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古镇及其周边地区面临着新旧环境相融合的问题,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以苏州木渎古镇为例,试从古镇周边地区的建筑高度控制进行研究分析,为古镇风貌保护提出一些解决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建筑高度、控制、古镇、保护
1引言
古镇,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点缀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如今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闪烁更加耀眼的光芒。如何保护古镇,使其和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完美和谐融合,一直是专家学者关心研究的课题。古镇保护的核心在于保护特定地区历史积淀的悠久文化,而这一文化有别于一般的文物、风俗、民风等文化遗产保护,其必须依托在古镇风貌之上,否则无法整体延续。
目前,很多古镇保护往往只注重古镇内部的建筑、街道、巷弄等的保护改造,而忽视了古镇周边地区发展对古镇风貌带来的负面影响。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要具有战略眼光,科学保护,古镇保护不能仅针对古镇,理应从周边地区开始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引导,其中又以周边地区的建筑高度控制为重。本文以木渎古镇为例,试从古镇周边地区的建筑高度控制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一些解决方法和建议,为能真正保护古镇风貌,从而进一步保护古镇悠久的历史文化并使其长期持续地发扬光大做出一点工作。
2古镇周边建筑高度控制面临的主要问题
2.1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与古镇保护存在一定冲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已成为稀缺资源,在某些地区,甚至原本应受保护的古镇区也遭到蚕食破坏,更不用提古镇周边地区的土地资源。即便是在某些古镇保护做得不错的地区,也存在周边商业建筑和居住建筑高度普遍增加,逐步将历史街区低矮的建筑环绕在内,出现外高内低的盆地,严重影响古镇的整体风貌和周边的历史氛围。某种意义上说,周边建筑高度及体量的不断增加将使古镇原有的视觉走廊逐渐失去应有的历史价值,从而给古镇保护带来负面影响。
2.2古镇(周边地区)建筑高度控制方法亟待完善
在国内,许多城市基本采用传统的“三波段”式的高度控制方法,以歷史街区为中心,划出不同的控制范围,建筑物一段段向外逐渐增高。这个方式虽便于操作,是最常用的方法,但并非严谨科学的决策方式,而对于古镇及周边地区的建筑高度控制方法更是缺乏一整套的有效技术手段。
3古镇周边建筑高度的控制——以木渎镇为例
3.1 概况
木渎镇位于太湖之东,坐落于灵岩山麓,是一个历史悠久、经济发达的江南古镇(见图1),2005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木渎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编制完成后,古镇得到了切实有效的保护,镇区整体建筑群体较低矮,天际线平展舒缓。但随着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木渎古镇周边部分地段已进入二次开发,开发强度的不断提高使得古镇外围建筑高度普遍增加,古镇及其周边地区也面临着新旧环境相融合的问题,如不加以控制、引导,将会对古镇风貌造成很大影响。
由于建筑高度的控制与调整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关系,一直缺乏有效的协调与管理手段,是长期困扰规划管理部门的一个难题。本文以木渎为例,采用模型技术手段对镇区整体建筑空间形态进行分析,尤其对古镇周边地区重点地段的建筑高度进行多方案比较,提出明确的控制要求,以满足古镇整体风貌形态的保护要求。
3.2 木渎古镇周边建筑高度控制的研究
木渎不仅仅是千年古镇,而且还紧邻国家AAAA风景区灵岩山,因此镇区整体建筑高度的控制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中所提到的古镇周边地区是指古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界线以外的地段,对其高度控制研究按照“面、线、点”三个层次逐步细化开展进行。
3.2.1 “面”的控制
