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和重点,也是令学生感到头疼的一个问题。如何教作文,如何写作文,一直困扰众多的老师和学生,我认为作文教学要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全面关注写作过程,强调学生自我修改。
作文是思维成果的展示,作文创新首先是思维要创新,只有如此,才能使文章思想独到,新颖而深刻。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从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方法入手。所谓逆向思维即从与材料内容或题目相反的角度去思考,一反传统看法,得出与之相对或相反的观点。运用逆向思维审题构思,常能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如“班门弄斧”通常用来比喻和讽刺那些不自量力,竟敢在行家面前显示自己本领的人。如果运用逆向思维,便可从中演化出“班门弄斧”又何妨,这种胆识和魄力不正是每一个成功者所必有的吗?这样的见解常使人耳目一新,收到奇效;从材料或题目内容多方面阐述,注意对事物的正向、反向、侧面、纵横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考察,即多向思维,也能写出别出心裁的文章。“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生活是一面多棱镜,总是以它变幻莫测的每一面,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教师要鼓励学生不必介意与别人的观点不同,不必担心自己的思维编差,坚信自己的眼睛,用敏锐的视角去注视这个世界,用善感的心灵去体味多彩的人生。
创新思维是个性的集中体现,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最高形式。将创新思维引入作文教学中,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新灵感,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产生优秀的佳作。因此,只有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不断地尝试创新,才能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
同时我们要把眼光投向写作的全过程,切实关注学生的作文修改。
长期以来,我们的写作教学中,只讲结果,不重过程。为了纠正这种偏向,《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写作过程中搜集资料、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各个环节。关于什么是写作过程,刘锡庆把它解释为写作主体的一种“物—意—文”的综合转换过程,也就是说写作过程就是写作主体如何发现“物”——如何将物转换成“意”——如何将“意”形成“文”这样一个过程。具体地说对于写作前,写作中和写作后,学生应该运用何种方法去做,《标准》都有明确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这是写作前“搜集材料”最有效的方法。“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是写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这是写作后如何保证自己文章质量的一环。
叶圣陶先生在谈到作文修改时说:“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者,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养成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注重学生的自我修改,是各国母语作文教学的成功经验。西方写作理论和教学实践,把写作当成一个复杂和反复的认识过程和社会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修改占据一个重要地位,在他们看来,“修改”是一个重新认识、重新发现、重新创造的过程,是作者基于对包括题目、读者等方面的“修辞环境”的清醒体认。“可以说,写作就是重写或修改。”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修改作文,首先自修、然后同桌、同学或小组内交换修改,并且交流修改意见,这样既可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欧美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如下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把写作作为思考的表达活动过程来研究,使准备写作,打草稿,修改、编排的发表作为写作过程的缺一不可的组成部分”,“利用增补删节或改变材料等方法来修改草稿”,“和同伴一起修改作文”,“仔细推敲草稿,更加突出文章论点,组织结构、内容”,“听取信息反馈,认真考虑他人的建议”,“修改草稿”……所以我认为强调学生的自我修改自己作文是提升其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总之,作文水平的提高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积累、感悟和融会贯通的过程,作为教师更要把握好当前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写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素质和写作技能。
白晓辉,教师,现居甘肃定西。
作文是思维成果的展示,作文创新首先是思维要创新,只有如此,才能使文章思想独到,新颖而深刻。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从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方法入手。所谓逆向思维即从与材料内容或题目相反的角度去思考,一反传统看法,得出与之相对或相反的观点。运用逆向思维审题构思,常能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如“班门弄斧”通常用来比喻和讽刺那些不自量力,竟敢在行家面前显示自己本领的人。如果运用逆向思维,便可从中演化出“班门弄斧”又何妨,这种胆识和魄力不正是每一个成功者所必有的吗?这样的见解常使人耳目一新,收到奇效;从材料或题目内容多方面阐述,注意对事物的正向、反向、侧面、纵横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考察,即多向思维,也能写出别出心裁的文章。“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生活是一面多棱镜,总是以它变幻莫测的每一面,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教师要鼓励学生不必介意与别人的观点不同,不必担心自己的思维编差,坚信自己的眼睛,用敏锐的视角去注视这个世界,用善感的心灵去体味多彩的人生。
创新思维是个性的集中体现,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最高形式。将创新思维引入作文教学中,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新灵感,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产生优秀的佳作。因此,只有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不断地尝试创新,才能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
同时我们要把眼光投向写作的全过程,切实关注学生的作文修改。
长期以来,我们的写作教学中,只讲结果,不重过程。为了纠正这种偏向,《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写作过程中搜集资料、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各个环节。关于什么是写作过程,刘锡庆把它解释为写作主体的一种“物—意—文”的综合转换过程,也就是说写作过程就是写作主体如何发现“物”——如何将物转换成“意”——如何将“意”形成“文”这样一个过程。具体地说对于写作前,写作中和写作后,学生应该运用何种方法去做,《标准》都有明确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这是写作前“搜集材料”最有效的方法。“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是写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这是写作后如何保证自己文章质量的一环。
叶圣陶先生在谈到作文修改时说:“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者,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养成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注重学生的自我修改,是各国母语作文教学的成功经验。西方写作理论和教学实践,把写作当成一个复杂和反复的认识过程和社会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修改占据一个重要地位,在他们看来,“修改”是一个重新认识、重新发现、重新创造的过程,是作者基于对包括题目、读者等方面的“修辞环境”的清醒体认。“可以说,写作就是重写或修改。”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修改作文,首先自修、然后同桌、同学或小组内交换修改,并且交流修改意见,这样既可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欧美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如下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把写作作为思考的表达活动过程来研究,使准备写作,打草稿,修改、编排的发表作为写作过程的缺一不可的组成部分”,“利用增补删节或改变材料等方法来修改草稿”,“和同伴一起修改作文”,“仔细推敲草稿,更加突出文章论点,组织结构、内容”,“听取信息反馈,认真考虑他人的建议”,“修改草稿”……所以我认为强调学生的自我修改自己作文是提升其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总之,作文水平的提高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积累、感悟和融会贯通的过程,作为教师更要把握好当前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写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素质和写作技能。
白晓辉,教师,现居甘肃定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