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研究了商贸旅游企业集群发展的成因和模式结构,提出了天津滨海新区都市旅游企业集群发展应在市场核心导向、政府积极参与模式下组建“龙头+网络”式的旅游企业集群,实施创新型、国际化和可持续旅游发展战略,围绕海河和海滨做足旅游文章,培育旅游产业集群,并探索现代化的旅游经营模式。
关键词:商贸旅游;企业集群
一、引言
旅游企业由于自身的特点,在经营过程中表现出投资少、规模小、单体企业单打独斗等现象,从而致使旅游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表现出了经营效益低、服务质量不佳、联合不够等问题。而提高集团化经营、不断增强我国旅游企业的竞争能力、实现旅游企业集群化发展已是大势所趋。那么究竟如何解决单体旅游企业联合不足、效益低下的问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
二、旅游商贸企业集群化发展的原因
(一)资源因素
企业集群可以使企业资源互补,优化资源配置。使企业能够更加容易、快捷和节约地获得所需的资源,形成资源优势,为企业的迅速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由于旅游集群企业间分工协作的发展,企业间的互补性大为增强,加上企业共处于同一区域,信息沟通方便,各方的信息容易掌握,一些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都可以较为容易地实现。这些都大幅度减少或避免了企业在地域分散条件下经常存在的产品供应不足,使社会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在经营活动中必须遵循经济学上的“投入-产出”原则,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为了实现区位成本的最小化,旅游企业往往向景色优美、客流量大的旅游区或旅游城市集聚。
(二)空间交易成本因素
集群内企业互相靠近,空间距离近,可以减少旅游企业和游客的运输成本。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克服距离等因素的障碍,但集群效应可以使交易占据优势。集群可以促进互信机制的建立以及交易习惯形成,从而增进相互信任,减少交易的额外成本。由于地理位置靠近,企业布局集中,企业集群有利于形成专业高度细化、配合密切的分工协作体系,以社会分工的优势弥补中小企业规模不经济的缺陷,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
(三)协同创新环境因素
在企业集群的竞争机制和学习效应的作用下,企业不断创新,集群区的技术人员和工人的观念和技艺不断进步和提高,各种机器设备不断得到改进,新产品和新工艺不断涌现,生产、营销、物流、环保等技术不断改善,这些都使地区的资源素质不断提升。集群协同创新环境有利于知识、信息、技术的外溢,从而促使大量从事专业化分工企业的集聚。创新可能首先发生在那些有实力、有开拓能力的企业中,通过这些企业的示范效应,集群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大批产业相关的企业聚集在一个地区,既加强了彼此的竞争,又可能产生互相学习的效应,使原来基于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发展为创新优势,大大加快了企业技术创新步伐。
三、商贸旅游企业集群发展的模式与结构
(一)旅游企业集聚模式分析
目前大多数的学者都认为企业集群主要通过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方式形成。欧洲旅游研究机构(ETRI)的成员SaraNordin,指出旅游企业集群的形成也是主要通过这两种模式。
1、自下而上的旅游企业集群。自下而上的旅游企业集群的形成主要不是靠外力的强制,而是靠市场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企业主要在市场力量的指引下,根据发展需要自发向某个区域聚集,并逐步融入当地的文化环境中。市场处于核心主导地位,企业在市场规律的指引下,为了追逐利润而把集群化发展作为企业的一种发展战略,通过彼此的竞争与协作,谋求企业的竞争优势。
2、自上而下的旅游企业集群。自上而下的集群形成模式则是政府处于核心指导地位。出于发展地方经济的目的,政府或是通过宏观政策的制定引导大量相关企业实现在某一地区的集聚,或是通过直接投资方式在特定的区域建立起一系列的推动性产业,引导企业在短期内快速实现大范围的集聚,并通过对企业经营行为的直接干预建立起相互间的业务联系,促使新的产业集群出现,达到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目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或市场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比较盛行。
