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不断被发展的当下,人们越来越重视立德树人的教育形式,而不局限于简单地学习、学会。语文是一门比较基础的学科,而且学科本身就拥有着非常丰富的德育内容,所以我们应当进行重视语文方面的教学。小学一年级是学生最初接触校园的年纪,在这个年龄阶段,小学生既需要进行知识的积累,又需要对其如何做人有一个基础的认识与学习,对此,教师应当很好地将教学内容与德育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在语文的学习中同样进行了德育培养。
关键词:立德树人;小学语文;一年级;德育探究
语文是一门功能性很强的学科,除了日常生活当中的交流交际,语文也可以人们精神品质、五千年来的优良传统文化的象征。我们学习语文,不单单只是为了学习怎样与人沟通交流,还有对于怎样立德树人的学习。对此,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语文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对小学一年级学生进行教导,那么,怎样对正处在一个较小的年龄段的学生进行教学呢?本文将从三方面进行展开探讨。
一、充分结合语文教材,引导学生进行教学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更多还是源于课本,在对学生进行拓展教学之前,我们更应当重视课本内容的学习。同时我们应当思考到,一年级的学生在面对相较数学思维比较发散的语文,教师应当如何对他们进行教学。小学语文的课本内容比较单调,教师应当用不同的解读角度对学生进行教导,在面对不同形式和思想的文章中,教师的解读方式也应当随之改变,中心思想、解读角度都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反复地推敲分析。丰富有趣的课堂内容既能够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又可以将立德树人的根本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去。
例如,在人教版一年级语文课本中,有一篇名为“好孩子”的课文,文章阐释了两个不同的好孩子,一个好孩子最后没有淋雨,另一个好孩子却淋雨了,但是文章却都说他们是好孩子,这时就需要教师对他们的本质进行分析了:一个孩子是送没伞的孩子回家了,另一个孩子是将伞借给了路远没伞的同学,其实这两种行为都是借伞,为了让别的同学能够不被雨淋湿,两个孩子虽然采取的是不同的办法,但是本质都是帮助了别人。教师应当赞颂这两个好孩子助人为乐的品质,并告诉学生,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帮助,两个好孩子都是用自己的方法去帮助着别人,这是值得提倡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立德树人。
二、充分利用课外的语文内容,使学生更好地接受德育教育
有人说,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语文教学是非常普通非常常规的,所以只需要将课本上的内容讲解清楚讲解明白就可以了,但是对于这样的观点,本文持否定态度。首先必须承认的是,小学一年级语文的确讲解的是非常基础的知识,但是不能忽视的是我们所讲的语文,并不是学会了汉语拼音就大功告成了,而是我们应该对学生本身在不断成长过程中做出正确的引导,包括人际关系的处理、思想道德的规范一系列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引申课文内容或者小规模地脱离课本去为学生进行解读,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
例如,学生在一年级开学后的一个月之后,就会有一个十月十一长假,学生们好玩的天性使他们对这个节日的兴奋程度不亚于大人,但是与之不同的是,学生们可能不知道这个节日的意义所在,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减少语文作业的量,让学生去了解国庆。学生通过观看十一大典了解祖国的繁荣昌盛,同时教师可以布置少量的较为有趣的课后内容,了解我国的历史,让学生也对我们祖国的历史有更好地了解,在面对外敌入侵的过程中,祖国是怎样不断反抗直至胜利的。学生可以通过手抄报或者课外资料的形式更好地了解祖国的历史,当学生再过十一国庆时,爱国情怀就会油然而生,这是一种民族自豪感,也是我们需要进行的德育教育的一种。
在上述行文分析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学生立德树人的德育教育除了要在课文中进行学习之外,还可以从课外的很多地方获取,像是传统节日或者家国情怀,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我们要做的不只是将课文内容充分诠释,还需要使学生了解到更多的课外内容,课内外简单而富有不同含义的知识融合到一起,才能够更好地将立德树人的观念落实在学生的德育教育当中去。教师需要做的不只是简单的教会,而是引导,引导类的教学才能够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自身的道德观建立起来,在面对不同问题时学生才会拥有属于自己的、正确的道德模式。综上,本文的第二个观点是,教师重视课外内容对学生的影响,使德育教育更加契合一年级学生的思想。
