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单元“比一比”中第9~10页的例题和第12~13页的第5~9题练习。
[设计理念]“长短、高矮”是在学生学会了比较事物“同样多”和“多少”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首先各通过一幅主题情景图,让学生发现事物存在着长短、高矮关系并学会比较长短、高矮的方法,再通过“做一做”活动,让学生体会长短、高矮的相对性。从教材编写的意图来看,比较长短、高矮这部分内容不是单纯的知识学习,而是一种体验性活动,它包含了丰富的过程性目标。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1.整个教学过程应以教材为基础,并结合学生实际创设多种多样的感悟情境和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感悟事物的长短、高矮关系。2.长短、高矮内容相近,整合在同一节课里教学,有利于学生互相比较、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3.学生对“长短、高矮”并不陌生。因此,本课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探究比较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物体之间长短、高矮的关系,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
2.让学生经历比较物体之间长短、高矮的过程,体验具体比较长短、高矮的方法,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长短、高矮的相对性,学会具体比较长短、高矮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感受长短、高矮的存在
情境1:教师板书课题,把“高”字写得瘦长,把“矮”字写得低小,把“长”字写得扁长,把“短”字写得瘦短。让学生在对老师的板书评头论足中,引出高矮、长短。
情境2:在教室里立一高一矮两根竹竿,让学生用“高”和“矮”进行描述,再把一高一矮两根竹竿放倒。问:现在还能用高矮来描述这两根竹竿吗,应该怎么说?(引出长和短。)
情境3:说说生活中有关长短、高矮的例子。(板书课题:长短、高矮)
(点评:教师创设的3个情境直奔主题。第1个情境,通过汉字的书写,把课题的内涵形象地展现出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第2个情境,巧妙地把表示直立的“高矮”转化为表示水平的“长短”,充分揭示了长短、高矮的内在关系;第3个情境,让学生自由举例子,拓展了学习空间,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学习。)
二、学会比较长短、高矮的方法
活动1:探究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
1.提供材料,引导观察。
每组桌子上有一个纸袋。内装3枝长短不一、颜色不同的铅笔;4条长短不一、颜色不同的纸条子;1张方格纸和1张“合作学习卡”。
2.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
(1)提问:怎么样才能知道纸袋中这些物体谁长、谁短?
(2)2人小组合作探究比较方法。(先制订方案,比较后在“合作学习卡”上做好记录。)
(3)小组汇报。
(点评:学生对实物的比较已有许多生活经验,这是教学的基点。在说“比较方法”时,可能出现:a.看出来的。b.把学具横着平放在桌面上,比出物体的长短。c.把纸条粘在方格纸上数一数方格的多少。在说“物体长短”时,应引导学生说出“谁与谁比”,体会比的相对性。在评价方面,由于观察、比较的方法不同,会得出不同结论,只要有道理,教师就应给予肯定。)
(4)揭示比较的一般方法。我们不论把铅笔竖在桌面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面上,还是把小棒平放在桌面上,在进行比较时一般都是把要比的几个物体一端对齐,再进行比较。
活动2:巩固练习——模仿第9页中的“做一做”游戏。
1.教师谈话:现在,我们做一个比较长短的游戏,你们可以自由组合,各组决定比什么,怎么比。
2.学生活动:学生学习比学具、绳子、胳膊等的长短。
3.练习反馈、评价。
(点评: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或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比长短,不仅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且加深了对长短的认识,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3:探究比较人体高矮的方法。
1.过渡:比较人体“长短”习惯用什么词来描述?(高矮)说一说习惯上哪些物体用长短来描述?哪些物体用高矮来描述?
2.探究比较高、矮的方法。
(1)师:刚才学习的比较长短的方法哪些能运用到比较高矮中去?还有哪些新方法?
