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场气压焊焊接质量不良,成为焊缝探伤工作的难点,通过分析该批焊缝伤损的产生原因,采取规范焊缝探伤工艺、缩短焊缝全断面探伤周期、严格现场作业标准化等一系列整改措施,有效地防止了断轨故障的发生,确保了线路畅通。
关键词:强化 现场气压焊 焊缝 探伤
中图分类号: TG441.3文献标识码: A
1现场概况
聊城工务段所辖新兖线下行K148+000km-K166+679km及K182+060km-K198+676km两个区段的钢轨于2010年5月份更换,是包钢生产的60U75V钢轨,单根轨长100m,现场气压焊焊接。至2012年11月2日,已累计发生现场气压焊焊缝断轨6次,均位于焊缝轨底三角区的位置。上述两个地段的现场气压焊焊缝构成影响线路畅通的隐患,成为探伤工作的重点。
2断轨原因分析
2.1焊接存在问题
这两段线路的现场气压焊焊接接头质量参差不齐,存在焊修缺陷:轨底存在左右错牙、高低错牙的病害,约2mm左右;焊筋较轨底凸出明显,约2mm左右;焊筋推瘤不良,打磨不彻底。例如下行K183+170km左股现场气压焊焊缝,轨底左右错牙约3mm,焊筋凸出轨底高度约3mm,如下图所示:
上述焊接接头在列车荷载的反复作用下,轨底焊筋处产生不易发现的微裂纹,并逐渐发展为探伤不易发现的轨底月牙型缺陷导致断轨,给行车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
2.2探伤存在问题:
2.2.1探伤人员业务素质不高。检查监控车间菏泽探伤工区现员38人,其中Ⅲ级工1人,Ⅱ级工17人,Ⅰ级工12人,无证8人(2012年10月份刚分配到工区)。其中Ⅰ级工12人是2012年5月份刚刚培训的,新职人员在执机操作、波形判别、数据分析方面不熟练,不具备单独判伤能力。
2.2.2钢轨探伤时,仪器使用GTC-8C数字钢轨探伤仪,有9个探头通道:0̊探頭1个;37̊探头2个:方向排列向前向后各一个;70̊探头6个:方向排列为前外、后外、前内、后内、前、后。由于超声波的散射衰减,该仪器不易发现焊缝轨底三角区的月牙形伤损。
2.2.3焊缝探伤时,仪器使用CTS-1003通用探伤仪,使用K1探头及K2.5探头进行检测。使用该仪器探伤检测时,受扫查速度和力度的影响较大,易造成焊缝内的缺陷漏检。
2.2.4对这两段线路上的现场气压焊缝只采用单探头检查,对于轨底推瘤不良影响探伤的情况,未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3制定整改措施:
3.1加强无缝线路养护
加强线路养护,做到实际锁定轨温合适,道床保持饱满、均匀、密实,及时打磨低扣焊缝,连接零件齐全有效,几何尺寸不超经常保养管理值的质量管理标准。
3.2切实加强探伤管理工作
狠抓探伤作业标准化落实,严把仪器测试关:坚持超声波探伤仪的测试、保养制度,禁止仪器带病上道作业;作业前根据钢轨状态,现场调试仪器性能,保证适当的扫查灵敏度;做好探伤作业地点的衔接,避免探伤断链;作业过程中携带原有伤损资料,遇到焊缝做到站停看波,对原有伤损的焊缝检查做到双人确认,双机复核。
3.3规范焊缝探伤工艺
3.3.1严格执行焊缝全断面探伤工艺标准,对于新兖线上述两个地段的气压焊焊缝,采用双探头和单探头两种方法进行检测。
3.3.2焊缝探伤前要清除探测面上的油污和严重锈蚀,扫查范围以焊缝中心向两侧各延伸200 mm。
3.3.3探伤时利用通用探伤仪的扫查灵敏度对轨头、轨腰、轨底角、轨底三角区进行焊缝全断面探伤,配合外观检查去除焊筋推瘤不良造成的影响,根据探伤灵敏度判伤。
3.3.4对于焊缝外观不良影响探伤作业的情况做好记录,派人对此类焊缝外观进行打磨处理,外观达标后尽快安排补探。