“面”在这里指的是镇区整体空间形态的控制。除去古镇对镇区高度的影响外,灵岩山风景区对紧邻景区的镇区建设用地也有严格的控制要求,规划综合考虑,整个木渎镇区在城市竖向空间整体上宜低平舒展、规整有序,但应适当加强竖向线条的塑造。例如:规划认为木渎境内生活性建筑高度一般控制在20米以下,生产性建筑高度一般控制在24米以下,但镇区东部与苏州新区接壤地段引导高层建筑相对集中布置,形成错落有致的天际轮廓线。
3.2.2 “线”的控制
“线”型控制地区包括风景区沿线地区和视觉走廊两类控制地段。
(1)风景区沿线
根据近看视角的最佳角度分析,300米内人们可以感知到单栋建筑的西部,500米的范围是最佳的观景区域,1000米以外感知的是城市的概观轮廓。考虑排除地形坡度影响之后,规划确定在山体周围按300米以内、300~500米、500~1000米等三个范围控制建筑高度分别不超过10米、15米、24米,具体如图2所示。
(2)视觉走廊
视廊的保护是通过控制高度,对重要的视景在视觉上保持连贯性,以维持其在景观结构中的统治地位,维持古镇周边重要的景观的视觉可达性。例如:视觉走廊的构想是在灵岩山、天平山、七子山,镇区的公园绿地及主要道路交叉口等开放空间之间,按视线要求控制建筑物的高度,保证在主要视点(观景点)处都能看到山形轮廓,如图3所示。
图2:建筑限高控制范围示意图 图3:视觉走廊分析图
3.2.3 “点”的控制与引导
本次研究将古镇周边主要道路交叉口地区作为控制的节点(如图4所示),通过选取不同的观景点,构建三维模型,对节点地区建筑高度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的目的是保证古镇周围高层建筑对古镇本身整体风貌的影响降到最小。基于这个思路,研究通过选取代表性的几个视点,利用计算机模拟演示的技术手段对建筑高度进行推敲,以得到最优方案。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金山路节点地区与木渎古镇仅一街之隔,该地段的建筑高度对古镇的整体风貌的保护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那规划又如何在高强度开发地区满足古镇风貌保护的要求呢?下面就以金山路节点为例说明本次研究对该类节点地区建筑控高的分析方法。
① 视点1:从严家花园门前开敞地带看金山路节点地区建筑
比较:通过三维模型分析,当节点处建筑高度控制在100米时,身处古镇内的旅游者能够清楚看到外围的高层建筑,古镇风貌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而当建筑高度逐渐降低到90米、80米、60米、50米时,离古镇最近的高层建筑几乎看不见(见图5,其中红色部分代表高层建筑),古镇风貌能够比较完整的呈现。
图5:金山路节点建筑高度分析图(视点1)
② 视点2:从金枫路—中山路交叉口看灵岩山寺
比较:通过三维模型分析(见图6,其中蓝色部分代表灵岩山寺),当节点处建筑(见图6,其中红色部分代表高层建筑)高度达到100米时,高层建筑非常醒目,灵岩山寺被淹没在高楼中;当建筑高度逐渐降低到80米、50米时,交叉口处的人可以逐渐清晰的看到灵岩山寺。
③ 结论:综合以上2个视点的模型比较,研究确定——金山路节点的建筑高度应控制在50米以下。
图6:金山路节点建筑高度分析图(视点2)
4 古镇周边建筑高度控制的几点建议
4.1 坚持“整体保护”为核心
历史文化名镇应当整体保护,坚持“整体保护”为核心是古镇周边地区建筑高度控制的重要指导思想,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
4.2 完善古镇(周边地区)建筑高度控制方法
目前的建筑高度控制多关注实体建筑与硬性控制指标,这一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古镇保护而言,应特别关注古镇周边建筑构成的空间环境及与其品质相关的软性引导指标,运用城市设计手法为古镇的延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空间环境,从而达到既保护了古镇整体风貌,又强化城市特色、促进城市活力的目的。
4.3 对高层建筑进行强制性的引导建设
高层建筑的布局必须慎重处理,特别是在古镇敏感区域,仅规定每一地块的用途无法满足古镇保护的要求,还要从建设开发的潜在可能和古镇整体景观视觉控制角度考虑,衡量高层建筑与古镇原有建筑物之间及街景、天际线等古镇总体或特定风貌的关系,对单体高层建筑采用三维的控制技术手段。
5 结束语
总体来说,保护古镇原有风貌是进行规划控制建筑高度的最终目标。有效促进古镇保护与发展的有机协调是事关发展可持续性的核心问题。古镇是全人类的共同遗产,也是发展的一种独特资源。城市规划工作者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地区的文化价值、历史环境、空间特征等研究为基础,通过合理的保护方式和措施,对古镇实施有效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挖掘内涵,提升品味,以实现保护与发展的有机协调。
