实惠、关注涉农专项资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取得的效果,进一步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推进政策、制度、机制的完善和体制改革,为推进宏观调控、民生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服务,切实发挥审计在新农村建设中“免疫系统”的作用。
(作者单位:赵宇梅,林口县审计局 杨佳美,黑龙江省省直机关房屋物业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