3、评析。在市场导向作用下形成的企业集群在资源配置和调动各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上更具优势,但由于权力过于分散,缺乏有效的监督协调机制,往往因个别企业的投机行为使市场竞争秩序遭到破坏,集群也可能随之逆转,集群形成过程相对缓慢。在政府的计划作用下形成的集群则可借助政府的强制力量和宏观调控政策在短期内快速实现企业集聚,并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来约束企业的不法竞争行为,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对市场规律和产业发展趋势的正确预测以及产业规划和执行能力。两种模式各有优劣,必须综合考虑各国经济发展环境、发展阶段、市场发育情况,尤其要充分关注特定产业的发展现状和集聚特征。
(二)旅游企业集聚结构分析
集群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其内部的众多企业间通常存在着一定的结构层次。随着市场容量的增大和分工的不断深化,群内众多企业之间就会逐渐形成某种结构模式。
1、以中小企业为成员的市场式旅游企业群。市场式中小企业群以中小企业为成员,规模都较小。群内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以平等的市场交易为主,各企业主要集中在供应链的单一功能上,各生产厂商以水平联系来完成产品的生产,产品主要满足区域内的市场需求,很少能拓展到远距离的市场。在发展初期可能以本地客源为主要目标市场,但要获得长远发展,必然要求不断拓展企业的客源市场,而这种结构显然缺乏必要的核心吸引物,不利于客源规模的扩大。此外,旅游企业具有强自然集聚优势,这种集聚往往是以某个或多个核心吸引源为中心的集聚。因此,这种模式并不是我国旅游企业集群化发展的最佳选择。
2、以核心大企业为主导的旅游企业群。核心大企业为主导的企业群一般以某个大型旅游企业为中心、众多中小企业围绕在周边形成,表现出明显的同心圆布局形态。大企业通常处于支配地位,中小企业处于外围或从属地位,主要为核心企业进行特定的专业化加工,或根据需要提供专门化产品或配套服务,或从事宣传和促销活动。一般分为三层:最内层为核心层,通常以某个标志性的著名景区或大型旅游企业为中心,凭借强劲的旅游吸引力和便利的交通区位优势成为区域旅游产业大发展的基础;中间的环带扩展层通常是为核心层提供支撑服务的旅游企业,主要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娱、购等服务产品;最外围的通常是补充性产业,主要为核心层及环带扩展层提供后勤服务或辅助服务,包括银行、邮电通信、科研机构等。这种模式适合那些仅拥有单个特色旅游吸引物品牌且地理范围有限的区域,是一种小规模的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其实质是通过所依托的主体旅游吸引物将客源引进来,然后通过整体联动,旅游者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实现群内企业间的“共赢”。
3、网络综合体式旅游企业群。网络式集群中企业间主要以信息联系为主,这主要是因产业组织对信息时代的适应性而产生的。在集群网络中,众多的企业在集群品牌所起的纵向纽带作用下,开展生产和对外营销活动,实现企业间的生产社会化、组织网络化和流通市场化。对于旅游企业集群来说,如果企业间能形成连接紧密的旅游组织网络,并能在集聚区内进行恰当的单元功能分工,同时兼顾各单元的互补性,协调布局群内旅游服务设施,企业间就能形成合力,促进集群和区域旅游产业整体水平的提升。枢纽性企业的缺乏可能导致每个单体自成中心,虽可以产生一定的集聚效应,但很难形成规模效益,且容易与周边邻近地区形成正面的竞争碰撞,不利于集群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缩短群内各单元间的经济距离,加强彼此间的联系,使各单元在产业供应链上发挥各自的功效,在竞争与协作中谋求发展。
4、我国旅游企业集群化发展模式的确定。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市场主导、政府调控将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终极模式。我国大量中小旅游企业应在市场核心导向、政府积极参与模式下组建“龙头+网络”式的旅游企业集群,即在旅游企业为竞争需要形成自然集聚的基础上,政府及行业协会顺势而为,通过制定各种配套政策,有效规范旅游企业竞争行为,加强集群内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并通过大力发展旅游基础设施、鼓励创新等,为旅游企业的集群化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四、天津滨海新区商贸旅游企业集群化发展策略
(一)实施创新型、国际化和可持续旅游发展战略
滨海新区旅游企业应朝着建立“具有国际影响的滨海休闲型都市旅游目的地企业”的方向迈进。滨海新区未来发展的外向型特点决定了今后应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点的国际化都市旅游的发展路子。国际化旅游研究应包括旅游产品的国际化、旅游标准的国际化、旅游环境的国际化、旅游营销的国际化、旅游服务的国际化和旅游人才的国际化等方面。这就要求滨海新区旅游企业发展要走创新型道路。
(二)围绕海河和海滨做足旅游文章
