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主要探究了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与药学分析。方法:研究对象定为在本院儿科收治的患儿,从中抽取58例,利用盲选法将其分成试验组和参照组,每组各29例。其中参照组中的患儿接受静脉滴注阿奇霉素进行治疗,试验组中的患儿采取口服阿奇霉素进行治疗,对最终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调查评估。 结果:治疗后,试验组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参照组;试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参照组,两组之间的数据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儿科的患儿应用阿奇霉素进行治疗,两种用药方式均可以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口服的方式更为安全可靠,但也根据患儿的具体身体情况选择不同的用药方法,同时加强用药期间的管理,能够更好地提高患儿的用药安全。
【关键词】阿奇霉素;儿科;临床应用;不良反应;药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R96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1.14.011
在临床上,阿奇霉素属于一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药物,使用率较高,其治疗原理为抑制患儿体内的细菌转为肽的过程,避免合成细菌蛋白质。具有抑制支原体、衣原体以及细菌等抗菌的作用,所以在儿科中多用于治疗呼吸系统感染的疾病当中[1]。但在其使用期间也会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严重时还会发生休克,所以在治疗的过程中,为了减少不良反应对患儿造成的伤害,要严格控制用量,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更改用药的方案。本文主要分析了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药学与不良反应情况,现将研究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时间定为2018年9月-2020年1月随机抽取58例。利用盲选法将其分成试验组和参照组,每组各29例。其中参照组中男女患儿比例为15:14,年龄均值在(3.25±0.57)岁;试验组中男女患儿比例为13:16,年龄均值在(3.36±0.64)岁。所有患儿均接受阿奇霉素的治疗。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数据之间的大差异(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进行比较评估。
1.2方法
参照组(接受静脉滴注阿奇霉素),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年龄以及体重选择适当的用量,每次控制在70-220mg的用量,每天用药一次。
试验组(口服阿奇霉素),每次口服10mg/kg,每天用药一次,两组均持续治疗3天,停药4天为一个疗程。
1.3评价标准
组间用药后最终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疗效标准为,充分改善:治疗后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无不良反应发生;部分缓解:治疗后临床症状得到改善,有轻微不良反应发生;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没有变化或者病情加重,有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2]。总有效概率=(充分改善+部分缓解)/总例数×100%。
组间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医护人员要详细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过敏性皮疹、肠胃不适、发热以及过敏性休克[3]。总发生概率=(过敏性皮疹+肠胃不适+发热+过敏性休克)/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方法
SPSS.23软件包处理结果指标数值,本文研究中所示的指标数值主要为计数资料,在检验计数资料时选择卡方,结果为百分比,在分析两组是否有差异存在时,主要依赖于P值,临界值为0.05,小于临界值为组间有差异存在。
2 结果
2.1组间用药后最终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见表1。
2.2组间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见表2。
3 讨论
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的药学监护要点:(1)在儿科的治疗当中,阿奇霉素的治疗效果非常显著,所以此药物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地使用。阿奇霉素对于青霉素以及头孢的感染控制方面有很大的优势,提高了临床治疗的质量水平,但是通过使用发现长期的使用会出现很多并发症,所以要对不良反应进行控制[4]。进行药物治疗前,对患儿进行过敏试验,医护人员根据患儿的过敏反应,来决定是否采用阿奇霉素进行治疗,另外也需要对患儿家属询问是否有过敏史等,用药后严密观察用药后患儿的状况,查看是否有不良反应的发生。(2)对药物常用的监护方法:应用阿奇霉素时,口服的方式比较常见,应用也非常广泛,安全性较高。但是有些患儿的病情非常危急,口服用药不方便,所以会采取静脉注射的方法进行给药。本次研究中,治疗后,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对比,试验组明显少于参照组;组间的治疗效果对比,试验组明显优于参照组,数据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对儿科的患儿应用阿奇霉素进行治疗,会产生很多不良反应,两种用药方式均可以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口服的方式安全性更好,但也要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用药方法,在患儿出现不良反应时,及时停药,并取采用治疗。使用药物时要掌握用药的指征及时间,严禁用药时间过长或多次用药的情况发生。同时加强用药期间的管理,提升患儿的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李嵘波. 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与药学分析[J]. 智慧健康,2020,6(13):125-126+128.
