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教育部于2013年6月颁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教基二〔2013〕2号),同时下发了《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试行),自《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颁布以来,全国上下各级各类学校都在围绕《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的基本要求进行积极的改革,目标是寻求一个比较合理的、反映时代特征和需求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标准。结合该框架,依据指标考核要点,本文拟以普通中学为例,以初级中学为研究对象,从品德发展水平入手,立足于评价关键指标“理想信念”教育,从社会责任方面浅议初级中学学生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标准。
一、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初中学生在心理发展阶段上是由童年期向青春期的过渡阶段。在心理发展上,抽象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形式逻辑思维处于优势,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在这个过渡的时期,是初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的关键时期。
二、初中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1.让学生懂得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社会责任集中表现为责任感的形成。责任感就要把个人、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如果自己的利益同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发生矛盾时,要以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为重。只有具有了责任感,才有可能使自己不断奋进,才有可能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才有可能真正得到人们的信任和尊重。责任感与学生的认识水平相联系。因此,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就要从提高认识水平入手,首先应使学生懂得什么是责任感,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义务。要提高学生认识水平,最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必须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加强自主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在教学中必须进行创新,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水平,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2.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实践活动,加强学生行为训练,能使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得以强化。实践活动是社会责任感形成的基础,教师要组织引导学生参加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从校园走出去,走向社会,通过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形成自己所见、所闻,进而形成所思、所感。中學生每学年2次,由学校组织到市区教育局指定的资源单位开展。包含社会大课堂、“四个一”活动、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等,在活动中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重视环境的影响
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使我们懂得环境对成长的重要性。改善环境是新课改、新课堂的创新体现。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新型关系,责任感的培养和师生的情感交流有重要关系,要着力营造以责任为核心的学校教学方式,首当其冲教师作表率,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健全相关配套措施,最终促使学生责任感的形成。
4.建立三位一体育人评价体系
初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教育任重而道远,只有依靠家长,立足学校,依托社会,利用各种媒介,采取多种形式,全面深入宣传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义和内容,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全方位、多角度、宽层次综合评价学生,才有利于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只有把该意见和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探索中不断创新,才能改变重成绩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重结果而忽视学校发展观念的情况,才能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的现代化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教基二〔2013〕2号)及附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试行)2013年6月3日.
【天水师范学院教育硕士导师基础教育研究项目资助.】
(作者单位:1.甘肃成县第一中学;2.天水师范学院)
一、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初中学生在心理发展阶段上是由童年期向青春期的过渡阶段。在心理发展上,抽象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形式逻辑思维处于优势,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在这个过渡的时期,是初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的关键时期。
二、初中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1.让学生懂得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社会责任集中表现为责任感的形成。责任感就要把个人、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如果自己的利益同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发生矛盾时,要以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为重。只有具有了责任感,才有可能使自己不断奋进,才有可能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才有可能真正得到人们的信任和尊重。责任感与学生的认识水平相联系。因此,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就要从提高认识水平入手,首先应使学生懂得什么是责任感,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义务。要提高学生认识水平,最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必须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加强自主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在教学中必须进行创新,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水平,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2.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实践活动,加强学生行为训练,能使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得以强化。实践活动是社会责任感形成的基础,教师要组织引导学生参加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从校园走出去,走向社会,通过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形成自己所见、所闻,进而形成所思、所感。中學生每学年2次,由学校组织到市区教育局指定的资源单位开展。包含社会大课堂、“四个一”活动、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等,在活动中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重视环境的影响
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使我们懂得环境对成长的重要性。改善环境是新课改、新课堂的创新体现。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新型关系,责任感的培养和师生的情感交流有重要关系,要着力营造以责任为核心的学校教学方式,首当其冲教师作表率,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健全相关配套措施,最终促使学生责任感的形成。
4.建立三位一体育人评价体系
初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教育任重而道远,只有依靠家长,立足学校,依托社会,利用各种媒介,采取多种形式,全面深入宣传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义和内容,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全方位、多角度、宽层次综合评价学生,才有利于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只有把该意见和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探索中不断创新,才能改变重成绩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重结果而忽视学校发展观念的情况,才能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的现代化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教基二〔2013〕2号)及附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试行)2013年6月3日.
【天水师范学院教育硕士导师基础教育研究项目资助.】
(作者单位:1.甘肃成县第一中学;2.天水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