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不但是中国政治经济领域的盛事,而且是中外媒体的焦点,各大媒体纷纷开足马力,抢占舆论高地,其中,主流媒体的报道尤其值得关注。由于主流媒体的地位、资源优势,其报道往往全面、权威,能给受众一个清晰的政策风向标,帮助受众做出正确决策。
然而,主流媒体的报道却时常不尽如人意,报道过于严肃,与受众有一定的距离,导致受众偏离,转向以娱乐化信息传播见长的商业媒体,而后者缺乏足够的宏观把握能力,对时政新闻的解读难免存在偏见,弄不好容易误导受众。
今年全国“两会”,国内最大的国家通讯社新华社巧借“微博”兴盛的东风,在国内最大的商业门户网站新浪网开设“微博”,取名“新华视点两会微博”,利用时尚的传播手段第一时间将各种信息“分段输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新华视点两会微博”简介
“新华视点两会微博”(下文简称“两会微博”)是新华社“新华视点”栏目从2010年3月1日起在新浪网开通的专题微博,专门用于发布上会记者采集的现场报道和短小精悍的新闻评论,“为广大网民记录报道两会上的精彩点滴”[1]。
“两会微博”分为“两会微读”、“现场微报”、“代表委员一言”、“两会微照”、“两会微评”等常规微栏目,既公布类似于两会议程、会议文件精华等硬新闻,也发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精彩言论,还爆料会场内外的名人趣闻,上传有意思的照片,同时,前方记者抑或是后方编辑还就会议新闻撰写小评论,不乏尖锐与犀利。
除了常规微栏目,“两会微博”还动态地开设即时性小栏目,诸如“代表委员侃房”、“代表委员论医”、“关注三农”、高校“去行政化”等,就一些敏感问题搜罗会场内外的只言片语,展开争鸣架势,让“两会微博”不时地火上一把。
“两会微博”开设后,网络人气堪比新华网,每一条“微博”之后都会有网友跟帖,数目多少不等,热点话题人气尤高,不少网民干脆转发到自己的微博,扩散到自己的人际交流圈,当起了“意见领袖”,助推大众传播效果“水涨船高”。截至3月14日两会闭幕,“两会微博”共发表893篇微博,揽聚了234640个粉丝。
二、案例剖析:“两会微博”如何活跃“两会”报道?
“两会微博”究竟存在哪些优势,能够突破传统主流媒体报道两会的僵局?跟踪“两会”期间“新华视点两会微博”,可以发现微博报道存在四个方面、三大层次的传播优点,即动态报道、生动细节、精辟解读和互动参与四个方面,同时还可以将其划归为传播时效、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三大层次。
1.新闻时时更新,热点随时跟踪
根据陆定一的经典新闻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近’是指该新闻事件总是在离发布时间或离当下尽可能近的时刻‘发生’。对于电子媒体来说,及时通常意味着在刚才、当天、不久以前”[2]。简言之,如果条件允许,新闻应该在第一时间得到报道,有学者于是提出网络新闻时代的新闻时效性理念——全时性(timelessness),要求业界在操作时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考虑到受众对新闻时效的需求,尽可能地做到实时报道。
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手段,发布便捷(既可以通过计算机终端发布,又可以通过手机等掌媒发布)、内容精练(一般不超过140字),有利于传播者在短时间内迅速“分段信息”,即时跟踪事态发展,真正做到“当下新闻当下报”,将新闻理念由“TNT”(Today’s News ,report Today)转变为“NNN”(Now’s News, report Now)。
微博“通过限制信息字数、即时抵达、用户自主收发和鉴别真伪的方式,实现了一种自主、互动、简洁、快速的信息传播”[3]。
