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60年代,因为艾瑞克叫白恩(Eric Berne)《人间游戏》一书的畅销,沟通分析理论成为一种世界流行的时尚。沟通分析理论是一种研究人们思想、感情及行为的心理学理论,它简明易懂又深奥微妙。这是当代影响深远的一套理论体系,其中涵盖了精神治疗、教育、组织与社会文化分析?社会精神病治疗。沟通分析理论系统包括四个主要部分,分别为结构分析、沟通分析、游戏分析和脚本分析。我们在第五期简短介绍了其中的结构分析、沟通分析和脚本分析,下面我们主要认识一下伯恩提到的心理游戏分析。
1.心理游戏的定义
艾瑞克叫白恩对心理游戏的定义是:两个人相处时一连串的交流与沟通,但包含着许多双重的、暖昧的讯息,而且它导向一些可预期的结局。所谓暖昧是指表面是一回事,内在又是另一回事,有双重的信息;所有的心理游戏都含有操纵性,有意无意地将想表达之本意隐藏起来。对于不懂游戏公式的人,我们可以这样解释:心理游戏就是做一件事的过程中隐藏了内在的动机,且符合下述几个条件:(1)不在成人自我的知觉之内。(2)在行为转换前,这个动机一直没有外显化。(3)结果造成大家觉得混乱、莫名其妙,而且都想去责怪别人。心理游戏的种类有很多,常见的游戏有:踢我(将自己陷入某种情况,引起别人轻视、谩骂等等),你说得很对,可是…(面对别人给予的帮助,总用“是的,但是”来回答,表示行不通),我很笨(与智商无关,玩者常在行为、动作上表现得很愚笨)等。
2.心理游戏的典型特征
(1)重复性:游戏是一再重复的。每一个人都会把自己最熟悉的心理游戏反复进行,人物和背景会变,但游戏的形态是一样的。因此,若与人相处时一再重复发生同一情况,就要注意其中是否有游戏发生了。我们常听到一句话:“为什么这种事老是发生在我身上?”就很可能是这种情形。
(2)漠视的存在:游戏是不在成人自我觉察之内的。虽然人们一再重复同样的游戏,但自己却不自知,要到游戏结束时,他才会自问:为什么这种事又发生在我身上?即使这个时候;他也不知道是自己设计了这样的过程和结局。因此,要知道是否有游戏存在,可从彼此关系中是否有漠视的存在感知。因为游戏中都含有漠视,漠视自己、他人及现实情况。在游戏进行时可能会得到很多的安抚及注意,但都是负面的。所以,若发现彼此存在负面安抚关系时,很可能有游戏的存在。
(3)游戏结束时,主角会经历自己的扭曲感觉。扭曲的感觉是指一个人从小学来并被加强的常见情绪,特别容易出现于各种压力呈现时,对一个成人解决问题而言并不适当。
(4)参与游戏的人之间会有隐藏沟通。在表面的沟通下,会有隐藏的讯息在传递,在这样的过程中,人们可以找到和自己所进行的游戏相配的人。比如有些人来找你寻求帮助,但是不管你费多大努力,提出什么样的建议或帮助,都不能使他满意,最后他失望离去,而你也会倍感沮丧。
(5)游戏包括一段惊讶或混乱的过程。在这个时候,主角会觉得发生了意料之外的事,有时则是角色:的互换,比如说从受害者角色转换到迫害者的角色。
3.心理游戏中的角色
史卡曼(Stephen Karpman)设计了一种简单有力的图形来分析心理游戏,即所谓戏剧三角形。他认为,只要是心理游戏,主角必定属于迫害者、拯救者、受害者三种角色之一。迫害者贬抑他人,把他人看得较低下、不好;拯救者也是把他人看得较低下、不好,但他的方式是从较高的位置提供别人帮助,他相信“我必须帮助别人,因为他们不够好,无法帮助自己”;受害者则自认为自己较低下、不好,有时受害者会寻求迫害者来贬抑自己,或是寻找拯救者提供帮助,而肯定自己“我无法靠自己来处理”的信念。这个戏剧三角形可以说明成瘾游戏。在成瘾游戏中,上瘾的人扮演受害者角色,这个角色有毒瘾、受到羞辱、偏见、缺乏医疗护理,甚至被警察残酷的搜捕,他找到一个拯救者。拯救者慷慨大方,无私地帮助他,不管瘾君子是不是要戒掉毒品、是否付出努力。在经历了挫折与失败之后,拯救者愤怒了,他转变到迫害者的角色,指责、辱骂、欺辱或惩罚上瘾的人,这时,上瘾的人也从受害者转变到迫害者的角色,他开始反击、羞辱他人,变得暴力,并制造突发事件。原来的拯救者变成了受害者。在戏剧三角形中,这种转化过程会周而复始地进行下去。
