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熏香以识:一颗高颜值的香丸该怎么使用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g198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枝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
  ——朱淑真《木犀》
  花无百日红,一场秋雨一阵凉,逝去的事物总是令人怀念,在没有化学香精的古代,合香是留住花香的好方法。
  秋天的花,最香莫过于桂花别称木犀、金粟等,明代周嘉胄《香乘》卷十八“凝合花香”中收录桂花香方6则,前文金粟乱开,桂烟起而清溢曾分享过几则,在吴彦庄木犀香、智月木犀香方末尾,对如何使用桂花香丸都有描述如常法燕之、依法窨燕。这就是晋唐至明清以来香丸最经典的用法——燕香。
  《说文》曰:燕,烧也。《通俗文》云“然火日燕”。爇香,就是燃香、烧香的意思。这个燃、烧在香丸的使用中,更接近于“熏”氣味或烟气接触物品的含义。古人在炉中置灰,灰中埋炭,利用炭的热量,使香丸气味达于鼻中,扩散至室内甚至户外大空间。
  明代集王者与学者一身的宁王朱权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在《焚香七要》中云,“烧香取味,不在取烟。香烟若烈,则香味漫然,顷刻而灭。取味则味幽,香馥可久不散,需用隔火。”隔火常见有银叶、云母片、玉片、瓷片、瓦片等,放在炉灰顶部,盛香丸或沉香。利用隔火熏香的方式,可使香丸仅出香不见烟。若不使用隔火,使香丸处于出烟状态烟气会影响嗅觉,对香丸所用原料品级要求更高,香丸接触炭或者高温,相当于不完全燃烧,味道散尽后成为一颗“丸炭”,可作为后一颗香丸的热源,一丸接一丸,终日不绝,甚是妙用。紫元微信中常分享的中国传统香席,均是用燕香之法品沉香或丸香。
  第二次工业革命,电的发现给人类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电子熏香炉就是现代化品香工具。利用陶瓷加热片等发热器件,非常方便就能达到发香效果,且工作时间长、可控温定时、使用便捷、花式多样……一大堆的优点,只是少了些“从前慢”的滋味,少了些“灵芬一点静还通”的境界。不过丢不掉手机,离不开城市生活的我们,将其作为在现代生活中汲取些传统文化意蕴的捷径,从生活中先感受天然香料之美,也未尝不可。传统香席当守隔火熏香之法,并精炼出香之道,不可贪便捷失去修习之意义。香之为用,其利自溥。随其所适,无施不可。古人要是有微信,分享诗词歌赋、瀹茗品香心得估计比现代更热闹。
  宋代至明清,摆果闻香的风气十分兴盛。闻香的果子大多属于芸香科柑橘属的橙、柑之类。而香丸随身携带,也可以起到时时飘幽香,清香沾衣之效。因为丸子放布料香囊易变形、污浊,玉、金银、黄杨木等硬质香囊就成为盛装香丸清闻的最佳器具,清宫中就藏有许多各种材质精作香囊,内可纳棋楠、沉香、香花、香丸、香粉等各种香物。
  若要更简便,就把香丸做成随身佩戴的香珠吧。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载:“香珠,出交趾今越南北部地区。以泥香捏成小巴豆状,琉璃珠间之,彩丝贯之,作道人数珠,入省地卖,南中妇人好带之。”馥郁芬芳的香珠手串可谓一道古典的腕间风情。
  不同配方的香珠,可以制作成不同的饰品。实在嫌麻烦,就放盒子或瓶子里清闻,喜欢就是最好的理由。
  香丸使用方法总结:
  古法隔火熏燕
  电子熏香多种
  香囊盛装佩戴
  香珠手串佩戴
  书桌床边清闻
  编辑/徐展
其他文献
“扬州府提调官同知竹祥、司吏陶旭,泰兴县提调官县丞王鼎、司吏吴亨,总甲叶春、甲首孙敏、小甲蔡頔,窑匠张正四、造砖人夫施文二”。这是南京明城墙一块普通城砖上刻制的文字。据传,这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确保城墙坚不可摧,想出来的追责问责办法。砖上刻人名的用意,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职责分明、责任到位。把参与人员的名字都刻在砖上,清清楚楚、一目了然,一旦出现问题,谁也赖不掉。  在城墙的砖头上刻下自己的姓名
期刊
住宅楼光秃秃的拐角处生出一丛绿来,仔细凝视那心形的带粗齿的叶片,认出是楮树。正暗自欢喜了没几天,却被环卫工连根铲除了。  炎炎夏日,也正是楮树果熟的日子,想那原野之上红艳艳的楮果应是挂满枝头了。  在我的记忆中,楮树躯干不挺拔,即便偶见一人合抱的老树,也是枝干扭曲、盘根错节。因此,很少有人用楮树作木料,也基本无人去种植,它的生长也就完全是自然的繁衍。  但楮树的生命力极强,山野田间,坡头沟畔,常可
