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电视新闻要想提高收视率,必须先从贴近电视受众方面入手。我国电视新闻发展早期,受众在新闻传播中的地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随着媒体的日益市场化,尤其是融媒体时代的到来,电视新闻这一特殊产品也必然要面向市场,即满足受众的需要。简而言之,要解决这一新课题,我们必须着眼于受众,并以其为依托,不断地从电视新闻的生产、制作、传播进行改革与创新,让电视新闻真正成为百姓生活的“必需品”。
[关键词]电视新闻报道 贴近受众 民生新闻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06-0318-01
“受众”这一概念来自传播学,是指传播活动的对象或信息的接受者,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第四媒体网络的兴起使得受众的范围越来越大了。电视新闻作为一种特殊文化产品,是要由受众来消费和享用的。可是,如果生产者不了解使用者的消费需求,生产出来的除了廉价的处理品就是积压的滞销品,最终的结果只能像企业一样面临倒闭的厄运。下面,本人结合多年在基层电视台民生栏目的工作经验,谈谈电视民生新闻贴近受众的有效途径。
一:把好选题,引起受众的需求。
(一)围绕“大民生”,拓展新闻选题,加强深度报道力度,提升节目的品位和质量
民生新闻应该严格把关,不能有闻必录。对只能满足个别人猎奇心理,却没有任何积极意义、借鉴意义、普遍意义的题材要坚决摒弃。民生新闻不能一味追求短、平,快,尤其是当前民生新闻的一部分受众群文化水平不高,对社会现象的洞察分析能力不足时,就更需要新闻工作者提供大量深度报道,满足他们思想、行动、决策的需要。反映社会关注的焦点和难点问题是电视民生新闻报道的着力点。民生新闻报道应该讲究快慢结合、深浅交错、长短搭配、张弛有度,除了及时报道新闻事件本身外,还要在民生新闻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关注更广泛的社会群体利益,强调对新闻事件的整体审视,努力通过对具体个案的深层社会背景挖掘,多层次、立体化、多角度的提示问题的社会本质,注重事件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尽量把新鲜事实中寓含的社会本质、时代旋律的情节、细节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要掌握社会的脉搏,使报道做到有事情可说,让观众有所知,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悦,将新闻做深、做透、做强,只有这样才会引起不同受众的共同兴趣。
(二)是要处理好投诉与热线之间的关系,提高传播影响力
媒体在挑选新闻热线选题时,应当把好新闻价值的尺度,挑选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或者是居民个人无法解决、相关部门又“不作为”的问题。现在,很多民生新闻栏目虽然都有类似“为百姓办事,替政府分忧”的宣传口号,但由于分寸把握不當,实际上,虽为百姓办了事,却未必替政府分了忧。理论上讲,为百姓办事和替政府分忧两者并不矛盾,它是和谐统一的、相辅相成的,在实践中切不可把两者分割开来。
(三)把握好尺寸,让帮忙真正帮到更多人的心坎上
帮理不帮人,帮助的是客观公正而不是单个个体的人物。帮急不帮穷,对难度比较大、过程比较长、不能够解决的困难要讲究方法,进行有选择的帮忙。帮忙不添乱,帮忙是化解矛盾而不是激化矛盾,要把握好力度和尺寸,做到依理帮忙,依法帮忙。帮忙帮到底,节目报道一定要追踪到底,给受众一个满意的答复,不能做表面文章,更不能作秀。
二:精心采编,满足受众的需求
(一)满足受众的求新心理,第一时间发布新闻信息
“求新”是受众对于有新意的新闻信息的心理指向。心理学原理表明,受众对“第一次”出现的报道最感兴趣。哪个新闻栏目能把最新的新闻报道在第一时间最快的给受众,哪个新闻栏目就能提高栏目的权威性,也就能够吸引、赢得受众。作为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可以做到直播的,努力做到。目前无法做到的,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中的直播同步播发网络版的电视新闻,或者在新闻播发当晚,利用微信公众号同步推送当天的电视新闻。