注:文章内的图表及公式请以PDF格式查看
【关键词】建筑高度、控制、古镇、保护
1引言
古镇,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点缀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如今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闪烁更加耀眼的光芒。如何保护古镇,使其和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完美和谐融合,一直是专家学者关心研究的课题。古镇保护的核心在于保护特定地区历史积淀的悠久文化,而这一文化有别于一般的文物、风俗、民风等文化遗产保护,其必须依托在古镇风貌之上,否则无法整体延续。
目前,很多古镇保护往往只注重古镇内部的建筑、街道、巷弄等的保护改造,而忽视了古镇周边地区发展对古镇风貌带来的负面影响。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要具有战略眼光,科学保护,古镇保护不能仅针对古镇,理应从周边地区开始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引导,其中又以周边地区的建筑高度控制为重。本文以木渎古镇为例,试从古镇周边地区的建筑高度控制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一些解决方法和建议,为能真正保护古镇风貌,从而进一步保护古镇悠久的历史文化并使其长期持续地发扬光大做出一点工作。
2古镇周边建筑高度控制面临的主要问题
2.1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与古镇保护存在一定冲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已成为稀缺资源,在某些地区,甚至原本应受保护的古镇区也遭到蚕食破坏,更不用提古镇周边地区的土地资源。即便是在某些古镇保护做得不错的地区,也存在周边商业建筑和居住建筑高度普遍增加,逐步将历史街区低矮的建筑环绕在内,出现外高内低的盆地,严重影响古镇的整体风貌和周边的历史氛围。某种意义上说,周边建筑高度及体量的不断增加将使古镇原有的视觉走廊逐渐失去应有的历史价值,从而给古镇保护带来负面影响。
2.2古镇(周边地区)建筑高度控制方法亟待完善
在国内,许多城市基本采用传统的“三波段”式的高度控制方法,以歷史街区为中心,划出不同的控制范围,建筑物一段段向外逐渐增高。这个方式虽便于操作,是最常用的方法,但并非严谨科学的决策方式,而对于古镇及周边地区的建筑高度控制方法更是缺乏一整套的有效技术手段。
3古镇周边建筑高度的控制——以木渎镇为例
3.1 概况
木渎镇位于太湖之东,坐落于灵岩山麓,是一个历史悠久、经济发达的江南古镇(见图1),2005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木渎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编制完成后,古镇得到了切实有效的保护,镇区整体建筑群体较低矮,天际线平展舒缓。但随着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木渎古镇周边部分地段已进入二次开发,开发强度的不断提高使得古镇外围建筑高度普遍增加,古镇及其周边地区也面临着新旧环境相融合的问题,如不加以控制、引导,将会对古镇风貌造成很大影响。
由于建筑高度的控制与调整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关系,一直缺乏有效的协调与管理手段,是长期困扰规划管理部门的一个难题。本文以木渎为例,采用模型技术手段对镇区整体建筑空间形态进行分析,尤其对古镇周边地区重点地段的建筑高度进行多方案比较,提出明确的控制要求,以满足古镇整体风貌形态的保护要求。
3.2 木渎古镇周边建筑高度控制的研究
木渎不仅仅是千年古镇,而且还紧邻国家AAAA风景区灵岩山,因此镇区整体建筑高度的控制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中所提到的古镇周边地区是指古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界线以外的地段,对其高度控制研究按照“面、线、点”三个层次逐步细化开展进行。
3.2.1 “面”的控制
“面”在这里指的是镇区整体空间形态的控制。除去古镇对镇区高度的影响外,灵岩山风景区对紧邻景区的镇区建设用地也有严格的控制要求,规划综合考虑,整个木渎镇区在城市竖向空间整体上宜低平舒展、规整有序,但应适当加强竖向线条的塑造。例如:规划认为木渎境内生活性建筑高度一般控制在20米以下,生产性建筑高度一般控制在24米以下,但镇区东部与苏州新区接壤地段引导高层建筑相对集中布置,形成错落有致的天际轮廓线。