举例来说,3月14日两会闭幕,温家宝出席记者见面会,回答中外记者提问。见面会定在早上十点以后,“新华视点两会微博”专设的即时性栏目“总理记者会”,从9点14分发布第一条该话题的微博、报道记者入场开始,就不断更新关于见面会的消息。
见面会开始前,“两会微博”陆陆续续报道会场布置、请柬内容、出席见面会记者的有意思打扮和行动,各路记者为获得提问机会,真可谓煞费苦心——参加总理记者会的记者们想方设法让自己更加“醒目”一些:女记者穿着红色、黄色、粉色的正装,一些男记者也穿上西装、打着领带。更有摄影、摄像记者以最快的速度架设好“长枪短炮”,有记者用大衣、照相机、书包“抢占”有利地形。
见面会开始后,“两会微博”基本是不间断地发布总理和记者之间的精彩问答,时间间隔差不多控制在5秒钟以内,最快的是在12:21,一秒钟内发布了3条信息,每一条都在120个字左右。如此密集的发布频率,跟随整个见面会的节奏,将重要信息滚动呈现,不单单跟踪了最新的热点,记录了相对完整的事件过程,更重要的是,将见面会上记者与总理之间一问一答的阵势通过报道形式的创新得到了最真实最方便的展示,给受众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体验。“两会微博”通过对时间变量的控制,很好地发挥出自身优势,开创了网络新闻报道新路径。
2.细节彰显人文情怀,“微博”演绎“微言大义”
新闻有硬新闻和软新闻之分,“两会”新闻也不例外。以往,新华社等主流媒体在报道“两会”时,就只瞄准“硬新闻”,枯燥的政策解读、严肃的时政评论,固然符合媒体的身份,按常规出牌,但疏离了受众,传播效果不甚理想。其实,软新闻同样具有新闻价值,按照国际通行的新闻价值标准,软新闻具有人情味,受众喜闻乐见,做好软新闻同样是记者的职责。况且,一些软新闻其实颇能揭示社会问题,值得关注。
由于一些细节或者故事琐碎,采用传统的传播方式难以在主流媒体上发布,主流媒体在两会“软新闻”的报道上难免“心有余而力不足”,如今,通过“微博”,就能很好地解决该问题。兹举例说明。
今年是“三·八”国际妇女节设立100周年,又恰逢“两会”,妇女委员代表成为这一天“两会”的关注点,一些趣事就发生了。记者谭晶晶就爆料:全国政协委员姜昆在政协文化艺术界别小组讨论会开始前,向包括女记者在内的会场里所有女性鞠躬表达节日祝福,引来全场一片叫好。错过这一场面的宋春丽委员悄悄给姜昆支声,“等会儿得给我补上一个!”小爆料,却有戏剧色彩,仿佛“万绿丛中一点红”,让受众在阅读了大量的严肃新闻之后,大脑得到缓冲,一张一弛,反而能起到加深印象的目的。
还有一些软新闻,看过之后笑不起来。3月13日12点,记者任芳通过手机短信发布一条“微博”:河南大厦五层服务员程微:第一次做“两会”服务,真长见识。会快结束,又高兴又担心。高兴的是不用每天在电梯口站8小时了,那比打扫房间还累。担心的是,会开完后,实习期也结束了,马上拿到新闻专业的大专文凭了,不知能不能在北京找个文员工作。百来字,却反映出百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受众读完“微博”,想必会有思考,与其长篇累牍做一个大学生就业形势的综述,“微博”短小段落却一针见血,给受众讲故事而不是讲道理,恰似细雨,“润物细无声”。
这样的小细节通常发布在“现场微报”中,即时性小栏目也会有精彩点滴呈现。“两会微照”栏目则会不时地发布一些有意思的照片,从中可以读到之前主流媒体两会报道中经常忽视的细节、小故事,有感动、有反思、有欢喜、有悲叹,给凝重单色的两会报道增添了几许亮色。
关于“两会微博”加强生动细节的报道这一点,“新华视点两会微博”编辑组负责人贾奋勇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就坦诚地说过,“围绕‘两会’微博,我们也提出了专门的采写要求,比如一定要抓现场、抓鲜活、抓实质,在写法、表述上契合网络时代的阅读需要。”[4]
3.犀利评论直击问题本质,精辟解读勇立舆论潮头