3.3.5利用钢轨探伤仪作业时,严格执行“焊缝站,小腰慢,大腰均匀探”的作业要求,检测时前后37°探头中只要其中一个出波就必须采用通用探伤仪复核,确定是否存在伤损。当前后37°探头都出波时,则判定焊缝存在伤损,并用通用探伤仪复核,根据伤波情况判定伤损程度。如下行K148+659km的钢轨探伤图谱,
利用通用探伤仪复核为轻伤,利用无损夹板进行加固。
3.3.6探伤作业日志详细记录焊缝外观质量及焊缝位置的线路病害,发现伤损的必须判定伤损的位置及大小,确定焊缝存在平面状缺陷的必须判为重伤。
3.4缩短探伤周期
由于这两个区段现场焊焊缝的伤损发展较快,因此在常规探伤正常开展的同时,加密焊缝全断面探伤的次数,周期为一季度一遍。
3.5强化疑似伤损焊缝的复核
对钢轨探伤中发现疑似伤损的现场气压焊焊缝,尤其是伤损位于轨底的,安排用双探头和单探头对轨底进行认真检测,复核确认发现伤损的根据伤损程度进行判伤,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轻伤加固,重伤更换。
3.6加强探伤技术业务培训
组织全体探伤工学习理论知识,在练兵轨上实践操作,采用以老带新的形式提高新职人员的探伤能力。对典型的伤损焊缝要求全员上机操作,专人讲解波形图,现场解剖,提高探伤人员的实际判伤能力。
4取得效果:
自2012年11月3日至今一年多的时间里,在冬季低温及春秋季气温剧烈变化的不利情况下,通过采取规范焊缝探伤工艺、缩短焊缝全断面探伤周期、严格执行探伤作业标准化等一系列措施,及时发现伤损,果断处理,有效地防止了现场气压焊焊缝引发的断轨故障,保障了线路的安全畅通。
参考文献:
《钢轨探伤管理规则》(铁运[2006]200号)
《铁路线路修理规则》(铁运[2006]146号)
作者简介:
马修强,1972.2,工程师,聊城工务段线路技术科,山东省聊城市站前路火车站北500米,邮编252000,
王磊,1973.10,工程师,聊城工务段线路技术科,山东省聊城市站前路火车站北500米,邮编252000,
关键词:强化 现场气压焊 焊缝 探伤
中图分类号: TG441.3文献标识码: A
1现场概况
聊城工务段所辖新兖线下行K148+000km-K166+679km及K182+060km-K198+676km两个区段的钢轨于2010年5月份更换,是包钢生产的60U75V钢轨,单根轨长100m,现场气压焊焊接。至2012年11月2日,已累计发生现场气压焊焊缝断轨6次,均位于焊缝轨底三角区的位置。上述两个地段的现场气压焊焊缝构成影响线路畅通的隐患,成为探伤工作的重点。
2断轨原因分析
2.1焊接存在问题
这两段线路的现场气压焊焊接接头质量参差不齐,存在焊修缺陷:轨底存在左右错牙、高低错牙的病害,约2mm左右;焊筋较轨底凸出明显,约2mm左右;焊筋推瘤不良,打磨不彻底。例如下行K183+170km左股现场气压焊焊缝,轨底左右错牙约3mm,焊筋凸出轨底高度约3mm,如下图所示:
上述焊接接头在列车荷载的反复作用下,轨底焊筋处产生不易发现的微裂纹,并逐渐发展为探伤不易发现的轨底月牙型缺陷导致断轨,给行车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
2.2探伤存在问题:
2.2.1探伤人员业务素质不高。检查监控车间菏泽探伤工区现员38人,其中Ⅲ级工1人,Ⅱ级工17人,Ⅰ级工12人,无证8人(2012年10月份刚分配到工区)。其中Ⅰ级工12人是2012年5月份刚刚培训的,新职人员在执机操作、波形判别、数据分析方面不熟练,不具备单独判伤能力。
2.2.2钢轨探伤时,仪器使用GTC-8C数字钢轨探伤仪,有9个探头通道:0̊探頭1个;37̊探头2个:方向排列向前向后各一个;70̊探头6个:方向排列为前外、后外、前内、后内、前、后。由于超声波的散射衰减,该仪器不易发现焊缝轨底三角区的月牙形伤损。