4.如何阻断心理游戏
(1)选择权。选择权可以有效地帮你处理并使你避免掉入游戏,也可以从游戏的任一阶段中跳出来。可以用完全出于成人自我的对话来阻断游戏,如面对要求帮助的个案,可以说:“听起来你有一个困难,你希望我怎么做?”这样持续以成人自我的方式来交谈,直到对方也以成人自我来回答,以阻断心理游戏。
(2)注意是否有漠视存在。游戏的每一个阶段都隐含着漠视,所以,注意是否有漠视可帮助发现心理游戏。
(3)从开始做起。如果能在游戏一开始就警觉到心理游戏的存在,最有利于停止心理游戏。
(4)我们很难在心理游戏一开始就察觉,通常在转换的阶段才比较容易发现,这时你仍然能拒绝接受以不舒服的感觉为代价的结局,甚至你还可以用好的感觉来取代,因为你会为自己的觉察力而感到高兴。如果你持续地用这个技巧,你会发现自己越来越远离心理游戏。
(5)还有一个技巧是当发现自己常陷入心理游戏后,去注意自己这么做是为了满足什么内在的需要,自己真实的需要是什么,然后找出更好的方法来满足它,而不必再借着心理游戏满足自己。
(6)当你去注意心理游戏时,你会发现角色转换部分是最容易被发觉的,可以看出参与人互换角色,同时也能感受到转换时所带来的混乱。这个时候,主角会认为自己无可选择地必然会有什么感觉、会如何去做,这时你可以运用成人的自我分辨力,选择向他人表露自己真实的感受与需要,同时也邀请他人真诚相对。
(7)寻找替代心理游戏的安抚方式。心理游戏是儿童自我借以获取安抚的有效方法,那么,一个人停止游戏会如何呢?他的儿童自我会落入惊慌之中,因为安抚的大量减少,对他而言不啻是对生存的威胁。所以要停止心理游戏,必须有好方法来取代原有的安抚。
(8)卡夫曼(JackKsufman)强调,心理游戏是一再重复的行为模式,一个人会多次反复同样的游戏。他认为除非有立即的危险,否则不要在重复三次以前就面质对方玩儿游戏,因为第一次大概是偶然,第二次可能是巧合,到第三次就可以确定是在进行心理游戏了。
上面介绍了沟通分析中的心理游戏,沟通分析的基本目标在于帮助当事人对现在的行为与生活方向重新作决定。了解了我们不知不觉一直在进行的心理游戏,我们可以通过治疗获得察觉的、自发的及亲密的自主性生活形态。
1.心理游戏的定义
艾瑞克叫白恩对心理游戏的定义是:两个人相处时一连串的交流与沟通,但包含着许多双重的、暖昧的讯息,而且它导向一些可预期的结局。所谓暖昧是指表面是一回事,内在又是另一回事,有双重的信息;所有的心理游戏都含有操纵性,有意无意地将想表达之本意隐藏起来。对于不懂游戏公式的人,我们可以这样解释:心理游戏就是做一件事的过程中隐藏了内在的动机,且符合下述几个条件:(1)不在成人自我的知觉之内。(2)在行为转换前,这个动机一直没有外显化。(3)结果造成大家觉得混乱、莫名其妙,而且都想去责怪别人。心理游戏的种类有很多,常见的游戏有:踢我(将自己陷入某种情况,引起别人轻视、谩骂等等),你说得很对,可是…(面对别人给予的帮助,总用“是的,但是”来回答,表示行不通),我很笨(与智商无关,玩者常在行为、动作上表现得很愚笨)等。
2.心理游戏的典型特征
(1)重复性:游戏是一再重复的。每一个人都会把自己最熟悉的心理游戏反复进行,人物和背景会变,但游戏的形态是一样的。因此,若与人相处时一再重复发生同一情况,就要注意其中是否有游戏发生了。我们常听到一句话:“为什么这种事老是发生在我身上?”就很可能是这种情形。
(2)漠视的存在:游戏是不在成人自我觉察之内的。虽然人们一再重复同样的游戏,但自己却不自知,要到游戏结束时,他才会自问:为什么这种事又发生在我身上?即使这个时候;他也不知道是自己设计了这样的过程和结局。因此,要知道是否有游戏存在,可从彼此关系中是否有漠视的存在感知。因为游戏中都含有漠视,漠视自己、他人及现实情况。在游戏进行时可能会得到很多的安抚及注意,但都是负面的。所以,若发现彼此存在负面安抚关系时,很可能有游戏的存在。
