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Moodle与Wiki结合的特点
Moodle和Wiki都是Web2.0的产品,其安装简单易行,便于推广。二者相结合形成互补,更体现出Web2.0的优势,有利于教学。
由于Wiki使用人性化语言来替代复杂的HTML语言,降低了使用门槛,扩大了用户范围,任何人都可以轻松编辑内容页面,维护公共空间,而正是wiki这一简单易学的特性使Moodle平台更容易让学习者使用,互动性更强。
另一方面,Moodle解决了Wild系统的一个最大问题——用户权限的管理。它将权限限制为选择了该课程的学习者,而学习者是否允许进入是由开课教师来决定的,因此Moodle的权限限制使Wiki的后台管理趋于成熟化,提高了Wiki平台的利用率,降低了平台被恶意破坏的危险性。
Moodle与Wiki结合在教学中的应用
Moodle与Wiki的结合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集体创作平台,真正体现同伴互助(peer coaching)的思想,这种互助互帮体现在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本文从两个方面来讨论二者结合后在教学中的应用。
1.作为教师集体备课和科研平台
在传统的学校教学中,一个教研室的集体备课,通常是按照图1所示的过程进行。
首先,由教研室组长确定集体备课的任务(如教学内容的选择、重难点的确定、教学策略和媒体的选择、教学方法等)。然后,教师进行面对面讨论、交流,根据讨论结果制定教案。通常情况下教案的整理和制定是由进行试点学校的教师来完成的,该教师根据集体研讨的教学方案进行教学,其他教师(可邀请其他学科的教师,甚至专家)参加听课。接下来组织所有听课人员对这节试点试验课进行评价和反思,提出最终的修订意见和方案。最后进行推广实施,其他教师按照修改好的教学方案进行教学,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再反思总结,不断完善教学过程。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传统的集体备课过程耗时长,需要教师面对面讨论交流,在试点试验前对单个教师设计的教案每个教师要浏览修改,工作量大,并且这种延时的交流和修改不能及时捕捉到教师的灵感和创意。
Moodle作为一个学习管理系统(LMS),为教师提供了集体备课的平台。Moodle中部分功能在集体备课过程中的体现如图2所示。
首先,教研室组长可以在Moodle平台中开设一门“课程”,用于教师集体备课的环境,各教师申请账户登录该“课程”。Moodle的思想是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的,“课程”分模块分阶段进行。在模块一中,组长使用Moodle中的资源功能制定备课任务,教师浏览备课任务。进入模块二,通过讨论区进行讨论,对教案的设计达成共识。在进行试验教学前,在Moodle平台中利用Wiki的功能来完成集体书写制定教案的过程,并且拥有账号的任何教师都可以来修改教案,将自己的新思想随时添加到教案中(这是一种即时的、公平的集体备课环境,真实地记录了整个创作和交流的过程,体现了教师的集体智慧)。试验教学后,教师、专家可以在模块五的讨论区中对上课效果进行评价,提出修改意见,还可通过在线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感受和想法,根据反馈对教案再修改。整个制定、修改、评价的过程在Moodle平台中得以完成。
学校成功的内在机制在于一个高质量的教师教学集体,确切地说,就是教师通力合作形成的支持教与学的氛围。Moodle与Wild的结合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虚拟环境,在这一环境中,教师发挥出集体智慧,构建出一个虚拟的教师教学共同体,他们要与同伴讨论、展示交流自己的思想,形成同伴互助。对于新手教师,更需要这样的平台来促进专业的快速增长。新手教师在Wiki中设计教案,可以邀请有经验的教师参与,对自己的教案提出修改建议或直接进行修改,使教师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沟通和合作更加方便快捷,彼此间共同分享经验,通过互动互助学习来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2.在中小学英语写作课上的应用
Moodle解决了Wiki的管理权限问题,二者的结合也给中小学英语写作带来了福音,将教师的课堂搬到了网络上。图3是利用Moodle平台设计的七年级英语第三单元的教案。
Moodle平台中的教案设计过程可简化成图4所示流程。
教师利用Moodle中的资源功能制定学习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生通过账号进入该课程单元后先要了解学习目标,掌握本单元的词汇,教师讲解课文重、难点,通过Moodle中的作业功能让学生练习在线写作(本教案是以Introduce my family为题写作),并在Wiki平台中进行集体修改。
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写作都是一种单纯的课堂写作练习,教师对学生提交的作文要一一进行修改,工作量大,效率低,并且学生对自己出错的地方和要修改的部分也不在意,因此写作水平提高很慢。Wiki提供了一个共同创作的平台,教师可以挑选部分作文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中进行集体修改。Wiki的入门技术低,学生使用该平台不会存在技术问题,他们可以对作文中的错误直接修改,对修改有异议的句子也可以进行再修改;而教师通过引领让学生自己把一篇作文修改好,并对疑难问题即时作出回答,Wiki可以一一记录修改的步骤,这是一个共同学习的过程。
Moodle与Wiki的结合改变了传统中小学英语写作中的单一修改模式,在批改的过程中学生与教师的身份得到互换,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参与量大、具有主动发言权,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不同学生能从不同角度思考同一个问题,通过即时的共享、交流,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较快,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性和共创性。
结束语
作为Web2.0核心部分的Wiki和Moodle的结合,体现了同侪互助的思想,一方面转变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另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真正的合作共创平台,不仅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规范,而且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对教育教学改革有很大的影响。但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怎样将技术与课程更有效地整合在一起,是我们共同关注的问题。