3.2.2 “线”的控制
“线”型控制地区包括风景区沿线地区和视觉走廊两类控制地段。
(1)风景区沿线
根据近看视角的最佳角度分析,300米内人们可以感知到单栋建筑的西部,500米的范围是最佳的观景区域,1000米以外感知的是城市的概观轮廓。考虑排除地形坡度影响之后,规划确定在山体周围按300米以内、300~500米、500~1000米等三个范围控制建筑高度分别不超过10米、15米、24米,具体如图2所示。
(2)视觉走廊
视廊的保护是通过控制高度,对重要的视景在视觉上保持连贯性,以维持其在景观结构中的统治地位,维持古镇周边重要的景观的视觉可达性。例如:视觉走廊的构想是在灵岩山、天平山、七子山,镇区的公园绿地及主要道路交叉口等开放空间之间,按视线要求控制建筑物的高度,保证在主要视点(观景点)处都能看到山形轮廓,如图3所示。
图2:建筑限高控制范围示意图 图3:视觉走廊分析图
3.2.3 “点”的控制与引导
本次研究将古镇周边主要道路交叉口地区作为控制的节点(如图4所示),通过选取不同的观景点,构建三维模型,对节点地区建筑高度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的目的是保证古镇周围高层建筑对古镇本身整体风貌的影响降到最小。基于这个思路,研究通过选取代表性的几个视点,利用计算机模拟演示的技术手段对建筑高度进行推敲,以得到最优方案。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金山路节点地区与木渎古镇仅一街之隔,该地段的建筑高度对古镇的整体风貌的保护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那规划又如何在高强度开发地区满足古镇风貌保护的要求呢?下面就以金山路节点为例说明本次研究对该类节点地区建筑控高的分析方法。
① 视点1:从严家花园门前开敞地带看金山路节点地区建筑
比较:通过三维模型分析,当节点处建筑高度控制在100米时,身处古镇内的旅游者能够清楚看到外围的高层建筑,古镇风貌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而当建筑高度逐渐降低到90米、80米、60米、50米时,离古镇最近的高层建筑几乎看不见(见图5,其中红色部分代表高层建筑),古镇风貌能够比较完整的呈现。
图5:金山路节点建筑高度分析图(视点1)
② 视点2:从金枫路—中山路交叉口看灵岩山寺
比较:通过三维模型分析(见图6,其中蓝色部分代表灵岩山寺),当节点处建筑(见图6,其中红色部分代表高层建筑)高度达到100米时,高层建筑非常醒目,灵岩山寺被淹没在高楼中;当建筑高度逐渐降低到80米、50米时,交叉口处的人可以逐渐清晰的看到灵岩山寺。
③ 结论:综合以上2个视点的模型比较,研究确定——金山路节点的建筑高度应控制在50米以下。
图6:金山路节点建筑高度分析图(视点2)
4 古镇周边建筑高度控制的几点建议
4.1 坚持“整体保护”为核心
历史文化名镇应当整体保护,坚持“整体保护”为核心是古镇周边地区建筑高度控制的重要指导思想,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
4.2 完善古镇(周边地区)建筑高度控制方法
目前的建筑高度控制多关注实体建筑与硬性控制指标,这一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古镇保护而言,应特别关注古镇周边建筑构成的空间环境及与其品质相关的软性引导指标,运用城市设计手法为古镇的延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空间环境,从而达到既保护了古镇整体风貌,又强化城市特色、促进城市活力的目的。
4.3 对高层建筑进行强制性的引导建设
高层建筑的布局必须慎重处理,特别是在古镇敏感区域,仅规定每一地块的用途无法满足古镇保护的要求,还要从建设开发的潜在可能和古镇整体景观视觉控制角度考虑,衡量高层建筑与古镇原有建筑物之间及街景、天际线等古镇总体或特定风貌的关系,对单体高层建筑采用三维的控制技术手段。
5 结束语
总体来说,保护古镇原有风貌是进行规划控制建筑高度的最终目标。有效促进古镇保护与发展的有机协调是事关发展可持续性的核心问题。古镇是全人类的共同遗产,也是发展的一种独特资源。城市规划工作者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地区的文化价值、历史环境、空间特征等研究为基础,通过合理的保护方式和措施,对古镇实施有效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挖掘内涵,提升品味,以实现保护与发展的有机协调。
注:文章内的图表及公式请以PDF格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