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柏拉图),没有任何兴趣的学习,不但要浪费时间和精力,还不容易达到好的学习效果。如果在教学中让学生满怀兴致地去学习,他们的思维水平会得到充分激发,创新能力会不断提高.就可以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强调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习兴趣;初中生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长期以来,历史学科在初中遭到冷遇,尤其在农村初中,家长不重视,认为只要把主科学好就行了,学生从主观上也不重视,面对如此境况,作为农村初中历史教师该如何做呢?我这学期上的是5个班的历史,从学生的学习状况看,大部分都不乐意听不乐意学,我精心备好的课,没几个人在听,我觉得很苦恼。为此,我从多方面着手培养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一、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兴趣不足是和个人的认识和情感密切联系着的。如果一个人对某些事物没有认识,也就不会产生情感,因而也就不会对它发生兴趣。相反,认识越深刻,情感越丰富,兴趣也就越深厚。 比如说在讲授关于岳飞的历史知识时,根据这个人物的历史与现实意义,我专门用了将近两课时来讲解这一历史人物。由于学生在大量的影视作品及武侠小说当中对这个人物有所认识,在他身上有很多见闻和疑问,所以让学生们在课下广泛的搜集资料,在课上我在对这些内容分类,哪些是历史真实的面貌,哪些是后人杜撰的,最后给这一历史人物一个客观准确地评价。这时候教师本身的专业素养就会发挥作用,让学生在扩展知识面的基础上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式与方法,不仅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而且获得了更多的知识,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教之以法,巩固兴趣
有了兴趣,没有好的学习方法也只能事倍功半。因此,教师要教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在有效学习中获得成就感,进而巩固对历史的兴趣。教师在授课时渗透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十分重要。现在高考纯考知识本身的已经很少了,往往都是考查对某一事件的理解,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说明高中历史更需要的是基于课本之上的理解。面对这种更高的要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教材每一节内容时,想想在一个历史事件前后都发生了些什么事,它们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说明了什么道理。通过对历史事件间的联系和比较,就能把历史学成“立体”的。形成这样的学习习惯后,随着能力的提高,学生在面对不同的历史现象时,就可以较准确地分析出它们的实质,无论碰到什么题都能迎刃而解。慢慢地,学生会发现历史书本绝不仅仅是读过即可的,光记住一些时间、地点、事件是没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用历史思维去思考、去探索事件背后的东西。掌握了正确的方法,面对各种困难时才能持之以恒,才会发现历史学习是越来越有味儿的。
三、以情促情,激发兴趣
情感交流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稳定剂”和“润滑剂”。 有人说感情是人心中喜怒哀乐的自然流露,谈论感情的运用岂不是让人虚伪吗?我的回答是否定的。教师的天职决定了充分运用感情,准确表达感情,理智驾驭感情来为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服务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正确地运用情感因素,能够促进师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益,达到最终教学目的。比如在学习完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后,可结合当前的热点,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近年來日本政府在哪两件事上激起了亚洲各国乃至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民的愤怒吗?”由于近来新闻媒体的大量报道和讨论,所以学生几乎是不加思索就答出:日本政府通过了严重歪曲历史的教科书和日本政府重要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这样不仅爱国主义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而且还从侧面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四、运用多媒体,引发兴趣
初中生在思维特点上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处于感性认识阶段,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直观教学。如果在教学中能运用电视、投影、录音、微机等多媒体手段,由无声变有声,由无色变有色,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能给学生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如我在讲《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时,利用多媒体把《时局图》充分展示出来:一条红肠代表德国流到了山东,一只黑熊代表俄国吼叫着占据了长城以北和新疆,一只青蛙代表法国呱呱叫着跳到了两广和云南,一只黑鹰展开双翅、虎视眈眈、盯着中国版图……这样把一幅《时局图》有声有色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轻轻松松地记住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范围。
五、巧设结尾,保留兴趣
教材内容环环相扣,紧密联系。有了上一课的因,才有这一课的果。因此,在一堂课快上完之前,教师应找出与下节课知识相联系的地方,认真设置悬念,使学生自觉地产生解开这个问题的需要。例如在学完《工业革命》后,教师可设置悬念:“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资产阶级为了夺取政治上的权利开展了哪些革命运动?同时,随着资产阶级实力的壮大,工人阶级的力量也在增强,工人阶级为了改善生活条件也开展了哪些运动?请同学们课后预习第三章的其它内容以便找出答案。”这样,既可使学生主动地带着问题去预习下一节课的知识,又可保留学史兴趣。
总之,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分析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真研究教学工作,在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同时,大胆创新,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历史探索的热情,改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看法,让他们更加努力的学好历史。
参考文献:
1、赵金柱,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J],湖南教育,2002年21期
