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微破裂进程的自组织临界特征探讨

来源 :西北地震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akk3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用RFPA^2D作为研究手段对岩石在单轴压缩条件下破裂过程的自组织行为作了数值模拟,再现了岩石破裂过程中的应力积累(stress buildup)、应力转移(stress transference)和应力阴影(stress shadow)等“3S”现象,探讨了自组织临界特征,澄清了临界自组织现象等概念。研究结果表明,岩石破裂过程中的自组织行为是一个动态力学过程,并不一定只是在自组织临界状态点之后才发生,而是在临界状态点附近前后都能发生,只不过显现程度各有差异,临界状态点之后现象更为显著。
其他文献
仿真信号的试验结果表明,基于双谱的时延估计方法对高斯噪声具有屏蔽能力,能更好地压制噪声,并准确估计信号的时间延迟;基于双谱功率谱重构要比直接用FFT变换方法估计功率谱具有更高的精度和性能;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正常背景下的前兆观测记录基于双谱的特征参数分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在异常背景下则表现出明显的离散性,显现出双谱估计具有良好的异常信息识别能力。
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需要。为此,必须进一步明确加强党员教育培训工作
从设计思想、设计方法和设计步骤等方面介绍了国际航海协会制定的国际港口结构抗震设计标准。该设计标准全面引入了性态设计的思想,对不同港口结构在不同地基基础条件下的地震反应给予考虑。在应用上,该标准同时具有成熟性和灵活性,对于从事相关设计的人员是一种有益的参考。
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法一直是地震预报中处理不确定性的主要方法,但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特别有效。本文引进了一种新的不确定性处理方法—证据理论方法,介绍了如何用该理论表达地震预报问题。讨论了应用其D-S合成规则进行预报的一般过程,并根据地震综合预报的特点,提出了加权的D-S规则。研究结果表明,证据理论应用于地震预报有其独特的优点。
在多年地震预报研究和实践工作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祁连山地震带地震活动短期阶段具有共性特征的地震活动增强、群体前兆异常演化、重点前兆和重点地震活动现象等,总结、提炼出了区域短期综合预报方案。
文章提出借助"思维导图"和"预制语块",提高外宣翻译中的词汇、句法、篇章和文体的功能对等建议。基于功能对等理论,通过"思维导图"对原文语义系统的提取和译文语义系统的建构
通过分析青藏高原东部的活动断裂资料和GPS速度场数据,试图阐述活动地块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形变特征。初步认为:(1)第四纪特别是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地块边界带与早期的构造单元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