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参考书四年级上册20课教学参考中介绍,教学本课古诗两首,可以采用以下五步开展教学活动。即知诗人、读诗文、解诗意、入诗境、悟诗情。当看到这一建议时,眼前为之一亮。在前三年古诗文诵读指导过程中,我们已初步进行了一些步骤的尝试,感觉效果还不错。每次诵读课,我一般采用这样的方法进行指导:出示诗文——简单介绍诗人生平及创作背景——范读——教读——生自读——简单讲解诗意——师生感情朗读——生闭目想象诗歌意境——生尝试背诵。虽然四年级学生属于分班重组,学生学习方法有些差异,但小学生接受力强可塑性大。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根据以往教学经验,估计可以在本班尝试五步学习法,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方法和习惯。于是我决定改变以往古诗学习由老师领着走的教学方法,大胆尝试让学生借助《唐诗三百首》、《小学生必背古诗文70首》等工具书,按照知诗人、读诗文、解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的步骤自己独立完成学习,再在班上交流学习情况,教师适时点拨指导。
具体操作如下:
知诗人:即了解诗人的基本情况。包括所处朝代、生平,文学造诣,创作风格,以及作品的写作背景。为后面的解诗意、入诗境、悟诗情奠定基础。
读诗文:即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这一环节中,学生可以通过查字典或其他资料,借助已有的古诗朗读技巧,或者采取同伴互助,完成学习要求。
解诗意:借助文本注释和生活经验,结合作品背景知识,查阅资料,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意。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教师要设计好思考题,启发和帮助学生理解。如杜甫《登高》首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的是晚秋长江边的景色,理解诗歌时可围绕“秋”字来连续设问,引导学生作深层次的理解:“风急天高”说明了什么?“猿啸”为何“哀”?“渚”为何是“清”的?“沙”为何是白色的?鸟为何“飞回”?通过问题启发让学生懂得这首诗描写的是长江岸边的晚秋景色。正因为晚秋,所以天虽高西北风却刮得又猛又快;正因为是晚秋,猿猴已感觉到冬天将要到来,它们又要面临饥寒交迫的考验,因而发出凄厉的长啸;正因为是晚秋,长江边的昼夜温差大,空气中的水汽在夜间凝结成霜,给岸边沙土蒙上了一层白霜,而使得空间变得非常清晰;也正是因为“风急”,连鸟也一直盘旋不能高飞。寥寥十四字,将一个晚秋写得淋漓尽致,而诗句中并未有一个“秋”字,字字是秋,处处写秋,却不见“秋”,真乃神来之笔。
入诗境:想象是诗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诗。通过想象,可完美的了解诗的内容,还可以更好的理解诗的意境。因此,要带领学生通过对诗意的理解,走进诗中,体会感悟。可采用教师朗读,学生边听边想,想像诗描绘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的诗情幽意,为悟诗情奠定良好的基础。想诗训练一方面要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另一方面要注意教给学生想像和联想的方法。如王维《山居秋瞑》描绘了一幅雨后的山中晚秋美景图画,其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极富想像的空间,单就“竹喧归浣女”可设计这样的想像:先从竹子想起,一根、两根……一片竹林,然后想一群浣女,洗完衣裳,边走边说,边嬉戏边打闹地向竹林走来,最后再在竹林上面叠加一轮明月。这样一群洗衣少女边说边笑地走进了月光斑驳的竹林,竹林一下子热闹起来……
悟诗情:是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感悟作者通过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对诗的理解逐渐向较高的理性层次靠近。如前所述《山居秋瞑》,学生通过“解诗意”了解了诗的内容,通过“入诗境”进一步理解了作者描绘的充满闲适和自得的山居生活,学生就会觉得王维笔下的“山”并不是“空山”而是充满了惬意,令人流连忘返。就连那些深受“王孙兮山中不可久留”影响的人见了也不得不改变看法。因而作者在最后写道:“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由景生情直抒胸臆。再联系王维的生平和思想,学生不难悟出王维向往闲适田园生活,对大自然情有独钟的思想感情,也不难看出他对人生和社会不是积极进取,而是有意逃避的消极思想倾向。在这里适时地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和对待生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效果很好。悟诗情是学诗的关键和重点,教学时要做到:一是在入诗境的基础上找好突破口,引导学生迅速进入悟诗情阶段;二是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思想背景帮助学生感悟;三是抓准时机适时地渗透思想教育,使文道有机地统一起来。
通过学生的尝试学习,感觉学生刚开始还有些困难,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渐知道每步该做些什么。通过几首诗的学习,学生基本能适应这一方法,只是由于学生生活经验的缺乏,加之古诗文题材离我们更远,学生在入诗境、悟诗情方面难度较大。这就需要老师列举今天的一些生活情境帮助学生感悟古诗文情景。操作时,可以先分步指导、训练,在学生基本熟悉每一步的操作技巧后,再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效果就会比较明显。