(2)小组合作探究(先商量探究方案,然后分工合作)。
(3)小组汇报。
(点评:在汇报方法时可能出现“踮起脚跟比”。针对这一认识偏差,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得出,比“高矮”同样需要明确“谁与谁比”,多个相比时,更要重视探究比的相对性。教学时,应尽量引导学生利用比较长短的经验,通过自己的活动(思考)来获取比较高矮的新知识。)
3.总结比高矮的规则:①站在同一高度上(鞋子一样高或脱鞋)把脚放平、背靠背身体站直比。②目测或用尺子量。③在物体上画记号。
活动4:巩固练习——模仿第10页中的“做一做”游戏。
1.请学生说一说排队的一般形式。(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
2.排好队后,指名学生说谁最高或谁最矮。让中间的学生说“我比谁高又比谁矮”。分小组进行游戏活动。
(点评:4个活动紧紧围绕“长短、高矮”展开,但又不平均用力。活动1和活动2教师指导较细,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活动3和活动4重在应用迁移方法,突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活动5:综合游戏——体会长短、高矮的相对性。
1.猜猜老师手中的铅笔哪枝长?哪枝短?(猜后让学生比一比。)
2.想个办法使自己“变得”比某人高(或矮)。(学生可以帮助出主意,如矮个子学生踮起脚,高个子蹲下来等。)
3.小结:你们想出这么多方法使两个同学的高矮发生了“变化”,真聪明!
(点评:“猜铅笔的长短和想办法使矮个子变高或高个子变矮”的游戏,让学生领悟到长短、高矮是相对的,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三、拓展应用
1.基本练习。课本第12页第4、5、6、7题。做在课本上,练后展评。
2.提高练习。出示“蚂蚁图”
蚂蚁三兄弟要回家,他们走了3条不同的路,谁走的路距离最短,谁走的最长?(引导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
(点评:吸收其他实验教材中的优秀练习题,优化了教学资源,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丰富。)
四、总结学习长短、高矮的收获
1.想一想,这节课自己学到什么知识,是怎么学会的,有什么体会,有什么疑问。
2.今天谁学习最认真,进步最大。先在小组内评一评,再在班上评。
(点评:课末总结不仅小结知识,还小结学习方法。把评价纳入教学设计中,这是新课改教学设计不应忽视的内容。)
作者单位 福建省尤溪县西城中心小学
福建省尤溪县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李瑞龙◇
[设计理念]“长短、高矮”是在学生学会了比较事物“同样多”和“多少”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首先各通过一幅主题情景图,让学生发现事物存在着长短、高矮关系并学会比较长短、高矮的方法,再通过“做一做”活动,让学生体会长短、高矮的相对性。从教材编写的意图来看,比较长短、高矮这部分内容不是单纯的知识学习,而是一种体验性活动,它包含了丰富的过程性目标。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1.整个教学过程应以教材为基础,并结合学生实际创设多种多样的感悟情境和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感悟事物的长短、高矮关系。2.长短、高矮内容相近,整合在同一节课里教学,有利于学生互相比较、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3.学生对“长短、高矮”并不陌生。因此,本课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探究比较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物体之间长短、高矮的关系,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
2.让学生经历比较物体之间长短、高矮的过程,体验具体比较长短、高矮的方法,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长短、高矮的相对性,学会具体比较长短、高矮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感受长短、高矮的存在
情境1:教师板书课题,把“高”字写得瘦长,把“矮”字写得低小,把“长”字写得扁长,把“短”字写得瘦短。让学生在对老师的板书评头论足中,引出高矮、长短。
情境2:在教室里立一高一矮两根竹竿,让学生用“高”和“矮”进行描述,再把一高一矮两根竹竿放倒。问:现在还能用高矮来描述这两根竹竿吗,应该怎么说?(引出长和短。)
情境3:说说生活中有关长短、高矮的例子。(板书课题:长短、高矮)
(点评:教师创设的3个情境直奔主题。第1个情境,通过汉字的书写,把课题的内涵形象地展现出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第2个情境,巧妙地把表示直立的“高矮”转化为表示水平的“长短”,充分揭示了长短、高矮的内在关系;第3个情境,让学生自由举例子,拓展了学习空间,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学习。)
二、学会比较长短、高矮的方法
活动1:探究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
1.提供材料,引导观察。
每组桌子上有一个纸袋。内装3枝长短不一、颜色不同的铅笔;4条长短不一、颜色不同的纸条子;1张方格纸和1张“合作学习卡”。
2.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
(1)提问:怎么样才能知道纸袋中这些物体谁长、谁短?