“互联网读者已经由早期浏览的时代,进入了全新的‘价值阅读’时代,观点,其实最能体现这种‘价值’。”[5]因此,除了发布新闻信息,“新华视点两会微博”还通过常规性栏目“两会微评”、“代表委员一言”发布短小精悍的评论,给“价值阅读”时代的受众有“价值”的“观点”信息。
房价问题毫无悬念成为本次两会的一个焦点,无论是国家领导人,还是政协委员、人大代表,或是跑会记者,抑或是普通网民,都相当关注。全国政协委员、大连万达董事长王健林谈到房价上涨的原因时,坦诚房地产业利润偏高,“两会微博”就通过“微评”栏目发布了一条小评论,借赞房地产商之名,行吐民众心声之实,不仅一语中的,点出“民生之艰辛”,而且用语之犀利,解读之深刻,着实令人佩服。原文如下:
“向王健林委员致敬!作为房地产商,他能直言‘房地产利润偏高’而不是一味推脱于土地财政、刚性需求等,难能可贵!其实,把房价降下来并不是要房地产商不挣钱,而是说有个民生底线,稍微让让利,这样也好可持续发展,否则把群众血汗榨干了,那些子承父业的‘房二代’们怎么办呢?”
有人把当今社会称作“微社会”,无论是高科技产品的日趋迷你化,还是文化商品的短平快,都反映喧闹尘嚣里人们浮躁不安的心理,微博集两者大成,应运而生,一出现就受到追捧,除却小消息的琐碎繁杂,微博里独具个性的“只言片语”确实令人刮目。
“人们轻点鼠标在电脑跟前快速浏览,太过一本正经的文字,只会让人望而生厌,而一些生动诙谐、入木三分的‘网言网语’却极受网友的喜爱。有的时候,评论的文字不在多而在精,即便三言两语,只要足够精当就堪称点睛之笔。”[6]“新华视点两会微博”是主流媒体依托商业网站服务平台而建的一个新传播渠道,整合了主流媒体的人才优势和商业平台的技术资源,通过微博开拓了网络评论新的价值领域,再次展现了主流媒体引领舆论风向的气场。
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维度,“两会微博”都发出了掷地有声的话语,“两会微评”是一个方式,即时性小栏目更是活跃,像“关注舆论监督”、“会诊经适房”、“关注收入分配”、“高校去行政化”等等,莫不是就时下新闻热点展开探讨,代表委员的发言、新闻记者的点评,都在小小的140字的空间里得到及时呈现,并且通过与网民互动,激荡起层层舆论潮,使社会问题得到透彻分析,有助于健康舆论气候的形成。
4.互动参与尽显网络优势,“微博问政”表达平民心声
“微博问政”成为今年“两会”的一个热门词汇,就是普通网民通过微博与政协委员、人大代表,乃至跑会记者交流,针对当前国计民生热点、难点阐述见解,发表建议,是今年两会的一道独特舆论风景。
其实,此前网络问政已风生水起:在2010年的安徽省“两会”上,“网络问政”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重庆对官员启动网络问责;湖北武汉市长要求各单位工作计划上网公开,接受市民监督;湖南也将“网络民意”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0年新年伊始,从在红网岳阳论坛上收集民意,向政府建言,到被增补为岳阳县政协委员参加政协第十一届第三次会议并递交提案,网友‘错爱的我’完成了从一个‘草根网民代表’向县政协委员的转变。这是湖南首次从网民中‘特招’政协委员,不但在湖南开创先例,也是继河南洛阳之后,中国公民以网友身份参政议政的又一突破。”[7]
“微博问政”继承了此前“网络问政”的传播优势(互动性)和言论风格(大胆犀利),同时又发扬了自身短小便捷的优势,吸引更多普通民众参与“网络舆论场”的建设,将更多的“民声”笼括进来,发挥出“网络舆论”的强大影响力。
“新华视点两会微博”自开通以来,网民就以跟帖的形式不断地对现实社会问题做出个性化却不乏见地的点评。如关于植树节,先是“两会微博”以“两会微评”的形式,发布了记者关于“低碳”与“绿色”泛滥时代,人们对“形式植树”的反思,“植树”变成“植树秀”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一石激起千层浪”,网友纷纷跟帖评论,尽管有言辞过激者,但初衷是好的,更何况确实存在相当理性、经过深思熟虑发表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相信通过新一轮的透彻探讨,对“植树节”,人们会有真诚的认识,各地政府部门能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改善“绿化”,增加“低碳”。