期刊
君本是那楚狂人  1939年,听闻熊十力先生与他的挚友马一浮公在乐山创办书院。蒋介石特派两名官员,驾驶着小车,前来请先生们去重庆相谈哲学。熊先生一听是蒋介石请他,心里老大不乐意。起先还是婉拒,对方未能会意。三番五次地劝说下来,他再也忍不住,大吼道“我这个人说一不二,说不去就是不去,你们不要再讲了。蒋先生要是坚持。等于不要我在重庆待,我马上就去昆明。”  民国多狂生。只是无人似他,彻上彻下,自始至终
期刊
很多网友反映,对着一张白纸,脑子里想的字呼之欲出,却怎么也写不出来。曾有机构调查发现,94.1%的人都曾遇到过提笔忘字的情况,其中26.8%的人经常会提笔忘字,尤其在年轻人中更加明显。  移动互联时代,键盘成为沟通工具,“提笔忘字”也愈发常见。无论是通过手机微信交流,还是电脑“书写”文件,通过拼音来输入汉字已成为绝大多数人的习惯。拼音与键盘的“无缝对接”,固然方便了人们的沟通、工作,但在这背后,汉
期刊
读《论语》《孟子》一类书,当分两种目的:其一为修养受用,其一为学术的研究。为修养受用起见,《论语》如饭,最宜滋养;《孟子》如药,最宜祓除及兴奋。读《孟子》,第一、宜观其砥砺廉隅,崇尚名节,进退辞受取与之间竣立防闲,如此然后可以自守而不至堕落。第二,宜观其气象博大,独往独来,光明俊伟,绝无藏闪。能常常诵习体会,人格自然扩大。第三,宜观其意志坚强,百折不回。服膺书中语,对于环境之压迫,可以增加抵抗力。
期刊
4月16日出版的第8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这篇文章中,总书记旁征博引,纵论文艺创作和学术创新,为文艺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指引方向。五处用典寓意深刻,还请读者细思。  1.古人讲:“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所谓“为时”、“为事”,就是要发时代之先声,在时代发展中有所作为。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出处】  唐·白居易《与
期刊
不再  这是我自己的帖。  时光之帖。  从李煜的一江春水中淘来的一帖。  祖父习书法。孤独、闭塞、不与任何人往来,唯与天地日月、书法笔墨往来。所有财富是那堆纸、那砚墨、那几支毛笔。  他幽暗的小屋尽是诡异墨香——这墨香附了我的体,缠绕我半生。  家族DNA十分强大。  父亲同样寡言,被母亲苛责不懂人间世故。母亲热络于她的娘家,并且是非颇多。她娘家坟地有异状,隔几年会出一些事故。  父亲并不关心这
期刊
人总有自觉无用的时候。  地球的暖化,季节的变迁,气候的好坏,空气的品质,让人坐困愁城。国际的竞逐,经济的趋势,社会的骚动,流行的风潮,让人疲于奔命。家人的平安,朋友的处境,四周的噪音,心中的忧虑,让人难以喘息。由外而内的压力,由小而大的烦恼,无不使人自觉无用与无奈。庄子说:”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知道事情无可奈何,就安心接受它,作为自己的命运。这里的关键是”知”与”安”二字。  先说”安”。
期刊
“雅量”者,雅人之量也。就是为人要有宽宏的气度。在待人接物方面休休有容,不斤斤计较。雅量一词的内涵外延甚为广袤。恕我直言,如今真正有雅量的人,似乎很少了。  早几年,一个县召开党代会,在选举县委委员时,上一届的县委书记丢了五票。按说二百多位党代表,只丢了五票,应当算“高票当选”,相当不错了。可是这位后来又连任的书记,对丢掉的这“五票”不依不饶,兴师动众,非让组织部门查个水落石出不可。查出来又能怎么
期刊
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人不是神。他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也不是那个“德配天地、道冠古今”的“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相反,他是一个可爱的、活泼泼的、充满着七情六欲,也充满着智慧和温情的人。  孔子是一个孤独、敏感,且主体意识非常强的人。话说,有一年秋天。连日阴雨,河水暴涨。这天,天突然放晴。在教室里郁闷了半个多月的弟子们邀请孔子外出郊游,孔子欣然应允。  大雨初晴,山野苍翠。阳光灿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