2、赵刚健、郑洪亮,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激趣[J],濮阳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3、黄小娜,,初中历史课堂活动教学模式初探[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篇)[C],2004年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习兴趣;初中生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长期以来,历史学科在初中遭到冷遇,尤其在农村初中,家长不重视,认为只要把主科学好就行了,学生从主观上也不重视,面对如此境况,作为农村初中历史教师该如何做呢?我这学期上的是5个班的历史,从学生的学习状况看,大部分都不乐意听不乐意学,我精心备好的课,没几个人在听,我觉得很苦恼。为此,我从多方面着手培养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一、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兴趣不足是和个人的认识和情感密切联系着的。如果一个人对某些事物没有认识,也就不会产生情感,因而也就不会对它发生兴趣。相反,认识越深刻,情感越丰富,兴趣也就越深厚。 比如说在讲授关于岳飞的历史知识时,根据这个人物的历史与现实意义,我专门用了将近两课时来讲解这一历史人物。由于学生在大量的影视作品及武侠小说当中对这个人物有所认识,在他身上有很多见闻和疑问,所以让学生们在课下广泛的搜集资料,在课上我在对这些内容分类,哪些是历史真实的面貌,哪些是后人杜撰的,最后给这一历史人物一个客观准确地评价。这时候教师本身的专业素养就会发挥作用,让学生在扩展知识面的基础上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式与方法,不仅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而且获得了更多的知识,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教之以法,巩固兴趣
有了兴趣,没有好的学习方法也只能事倍功半。因此,教师要教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在有效学习中获得成就感,进而巩固对历史的兴趣。教师在授课时渗透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十分重要。现在高考纯考知识本身的已经很少了,往往都是考查对某一事件的理解,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说明高中历史更需要的是基于课本之上的理解。面对这种更高的要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教材每一节内容时,想想在一个历史事件前后都发生了些什么事,它们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说明了什么道理。通过对历史事件间的联系和比较,就能把历史学成“立体”的。形成这样的学习习惯后,随着能力的提高,学生在面对不同的历史现象时,就可以较准确地分析出它们的实质,无论碰到什么题都能迎刃而解。慢慢地,学生会发现历史书本绝不仅仅是读过即可的,光记住一些时间、地点、事件是没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用历史思维去思考、去探索事件背后的东西。掌握了正确的方法,面对各种困难时才能持之以恒,才会发现历史学习是越来越有味儿的。
三、以情促情,激发兴趣
情感交流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稳定剂”和“润滑剂”。 有人说感情是人心中喜怒哀乐的自然流露,谈论感情的运用岂不是让人虚伪吗?我的回答是否定的。教师的天职决定了充分运用感情,准确表达感情,理智驾驭感情来为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服务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正确地运用情感因素,能够促进师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益,达到最终教学目的。比如在学习完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后,可结合当前的热点,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近年來日本政府在哪两件事上激起了亚洲各国乃至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民的愤怒吗?”由于近来新闻媒体的大量报道和讨论,所以学生几乎是不加思索就答出:日本政府通过了严重歪曲历史的教科书和日本政府重要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这样不仅爱国主义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而且还从侧面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四、运用多媒体,引发兴趣
初中生在思维特点上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处于感性认识阶段,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直观教学。如果在教学中能运用电视、投影、录音、微机等多媒体手段,由无声变有声,由无色变有色,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能给学生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如我在讲《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时,利用多媒体把《时局图》充分展示出来:一条红肠代表德国流到了山东,一只黑熊代表俄国吼叫着占据了长城以北和新疆,一只青蛙代表法国呱呱叫着跳到了两广和云南,一只黑鹰展开双翅、虎视眈眈、盯着中国版图……这样把一幅《时局图》有声有色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轻轻松松地记住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范围。
五、巧设结尾,保留兴趣
教材内容环环相扣,紧密联系。有了上一课的因,才有这一课的果。因此,在一堂课快上完之前,教师应找出与下节课知识相联系的地方,认真设置悬念,使学生自觉地产生解开这个问题的需要。例如在学完《工业革命》后,教师可设置悬念:“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资产阶级为了夺取政治上的权利开展了哪些革命运动?同时,随着资产阶级实力的壮大,工人阶级的力量也在增强,工人阶级为了改善生活条件也开展了哪些运动?请同学们课后预习第三章的其它内容以便找出答案。”这样,既可使学生主动地带着问题去预习下一节课的知识,又可保留学史兴趣。
总之,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分析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真研究教学工作,在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同时,大胆创新,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历史探索的热情,改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看法,让他们更加努力的学好历史。
参考文献:
1、赵金柱,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J],湖南教育,2002年21期
2、赵刚健、郑洪亮,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激趣[J],濮阳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3、黄小娜,,初中历史课堂活动教学模式初探[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篇)[C],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