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历史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的要素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r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德育教育是我们素质教育的目标,人文学科肩负着达到的这个目标的主要任务,历史人物评述中包含着丰富而具体的德育教育内容,但我们不能简单的以说教式方法去讲述,要用渐进渗透的方法,去教育引导学生,切实提高他们的德育认识和素养。同时遵循德育教育本身的一些特点和原则,通过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行为去完成我们所要达到的德育教育目的。
  关键词:历史評价;德育渗透;渐进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1-00-02
  
  历史教学的重大任务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也是历史教学所具有的重要的社会功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是德育的教育。
  “德”对青年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使其形成一定的社会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从而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当今我们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综合素质尤其是人文素养高的时代人才,要培养这样的人途径是多方面的。历史课程也担当着这项的任务,其中历史课堂上的人物评述能发挥明显的作用。通过历史人物身上承载的中华传统美德,以及由此演绎的成功或失败的方方面面,能起到其它学科德育教育不能起到的作用。
  那么如何在历史课堂上的讲述中去渗透呢?
  一、忧国忧民的博大爱国情怀——爱国主义教育
  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做怎样的人?这个问题在不同的社会与时期里,会有不同的具体答案,要么仅仅为个人私利而活着;要么为人民大众谋福利而活着。前者表现为只是追求一己的吃喝玩乐;后者表现为为国家、民族、社会,以至全人类的利益和进步事业而奋斗终身。这是在道德情操上低俗与高尚的分水岭。
  成功的历史人物无一不都自觉地把个人命运与国家、人民的利益连结在一起,忧国忧民,敢为天下先。
  《礼记·礼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1]何谓“为公”?为公者,即不为私,为公弃私。根据这一观点,即使是那些贵为帝王的,也不应将国家民众视为个人一家所私有。
  从战国时期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北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南宋陆游“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到明末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晚清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以祸福趋避之”,到民国初年周恩来的“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2],等等。所有这些历史人物的光辉业绩及其主张,都集中表现了人生观方面的中华传统美德。通过这些成功的历史人物进行渗透教育,培养青年爱国主义方面的美德对他们的成长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且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二、忠于信仰,舍生以取义——社会公德、人道主义教育
  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孔子更是强调,凡“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在古贤看来,生命诚可贵,信仰价更高。二者予盾时,为了保持信仰,应该献出自己的生命。这集中体现了古人在生死观方面的崇高品格与追求。
  宋朝的秦桧是个尽人皆知的民族败类。但他曾是一名状元郎,很有学问,还是北宋末年“强硬”的抗金派哩!然而,这个御史中丞却在靖康之难中被俘变节,成了受后人唾弃的民族败类。无独有偶,明朝有个洪承畴,系万历进士,官至兵部尚书,亦可谓一代名士。后调任蓟辽总督抵御清兵,1642年兵败被俘,终因经不起死神的考验,遂由一代名流沦为鹰犬之辈。象秦桧、洪承畴这类历史人物,他们也曾经慷慨昂过一时,不能说他们没有一时之抱负,也不能说没有干过一点好事,但他们不能正确对待死的问题,一味贪生怕死,直至屈志求生,丧失气节,为人们所不齿。
  司马迁早就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历史上不断涌现的英雄人物,诸如文天祥、史可法、邓世昌、谭嗣同等,正是由于他们具有忠于信仰、敢于舍生取义的崇高美德,才创造出惊天地、泣鬼神的业绩,留名青史,永为后人敬仰。这些历史实实在在的例证对培养新一代青年的生死观意义重大,它的效果是简单的说教所达不到的。
  三、百折不回,坚忍不拔的志向——科学理想人生观教育的树立
  孟子曰:“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劝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是因为,凡是有大作为的人,必会遇到大困难,必先艰苦磨砺自己,培养具有百折不回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只有有了这种精神,才能排除万难,取得胜利。
  贫贱不移其志是上述精神表现之一。相传孔子有门生三千,然而他对大弟子颜回却情有独钟。《论语》中曾多次称赞他的品格,其中有一段写道:“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里,这位孔子特别赞扬颜回的安贫乐道、贫贱不移其志的美德。
  富贵不移其志则是坚忍不拔精神又一表现。常言道:“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从某种意义上讲,富贵安乐的诱惑侵蚀往往更易使人丧志。但真正有作为的人均能自觉地拒腐蚀、守节操。《三国演义》中讲了一个关云长拒曹的故事:说的是曹操为了软化、收买云长,采用“上马金,下马银”的馈赠和“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手腕,欲诱关就范,然关云长却始终不改其“弃曹从刘”之志。小说的描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人的一种道德规范。
  敢于承受艰难困苦和失败挫折,可说是具有百折不回,坚忍不拔精神的最典型体现。仅以史学领域而言,诸如西汉司马迁忍辱著《史记》,明清史学家谈迁历经万难二著《国榷》的事迹,足以感人,非常值得后人学习与发扬。同样,它也是教育当代青年科学人生观鲜活的例子。
  四、处世待人,贵在诚信——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及道德的承继
  成功历史人物的处世哲学,多以“诚”、“信”、“和”三字为基本点:
  “诚”,就是不虚假,就是真心实意,它是为人的高尚品格。以诚待家人,以诚待朋友,以诚待世人,还有什么人间关系处理不好的呢?“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言必信,行必果。”“信”,就是真实,践言;就是不诓人,说话算数。在人际交往中,只有守信,才能取信于人,才可能建立和谐的关系。
