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涉人生交响百年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du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12月6日是音乐评论家、音乐教育家、音乐活动家李凌先生百年诞辰。为了纪念李凌先生所取得的卓著成就,研讨他对当代中国音乐事业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由中国文联、中国音协、中国交响乐团、中国音乐学院以及中央音乐学院等李凌先生生前工作过的单位共同主办的“跋涉人生——纪念李凌先生百年诞辰”系列活动于2013年12月10日-11日在北京举行,活动包括“纪念李凌百年诞辰音乐会”、“纪念李凌先生诞辰百年座谈会暨系列图书首发仪式”和“李凌音乐思想纪念研讨会”等内容。
  中国交响乐团的前身中央乐团建团于1956年7月10日,李凌任首任团长,在他的带领下,乐团成为“具国家水平,担当国家对外文化交流重任”的专业音乐团体。12月10日晚,“百年琴思——中国交响乐团纪念李凌百年诞辰音乐会”在北京音乐厅举行。音乐会在《大地安魂曲》(关峡曲)第一乐章“仰望星空”冥想而深邃的音帐中铺展漫延,气息绵长而悲壮。随后,音乐会上演奏了李凌创作的两首乐(歌)曲:交响组曲《南国》(李凌曲、李文平编配)和《跌倒算什么》(绿永、舒模词,舒模曲,李文平编配,绿永即李凌——注)。《南国》是李凌在1980年以几首民歌民曲为素材编写的富有南国特色的民族器乐组曲,当晚交响乐队版的《南国》组曲则是首演。歌曲《跌倒算什么》坚决果敢、短促有力,1943年由李凌、赵讽、林路创办4年之久的《新音乐》月刊被当局停刊查封,李凌遂写下“跌倒算什么,我们骨头硬,爬起来向前走。生要站着生,死要站着死,爬起来向前走”的歌词。此外,原中央乐团老艺术家们也纷纷登台表演来怀念他们的老团长。章雪萍、赵防的诗朗诵《怀念》(章雪萍创作),女中音歌唱家罗天婵演唱了《打起手鼓唱起歌》(韩伟词,施光南曲),钢琴家刘诗昆激情演奏了柴科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在93岁高龄的指挥家韩中杰的挥棒下乐队首席、小提琴演奏家刘云杰演奏了马思聪的名曲《思乡曲》,90岁的严良堃指挥了著名的《黄河大合唱》中的《保卫黄河》(光未然词,冼星海曲)、《牧歌》(东蒙民歌,瞿希贤编曲)等,陈燮阳指挥了混声合唱与乐队《献给长者的歌——纪念音乐老人李凌先生诞辰1 00周年》(袁朝作词、编曲),男中音歌唱家孙砾演唱了《沁园春-雪》(毛泽东词,田丰益),音乐会最后在邵恩指挥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第四乐章“欢乐颂”中结束,艺术家们倾注情感的精彩演出获得了观众们不息的掌声。当晚的音乐会观众有一些是原中央乐团的老团员,他们特意赶来参加这一活动。作为李凌先生的学生之一彭丽媛也观看了演出并在音乐会前看望了李凌先生的夫人汪里汶等人。
  翌日上午9时,在人民大会堂北京厅举行了“跋涉人生——纪念李凌先生诞辰百年座谈会暨系列图书首发仪式”,有近160位音乐界专家、学者参加座谈会。数十位专家畅谈、回忆了李凌先生的一生,徐沛东宣读了周巍峙、孙慎、才旦卓玛、周广仁和彭丽媛发来的贺信。中国文联名誉主席周巍峙在《谈老友李凌》的贺信中说,李凌是个很和善、讲友情、讲团结的人,为人正直,胸怀宽广,写了很多评论文章,其中关于“轻音乐问题”、“气声唱法”都比较有影响力。他所写的文章在音乐史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是非常宝贵的音乐史料。中国文联名誉委员、原中国音协秘书长孙慎在致李凌夫人汪里汶的贺信中说:“李凌同志对新音乐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将永载史册。在他主持中央乐团的工作时,积极大力普及交响音乐,这些都是值得称颂的,可以说他是新音乐运动的一块丰碑。”原中国音协副主席、歌唱家才旦卓玛在《难忘的回忆》中谈到李凌对她的多次帮助,针对她的唱法和音乐理解,李凌先生指导和讲解该如何掌握音乐、理解音乐,同时他关心藏族音乐的弘扬和发展。中央音乐学院周广仁在《敬爱的老团长李凌同志我永远怀念您》中回忆了李凌先生在专业和思想上对她的帮助。中国音协副主席、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彭丽媛在《怀念李凌老师》中谈到与李凌先生交往的往事。她说,李凌老师是我的老师,我是他众多学生中的一个。我十分怀念他,心中充满了对他的钦佩和感激之情。我将永远铭记李凌老师的伯乐之恩、栽培之恩,学习弘扬他的为人之道、育人之道,像他那样做一名德艺双馨的教育工作者。延安鲁艺校友会副会长向延生宣读了王昆的贺信。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协分党组书记徐沛东认为,李凌先生以超拔的智慧和胆识为中国的新音乐事业披肝沥胆、奋斗不息!在座谈会上发言的还有:原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协分党组书记吴雁泽,中国交响乐团团长关峡,中国音乐学院院长赵塔里木,中央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郭淑兰,中国交响乐团指挥家韩中杰,李凌先生延安鲁艺音乐系同班同学李一非女士,钢琴家刘诗昆,李凌先生家乡代表广东江门市文联主席黄伟华等人。最后,李凌夫人汪里汶女士代表家属发言。