主流媒体与“微博”佳偶天成,两者的结合明显地取得了“1+1>2”的效果,想必随着传播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两者将合作得更默契,将会有更多的佳作问世,不断地将新闻传播实践推向新高度。
此次“新华视点两会微博”无疑是一个成功案例,不仅让新华社和“微博”互利共赢,而且开创出一种全新的新闻实践模式,产生的后续效应绝不局限于国内新闻界,还为国内政治民主进程的推动贡献了不可忽视的力量,“微博问政”尽管尚存争议,但社会进步从来都是从争议声中一点点走出来的。
参考文献
[1]《“新华视点两会微博”上线 两会记者织“围脖”》[EB/OL].( 2010-03-01)[ 2010-03-16].
http://news.xinhuanet.com/internet/2010-03/01/content_13072674.htm
[2] 杜骏飞:《论网络时代的全时化新闻理念》[J],《国际新闻界》,2001,(5):45
[3] 刘晖:《Twitter:微博客时代的到来》[J],《传媒》,2009,(10):56
[4] 高明勇:《两会微博是新闻报道的进步》[N],《新京报》,2010-03-13(B04)版
[5] 高伟:《网络评论繁荣原因初探》[J],《今传媒》,2009,(2):75
[6] 杨波:《网络评论在重大主题宣传中的领航作用》[J],《传媒观察》,2009,(3):46
[7] 《“微博问政”中国政治舞台新星》[EB/OL].( 2010-01-28)[ 2010-03-16],http://news.stnn.cc/china/201001/t20100128_1261762_3.html
(作者系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2009级研究生)
然而,主流媒体的报道却时常不尽如人意,报道过于严肃,与受众有一定的距离,导致受众偏离,转向以娱乐化信息传播见长的商业媒体,而后者缺乏足够的宏观把握能力,对时政新闻的解读难免存在偏见,弄不好容易误导受众。
今年全国“两会”,国内最大的国家通讯社新华社巧借“微博”兴盛的东风,在国内最大的商业门户网站新浪网开设“微博”,取名“新华视点两会微博”,利用时尚的传播手段第一时间将各种信息“分段输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新华视点两会微博”简介
“新华视点两会微博”(下文简称“两会微博”)是新华社“新华视点”栏目从2010年3月1日起在新浪网开通的专题微博,专门用于发布上会记者采集的现场报道和短小精悍的新闻评论,“为广大网民记录报道两会上的精彩点滴”[1]。
“两会微博”分为“两会微读”、“现场微报”、“代表委员一言”、“两会微照”、“两会微评”等常规微栏目,既公布类似于两会议程、会议文件精华等硬新闻,也发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精彩言论,还爆料会场内外的名人趣闻,上传有意思的照片,同时,前方记者抑或是后方编辑还就会议新闻撰写小评论,不乏尖锐与犀利。
除了常规微栏目,“两会微博”还动态地开设即时性小栏目,诸如“代表委员侃房”、“代表委员论医”、“关注三农”、高校“去行政化”等,就一些敏感问题搜罗会场内外的只言片语,展开争鸣架势,让“两会微博”不时地火上一把。
“两会微博”开设后,网络人气堪比新华网,每一条“微博”之后都会有网友跟帖,数目多少不等,热点话题人气尤高,不少网民干脆转发到自己的微博,扩散到自己的人际交流圈,当起了“意见领袖”,助推大众传播效果“水涨船高”。截至3月14日两会闭幕,“两会微博”共发表893篇微博,揽聚了234640个粉丝。
二、案例剖析:“两会微博”如何活跃“两会”报道?