[2]楊开宇. 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20,18(07):79-80.
[3]张莹. 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与药学分析[J]. 长寿,2020,(01):128-130.
[4]戚艳,王晓丽. 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与药学监护[J]. 北方药学,2019,16(11):142-143.
【关键词】阿奇霉素;儿科;临床应用;不良反应;药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R96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1.14.011
在临床上,阿奇霉素属于一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药物,使用率较高,其治疗原理为抑制患儿体内的细菌转为肽的过程,避免合成细菌蛋白质。具有抑制支原体、衣原体以及细菌等抗菌的作用,所以在儿科中多用于治疗呼吸系统感染的疾病当中[1]。但在其使用期间也会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严重时还会发生休克,所以在治疗的过程中,为了减少不良反应对患儿造成的伤害,要严格控制用量,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更改用药的方案。本文主要分析了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药学与不良反应情况,现将研究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时间定为2018年9月-2020年1月随机抽取58例。利用盲选法将其分成试验组和参照组,每组各29例。其中参照组中男女患儿比例为15:14,年龄均值在(3.25±0.57)岁;试验组中男女患儿比例为13:16,年龄均值在(3.36±0.64)岁。所有患儿均接受阿奇霉素的治疗。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数据之间的大差异(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进行比较评估。
1.2方法
参照组(接受静脉滴注阿奇霉素),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年龄以及体重选择适当的用量,每次控制在70-220mg的用量,每天用药一次。
试验组(口服阿奇霉素),每次口服10mg/kg,每天用药一次,两组均持续治疗3天,停药4天为一个疗程。
1.3评价标准
组间用药后最终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疗效标准为,充分改善:治疗后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无不良反应发生;部分缓解:治疗后临床症状得到改善,有轻微不良反应发生;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没有变化或者病情加重,有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2]。总有效概率=(充分改善+部分缓解)/总例数×100%。
组间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医护人员要详细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过敏性皮疹、肠胃不适、发热以及过敏性休克[3]。总发生概率=(过敏性皮疹+肠胃不适+发热+过敏性休克)/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方法
SPSS.23软件包处理结果指标数值,本文研究中所示的指标数值主要为计数资料,在检验计数资料时选择卡方,结果为百分比,在分析两组是否有差异存在时,主要依赖于P值,临界值为0.05,小于临界值为组间有差异存在。
2 结果
2.1组间用药后最终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见表1。
2.2组间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见表2。
3 讨论
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的药学监护要点:(1)在儿科的治疗当中,阿奇霉素的治疗效果非常显著,所以此药物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地使用。阿奇霉素对于青霉素以及头孢的感染控制方面有很大的优势,提高了临床治疗的质量水平,但是通过使用发现长期的使用会出现很多并发症,所以要对不良反应进行控制[4]。进行药物治疗前,对患儿进行过敏试验,医护人员根据患儿的过敏反应,来决定是否采用阿奇霉素进行治疗,另外也需要对患儿家属询问是否有过敏史等,用药后严密观察用药后患儿的状况,查看是否有不良反应的发生。(2)对药物常用的监护方法:应用阿奇霉素时,口服的方式比较常见,应用也非常广泛,安全性较高。但是有些患儿的病情非常危急,口服用药不方便,所以会采取静脉注射的方法进行给药。本次研究中,治疗后,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对比,试验组明显少于参照组;组间的治疗效果对比,试验组明显优于参照组,数据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对儿科的患儿应用阿奇霉素进行治疗,会产生很多不良反应,两种用药方式均可以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口服的方式安全性更好,但也要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用药方法,在患儿出现不良反应时,及时停药,并取采用治疗。使用药物时要掌握用药的指征及时间,严禁用药时间过长或多次用药的情况发生。同时加强用药期间的管理,提升患儿的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李嵘波. 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与药学分析[J]. 智慧健康,2020,6(13):125-126+128.
[2]楊开宇. 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20,18(07):79-80.
[3]张莹. 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与药学分析[J]. 长寿,2020,(01):128-130.
[4]戚艳,王晓丽. 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与药学监护[J]. 北方药学,2019,16(11):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