三、引申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自发地思考自身道德观
本文的上述两个观点都提到,教师在进行讲解的过程中一步步地去引导学生,让学生自身也能够认识到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并学自主思考。那么,这样的自主思考应该怎样培养呢,教师又是如何使学生乐于去思考这样的问题呢?实际上,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无法思考那么高深的问题,教师所教导的,对于他们来说,就是让他们明白怎样做是正确的,所以我们在进行讨论这样的问题时,可以将其简化为怎样让一年级的学生辨别对错,在面临选择的过程中有一个基本的判断。
例如,在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有一篇名为“小猴子下山”的课文,教师可以就这篇课文对学生进行引导与思想的灌输。在这篇课文中,描述了小猴子不断受各种诱惑最后一无所获,这样以故事的形式展现的内容能够使学生带入感更强也更加有兴趣,教师可以让学生与小猴子共同进行选择,这是一种比较活跃的课堂形式,同时这种有走向的内容更吸引学生,在进行选择的同时,学生也会跟着课文内容进行思考,这样既保证了高质量教学也可以引导学生对于问题进行自发地思考,做到一举两得。
可能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只是一篇课文,一个简单有趣的内容,但是在教师进行过引导之后,聪明的学生也会自己開始思考,并且学会举一反三。教师在进行了对此反复地不同的德育引导之后,学生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思考问题,在面临很多问题的过程中也会有自己的思考,多次的思考慢慢就会形成学生自身的道德观,虽然一年级在未来很漫长的学习生涯中只是一个开始,但是德育教育也是不可忽视的,所以本文认为需要从小抓起,对学生自身思考进行引导。
四、结语
文章提出了三点对于一年级学生立德树人的德育教育方面:教师的教学分为两点,课内教学与课外知识的引导,教师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视;同时对于学生本身,教师需要对其进行引导,使学生自身也开始学着进行道德观的形成与思考。综上,本文对于一年级学生立德树人的德育探究提议如下:语文学科教师充分利用课文内容,与课外知识相结合,引导学生;学生配合教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学着走出课本。二者共同配合,完成立德树人的德育教育。
参考文献:
[1]陈昭桃.基于立德树人的小学语文德育教学探究[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000(007):47.
[2]车越海.基于立德树人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德育的思考[J].科学咨询,2020,000(004):10.
关键词:立德树人;小学语文;一年级;德育探究
语文是一门功能性很强的学科,除了日常生活当中的交流交际,语文也可以人们精神品质、五千年来的优良传统文化的象征。我们学习语文,不单单只是为了学习怎样与人沟通交流,还有对于怎样立德树人的学习。对此,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语文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对小学一年级学生进行教导,那么,怎样对正处在一个较小的年龄段的学生进行教学呢?本文将从三方面进行展开探讨。
一、充分结合语文教材,引导学生进行教学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更多还是源于课本,在对学生进行拓展教学之前,我们更应当重视课本内容的学习。同时我们应当思考到,一年级的学生在面对相较数学思维比较发散的语文,教师应当如何对他们进行教学。小学语文的课本内容比较单调,教师应当用不同的解读角度对学生进行教导,在面对不同形式和思想的文章中,教师的解读方式也应当随之改变,中心思想、解读角度都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反复地推敲分析。丰富有趣的课堂内容既能够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又可以将立德树人的根本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去。
例如,在人教版一年级语文课本中,有一篇名为“好孩子”的课文,文章阐释了两个不同的好孩子,一个好孩子最后没有淋雨,另一个好孩子却淋雨了,但是文章却都说他们是好孩子,这时就需要教师对他们的本质进行分析了:一个孩子是送没伞的孩子回家了,另一个孩子是将伞借给了路远没伞的同学,其实这两种行为都是借伞,为了让别的同学能够不被雨淋湿,两个孩子虽然采取的是不同的办法,但是本质都是帮助了别人。教师应当赞颂这两个好孩子助人为乐的品质,并告诉学生,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帮助,两个好孩子都是用自己的方法去帮助着别人,这是值得提倡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立德树人。
二、充分利用课外的语文内容,使学生更好地接受德育教育