(3)游戏结束时,主角会经历自己的扭曲感觉。扭曲的感觉是指一个人从小学来并被加强的常见情绪,特别容易出现于各种压力呈现时,对一个成人解决问题而言并不适当。
(4)参与游戏的人之间会有隐藏沟通。在表面的沟通下,会有隐藏的讯息在传递,在这样的过程中,人们可以找到和自己所进行的游戏相配的人。比如有些人来找你寻求帮助,但是不管你费多大努力,提出什么样的建议或帮助,都不能使他满意,最后他失望离去,而你也会倍感沮丧。
(5)游戏包括一段惊讶或混乱的过程。在这个时候,主角会觉得发生了意料之外的事,有时则是角色:的互换,比如说从受害者角色转换到迫害者的角色。
3.心理游戏中的角色
史卡曼(Stephen Karpman)设计了一种简单有力的图形来分析心理游戏,即所谓戏剧三角形。他认为,只要是心理游戏,主角必定属于迫害者、拯救者、受害者三种角色之一。迫害者贬抑他人,把他人看得较低下、不好;拯救者也是把他人看得较低下、不好,但他的方式是从较高的位置提供别人帮助,他相信“我必须帮助别人,因为他们不够好,无法帮助自己”;受害者则自认为自己较低下、不好,有时受害者会寻求迫害者来贬抑自己,或是寻找拯救者提供帮助,而肯定自己“我无法靠自己来处理”的信念。这个戏剧三角形可以说明成瘾游戏。在成瘾游戏中,上瘾的人扮演受害者角色,这个角色有毒瘾、受到羞辱、偏见、缺乏医疗护理,甚至被警察残酷的搜捕,他找到一个拯救者。拯救者慷慨大方,无私地帮助他,不管瘾君子是不是要戒掉毒品、是否付出努力。在经历了挫折与失败之后,拯救者愤怒了,他转变到迫害者的角色,指责、辱骂、欺辱或惩罚上瘾的人,这时,上瘾的人也从受害者转变到迫害者的角色,他开始反击、羞辱他人,变得暴力,并制造突发事件。原来的拯救者变成了受害者。在戏剧三角形中,这种转化过程会周而复始地进行下去。
4.如何阻断心理游戏
(1)选择权。选择权可以有效地帮你处理并使你避免掉入游戏,也可以从游戏的任一阶段中跳出来。可以用完全出于成人自我的对话来阻断游戏,如面对要求帮助的个案,可以说:“听起来你有一个困难,你希望我怎么做?”这样持续以成人自我的方式来交谈,直到对方也以成人自我来回答,以阻断心理游戏。
(2)注意是否有漠视存在。游戏的每一个阶段都隐含着漠视,所以,注意是否有漠视可帮助发现心理游戏。
(3)从开始做起。如果能在游戏一开始就警觉到心理游戏的存在,最有利于停止心理游戏。
(4)我们很难在心理游戏一开始就察觉,通常在转换的阶段才比较容易发现,这时你仍然能拒绝接受以不舒服的感觉为代价的结局,甚至你还可以用好的感觉来取代,因为你会为自己的觉察力而感到高兴。如果你持续地用这个技巧,你会发现自己越来越远离心理游戏。
(5)还有一个技巧是当发现自己常陷入心理游戏后,去注意自己这么做是为了满足什么内在的需要,自己真实的需要是什么,然后找出更好的方法来满足它,而不必再借着心理游戏满足自己。
(6)当你去注意心理游戏时,你会发现角色转换部分是最容易被发觉的,可以看出参与人互换角色,同时也能感受到转换时所带来的混乱。这个时候,主角会认为自己无可选择地必然会有什么感觉、会如何去做,这时你可以运用成人的自我分辨力,选择向他人表露自己真实的感受与需要,同时也邀请他人真诚相对。
(7)寻找替代心理游戏的安抚方式。心理游戏是儿童自我借以获取安抚的有效方法,那么,一个人停止游戏会如何呢?他的儿童自我会落入惊慌之中,因为安抚的大量减少,对他而言不啻是对生存的威胁。所以要停止心理游戏,必须有好方法来取代原有的安抚。
(8)卡夫曼(JackKsufman)强调,心理游戏是一再重复的行为模式,一个人会多次反复同样的游戏。他认为除非有立即的危险,否则不要在重复三次以前就面质对方玩儿游戏,因为第一次大概是偶然,第二次可能是巧合,到第三次就可以确定是在进行心理游戏了。
上面介绍了沟通分析中的心理游戏,沟通分析的基本目标在于帮助当事人对现在的行为与生活方向重新作决定。了解了我们不知不觉一直在进行的心理游戏,我们可以通过治疗获得察觉的、自发的及亲密的自主性生活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