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皮下蒂延伸推进皮瓣修复皮肤缺损
【机 构】
:
230022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整形外科,230022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整形外科,230022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整形外科
【出 处】
: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发表日期】
:
1999年15期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皮瓣存活的影响。方法采用Wistar大鼠背部任意皮瓣(6.0cm×1.5cm)模型,于原位缝合后即刻在皮瓣下滴注bFGF。结果bFGF治疗组皮瓣坏死率明显降低;组织学检查发现,bFGF治疗组皮瓣下肉芽组织层明显增厚,并有大量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增生;bFGF治疗组在皮瓣形成后第3,4和5天断蒂,其坏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局部应用bFGF可降低缺血皮瓣
目的考察真皮下血管网皮瓣的蒂部作用。方法用健康、白色家猪的实验,按自身相互对照原则在动物躯干两侧分别设计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传统皮瓣动物模型。通过两组皮瓣成活过程的大体观察,及皮瓣ECT检查核素分布情况的比较方法进行研究。结果真皮下血管网皮瓣成活长度、面积均值较传统皮瓣有显著差异(P﹤0.05)。ECT检测示实验组与对照组核素分布均相似局限于近蒂端,长宽比为(1~1.5):1。结论真皮下血管网皮瓣蒂
目的观察不同复合皮移植后皮片的生长和收缩情况。方法对异体乳猪真皮+自体表皮(组1),异体小猪真皮+自体表皮(组2)和自体表皮(组3)共3个组移植的皮片,结合皮片完整性和猪妊娠过程等因素,经2年多动态监测移植皮片面积。结果移植后2~124周复合皮表面光滑无瘢痕;36周后3组皮片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生长扩大,依次为组1﹥组2﹥组3(P﹤0.01);在复合皮组,24周后整张皮片明显优于拼接皮(P﹤0.001
目的修复足跟软组织缺损。方法采用踝后双桥式皮瓣连续推进法共完成37例。踝后双桥式皮瓣的蒂分别设计在内、外踝两侧,根据足跟创面,先设计下桥式皮瓣,其上缘呈弧形;然后再设计上桥式皮瓣上缘为⋀形。在深筋膜下游离皮瓣,慎勿损伤胫后神经血管束。结果37例术后除2例上桥皮瓣中间上部皮缘部分坏死外,经换药治愈,余均全部成活,Ⅰ期修复,经1年以上随访移植皮瓣无一例发生溃疡。结论该皮瓣外形厚薄适宜,血运、弹性良好,
目的解决游离脂肪移植吸收问题。方法根据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生物学特性,以纤维蛋白作为缓释剂,参与小颗粒状脂肪移植。并采用正交法设计,观察bFGF及缓释剂浓度与效应关系。结果术后3个月,移植物重量变化在差位级为98%,好位级为225%。后者基本与动物体重同步增长。脂肪生存及增殖与bFGF缓释剂浓度关系密切。在0.2g移植脂肪中加入bFGF1000U、2000U或4000U,以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