“两会微博”究竟存在哪些优势,能够突破传统主流媒体报道两会的僵局?跟踪“两会”期间“新华视点两会微博”,可以发现微博报道存在四个方面、三大层次的传播优点,即动态报道、生动细节、精辟解读和互动参与四个方面,同时还可以将其划归为传播时效、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三大层次。
1.新闻时时更新,热点随时跟踪
根据陆定一的经典新闻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近’是指该新闻事件总是在离发布时间或离当下尽可能近的时刻‘发生’。对于电子媒体来说,及时通常意味着在刚才、当天、不久以前”[2]。简言之,如果条件允许,新闻应该在第一时间得到报道,有学者于是提出网络新闻时代的新闻时效性理念——全时性(timelessness),要求业界在操作时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考虑到受众对新闻时效的需求,尽可能地做到实时报道。
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手段,发布便捷(既可以通过计算机终端发布,又可以通过手机等掌媒发布)、内容精练(一般不超过140字),有利于传播者在短时间内迅速“分段信息”,即时跟踪事态发展,真正做到“当下新闻当下报”,将新闻理念由“TNT”(Today’s News ,report Today)转变为“NNN”(Now’s News, report Now)。
微博“通过限制信息字数、即时抵达、用户自主收发和鉴别真伪的方式,实现了一种自主、互动、简洁、快速的信息传播”[3]。
举例来说,3月14日两会闭幕,温家宝出席记者见面会,回答中外记者提问。见面会定在早上十点以后,“新华视点两会微博”专设的即时性栏目“总理记者会”,从9点14分发布第一条该话题的微博、报道记者入场开始,就不断更新关于见面会的消息。
见面会开始前,“两会微博”陆陆续续报道会场布置、请柬内容、出席见面会记者的有意思打扮和行动,各路记者为获得提问机会,真可谓煞费苦心——参加总理记者会的记者们想方设法让自己更加“醒目”一些:女记者穿着红色、黄色、粉色的正装,一些男记者也穿上西装、打着领带。更有摄影、摄像记者以最快的速度架设好“长枪短炮”,有记者用大衣、照相机、书包“抢占”有利地形。
见面会开始后,“两会微博”基本是不间断地发布总理和记者之间的精彩问答,时间间隔差不多控制在5秒钟以内,最快的是在12:21,一秒钟内发布了3条信息,每一条都在120个字左右。如此密集的发布频率,跟随整个见面会的节奏,将重要信息滚动呈现,不单单跟踪了最新的热点,记录了相对完整的事件过程,更重要的是,将见面会上记者与总理之间一问一答的阵势通过报道形式的创新得到了最真实最方便的展示,给受众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体验。“两会微博”通过对时间变量的控制,很好地发挥出自身优势,开创了网络新闻报道新路径。
2.细节彰显人文情怀,“微博”演绎“微言大义”
新闻有硬新闻和软新闻之分,“两会”新闻也不例外。以往,新华社等主流媒体在报道“两会”时,就只瞄准“硬新闻”,枯燥的政策解读、严肃的时政评论,固然符合媒体的身份,按常规出牌,但疏离了受众,传播效果不甚理想。其实,软新闻同样具有新闻价值,按照国际通行的新闻价值标准,软新闻具有人情味,受众喜闻乐见,做好软新闻同样是记者的职责。况且,一些软新闻其实颇能揭示社会问题,值得关注。
