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局限 机械化教学 标准
标准答案是语文教学的拦路虎
有这样一道语文试题:“一个春天的夜晚,一个久别家乡的人,望着皎洁的月光不禁思念起了故乡,于是吟诗一首。这首诗是什么呢?”学生回答:“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结果被老师判错,因为标准答案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诸如此类的现象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比比皆是。不知何时起,语文教学异化成了机械的寻找标准答案的试题训练。语文是什么?语文教学是要教会学生说自己的话,教会学生写自己的文,而不是为了背诵或猜测别人的标准答案。语文是语言和文字,其实质是人们交际的工具,它只是忠实地记录人的真实想法或思想。由此,语文教学的真谛就是让学生学会用语文这个工具自由地表达真实的自己,并不存在标准答案。
关键词:公正 透明 权力
像清理高考加分一样清理中考加分
某地七万人参加中考,其中就有一万多人加分;某省投资五百万可降低一个分数段录取;还有艺术类加分、体育类加分……中考后,不少地方的加分乱象已招致舆论批评。在高考加分逐步“瘦身”、日益规范的背景下,中考加分依旧臃肿,项目多、分值高、范围广,且缺乏公开透明,这显然有悖教育公平的基本原则。五花八门的中考加分背后,是一些地方部门的权力之手伸得太长。教育公平关乎社会公平,经不住任何附加的“挂靠”。不能再任由中考加分肆意膨胀下去,必须将其拉回到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轨道上来。从目前来看,清理中考加分应先管住从各处伸来的权力之手,严肃清理不合理、不合规的各类加分政策,增加透明度并接受社会监督,切实维护教育公平。
关键词:理性
不加辨别地转发微信可能获刑
用于熟人间交流的微信已成为网络谣言的集散地之一,微信造谣者多是有意为之,但转发者就在无意中变成了谣言扩散的帮凶。无意的具体表现是看了某条微信之后,不假思索,更不加辨析,只凭感觉用指头轻轻一点就转发了。需要提醒的是,如果编造和发布不实信息、不良信息,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例如《治安管理处罚法》对散布谣言等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做出了罚款或拘留的规定。如果违法行为造成更严重的后果,还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已经通过的《刑法修正案(九)》对此作了更详细的规定:“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虚假信息,还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此,对数亿微信用户来说,既要提高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还要自觉提高科学素质和理性辨识谣言的能力。
关键词:荒唐 禁止 阅读
禁带课外书实在太荒唐
不久前,河北中学以备考为由,不准学生带课外书进校。为了应试,学生已经没有“课外”,而个人利用有限的休息时间读一两本经典作品却被老师训斥。事实上,在一生学习的起点,养成阅读习惯,让阅读成为生活方式,远比那个“起跑线”有价值,因为它没有终点。在一些学校,由于部分教师对阅读的错误理解,而误认为阅读仅仅是语文学科的任务,只有阅读语文书才是阅读,而不认为是人的基本能力。他们禁止学生阅读课外书,只迷信“用时间换分數”。事实上,阅读推广最大的阻力来自家长、校长和部分教师。其实,学校教育不妨变通一些,给学生一些自主阅读的空间,这样才不会让学生变成学习机器,从而避免成为缺乏个人爱好和特点的“有用”之才。
标准答案是语文教学的拦路虎
有这样一道语文试题:“一个春天的夜晚,一个久别家乡的人,望着皎洁的月光不禁思念起了故乡,于是吟诗一首。这首诗是什么呢?”学生回答:“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结果被老师判错,因为标准答案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诸如此类的现象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比比皆是。不知何时起,语文教学异化成了机械的寻找标准答案的试题训练。语文是什么?语文教学是要教会学生说自己的话,教会学生写自己的文,而不是为了背诵或猜测别人的标准答案。语文是语言和文字,其实质是人们交际的工具,它只是忠实地记录人的真实想法或思想。由此,语文教学的真谛就是让学生学会用语文这个工具自由地表达真实的自己,并不存在标准答案。
关键词:公正 透明 权力
像清理高考加分一样清理中考加分
某地七万人参加中考,其中就有一万多人加分;某省投资五百万可降低一个分数段录取;还有艺术类加分、体育类加分……中考后,不少地方的加分乱象已招致舆论批评。在高考加分逐步“瘦身”、日益规范的背景下,中考加分依旧臃肿,项目多、分值高、范围广,且缺乏公开透明,这显然有悖教育公平的基本原则。五花八门的中考加分背后,是一些地方部门的权力之手伸得太长。教育公平关乎社会公平,经不住任何附加的“挂靠”。不能再任由中考加分肆意膨胀下去,必须将其拉回到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轨道上来。从目前来看,清理中考加分应先管住从各处伸来的权力之手,严肃清理不合理、不合规的各类加分政策,增加透明度并接受社会监督,切实维护教育公平。
关键词:理性
不加辨别地转发微信可能获刑
用于熟人间交流的微信已成为网络谣言的集散地之一,微信造谣者多是有意为之,但转发者就在无意中变成了谣言扩散的帮凶。无意的具体表现是看了某条微信之后,不假思索,更不加辨析,只凭感觉用指头轻轻一点就转发了。需要提醒的是,如果编造和发布不实信息、不良信息,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例如《治安管理处罚法》对散布谣言等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做出了罚款或拘留的规定。如果违法行为造成更严重的后果,还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已经通过的《刑法修正案(九)》对此作了更详细的规定:“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虚假信息,还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此,对数亿微信用户来说,既要提高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还要自觉提高科学素质和理性辨识谣言的能力。
关键词:荒唐 禁止 阅读
禁带课外书实在太荒唐
不久前,河北中学以备考为由,不准学生带课外书进校。为了应试,学生已经没有“课外”,而个人利用有限的休息时间读一两本经典作品却被老师训斥。事实上,在一生学习的起点,养成阅读习惯,让阅读成为生活方式,远比那个“起跑线”有价值,因为它没有终点。在一些学校,由于部分教师对阅读的错误理解,而误认为阅读仅仅是语文学科的任务,只有阅读语文书才是阅读,而不认为是人的基本能力。他们禁止学生阅读课外书,只迷信“用时间换分數”。事实上,阅读推广最大的阻力来自家长、校长和部分教师。其实,学校教育不妨变通一些,给学生一些自主阅读的空间,这样才不会让学生变成学习机器,从而避免成为缺乏个人爱好和特点的“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