(二)满足受众“求真”、“求美”的心理,提供“有声有色”的新闻
不论引起受众哪一类注意,报道事实都必须陈述到位。客观事实是新闻的基本内容,陈述事实是报道新闻的基本手段。新闻能引起观众的注意,还要注重把多种电视语言符号、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生动传神地向观众报道新闻事件。记者在新闻现场采访时,必须依据主题的需要,分清主次,尽量突出关键部位和生动细节,捕捉到具有鲜明个性的最有说服力、感染力的镜头。一条新闻不可能各个画面都表现的出神入化,但在一组画面里,总应该有一、二个信息清晰准确,给观众带来视觉冲击力的镜头,增强电视新闻的真实性、可视性,还能使受众受到报道中心思想的感染。要善于用公众能理解的方式来呈现新闻事实。电视新闻,是靠视频、文字、声音(现场声同期声)这些信息符号来表达内容的,而人性中,人们只会去解读自己能够理解的信息符号。比如,在表述一些新闻事件的方位信息时,尽量不用单独用东、西等方向字眼,最好搭配上具体路段、建筑物,或者用出镜来现场具体讲述,让观众清晰理解新闻表述的信息。在电视新闻中,事件的当事人一直是被采访对象,如果换一个角度,让他作为讲述者,自己讲述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则显得更加真实、也更有人情味,让普通观众由被动变主动,由客人变主人,这样的互动方式会给大家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能够培养受众的忠诚度和关注度,以培养忠实的观众群。
(三)让新闻标题中的“亮”起来,“勾”住受众的眼
众所周知,无论是广播、电视、报纸还是杂志,尤其是信息爆炸时代,标题就是新闻的“眼睛”,要使受众一见钟情,方能吸引受众关注。媒体从业人员在创作、制作标题时,便要精选最为恰当的词句,把新闻的“亮点”亮出来。随着时代变迁,时尚更迭,人们对语言的需求也走向时尚化。新词语、古词语、方言词、外来词的大量运用,使得新闻标题贴近口语,亮起来。标题必须“锋利”和有信息含量。要使用短单词和主动语态,避免使用人们不熟悉的缩写。在新闻标题中,要创造一种“对话”模式,让受众“走进”标题中。比如,日前,由安徽省公安厅、省文明办等单位主办的“PICC中国人民保险杯——无记分,有奖励”活动在全省范围内拉开帷幕。下面是两条新闻的标题。安徽的驾驶员注意啦!有一辆汽车要免费送给你!这是真的!“无计分,有奖励”活动今日开启,报名即有机会赢取大众小汽车。前一条新闻的标题,则更具亲切感。
三:强化互动,让受众成为新闻的“亲人”,一起参与到节目生产、传播中来
(一)加强活动策划和组织,增进受众参与互动,打响节目品牌
如今,受众面对的诱惑太多,酒再香也怕巷子深。受众也必须去寻找、去培养、去吸引和“拉拢”。首先,作为节目策划、编采人员要走到百姓中间去,了解他们的真情实感,并带着情感去策划节目,去制作节目,站在观众立场上,把话语权交给他们,充分尊重观众的主体地位。要开展多种自我宣传、公益活动。如根据节目定位和风格,有针对性地在频道不同时段插播节目形象片和宣传片,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户外广告等各种途径宣传自己的新闻节目;充分利用节日、纪念曰策划实施一系列公关活动,改善媒介与公众的关系,为提高新闻传播效果创造条件。如走进社区,经常开展倡导绿色低碳生活理念、为民服务等公益活动。
(二)建立完善的反馈机制,让受众参与到新闻节目制作中,节目、受众融为一体
新闻传播不是单向的,而是一种双向互动的信息传播活动。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只要受众接收到了传播者发出的新闻信息,就会做出或积极或消极、或接受或拒绝等各种反应,这就是反馈。反馈有助于传播者检验和证实典型的传播效果,改进和优化最佳传播效果。因此,建立和完善报道传播效果的信息反馈机制是提高传播效果不可或缺的要素。如今,民生新闻栏目日益成为一个公共平台,成为观众表达意见和思想的阵地。我们应该想办法创造出更为有效地反馈、互动平台,让受众成为节目生产的一份子。比如设置互动话题、观众感言、主持人深入社区与观众零距离接触等方式,使新闻与受众之间回归“零距离”,同时,还可以与一些DV爱好者建立起更为亲密协作的关系,充分调动观众的参与到节目制作中。
