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画早期造型衍变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hdj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
  黄 伟,男,湖南衡阳人,江西服装学院时装设计分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艺术设计研究。
  将军崖岩画
  在华夏文明形成的历史长河中,产生对世界艺术造成巨大影响的中国画,并带有浓烈的东方文化气息。中国画的形成是通过长时间的衍变而得来的,它蕴含了无数劳动人民、文人士大夫、艺术家的智慧。经过千百年的锤炼才形成现在成熟的中国画与丰富的理论。中国画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由于历史的演进,文化的进步,政治变化朝代的更替,艺术观念的发展变化,造型手法各时期都不同。纵观整个中国画造型手法演进的整个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绘画起源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萌芽期;第二个阶段为魏晋南北朝到元明清时期,为传统中国画造型发展成熟期;第三个阶段为近代中国画造型继承传统与西方融合期。其中中国画造型早期的萌芽发展对以后中国画造型的发展走向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中国画早期造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中国画的起源期绘画造型——“形似”造型的萌芽
  中国文字的起源来自象形,通过对对象的描摹——“形似”来表达含义。中国画与文字一样,在起源发展初级阶段都是追求“形似”,这也作为当时萌芽期艺术的最终目的与标准。中国画的起源大致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代表作为:江苏省连云港市将军崖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最古老的岩画,岩画共有三组,每组岩画的造型都体现了“形似”,通过先人们简单粗犷的线条及色块能识别所描绘的对象。将军岩岩画主要内容为人面、农作物、兽面以及各种符号。还有阿勒泰地区岩画,岩画分为岩刻和彩绘两种。内容多为狩猎、放牧、舞蹈、宗教活动及家畜和野生动物形象。凿刻着牛、羊、狗、驴、象等动物。画面右下方刻绘一人,正双腿叉开、两臂平伸好像是在吆喝动物,形象十分逼真。[1]
  广西宁明县的花山崖壁画画幅中有人像、兽像、物像(似铜鼓或铜锣的图案、环首刀等)。花山岩画是临江峭壁上的岩画群。多数人像在0.6米至1.5米之间,双脚下蹲叉开,呈八字形,双手向上平举,与人头呈山字形。整个人像酷似青蛙在水中游泳的姿势。人像线条粗犷,有力,形象古朴。所有画像全部是土红色,虽长年经风雨侵蚀,但有部分色泽依然清晰。这些岩画造型结构不很严谨与准确,因为当时的绘画还处于萌芽期,表现力有限罢了。
  二、商周时期的绘画造型——“形似”造型的发展
  商周时期是中国画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这个时期,中国绘画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在绘画表现、造型能力方面有一定的提高,但其表现目的与造型能力还是在“形似”的阶段。在这时期,中国人就以“师法自然”作为一种造型方法。也作为艺术创作的原则,《周易·系辞》“古者疱牺氏之王天下也,仰侧观象于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也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古人的文化源于自然,绘画艺术同样摹写自然。要以自然为师就要达到“似”为目的。达到这一目的就要通过“形”的塑造与描绘。在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应数长沙马王堆1号墓出土的帛画。这是迄今为止发现汉代最早的单幅绘画。这幅名为“铭旌”的作品以单线描绘为主,以纯色表达为辅进行描绘表现。我们可以清晰的从画的表现内容上来了解墓主人,墓主人是用侧面的角度进行描绘的,形象逼真,特征明显,老妇人的造型特征表现得较为到位。但人物的刻画还是相当的简略与朴拙,用线用色较简单,设色用简单的平涂法。通过这幅画不难看出作者还是极力的用逼真、形似来表现对象,但就早期的岩画的造型来讲已经进步许多了。但反应出了该时期的中国绘画的造型原则,绘画者着眼于事物的本质,强调自然对象的结构特征,通过线来描摹对象。这种以“形似”的造型标准来描绘自然对象,为以后中国写实绘画造型方法的探索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表现手法与能力虽然比较低下,但可以说这时期是中国画造型发展的初级阶段。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形写神、传神写照、形神兼备”的造型
  汉朝以来,社会思想产生了巨大变化,这主要因为社会巨大动荡与变革。在这样一个大变革时代中,思想文化进行了交融。汉时独尊儒术的局面被打破,在思想上呈现自战国以来的又一次自由、活跃的局面,这个时期也是个人觉醒的时代,加上“九品中正制”的实行,才情、气质、人内在的精神风貌成为品评的重要标准。因此,人们观念产生了改变并且艺术欣赏水平与绘画品评也得到了巨大的提高。早期单纯的追求“形似” 已不能满足大家的审美需求了,这一现象最早体现在人物绘画上。作者在追求“形似”之外,加有追求“传神”的绘画理念,这对中国绘画的造型方法与理念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同时也成为该时期中国人物绘画造型的一个重要标准,并且在这时期产生了可以指导绘画的绘画理论。这对中国画造型理论来说有了重大突破,代表人物有东晋顾恺之的《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文章中都有出现“以形写神、传神写照、形神兼备”的论点,把“形”与“神”两个不同概念有机的结合在绘画中。[2]
  在顾恺之之后南齐的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总结出“六法论”对中国绘画的发展有着质的进步。“六法”“一为气韵生动、二为骨法用笔、三为应物象形、四为随类赋彩、五为经营位置、六为传移摹写”,其中“气韵生动”就是指“神似”,六法“一为气韵生动”,因此谢赫是把“神似”放在第一位的。“神似”造型观念的出现,使人们懂得了在“求似”的原则上“求神”的重要性并寻求其造型方法。“神似、传神”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画造型发展进入了新阶段,这一观念对中国绘画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3]所以出现了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佳作,还出现了南朝宋陆探微、梁代张僧繇、北齐曹仲达等对后世人物画影响极大的人物画家。
  “传神”理论不仅是对人物画的指导,而且还是人物画艺术构思的概括,同时在其它方面人们都以“传神”作为对绘画品评的一重大衡量标准。如山水、动物画都要求“传神”,可以说这一观念的提出是中国绘画造型的一重大里程碑。[4]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86-87.
  [2]洪再新.中国美术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3:201-203.
  [3]葛璐.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112-117.
  [4]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教材编写组.中国美术史及作品欣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2:50-57.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