2.2.3焊缝探伤时,仪器使用CTS-1003通用探伤仪,使用K1探头及K2.5探头进行检测。使用该仪器探伤检测时,受扫查速度和力度的影响较大,易造成焊缝内的缺陷漏检。
2.2.4对这两段线路上的现场气压焊缝只采用单探头检查,对于轨底推瘤不良影响探伤的情况,未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3制定整改措施:
3.1加强无缝线路养护
加强线路养护,做到实际锁定轨温合适,道床保持饱满、均匀、密实,及时打磨低扣焊缝,连接零件齐全有效,几何尺寸不超经常保养管理值的质量管理标准。
3.2切实加强探伤管理工作
狠抓探伤作业标准化落实,严把仪器测试关:坚持超声波探伤仪的测试、保养制度,禁止仪器带病上道作业;作业前根据钢轨状态,现场调试仪器性能,保证适当的扫查灵敏度;做好探伤作业地点的衔接,避免探伤断链;作业过程中携带原有伤损资料,遇到焊缝做到站停看波,对原有伤损的焊缝检查做到双人确认,双机复核。
3.3规范焊缝探伤工艺
3.3.1严格执行焊缝全断面探伤工艺标准,对于新兖线上述两个地段的气压焊焊缝,采用双探头和单探头两种方法进行检测。
3.3.2焊缝探伤前要清除探测面上的油污和严重锈蚀,扫查范围以焊缝中心向两侧各延伸200 mm。
3.3.3探伤时利用通用探伤仪的扫查灵敏度对轨头、轨腰、轨底角、轨底三角区进行焊缝全断面探伤,配合外观检查去除焊筋推瘤不良造成的影响,根据探伤灵敏度判伤。
3.3.4对于焊缝外观不良影响探伤作业的情况做好记录,派人对此类焊缝外观进行打磨处理,外观达标后尽快安排补探。
3.3.5利用钢轨探伤仪作业时,严格执行“焊缝站,小腰慢,大腰均匀探”的作业要求,检测时前后37°探头中只要其中一个出波就必须采用通用探伤仪复核,确定是否存在伤损。当前后37°探头都出波时,则判定焊缝存在伤损,并用通用探伤仪复核,根据伤波情况判定伤损程度。如下行K148+659km的钢轨探伤图谱,
利用通用探伤仪复核为轻伤,利用无损夹板进行加固。
3.3.6探伤作业日志详细记录焊缝外观质量及焊缝位置的线路病害,发现伤损的必须判定伤损的位置及大小,确定焊缝存在平面状缺陷的必须判为重伤。
3.4缩短探伤周期
由于这两个区段现场焊焊缝的伤损发展较快,因此在常规探伤正常开展的同时,加密焊缝全断面探伤的次数,周期为一季度一遍。
3.5强化疑似伤损焊缝的复核
对钢轨探伤中发现疑似伤损的现场气压焊焊缝,尤其是伤损位于轨底的,安排用双探头和单探头对轨底进行认真检测,复核确认发现伤损的根据伤损程度进行判伤,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轻伤加固,重伤更换。
3.6加强探伤技术业务培训
组织全体探伤工学习理论知识,在练兵轨上实践操作,采用以老带新的形式提高新职人员的探伤能力。对典型的伤损焊缝要求全员上机操作,专人讲解波形图,现场解剖,提高探伤人员的实际判伤能力。
4取得效果:
自2012年11月3日至今一年多的时间里,在冬季低温及春秋季气温剧烈变化的不利情况下,通过采取规范焊缝探伤工艺、缩短焊缝全断面探伤周期、严格执行探伤作业标准化等一系列措施,及时发现伤损,果断处理,有效地防止了现场气压焊焊缝引发的断轨故障,保障了线路的安全畅通。
参考文献:
《钢轨探伤管理规则》(铁运[2006]200号)
《铁路线路修理规则》(铁运[2006]146号)
作者简介:
马修强,1972.2,工程师,聊城工务段线路技术科,山东省聊城市站前路火车站北500米,邮编252000,
王磊,1973.10,工程师,聊城工务段线路技术科,山东省聊城市站前路火车站北500米,邮编25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