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敢于跳出教学的定势,尝试给予学生一些自主学习的机会。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
(作者单位:四川广元市旺苍县佰章小学)
(责任编校:白水)
具体操作如下:
知诗人:即了解诗人的基本情况。包括所处朝代、生平,文学造诣,创作风格,以及作品的写作背景。为后面的解诗意、入诗境、悟诗情奠定基础。
读诗文:即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这一环节中,学生可以通过查字典或其他资料,借助已有的古诗朗读技巧,或者采取同伴互助,完成学习要求。
解诗意:借助文本注释和生活经验,结合作品背景知识,查阅资料,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意。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教师要设计好思考题,启发和帮助学生理解。如杜甫《登高》首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的是晚秋长江边的景色,理解诗歌时可围绕“秋”字来连续设问,引导学生作深层次的理解:“风急天高”说明了什么?“猿啸”为何“哀”?“渚”为何是“清”的?“沙”为何是白色的?鸟为何“飞回”?通过问题启发让学生懂得这首诗描写的是长江岸边的晚秋景色。正因为晚秋,所以天虽高西北风却刮得又猛又快;正因为是晚秋,猿猴已感觉到冬天将要到来,它们又要面临饥寒交迫的考验,因而发出凄厉的长啸;正因为是晚秋,长江边的昼夜温差大,空气中的水汽在夜间凝结成霜,给岸边沙土蒙上了一层白霜,而使得空间变得非常清晰;也正是因为“风急”,连鸟也一直盘旋不能高飞。寥寥十四字,将一个晚秋写得淋漓尽致,而诗句中并未有一个“秋”字,字字是秋,处处写秋,却不见“秋”,真乃神来之笔。
入诗境:想象是诗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诗。通过想象,可完美的了解诗的内容,还可以更好的理解诗的意境。因此,要带领学生通过对诗意的理解,走进诗中,体会感悟。可采用教师朗读,学生边听边想,想像诗描绘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的诗情幽意,为悟诗情奠定良好的基础。想诗训练一方面要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另一方面要注意教给学生想像和联想的方法。如王维《山居秋瞑》描绘了一幅雨后的山中晚秋美景图画,其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极富想像的空间,单就“竹喧归浣女”可设计这样的想像:先从竹子想起,一根、两根……一片竹林,然后想一群浣女,洗完衣裳,边走边说,边嬉戏边打闹地向竹林走来,最后再在竹林上面叠加一轮明月。这样一群洗衣少女边说边笑地走进了月光斑驳的竹林,竹林一下子热闹起来……
悟诗情:是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感悟作者通过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对诗的理解逐渐向较高的理性层次靠近。如前所述《山居秋瞑》,学生通过“解诗意”了解了诗的内容,通过“入诗境”进一步理解了作者描绘的充满闲适和自得的山居生活,学生就会觉得王维笔下的“山”并不是“空山”而是充满了惬意,令人流连忘返。就连那些深受“王孙兮山中不可久留”影响的人见了也不得不改变看法。因而作者在最后写道:“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由景生情直抒胸臆。再联系王维的生平和思想,学生不难悟出王维向往闲适田园生活,对大自然情有独钟的思想感情,也不难看出他对人生和社会不是积极进取,而是有意逃避的消极思想倾向。在这里适时地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和对待生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效果很好。悟诗情是学诗的关键和重点,教学时要做到:一是在入诗境的基础上找好突破口,引导学生迅速进入悟诗情阶段;二是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思想背景帮助学生感悟;三是抓准时机适时地渗透思想教育,使文道有机地统一起来。
通过学生的尝试学习,感觉学生刚开始还有些困难,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渐知道每步该做些什么。通过几首诗的学习,学生基本能适应这一方法,只是由于学生生活经验的缺乏,加之古诗文题材离我们更远,学生在入诗境、悟诗情方面难度较大。这就需要老师列举今天的一些生活情境帮助学生感悟古诗文情景。操作时,可以先分步指导、训练,在学生基本熟悉每一步的操作技巧后,再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效果就会比较明显。
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敢于跳出教学的定势,尝试给予学生一些自主学习的机会。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
(作者单位:四川广元市旺苍县佰章小学)
(责任编校: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