由于一些细节或者故事琐碎,采用传统的传播方式难以在主流媒体上发布,主流媒体在两会“软新闻”的报道上难免“心有余而力不足”,如今,通过“微博”,就能很好地解决该问题。兹举例说明。
今年是“三·八”国际妇女节设立100周年,又恰逢“两会”,妇女委员代表成为这一天“两会”的关注点,一些趣事就发生了。记者谭晶晶就爆料:全国政协委员姜昆在政协文化艺术界别小组讨论会开始前,向包括女记者在内的会场里所有女性鞠躬表达节日祝福,引来全场一片叫好。错过这一场面的宋春丽委员悄悄给姜昆支声,“等会儿得给我补上一个!”小爆料,却有戏剧色彩,仿佛“万绿丛中一点红”,让受众在阅读了大量的严肃新闻之后,大脑得到缓冲,一张一弛,反而能起到加深印象的目的。
还有一些软新闻,看过之后笑不起来。3月13日12点,记者任芳通过手机短信发布一条“微博”:河南大厦五层服务员程微:第一次做“两会”服务,真长见识。会快结束,又高兴又担心。高兴的是不用每天在电梯口站8小时了,那比打扫房间还累。担心的是,会开完后,实习期也结束了,马上拿到新闻专业的大专文凭了,不知能不能在北京找个文员工作。百来字,却反映出百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受众读完“微博”,想必会有思考,与其长篇累牍做一个大学生就业形势的综述,“微博”短小段落却一针见血,给受众讲故事而不是讲道理,恰似细雨,“润物细无声”。
这样的小细节通常发布在“现场微报”中,即时性小栏目也会有精彩点滴呈现。“两会微照”栏目则会不时地发布一些有意思的照片,从中可以读到之前主流媒体两会报道中经常忽视的细节、小故事,有感动、有反思、有欢喜、有悲叹,给凝重单色的两会报道增添了几许亮色。
关于“两会微博”加强生动细节的报道这一点,“新华视点两会微博”编辑组负责人贾奋勇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就坦诚地说过,“围绕‘两会’微博,我们也提出了专门的采写要求,比如一定要抓现场、抓鲜活、抓实质,在写法、表述上契合网络时代的阅读需要。”[4]
3.犀利评论直击问题本质,精辟解读勇立舆论潮头
“互联网读者已经由早期浏览的时代,进入了全新的‘价值阅读’时代,观点,其实最能体现这种‘价值’。”[5]因此,除了发布新闻信息,“新华视点两会微博”还通过常规性栏目“两会微评”、“代表委员一言”发布短小精悍的评论,给“价值阅读”时代的受众有“价值”的“观点”信息。
房价问题毫无悬念成为本次两会的一个焦点,无论是国家领导人,还是政协委员、人大代表,或是跑会记者,抑或是普通网民,都相当关注。全国政协委员、大连万达董事长王健林谈到房价上涨的原因时,坦诚房地产业利润偏高,“两会微博”就通过“微评”栏目发布了一条小评论,借赞房地产商之名,行吐民众心声之实,不仅一语中的,点出“民生之艰辛”,而且用语之犀利,解读之深刻,着实令人佩服。原文如下:
“向王健林委员致敬!作为房地产商,他能直言‘房地产利润偏高’而不是一味推脱于土地财政、刚性需求等,难能可贵!其实,把房价降下来并不是要房地产商不挣钱,而是说有个民生底线,稍微让让利,这样也好可持续发展,否则把群众血汗榨干了,那些子承父业的‘房二代’们怎么办呢?”