[关键词]电视新闻报道 贴近受众 民生新闻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06-0318-01
“受众”这一概念来自传播学,是指传播活动的对象或信息的接受者,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第四媒体网络的兴起使得受众的范围越来越大了。电视新闻作为一种特殊文化产品,是要由受众来消费和享用的。可是,如果生产者不了解使用者的消费需求,生产出来的除了廉价的处理品就是积压的滞销品,最终的结果只能像企业一样面临倒闭的厄运。下面,本人结合多年在基层电视台民生栏目的工作经验,谈谈电视民生新闻贴近受众的有效途径。
一:把好选题,引起受众的需求。
(一)围绕“大民生”,拓展新闻选题,加强深度报道力度,提升节目的品位和质量
民生新闻应该严格把关,不能有闻必录。对只能满足个别人猎奇心理,却没有任何积极意义、借鉴意义、普遍意义的题材要坚决摒弃。民生新闻不能一味追求短、平,快,尤其是当前民生新闻的一部分受众群文化水平不高,对社会现象的洞察分析能力不足时,就更需要新闻工作者提供大量深度报道,满足他们思想、行动、决策的需要。反映社会关注的焦点和难点问题是电视民生新闻报道的着力点。民生新闻报道应该讲究快慢结合、深浅交错、长短搭配、张弛有度,除了及时报道新闻事件本身外,还要在民生新闻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关注更广泛的社会群体利益,强调对新闻事件的整体审视,努力通过对具体个案的深层社会背景挖掘,多层次、立体化、多角度的提示问题的社会本质,注重事件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尽量把新鲜事实中寓含的社会本质、时代旋律的情节、细节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要掌握社会的脉搏,使报道做到有事情可说,让观众有所知,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悦,将新闻做深、做透、做强,只有这样才会引起不同受众的共同兴趣。
(二)是要处理好投诉与热线之间的关系,提高传播影响力
媒体在挑选新闻热线选题时,应当把好新闻价值的尺度,挑选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或者是居民个人无法解决、相关部门又“不作为”的问题。现在,很多民生新闻栏目虽然都有类似“为百姓办事,替政府分忧”的宣传口号,但由于分寸把握不當,实际上,虽为百姓办了事,却未必替政府分了忧。理论上讲,为百姓办事和替政府分忧两者并不矛盾,它是和谐统一的、相辅相成的,在实践中切不可把两者分割开来。
(三)把握好尺寸,让帮忙真正帮到更多人的心坎上
帮理不帮人,帮助的是客观公正而不是单个个体的人物。帮急不帮穷,对难度比较大、过程比较长、不能够解决的困难要讲究方法,进行有选择的帮忙。帮忙不添乱,帮忙是化解矛盾而不是激化矛盾,要把握好力度和尺寸,做到依理帮忙,依法帮忙。帮忙帮到底,节目报道一定要追踪到底,给受众一个满意的答复,不能做表面文章,更不能作秀。
二:精心采编,满足受众的需求
(一)满足受众的求新心理,第一时间发布新闻信息
“求新”是受众对于有新意的新闻信息的心理指向。心理学原理表明,受众对“第一次”出现的报道最感兴趣。哪个新闻栏目能把最新的新闻报道在第一时间最快的给受众,哪个新闻栏目就能提高栏目的权威性,也就能够吸引、赢得受众。作为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可以做到直播的,努力做到。目前无法做到的,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中的直播同步播发网络版的电视新闻,或者在新闻播发当晚,利用微信公众号同步推送当天的电视新闻。
(二)满足受众“求真”、“求美”的心理,提供“有声有色”的新闻