Moodle和Wiki都是Web2.0的产品,其安装简单易行,便于推广。二者相结合形成互补,更体现出Web2.0的优势,有利于教学。
由于Wiki使用人性化语言来替代复杂的HTML语言,降低了使用门槛,扩大了用户范围,任何人都可以轻松编辑内容页面,维护公共空间,而正是wiki这一简单易学的特性使Moodle平台更容易让学习者使用,互动性更强。
另一方面,Moodle解决了Wild系统的一个最大问题——用户权限的管理。它将权限限制为选择了该课程的学习者,而学习者是否允许进入是由开课教师来决定的,因此Moodle的权限限制使Wiki的后台管理趋于成熟化,提高了Wiki平台的利用率,降低了平台被恶意破坏的危险性。
Moodle与Wiki结合在教学中的应用
Moodle与Wiki的结合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集体创作平台,真正体现同伴互助(peer coaching)的思想,这种互助互帮体现在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本文从两个方面来讨论二者结合后在教学中的应用。
1.作为教师集体备课和科研平台
在传统的学校教学中,一个教研室的集体备课,通常是按照图1所示的过程进行。
首先,由教研室组长确定集体备课的任务(如教学内容的选择、重难点的确定、教学策略和媒体的选择、教学方法等)。然后,教师进行面对面讨论、交流,根据讨论结果制定教案。通常情况下教案的整理和制定是由进行试点学校的教师来完成的,该教师根据集体研讨的教学方案进行教学,其他教师(可邀请其他学科的教师,甚至专家)参加听课。接下来组织所有听课人员对这节试点试验课进行评价和反思,提出最终的修订意见和方案。最后进行推广实施,其他教师按照修改好的教学方案进行教学,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再反思总结,不断完善教学过程。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传统的集体备课过程耗时长,需要教师面对面讨论交流,在试点试验前对单个教师设计的教案每个教师要浏览修改,工作量大,并且这种延时的交流和修改不能及时捕捉到教师的灵感和创意。
Moodle作为一个学习管理系统(LMS),为教师提供了集体备课的平台。Moodle中部分功能在集体备课过程中的体现如图2所示。
首先,教研室组长可以在Moodle平台中开设一门“课程”,用于教师集体备课的环境,各教师申请账户登录该“课程”。Moodle的思想是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的,“课程”分模块分阶段进行。在模块一中,组长使用Moodle中的资源功能制定备课任务,教师浏览备课任务。进入模块二,通过讨论区进行讨论,对教案的设计达成共识。在进行试验教学前,在Moodle平台中利用Wiki的功能来完成集体书写制定教案的过程,并且拥有账号的任何教师都可以来修改教案,将自己的新思想随时添加到教案中(这是一种即时的、公平的集体备课环境,真实地记录了整个创作和交流的过程,体现了教师的集体智慧)。试验教学后,教师、专家可以在模块五的讨论区中对上课效果进行评价,提出修改意见,还可通过在线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感受和想法,根据反馈对教案再修改。整个制定、修改、评价的过程在Moodle平台中得以完成。
学校成功的内在机制在于一个高质量的教师教学集体,确切地说,就是教师通力合作形成的支持教与学的氛围。Moodle与Wild的结合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虚拟环境,在这一环境中,教师发挥出集体智慧,构建出一个虚拟的教师教学共同体,他们要与同伴讨论、展示交流自己的思想,形成同伴互助。对于新手教师,更需要这样的平台来促进专业的快速增长。新手教师在Wiki中设计教案,可以邀请有经验的教师参与,对自己的教案提出修改建议或直接进行修改,使教师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沟通和合作更加方便快捷,彼此间共同分享经验,通过互动互助学习来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2.在中小学英语写作课上的应用
Moodle解决了Wiki的管理权限问题,二者的结合也给中小学英语写作带来了福音,将教师的课堂搬到了网络上。图3是利用Moodle平台设计的七年级英语第三单元的教案。
Moodle平台中的教案设计过程可简化成图4所示流程。
教师利用Moodle中的资源功能制定学习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生通过账号进入该课程单元后先要了解学习目标,掌握本单元的词汇,教师讲解课文重、难点,通过Moodle中的作业功能让学生练习在线写作(本教案是以Introduce my family为题写作),并在Wiki平台中进行集体修改。
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写作都是一种单纯的课堂写作练习,教师对学生提交的作文要一一进行修改,工作量大,效率低,并且学生对自己出错的地方和要修改的部分也不在意,因此写作水平提高很慢。Wiki提供了一个共同创作的平台,教师可以挑选部分作文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中进行集体修改。Wiki的入门技术低,学生使用该平台不会存在技术问题,他们可以对作文中的错误直接修改,对修改有异议的句子也可以进行再修改;而教师通过引领让学生自己把一篇作文修改好,并对疑难问题即时作出回答,Wiki可以一一记录修改的步骤,这是一个共同学习的过程。
Moodle与Wiki的结合改变了传统中小学英语写作中的单一修改模式,在批改的过程中学生与教师的身份得到互换,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参与量大、具有主动发言权,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不同学生能从不同角度思考同一个问题,通过即时的共享、交流,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较快,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性和共创性。
结束语
作为Web2.0核心部分的Wiki和Moodle的结合,体现了同侪互助的思想,一方面转变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另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真正的合作共创平台,不仅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规范,而且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对教育教学改革有很大的影响。但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怎样将技术与课程更有效地整合在一起,是我们共同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