天津延伸海岸、海洋、海河的旅游功能,适应游客休闲度假、娱乐观光的需求,在旅游产品的知识性、参与性、趣味性上做文章,力争形成渤海湾独具特色的现代复合型海洋旅游产业带。旅游企业应在该市场核心导向、政府积极参与模式下,首先,以海岸为主线,形成以海洋、古海岸、古湿地、地热为资源基础,以天津港为中心向两侧延伸,建设覆盖塘沽、汉沽、大港、东丽、宁河的亲海休闲“黄金海岸”;其次,大力发展以海洋生态、海防文化、海滨风情、亲海娱乐、滨海新貌等五大主题的滨海旅游格局,开发环渤海和环黄海豪华游轮航线,做大做足“海”的文章。
(三)培育旅游产业集群
按照产业集群理论,旅游产业集群表现为与旅游相关的产业在一定区域的集聚和价值链的延伸。滨海新区旅游产业集群的建立是实现都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步骤,其关键是形成相互支撑并协调发展的旅游产业链,追求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四)建立现代化的旅游经营管理模式
严格按照滨海新区发展规划要求,科学有序发展滨海新区旅游业;建立符合现代旅游需求的灵活的现代化的旅游经营管理模式,尤其要灵活运用市场机制发展各种所有制形式的旅游企业实体;建立现代化的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与管理机制,为滨海新区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吴忠才,王玉梅.旅游商贸企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7(8).
2、吴忠才.商业集聚成因研究[J].商业经济,2007(16).
3、吴忠才.饭店集团纵向一体化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6).
4、李诗白.天津滨海新区旅游创新发展[J].新区建设,2004(6).
5、陶文杰,梁玉社.我国旅游企业集群形成模式分析[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7(7).
6、王旺兴.企业集群中的战略协同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3(5).
7、刘重.天津滨海新区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战略取向与对策[J].城市,2006(3).
8、吴宣恭.企业集群的优势及形成机理[J].经济纵横,2002(11).
*本文为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规划项目“基于空间经济理论的中部地区商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编号:07YBB197)。
(作者单位:李建涛,湘潭大学商学院,该作者为MBA;王玉超,湖南理工学院旅游系;吴忠才,湖南理工学院旅游系,该作者为博士)
关键词:商贸旅游;企业集群
一、引言
旅游企业由于自身的特点,在经营过程中表现出投资少、规模小、单体企业单打独斗等现象,从而致使旅游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表现出了经营效益低、服务质量不佳、联合不够等问题。而提高集团化经营、不断增强我国旅游企业的竞争能力、实现旅游企业集群化发展已是大势所趋。那么究竟如何解决单体旅游企业联合不足、效益低下的问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
二、旅游商贸企业集群化发展的原因
(一)资源因素
企业集群可以使企业资源互补,优化资源配置。使企业能够更加容易、快捷和节约地获得所需的资源,形成资源优势,为企业的迅速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由于旅游集群企业间分工协作的发展,企业间的互补性大为增强,加上企业共处于同一区域,信息沟通方便,各方的信息容易掌握,一些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都可以较为容易地实现。这些都大幅度减少或避免了企业在地域分散条件下经常存在的产品供应不足,使社会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在经营活动中必须遵循经济学上的“投入-产出”原则,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为了实现区位成本的最小化,旅游企业往往向景色优美、客流量大的旅游区或旅游城市集聚。
(二)空间交易成本因素
集群内企业互相靠近,空间距离近,可以减少旅游企业和游客的运输成本。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克服距离等因素的障碍,但集群效应可以使交易占据优势。集群可以促进互信机制的建立以及交易习惯形成,从而增进相互信任,减少交易的额外成本。由于地理位置靠近,企业布局集中,企业集群有利于形成专业高度细化、配合密切的分工协作体系,以社会分工的优势弥补中小企业规模不经济的缺陷,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
(三)协同创新环境因素