  在“诚、信、和”准则的基础上,古人又具体规范了父子、兄弟、上下、长幼、师生、朋友等人际关系,从而形成孝顺父母、悌爱兄弟、敬上慈下、尊长爱幼、敬师友朋等等的道德观,并涌现出无数实践处世道德的范例。而今我们的社会这方面的缺失令人忧虑,掺假、欺诈行为屡见不鲜,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要扭转这种情况,必须从诚、信抓起从而走向最终目标“和”。在历史教学中结合历史人物身上的有关美德去感染学生,实在是一种理想的思想品德教育。
  五、律己修身,慎独及爱心境界——自觉提高素养及回报社会教育
  (一)循序渐进原则。思想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潜移默化、循序渐进、长期坚持,不可简单化。因为我们强调渗透“德育”,而不是政治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这是当代青年年龄、知识、心理特征所决定的。强调渗透德育,不是有意淡化政治思想教育、削弱政治思想教育功能。相反,是为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打实基础,是从大处、远处着眼,而从小处、近处、实处入手。历史教学渗透德育,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某一堂课教学、某一历史内容教学的事,是一点一滴点点滴滴不间断的积累过程。
  (二)知行合一原则。要把远大的思想教育与学生行为道德习惯的养成紧密结合。思想教育的最后归宿是道德习惯的养成和在实践中笃行,把道德知识的学习与社会实践和历史学习结合起来,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
  (三)实事求是原则。要根据历史教学实际,选择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内容,不虚美,不隐恶。历史信奉的是事实胜于雄辩。尽管历史科学博大精深,而德育的内容也丰富多彩,但说到底是一种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正因为如此,它才烛古照今、叙史载道,若脱离史实,“渗透”就成为一句空话。
  (四)蕴含性特点。也可以说是暗示性。它的育人功能是蕴含在对历史的评述之中的。不可否认,它也可像政治学科那样公开、正面宣传灌输教育,但是,这毕竟不是主要形式。主要的是在历史教学准确完成明确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有意识地但又不露痕迹地给学生以心理和行为的影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最好的写照。那种“同学们要这样”、“同学们要那样”硬贴“标签”和口号式的教育或许气势磅礴,但绝不是我们所说的“渗透”,也难收到渗透德育的功效。
  育人德为先,历史教育德育功能的发挥、强化,还有赖于我们历史教育工作者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方法的改进以及教育实践中的辛勤劳作。为了完成时代赋予我们传导德育的任务,历史教育工作者必须担任好这个载体。
  
  参考文献:
  [1]礼记·礼运.
  [2]周恩来总理八十诞辰纪念诗文选[M].人民出版社,1978:156.
  [3]陈思和.人文教育的位置在哪里——写在《人文知识读本》出版之际[N].中国教育报,2001-4-25.
  [4]中学生素质修养[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其他文献
摘 要:“基础”课实践教学环节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典范,也是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题中之义,实践教学依托教育“三贴近”原则,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和教学实践形式的选择,以及实践总结和反思,增强高职院校“基础”课教学实效。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摘 要:近年来,由于社会就业压力等问题的凸显,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时有发生,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焦点。通过把握这些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形式,分析其形成原因,着力探索如何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途径,持续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是当今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件头等大事。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刑法修正案(八)》新增了对管制犯和缓刑犯可以宣告禁止令的规定,这是禁止令第一次纳入国家刑法的视野。刑法禁止令是指国家为了实现对犯罪分子的有效监管、促进其教育矫正、有
证人出庭作证作为法庭查明案件事实的重要手段,是诉讼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民应当依法履行的法律义务。法庭审判主要是通过对证明事实的证据进行认证来实现查清和认定案件事
摘 要:政治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维度,公民文化作为一种参与型的政治文化,是政治现代化的内在价值诉求。政治现代化的实现要以相应的公民文化为基础,在我国,推动政治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就要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民文化。  关键词:公民文化;政治现代化;公民参与  中图分类号:D64
摘 要:单片机作为高校电子类工科专业必修课之一,由于课程的特殊性,学生的接受情况一直不理想,笔者作为该课程多年主讲老师,近年来在讲课中引入了逆向教学法,取得了明显效果,这无论对学生还是对主讲老师来讲,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逆向教学法;实践;单片机  中图分类号:G42 文
摘 要:大学生是国家的重要人才,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而高校作为全社会科学、文化的前沿,是科学育人的重要阵地。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全社会的地位就尤为重要。那么在和谐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需要运用什么样的教育载体,以及怎样运用就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严峻考验。本文通过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特点及运用策略的简单介绍,来探讨以上这样一个问题。  关键词:教育载体;特点;运用策略 
摘 要:河南省林县人民在红旗渠的修建过程中,孕育并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红旗渠精神对我们的生活仍然起着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红旗渠精神鼓舞我们艰苦创业、激励我们勇于与时俱进、鞭策我们求真务实、陶冶我们无私奉献、教育我们相信群众、依靠群众。  关键词:红旗渠精神;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D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