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教学法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及创造性。如何把问题教学法运用于课堂实践中?下面结合化学课堂教学作一些探讨。
一、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突出化学的奇、新、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为一节课创设良好的开端。创设情境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
(一)创设实验情境。例如,上《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一节时,打开碳酸饮料的瓶盖,塞上带有导管的橡皮塞,导管的一端伸入澄清的石灰水,将饮料瓶轻轻振荡,澄清石灰水很快变浑浊。
(二)创设生活情境。例如,上《研究铁生锈的条件》一节时,呈现作对比用的材料:锈迹斑斑的铁钉、涂油的锁、喷油漆的铁丝网等。
(三)利用新闻创设情境。例如,上《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一节时,利用“我国又发现特大贵重金属矿藏”的新闻,并展示金属矿物标本。
(四)利用史料创设情境。例如,英国物理学家瑞利研究气体密度时,发现从含氮的化合物中制得的氮气,其密度比从空气中分离得到的氮气密度总是少0.0064g/L。
(五)创设故事情境。例如,上《学习碳酸钠的性质》一节时,先介绍侯德榜制碱法。
(六)利用图片或录像素材创设情境。例如,上《化石燃料的使用》一节时,呈现两幅图画素材,一幅是能源的利用(奔驰着的汽车、用煤的工业、家庭烹饪等),另一幅内容是能源利用对地球造成的严重污染(画上有一个痛苦难过的地球,它被红红的太阳烤着,边用扇子扇凉,边用手帕捂住鼻子,还有一颗枯了的树木、一个无精打采的小鸟、一个正在擦汗的人、一个病重的人等)。
二、提出问题,筛选问题
根据创设的情境,先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挖掘潜能,主动提出问题;再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大家开动脑筋,集思广益,汇总为多样形式的问题;最后筛选出大家最有兴趣、最想了解、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如,在上面的实验情境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有:1、二氧化碳如何制得?2、制取二氧化碳有多少种方法?最佳方法是哪种?3、二氧化碳有哪些性质?4、二氧化碳有什么用途?5、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反应原理是什么?有什么样的装置?等等。又如,在前面用图片创设的情境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有:1、提供能源的燃料有哪几种?2、地球现在为什么变得那么热?3、燃料的使用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4、图中的树木为什么枯了?5、汽车排出废气的主要成份是什么?6、工厂、日常生活使用的燃料燃烧生成的黑烟主要成份是什么?7、利用燃料如何扬利抑弊?8、燃料是如何形成与获取的?等等。在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后,教师跟学生说,大家想了解的问题很多,我们这节课重点研究……其它问题以后再学习,或者大家可以通过资料查询、询问别人的方式去了解。
三、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
根据学生选择的问题,结合授课内容,让学生开展探究。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
在实验探究中,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来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装置、步骤,然后经小组集体讨论,选出最佳方案,进行小组实验,最后又经共同交流归纳得出结论。如在上《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一节时,先让学生思考在实验室里如何制二氧化碳,学生设计的方案有:利用呼吸作用、碳的燃烧、碳酸钙分解、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等。再让学生考虑实验装置(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经过小组讨论分析,学生懂得气体的制取应满足以下条件:药品廉价易得,操作简单安全,气体易收集、纯度高,产物对环境无污染。然后确定实验步骤,分小组进行实验,记录现象,得出结论。
在学生通过辩论或座谈形式解决问题时,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与自主、合作精神。如在上《化石燃料的使用》一节时,让学生分成正方(化石燃料使用利大于弊)和反方(化石燃料的使用弊大于利)开展辩论。学生在辩论中或列举实例,或提出理论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其中涉及到的知识不少是课本中没有的,是通过资料、网络、询问等形式获得的(如石油可以制药,煤可以喂猪等)。学生通过辩论认识了化石燃料使用的利弊,并且还知道虽然目前我们还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但是从长远来看,将来的发展是使用更为清洁的新能源(如氢能、太阳能、核能等)。
四、总结深化扩展
组织学生总结课堂的心得体会,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体会学习的乐趣,再把问题深化扩展。如在前面的例子中,学生在辩论中又扩展了问题:如何消除或减轻环境污染。通过交流讨论,领悟到为了让悲痛难过的地球笑起来,为了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我们就要从平时的小事做起,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扫地要先洒水,不乱砍树木,要多植树种花,尽量不用一次性饭盒和筷子,等等。进一步探究又了解了一些环保的途径:改进燃烧装置,采用燃煤脱硫技术,开发利用新能源,安装汽车尾气净化装置等。由此,学生的知识面不断扩大,探究能力逐步提高。
为了使问题教学法的课堂运用不断完善,我们应该及时进行课后反思,以通过改进为今后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责编 王学军