在企业集群的竞争机制和学习效应的作用下,企业不断创新,集群区的技术人员和工人的观念和技艺不断进步和提高,各种机器设备不断得到改进,新产品和新工艺不断涌现,生产、营销、物流、环保等技术不断改善,这些都使地区的资源素质不断提升。集群协同创新环境有利于知识、信息、技术的外溢,从而促使大量从事专业化分工企业的集聚。创新可能首先发生在那些有实力、有开拓能力的企业中,通过这些企业的示范效应,集群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大批产业相关的企业聚集在一个地区,既加强了彼此的竞争,又可能产生互相学习的效应,使原来基于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发展为创新优势,大大加快了企业技术创新步伐。
三、商贸旅游企业集群发展的模式与结构
(一)旅游企业集聚模式分析
目前大多数的学者都认为企业集群主要通过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方式形成。欧洲旅游研究机构(ETRI)的成员SaraNordin,指出旅游企业集群的形成也是主要通过这两种模式。
1、自下而上的旅游企业集群。自下而上的旅游企业集群的形成主要不是靠外力的强制,而是靠市场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企业主要在市场力量的指引下,根据发展需要自发向某个区域聚集,并逐步融入当地的文化环境中。市场处于核心主导地位,企业在市场规律的指引下,为了追逐利润而把集群化发展作为企业的一种发展战略,通过彼此的竞争与协作,谋求企业的竞争优势。
2、自上而下的旅游企业集群。自上而下的集群形成模式则是政府处于核心指导地位。出于发展地方经济的目的,政府或是通过宏观政策的制定引导大量相关企业实现在某一地区的集聚,或是通过直接投资方式在特定的区域建立起一系列的推动性产业,引导企业在短期内快速实现大范围的集聚,并通过对企业经营行为的直接干预建立起相互间的业务联系,促使新的产业集群出现,达到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目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或市场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比较盛行。
3、评析。在市场导向作用下形成的企业集群在资源配置和调动各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上更具优势,但由于权力过于分散,缺乏有效的监督协调机制,往往因个别企业的投机行为使市场竞争秩序遭到破坏,集群也可能随之逆转,集群形成过程相对缓慢。在政府的计划作用下形成的集群则可借助政府的强制力量和宏观调控政策在短期内快速实现企业集聚,并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来约束企业的不法竞争行为,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对市场规律和产业发展趋势的正确预测以及产业规划和执行能力。两种模式各有优劣,必须综合考虑各国经济发展环境、发展阶段、市场发育情况,尤其要充分关注特定产业的发展现状和集聚特征。
(二)旅游企业集聚结构分析
集群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其内部的众多企业间通常存在着一定的结构层次。随着市场容量的增大和分工的不断深化,群内众多企业之间就会逐渐形成某种结构模式。
1、以中小企业为成员的市场式旅游企业群。市场式中小企业群以中小企业为成员,规模都较小。群内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以平等的市场交易为主,各企业主要集中在供应链的单一功能上,各生产厂商以水平联系来完成产品的生产,产品主要满足区域内的市场需求,很少能拓展到远距离的市场。在发展初期可能以本地客源为主要目标市场,但要获得长远发展,必然要求不断拓展企业的客源市场,而这种结构显然缺乏必要的核心吸引物,不利于客源规模的扩大。此外,旅游企业具有强自然集聚优势,这种集聚往往是以某个或多个核心吸引源为中心的集聚。因此,这种模式并不是我国旅游企业集群化发展的最佳选择。
2、以核心大企业为主导的旅游企业群。核心大企业为主导的企业群一般以某个大型旅游企业为中心、众多中小企业围绕在周边形成,表现出明显的同心圆布局形态。大企业通常处于支配地位,中小企业处于外围或从属地位,主要为核心企业进行特定的专业化加工,或根据需要提供专门化产品或配套服务,或从事宣传和促销活动。一般分为三层:最内层为核心层,通常以某个标志性的著名景区或大型旅游企业为中心,凭借强劲的旅游吸引力和便利的交通区位优势成为区域旅游产业大发展的基础;中间的环带扩展层通常是为核心层提供支撑服务的旅游企业,主要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娱、购等服务产品;最外围的通常是补充性产业,主要为核心层及环带扩展层提供后勤服务或辅助服务,包括银行、邮电通信、科研机构等。这种模式适合那些仅拥有单个特色旅游吸引物品牌且地理范围有限的区域,是一种小规模的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其实质是通过所依托的主体旅游吸引物将客源引进来,然后通过整体联动,旅游者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实现群内企业间的“共赢”。