  此外,为了庆贺李凌先生百年诞辰,分别由人民音乐出版社、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齐鲁出版社出版的《李凌百年诞辰纪念文集》(赵塔里木、赵志扬主编)、《跋涉人生——李凌音乐人生回忆录》(李凌著)、《俯首鼎和——李凌中国新音乐事业开拓之旅》(刘红庆著)近一百二十万字的3本文集,在座谈会上举行了首发式。
  当天下午在京民大厦召开了历时5个小时的“李凌音乐思想纪念研讨会”,24位专家围绕着“音乐家李凌”、“李凌与音乐教育”、“李凌与表演艺术家”、“李凌音乐评论思想”、“李凌音乐美学思想”等方面展开热烈的发言。赵塔里木认为,李凌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振兴民族音乐的伟大事业,为了发展祖国的音乐事业,数十年间不断开拓耕耘,历史证明他在现当代的各个时期对于我国音乐发展所阐发的观点极具前瞻性,同时以世界的眼光和博大的胸怀主张吸纳外来文化,以促进中国民族声乐、民族交响乐的发展。原中国音乐学院院长金铁霖谈到自己人生道路最关键的决定就是李凌将他从中央乐团调入中国音乐学院,而在学院建设上他认为李凌同志以他远大的理想、开阔的心胸给中国声乐和中国音乐学院铺设了一条宽广的大道、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天地。邵恩在发言中说,我们前两天排练的时候,乐团出奇地认真,大家还提了意见。我想这就是李老师为中央乐团乃至给现在的“国交”奠定的光荣传统,我希望“国交”在未来继续能够秉承李凌精神并形成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传统,促进我国音乐事业健康发展。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宋飞认为,李凌的音乐思想不仅可以作为中国音乐学院办学传统和思想财富,也是面对中国音乐发展的思想财富。韩中杰回忆了他和李凌在中央乐团建团初期的情况。原中国音乐学院院长李西安在《李凌同志二三事》中谈到李凌的办学指导思想,李凌同志一方面加强民族声乐的建设,一方面新建了美声专业,这一做法打破了中国音乐学院1964年建院方针的局限,是拓宽发展民族音乐的国际视野,是跟上时代发展趋势的破冰之旅。原中央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陈自明谈到了在为马思聪平反中与李凌交往的情况,李凌是一个真正有高尚人格的人,正直、善良、说真话,是非分明,在马思聪还戴着“叛徒”帽子的时候他敢为马思聪呼吁,他是唯一的、毫无保留地支持我为马思聪平反的人。最后,中国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闫拓时作总结发言。他说,李凌院长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研讨会上专家们从各个角度对李凌院长的一生做了纪念、做了评价,我们也随着这些回忆一路被先生的事迹感动着,李凌是好人中的好人、是智者中有大智的人、是善者中有大善的人,是一个有大德的人。
  音乐界在围绕百岁老人的纪念活动中,主要以作曲家为主,作为音乐评论家、音乐教育家、音乐活动家的则屈指可数,而在《李凌百年诞辰纪念文集》中收集到有关纪念、研究李凌的文章多达78篇,这不得不让人反思,是什么让人们对这样一位音乐老人念念不忘?或许,他所持“读书本意在元元”的态度是其中一个原因吧。
其他文献
2018年12月23日至26日,第二届国际钢琴教学法学术周在上海音乐学院举办。这次活动由上海音乐學院主办,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钢琴教学法”项目组、上海音乐出版社承办。国家“双一流”高校建设项目和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扶持项目为本活动提供资助。会议分为专家讲座与主题发言(八场)、学术论坛(三场)以及音乐会(两场,其中一场为2018中国风格钢琴作品大赛音乐会暨颁奖仪式)三个部分。来自全国近八
开人脑学习的奥秘一直是人类的梦想。早在16世纪,艺术家Mattias Greuter就用一幅雕刻作品清晰地表达出这一梦想(见图1)。画面上,一位志愿者在炼丹炉里接受脑部的扫描,而从扫描的机器中出现的是人脑中有关音乐、人、动物、房子等的思维表征{1}。此后,解开人脑是如何学习的这一奥秘并将其运用于教育实践成为了神经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众多研究领域学者的不懈追求。近年来,随着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