一、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突出化学的奇、新、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为一节课创设良好的开端。创设情境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
(一)创设实验情境。例如,上《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一节时,打开碳酸饮料的瓶盖,塞上带有导管的橡皮塞,导管的一端伸入澄清的石灰水,将饮料瓶轻轻振荡,澄清石灰水很快变浑浊。
(二)创设生活情境。例如,上《研究铁生锈的条件》一节时,呈现作对比用的材料:锈迹斑斑的铁钉、涂油的锁、喷油漆的铁丝网等。
(三)利用新闻创设情境。例如,上《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一节时,利用“我国又发现特大贵重金属矿藏”的新闻,并展示金属矿物标本。
(四)利用史料创设情境。例如,英国物理学家瑞利研究气体密度时,发现从含氮的化合物中制得的氮气,其密度比从空气中分离得到的氮气密度总是少0.0064g/L。
(五)创设故事情境。例如,上《学习碳酸钠的性质》一节时,先介绍侯德榜制碱法。
(六)利用图片或录像素材创设情境。例如,上《化石燃料的使用》一节时,呈现两幅图画素材,一幅是能源的利用(奔驰着的汽车、用煤的工业、家庭烹饪等),另一幅内容是能源利用对地球造成的严重污染(画上有一个痛苦难过的地球,它被红红的太阳烤着,边用扇子扇凉,边用手帕捂住鼻子,还有一颗枯了的树木、一个无精打采的小鸟、一个正在擦汗的人、一个病重的人等)。
二、提出问题,筛选问题
根据创设的情境,先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挖掘潜能,主动提出问题;再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大家开动脑筋,集思广益,汇总为多样形式的问题;最后筛选出大家最有兴趣、最想了解、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如,在上面的实验情境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有:1、二氧化碳如何制得?2、制取二氧化碳有多少种方法?最佳方法是哪种?3、二氧化碳有哪些性质?4、二氧化碳有什么用途?5、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反应原理是什么?有什么样的装置?等等。又如,在前面用图片创设的情境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有:1、提供能源的燃料有哪几种?2、地球现在为什么变得那么热?3、燃料的使用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4、图中的树木为什么枯了?5、汽车排出废气的主要成份是什么?6、工厂、日常生活使用的燃料燃烧生成的黑烟主要成份是什么?7、利用燃料如何扬利抑弊?8、燃料是如何形成与获取的?等等。在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后,教师跟学生说,大家想了解的问题很多,我们这节课重点研究……其它问题以后再学习,或者大家可以通过资料查询、询问别人的方式去了解。
三、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
根据学生选择的问题,结合授课内容,让学生开展探究。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
在实验探究中,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来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装置、步骤,然后经小组集体讨论,选出最佳方案,进行小组实验,最后又经共同交流归纳得出结论。如在上《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一节时,先让学生思考在实验室里如何制二氧化碳,学生设计的方案有:利用呼吸作用、碳的燃烧、碳酸钙分解、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等。再让学生考虑实验装置(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经过小组讨论分析,学生懂得气体的制取应满足以下条件:药品廉价易得,操作简单安全,气体易收集、纯度高,产物对环境无污染。然后确定实验步骤,分小组进行实验,记录现象,得出结论。
在学生通过辩论或座谈形式解决问题时,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与自主、合作精神。如在上《化石燃料的使用》一节时,让学生分成正方(化石燃料使用利大于弊)和反方(化石燃料的使用弊大于利)开展辩论。学生在辩论中或列举实例,或提出理论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其中涉及到的知识不少是课本中没有的,是通过资料、网络、询问等形式获得的(如石油可以制药,煤可以喂猪等)。学生通过辩论认识了化石燃料使用的利弊,并且还知道虽然目前我们还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但是从长远来看,将来的发展是使用更为清洁的新能源(如氢能、太阳能、核能等)。
四、总结深化扩展
组织学生总结课堂的心得体会,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体会学习的乐趣,再把问题深化扩展。如在前面的例子中,学生在辩论中又扩展了问题:如何消除或减轻环境污染。通过交流讨论,领悟到为了让悲痛难过的地球笑起来,为了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我们就要从平时的小事做起,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扫地要先洒水,不乱砍树木,要多植树种花,尽量不用一次性饭盒和筷子,等等。进一步探究又了解了一些环保的途径:改进燃烧装置,采用燃煤脱硫技术,开发利用新能源,安装汽车尾气净化装置等。由此,学生的知识面不断扩大,探究能力逐步提高。
为了使问题教学法的课堂运用不断完善,我们应该及时进行课后反思,以通过改进为今后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责编 王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