3、网络综合体式旅游企业群。网络式集群中企业间主要以信息联系为主,这主要是因产业组织对信息时代的适应性而产生的。在集群网络中,众多的企业在集群品牌所起的纵向纽带作用下,开展生产和对外营销活动,实现企业间的生产社会化、组织网络化和流通市场化。对于旅游企业集群来说,如果企业间能形成连接紧密的旅游组织网络,并能在集聚区内进行恰当的单元功能分工,同时兼顾各单元的互补性,协调布局群内旅游服务设施,企业间就能形成合力,促进集群和区域旅游产业整体水平的提升。枢纽性企业的缺乏可能导致每个单体自成中心,虽可以产生一定的集聚效应,但很难形成规模效益,且容易与周边邻近地区形成正面的竞争碰撞,不利于集群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缩短群内各单元间的经济距离,加强彼此间的联系,使各单元在产业供应链上发挥各自的功效,在竞争与协作中谋求发展。
4、我国旅游企业集群化发展模式的确定。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市场主导、政府调控将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终极模式。我国大量中小旅游企业应在市场核心导向、政府积极参与模式下组建“龙头+网络”式的旅游企业集群,即在旅游企业为竞争需要形成自然集聚的基础上,政府及行业协会顺势而为,通过制定各种配套政策,有效规范旅游企业竞争行为,加强集群内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并通过大力发展旅游基础设施、鼓励创新等,为旅游企业的集群化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四、天津滨海新区商贸旅游企业集群化发展策略
(一)实施创新型、国际化和可持续旅游发展战略
滨海新区旅游企业应朝着建立“具有国际影响的滨海休闲型都市旅游目的地企业”的方向迈进。滨海新区未来发展的外向型特点决定了今后应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点的国际化都市旅游的发展路子。国际化旅游研究应包括旅游产品的国际化、旅游标准的国际化、旅游环境的国际化、旅游营销的国际化、旅游服务的国际化和旅游人才的国际化等方面。这就要求滨海新区旅游企业发展要走创新型道路。
(二)围绕海河和海滨做足旅游文章
天津延伸海岸、海洋、海河的旅游功能,适应游客休闲度假、娱乐观光的需求,在旅游产品的知识性、参与性、趣味性上做文章,力争形成渤海湾独具特色的现代复合型海洋旅游产业带。旅游企业应在该市场核心导向、政府积极参与模式下,首先,以海岸为主线,形成以海洋、古海岸、古湿地、地热为资源基础,以天津港为中心向两侧延伸,建设覆盖塘沽、汉沽、大港、东丽、宁河的亲海休闲“黄金海岸”;其次,大力发展以海洋生态、海防文化、海滨风情、亲海娱乐、滨海新貌等五大主题的滨海旅游格局,开发环渤海和环黄海豪华游轮航线,做大做足“海”的文章。
(三)培育旅游产业集群
按照产业集群理论,旅游产业集群表现为与旅游相关的产业在一定区域的集聚和价值链的延伸。滨海新区旅游产业集群的建立是实现都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步骤,其关键是形成相互支撑并协调发展的旅游产业链,追求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四)建立现代化的旅游经营管理模式
严格按照滨海新区发展规划要求,科学有序发展滨海新区旅游业;建立符合现代旅游需求的灵活的现代化的旅游经营管理模式,尤其要灵活运用市场机制发展各种所有制形式的旅游企业实体;建立现代化的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与管理机制,为滨海新区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吴忠才,王玉梅.旅游商贸企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7(8).
2、吴忠才.商业集聚成因研究[J].商业经济,2007(16).
3、吴忠才.饭店集团纵向一体化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6).
4、李诗白.天津滨海新区旅游创新发展[J].新区建设,2004(6).
5、陶文杰,梁玉社.我国旅游企业集群形成模式分析[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7(7).
6、王旺兴.企业集群中的战略协同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3(5).
7、刘重.天津滨海新区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战略取向与对策[J].城市,2006(3).
8、吴宣恭.企业集群的优势及形成机理[J].经济纵横,2002(11).
*本文为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规划项目“基于空间经济理论的中部地区商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编号:07YBB197)。
(作者单位:李建涛,湘潭大学商学院,该作者为MBA;王玉超,湖南理工学院旅游系;吴忠才,湖南理工学院旅游系,该作者为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