【引言】 这篇文章是我在2016年袁静芳老师80寿辰庆贺活动中的发言,因当时疏忽,没有公开发表。虽然时隔两年,但我觉得仍然值得公开发表,供大家阅读并学习袁静芳老师的敬业和无私。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举办袁静芳老师80寿辰庆贺活动,请我出席活动并讲话。我虽然卸任院长了,但考虑到和袁老师相识多年、共事多年、交往多年,无论为师、为事、为友,袁老师都是我的榜样。所以我答应一定参加,也一定发言。袁静芳老师
陈洪(1907—2002)先生是中国现代音乐发展史中的一位重要人物,20世纪30年代曾应当时的“国立音专”萧友梅校长之聘,在时局异常艰难的情况下接替黄自先生出任教务长一职,同时任教授承担了大量的教学工作,为上海音乐学院能有今天的辉煌,做出了自己的一份重要贡献。陈洪先生曾长期处于教学第一线,在音乐理论、视唱练耳、小提琴、乐队训练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成果,如在视唱练耳教学方面曾首倡“固定唱名法
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些名言警句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然而,毕生从事音乐艺术教育的孙继南教授更有自己的感慨,“音乐教育是音乐事业发展之本,古今中外莫不如是”。①他同时认为:“音乐教育史的研究,确实是中国音乐史学建设中值得进一步重视和加强的方面;特别是清末以来中国音乐教育的兴起、]变过程与史事,不仅是当今音乐教育工作者自身专业史的了解所必需,对今后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不无参
当前音乐界对于歌剧的研究数量上可说是盈千累万,硕果累累,然则只需稍加细心观察,也不难发现有相当部分论文在对象、方法、甚至套路上往往如出一辙,较狭隘地局限于对作品的创作技法、风格特征、歌唱表演等方面的研究。必须承认,歌剧作为音乐作品,对作品本体的研究以及对二度创作的指导都非常重要,是一代代歌剧工作者、爱好者认识歌剧、演绎歌剧、欣赏歌剧的重要参考资料。然而,尽管我们从不否认音乐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但我们
2008年5月4日晚,在澳门文化中心综合剧院上演“《琴动山河》澳门中乐团音乐会”。这是由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举办的“第19届澳门艺术节”的活动之一,由澳门中乐团和小提琴家李传韵、钢琴家殷承宗联手演出,曲目包括赵季平的《澳门印象》,关迺忠的《中国节庆》、《葡国节庆》,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重头就是两部荣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的中国交响音乐作品: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和钢琴协奏曲《黄河》。这
美国当代作曲家约翰·科瑞利亚诺(1938—)的音乐创作通常被描述为折衷主义或复风格,他的作品往往将现代技术手法与传统音乐的不同风格、形式或地域性的语言相结合,比如巴洛克与古典的融合、浪漫与现代的并列等。尽管他的作品技法在其创作生涯中不断地发展和创新,但这种复风格的创作理念始终没有改变。科瑞利亚诺早期的作品经常结合了19世纪浪漫主义的抒情性和近现代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和巴托克的进攻性及打击性的灵感来源
如果说,我国的社会音乐考级肇始于1992年由广州钢琴学会率先在广东发起并迅即影响至全国的钢琴考级的话,那么,我国的社会音乐考级迄今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历史。二十多年来,随着考级科目与范围的不断扩大,考级机构的迅猛增加,以及考级体系的不断完善,中国社会对“音乐考级”一词不仅不再陌生。而且,越来越多的音乐爱好者及其家长还趋之若鹜地加入其中。然而,由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穴Royal Academy of
提高教育质量要求我们既要解决现实教育场域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实现对教育现实的超越;又要以学生为中心,把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落脚点放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来。要教育好学生,就必须有科学的教育观为指导;要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就必须以形成科学的儿童观为基础。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对学生施加适合其身心发展的“新自然教育”,即让学生“睡得好”“玩得好”“学得好”的新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