(2)2人小组合作探究比较方法。(先制订方案,比较后在“合作学习卡”上做好记录。)
(3)小组汇报。
(点评:学生对实物的比较已有许多生活经验,这是教学的基点。在说“比较方法”时,可能出现:a.看出来的。b.把学具横着平放在桌面上,比出物体的长短。c.把纸条粘在方格纸上数一数方格的多少。在说“物体长短”时,应引导学生说出“谁与谁比”,体会比的相对性。在评价方面,由于观察、比较的方法不同,会得出不同结论,只要有道理,教师就应给予肯定。)
(4)揭示比较的一般方法。我们不论把铅笔竖在桌面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面上,还是把小棒平放在桌面上,在进行比较时一般都是把要比的几个物体一端对齐,再进行比较。
活动2:巩固练习——模仿第9页中的“做一做”游戏。
1.教师谈话:现在,我们做一个比较长短的游戏,你们可以自由组合,各组决定比什么,怎么比。
2.学生活动:学生学习比学具、绳子、胳膊等的长短。
3.练习反馈、评价。
(点评: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或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比长短,不仅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且加深了对长短的认识,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3:探究比较人体高矮的方法。
1.过渡:比较人体“长短”习惯用什么词来描述?(高矮)说一说习惯上哪些物体用长短来描述?哪些物体用高矮来描述?
2.探究比较高、矮的方法。
(1)师:刚才学习的比较长短的方法哪些能运用到比较高矮中去?还有哪些新方法?
(2)小组合作探究(先商量探究方案,然后分工合作)。
(3)小组汇报。
(点评:在汇报方法时可能出现“踮起脚跟比”。针对这一认识偏差,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得出,比“高矮”同样需要明确“谁与谁比”,多个相比时,更要重视探究比的相对性。教学时,应尽量引导学生利用比较长短的经验,通过自己的活动(思考)来获取比较高矮的新知识。)
3.总结比高矮的规则:①站在同一高度上(鞋子一样高或脱鞋)把脚放平、背靠背身体站直比。②目测或用尺子量。③在物体上画记号。
活动4:巩固练习——模仿第10页中的“做一做”游戏。
1.请学生说一说排队的一般形式。(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
2.排好队后,指名学生说谁最高或谁最矮。让中间的学生说“我比谁高又比谁矮”。分小组进行游戏活动。
(点评:4个活动紧紧围绕“长短、高矮”展开,但又不平均用力。活动1和活动2教师指导较细,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活动3和活动4重在应用迁移方法,突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活动5:综合游戏——体会长短、高矮的相对性。
1.猜猜老师手中的铅笔哪枝长?哪枝短?(猜后让学生比一比。)
2.想个办法使自己“变得”比某人高(或矮)。(学生可以帮助出主意,如矮个子学生踮起脚,高个子蹲下来等。)
3.小结:你们想出这么多方法使两个同学的高矮发生了“变化”,真聪明!
(点评:“猜铅笔的长短和想办法使矮个子变高或高个子变矮”的游戏,让学生领悟到长短、高矮是相对的,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三、拓展应用
1.基本练习。课本第12页第4、5、6、7题。做在课本上,练后展评。
2.提高练习。出示“蚂蚁图”
蚂蚁三兄弟要回家,他们走了3条不同的路,谁走的路距离最短,谁走的最长?(引导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
(点评:吸收其他实验教材中的优秀练习题,优化了教学资源,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丰富。)
四、总结学习长短、高矮的收获
1.想一想,这节课自己学到什么知识,是怎么学会的,有什么体会,有什么疑问。
2.今天谁学习最认真,进步最大。先在小组内评一评,再在班上评。
(点评:课末总结不仅小结知识,还小结学习方法。把评价纳入教学设计中,这是新课改教学设计不应忽视的内容。)
作者单位 福建省尤溪县西城中心小学
福建省尤溪县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李瑞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