有人说,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语文教学是非常普通非常常规的,所以只需要将课本上的内容讲解清楚讲解明白就可以了,但是对于这样的观点,本文持否定态度。首先必须承认的是,小学一年级语文的确讲解的是非常基础的知识,但是不能忽视的是我们所讲的语文,并不是学会了汉语拼音就大功告成了,而是我们应该对学生本身在不断成长过程中做出正确的引导,包括人际关系的处理、思想道德的规范一系列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引申课文内容或者小规模地脱离课本去为学生进行解读,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
例如,学生在一年级开学后的一个月之后,就会有一个十月十一长假,学生们好玩的天性使他们对这个节日的兴奋程度不亚于大人,但是与之不同的是,学生们可能不知道这个节日的意义所在,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减少语文作业的量,让学生去了解国庆。学生通过观看十一大典了解祖国的繁荣昌盛,同时教师可以布置少量的较为有趣的课后内容,了解我国的历史,让学生也对我们祖国的历史有更好地了解,在面对外敌入侵的过程中,祖国是怎样不断反抗直至胜利的。学生可以通过手抄报或者课外资料的形式更好地了解祖国的历史,当学生再过十一国庆时,爱国情怀就会油然而生,这是一种民族自豪感,也是我们需要进行的德育教育的一种。
在上述行文分析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学生立德树人的德育教育除了要在课文中进行学习之外,还可以从课外的很多地方获取,像是传统节日或者家国情怀,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我们要做的不只是将课文内容充分诠释,还需要使学生了解到更多的课外内容,课内外简单而富有不同含义的知识融合到一起,才能够更好地将立德树人的观念落实在学生的德育教育当中去。教师需要做的不只是简单的教会,而是引导,引导类的教学才能够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自身的道德观建立起来,在面对不同问题时学生才会拥有属于自己的、正确的道德模式。综上,本文的第二个观点是,教师重视课外内容对学生的影响,使德育教育更加契合一年级学生的思想。
三、引申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自发地思考自身道德观
本文的上述两个观点都提到,教师在进行讲解的过程中一步步地去引导学生,让学生自身也能够认识到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并学自主思考。那么,这样的自主思考应该怎样培养呢,教师又是如何使学生乐于去思考这样的问题呢?实际上,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无法思考那么高深的问题,教师所教导的,对于他们来说,就是让他们明白怎样做是正确的,所以我们在进行讨论这样的问题时,可以将其简化为怎样让一年级的学生辨别对错,在面临选择的过程中有一个基本的判断。
例如,在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有一篇名为“小猴子下山”的课文,教师可以就这篇课文对学生进行引导与思想的灌输。在这篇课文中,描述了小猴子不断受各种诱惑最后一无所获,这样以故事的形式展现的内容能够使学生带入感更强也更加有兴趣,教师可以让学生与小猴子共同进行选择,这是一种比较活跃的课堂形式,同时这种有走向的内容更吸引学生,在进行选择的同时,学生也会跟着课文内容进行思考,这样既保证了高质量教学也可以引导学生对于问题进行自发地思考,做到一举两得。
可能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只是一篇课文,一个简单有趣的内容,但是在教师进行过引导之后,聪明的学生也会自己開始思考,并且学会举一反三。教师在进行了对此反复地不同的德育引导之后,学生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思考问题,在面临很多问题的过程中也会有自己的思考,多次的思考慢慢就会形成学生自身的道德观,虽然一年级在未来很漫长的学习生涯中只是一个开始,但是德育教育也是不可忽视的,所以本文认为需要从小抓起,对学生自身思考进行引导。
四、结语
文章提出了三点对于一年级学生立德树人的德育教育方面:教师的教学分为两点,课内教学与课外知识的引导,教师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视;同时对于学生本身,教师需要对其进行引导,使学生自身也开始学着进行道德观的形成与思考。综上,本文对于一年级学生立德树人的德育探究提议如下:语文学科教师充分利用课文内容,与课外知识相结合,引导学生;学生配合教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学着走出课本。二者共同配合,完成立德树人的德育教育。
参考文献:
[1]陈昭桃.基于立德树人的小学语文德育教学探究[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000(007):47.
[2]车越海.基于立德树人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德育的思考[J].科学咨询,2020,000(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