有人把当今社会称作“微社会”,无论是高科技产品的日趋迷你化,还是文化商品的短平快,都反映喧闹尘嚣里人们浮躁不安的心理,微博集两者大成,应运而生,一出现就受到追捧,除却小消息的琐碎繁杂,微博里独具个性的“只言片语”确实令人刮目。
“人们轻点鼠标在电脑跟前快速浏览,太过一本正经的文字,只会让人望而生厌,而一些生动诙谐、入木三分的‘网言网语’却极受网友的喜爱。有的时候,评论的文字不在多而在精,即便三言两语,只要足够精当就堪称点睛之笔。”[6]“新华视点两会微博”是主流媒体依托商业网站服务平台而建的一个新传播渠道,整合了主流媒体的人才优势和商业平台的技术资源,通过微博开拓了网络评论新的价值领域,再次展现了主流媒体引领舆论风向的气场。
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维度,“两会微博”都发出了掷地有声的话语,“两会微评”是一个方式,即时性小栏目更是活跃,像“关注舆论监督”、“会诊经适房”、“关注收入分配”、“高校去行政化”等等,莫不是就时下新闻热点展开探讨,代表委员的发言、新闻记者的点评,都在小小的140字的空间里得到及时呈现,并且通过与网民互动,激荡起层层舆论潮,使社会问题得到透彻分析,有助于健康舆论气候的形成。
4.互动参与尽显网络优势,“微博问政”表达平民心声
“微博问政”成为今年“两会”的一个热门词汇,就是普通网民通过微博与政协委员、人大代表,乃至跑会记者交流,针对当前国计民生热点、难点阐述见解,发表建议,是今年两会的一道独特舆论风景。
其实,此前网络问政已风生水起:在2010年的安徽省“两会”上,“网络问政”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重庆对官员启动网络问责;湖北武汉市长要求各单位工作计划上网公开,接受市民监督;湖南也将“网络民意”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0年新年伊始,从在红网岳阳论坛上收集民意,向政府建言,到被增补为岳阳县政协委员参加政协第十一届第三次会议并递交提案,网友‘错爱的我’完成了从一个‘草根网民代表’向县政协委员的转变。这是湖南首次从网民中‘特招’政协委员,不但在湖南开创先例,也是继河南洛阳之后,中国公民以网友身份参政议政的又一突破。”[7]
“微博问政”继承了此前“网络问政”的传播优势(互动性)和言论风格(大胆犀利),同时又发扬了自身短小便捷的优势,吸引更多普通民众参与“网络舆论场”的建设,将更多的“民声”笼括进来,发挥出“网络舆论”的强大影响力。
“新华视点两会微博”自开通以来,网民就以跟帖的形式不断地对现实社会问题做出个性化却不乏见地的点评。如关于植树节,先是“两会微博”以“两会微评”的形式,发布了记者关于“低碳”与“绿色”泛滥时代,人们对“形式植树”的反思,“植树”变成“植树秀”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一石激起千层浪”,网友纷纷跟帖评论,尽管有言辞过激者,但初衷是好的,更何况确实存在相当理性、经过深思熟虑发表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相信通过新一轮的透彻探讨,对“植树节”,人们会有真诚的认识,各地政府部门能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改善“绿化”,增加“低碳”。
主流媒体与“微博”佳偶天成,两者的结合明显地取得了“1+1>2”的效果,想必随着传播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两者将合作得更默契,将会有更多的佳作问世,不断地将新闻传播实践推向新高度。
此次“新华视点两会微博”无疑是一个成功案例,不仅让新华社和“微博”互利共赢,而且开创出一种全新的新闻实践模式,产生的后续效应绝不局限于国内新闻界,还为国内政治民主进程的推动贡献了不可忽视的力量,“微博问政”尽管尚存争议,但社会进步从来都是从争议声中一点点走出来的。
参考文献
[1]《“新华视点两会微博”上线 两会记者织“围脖”》[EB/OL].( 2010-03-01)[ 2010-03-16].
http://news.xinhuanet.com/internet/2010-03/01/content_13072674.htm
[2] 杜骏飞:《论网络时代的全时化新闻理念》[J],《国际新闻界》,2001,(5):45
[3] 刘晖:《Twitter:微博客时代的到来》[J],《传媒》,2009,(10):56
[4] 高明勇:《两会微博是新闻报道的进步》[N],《新京报》,2010-03-13(B04)版
[5] 高伟:《网络评论繁荣原因初探》[J],《今传媒》,2009,(2):75
[6] 杨波:《网络评论在重大主题宣传中的领航作用》[J],《传媒观察》,2009,(3):46
[7] 《“微博问政”中国政治舞台新星》[EB/OL].( 2010-01-28)[ 2010-03-16],http://news.stnn.cc/china/201001/t20100128_1261762_3.html
(作者系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2009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