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数学;信息技术;教学效果;操作过程;板书
〔中图分类号〕 G434〔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11(A)—0042—01
一、信息技术用得越多,课堂教学效果就越好?
恰当运用信息技术,能创造出一个有声、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直观化;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高效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那么,我们是否不管内容需不需要,都要生搬硬套凑些声音、影像以体现信息技术的手段呢?例如,在百分数应用题的教学中,教师用课件出示了例题,接着让学生读题、合作、分析,最后把结果写在黑板上就算完事。结果在练习同类型题目时,部分学生显得生涩,一知半解。反过来,如果传统地把这道例题写在黑板上,教师引导学生在题目上圈一圈,画一画,分析出等量关系,再让学生在例题上也圈一圈,画一画,效果比只用信息技术就差吗?
新课程标准指出“信息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辅助工具”。在“辅助”二字上审视它,把它定义为师生之间传授知识的桥梁,一种直观有效的教学补充,不单纯地把它演绎成课堂的主角,更不简单地以信息技术应用的多少来判定一节课是否“现代”和成功。而是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因素去综合考虑,选取最佳点。一般情况是,处理动感较强的知识时,信息技术生动、形象,具有优越性,信息技术占主导;而处理相对而言是“静态”的知识时,应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就具有优势,传统教学占主导;或者是二者互补交叉应用,因时而异。
二、多媒体演示可替代动手操作?
毫无疑问,运用信息技术模拟演示能突出实际操作过程,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借助于观察、比较、分析和综合手段逐步把握知识的实质,从而正确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但信息技术能替代传统的动手操作吗?如,在一年级《11~20的各数的认识》一课中,有一位教师演示了一捆10个小棒的“整十法”计数,看起来比较直观、简洁,课堂进展流畅惬意,学生好像什么都明白,但巩固练习时却出现了夹生的现象,教师不得不回过来再演示,效果仍然不理想。相反,有位采用先让学生动手捆一捆,摆一摆,再相互说一说,最后再用多媒体演示总结的老师,则显得轻松,实效性更强。
“……智慧从动手开始”。尤其是小学生,内在的体验常常是从动手操作完成的。因此,数学课中能动手操作完成的尽可能让学生动手完成,必要时辅以信息技术演示释疑,二者相互配合,从动眼、动口、动手多种器官协调活动入手,这样的效果会更佳。当然,对于许多动手操作无法完成的内容,我们可直接借用信息技术模拟演示实际操作过程,如《圆的面积》中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很难想象出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难以理解化圆为方的道理。
三、用多媒体课件可以省却板书?
持这种观点的人,过分相信信息技术的作用,从新课的导入、练习题的出示到作业的布置一股脑采用信息技术,忽略了传统板书的必要性。如,在三年级的一堂课中,全程都是多媒体课件演示,黑板上只写了一个算式。到课后小结时,教师的原意是让学生自己总结,可学生就是回不到主题,浪费了大量时间,最后教师只能自己总结。试想,如果教师当时有一个完整的板书,让学生循着板书的踪迹总结,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吗?
多媒体课件对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加大信息、简化板书、加快教学进度都有一定的帮助。但同样是演示,板书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为板书的作用是信息技术无法具备的,比如板书可推理、即写即擦,随时可补充、修改,既方便,又快捷。经验丰富的教师经过精心设计,可将一节课的主体结构(课题、例题的分析、演算过程……)重点突出并保留下来,而且教师板书时也给学生留下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留下了反思、反问的机会,下课前,还可根据板书内容作小结。其合理的安排也有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认知结构。
总之,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补充和发展,在当前的教学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只有清楚地识别它们的作用,努力寻找它和传统教学的结合点,才能少走弯路,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中图分类号〕 G434〔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11(A)—0042—01
一、信息技术用得越多,课堂教学效果就越好?
恰当运用信息技术,能创造出一个有声、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直观化;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高效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那么,我们是否不管内容需不需要,都要生搬硬套凑些声音、影像以体现信息技术的手段呢?例如,在百分数应用题的教学中,教师用课件出示了例题,接着让学生读题、合作、分析,最后把结果写在黑板上就算完事。结果在练习同类型题目时,部分学生显得生涩,一知半解。反过来,如果传统地把这道例题写在黑板上,教师引导学生在题目上圈一圈,画一画,分析出等量关系,再让学生在例题上也圈一圈,画一画,效果比只用信息技术就差吗?
新课程标准指出“信息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辅助工具”。在“辅助”二字上审视它,把它定义为师生之间传授知识的桥梁,一种直观有效的教学补充,不单纯地把它演绎成课堂的主角,更不简单地以信息技术应用的多少来判定一节课是否“现代”和成功。而是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因素去综合考虑,选取最佳点。一般情况是,处理动感较强的知识时,信息技术生动、形象,具有优越性,信息技术占主导;而处理相对而言是“静态”的知识时,应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就具有优势,传统教学占主导;或者是二者互补交叉应用,因时而异。
二、多媒体演示可替代动手操作?
毫无疑问,运用信息技术模拟演示能突出实际操作过程,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借助于观察、比较、分析和综合手段逐步把握知识的实质,从而正确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但信息技术能替代传统的动手操作吗?如,在一年级《11~20的各数的认识》一课中,有一位教师演示了一捆10个小棒的“整十法”计数,看起来比较直观、简洁,课堂进展流畅惬意,学生好像什么都明白,但巩固练习时却出现了夹生的现象,教师不得不回过来再演示,效果仍然不理想。相反,有位采用先让学生动手捆一捆,摆一摆,再相互说一说,最后再用多媒体演示总结的老师,则显得轻松,实效性更强。
“……智慧从动手开始”。尤其是小学生,内在的体验常常是从动手操作完成的。因此,数学课中能动手操作完成的尽可能让学生动手完成,必要时辅以信息技术演示释疑,二者相互配合,从动眼、动口、动手多种器官协调活动入手,这样的效果会更佳。当然,对于许多动手操作无法完成的内容,我们可直接借用信息技术模拟演示实际操作过程,如《圆的面积》中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很难想象出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难以理解化圆为方的道理。
三、用多媒体课件可以省却板书?
持这种观点的人,过分相信信息技术的作用,从新课的导入、练习题的出示到作业的布置一股脑采用信息技术,忽略了传统板书的必要性。如,在三年级的一堂课中,全程都是多媒体课件演示,黑板上只写了一个算式。到课后小结时,教师的原意是让学生自己总结,可学生就是回不到主题,浪费了大量时间,最后教师只能自己总结。试想,如果教师当时有一个完整的板书,让学生循着板书的踪迹总结,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吗?
多媒体课件对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加大信息、简化板书、加快教学进度都有一定的帮助。但同样是演示,板书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为板书的作用是信息技术无法具备的,比如板书可推理、即写即擦,随时可补充、修改,既方便,又快捷。经验丰富的教师经过精心设计,可将一节课的主体结构(课题、例题的分析、演算过程……)重点突出并保留下来,而且教师板书时也给学生留下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留下了反思、反问的机会,下课前,还可根据板书内容作小结。其合理的安排也有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认知结构。
总之,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补充和发展,在当前的教学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只有清楚地识别它们的作用,努力寻找它和传统教学的结合点,才能少走弯路,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