不论引起受众哪一类注意,报道事实都必须陈述到位。客观事实是新闻的基本内容,陈述事实是报道新闻的基本手段。新闻能引起观众的注意,还要注重把多种电视语言符号、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生动传神地向观众报道新闻事件。记者在新闻现场采访时,必须依据主题的需要,分清主次,尽量突出关键部位和生动细节,捕捉到具有鲜明个性的最有说服力、感染力的镜头。一条新闻不可能各个画面都表现的出神入化,但在一组画面里,总应该有一、二个信息清晰准确,给观众带来视觉冲击力的镜头,增强电视新闻的真实性、可视性,还能使受众受到报道中心思想的感染。要善于用公众能理解的方式来呈现新闻事实。电视新闻,是靠视频、文字、声音(现场声同期声)这些信息符号来表达内容的,而人性中,人们只会去解读自己能够理解的信息符号。比如,在表述一些新闻事件的方位信息时,尽量不用单独用东、西等方向字眼,最好搭配上具体路段、建筑物,或者用出镜来现场具体讲述,让观众清晰理解新闻表述的信息。在电视新闻中,事件的当事人一直是被采访对象,如果换一个角度,让他作为讲述者,自己讲述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则显得更加真实、也更有人情味,让普通观众由被动变主动,由客人变主人,这样的互动方式会给大家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能够培养受众的忠诚度和关注度,以培养忠实的观众群。
(三)让新闻标题中的“亮”起来,“勾”住受众的眼
众所周知,无论是广播、电视、报纸还是杂志,尤其是信息爆炸时代,标题就是新闻的“眼睛”,要使受众一见钟情,方能吸引受众关注。媒体从业人员在创作、制作标题时,便要精选最为恰当的词句,把新闻的“亮点”亮出来。随着时代变迁,时尚更迭,人们对语言的需求也走向时尚化。新词语、古词语、方言词、外来词的大量运用,使得新闻标题贴近口语,亮起来。标题必须“锋利”和有信息含量。要使用短单词和主动语态,避免使用人们不熟悉的缩写。在新闻标题中,要创造一种“对话”模式,让受众“走进”标题中。比如,日前,由安徽省公安厅、省文明办等单位主办的“PICC中国人民保险杯——无记分,有奖励”活动在全省范围内拉开帷幕。下面是两条新闻的标题。安徽的驾驶员注意啦!有一辆汽车要免费送给你!这是真的!“无计分,有奖励”活动今日开启,报名即有机会赢取大众小汽车。前一条新闻的标题,则更具亲切感。
三:强化互动,让受众成为新闻的“亲人”,一起参与到节目生产、传播中来
(一)加强活动策划和组织,增进受众参与互动,打响节目品牌
如今,受众面对的诱惑太多,酒再香也怕巷子深。受众也必须去寻找、去培养、去吸引和“拉拢”。首先,作为节目策划、编采人员要走到百姓中间去,了解他们的真情实感,并带着情感去策划节目,去制作节目,站在观众立场上,把话语权交给他们,充分尊重观众的主体地位。要开展多种自我宣传、公益活动。如根据节目定位和风格,有针对性地在频道不同时段插播节目形象片和宣传片,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户外广告等各种途径宣传自己的新闻节目;充分利用节日、纪念曰策划实施一系列公关活动,改善媒介与公众的关系,为提高新闻传播效果创造条件。如走进社区,经常开展倡导绿色低碳生活理念、为民服务等公益活动。
(二)建立完善的反馈机制,让受众参与到新闻节目制作中,节目、受众融为一体
新闻传播不是单向的,而是一种双向互动的信息传播活动。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只要受众接收到了传播者发出的新闻信息,就会做出或积极或消极、或接受或拒绝等各种反应,这就是反馈。反馈有助于传播者检验和证实典型的传播效果,改进和优化最佳传播效果。因此,建立和完善报道传播效果的信息反馈机制是提高传播效果不可或缺的要素。如今,民生新闻栏目日益成为一个公共平台,成为观众表达意见和思想的阵地。我们应该想办法创造出更为有效地反馈、互动平台,让受众成为节目生产的一份子。比如设置互动话题、观众感言、主持人深入社区与观众零距离接触等方式,使新闻与受众之间回归“零距离”,同时,还可以与一些DV爱好者建立起更为亲密协作的关系,充分调动观众的参与到节目制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