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20世纪美国黑人文坛中最璀璨、最耀眼的明星非托尼·莫里森莫属,她的小说中,人物特点鲜明,形象逼真。尤其是她的代表作《宠儿》堪称惊世之作,本文拟从精神分析学的一些理论对小说《宠儿》中丹芙这一黑人女性人物形象特点进行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宠儿》 丹芙 自卑情结 卓越追求 自我创造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托尼·莫里森作为美国黑人作家中最为耀眼的明星之一,她通过小说展现出了在白人和夫权主义的社会里,黑人女性的生活实际、坎坷的经历、心酸的历程,无论是思想上还是内容上,无论是构思上还是叙事手法上,托尼·莫里森都将黑人小说推上了一个崭新的高度,由此,她成为了美国黑人女作家的代表性人物,并于1993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她也是获此殊荣的首位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用十多年的时间创作出了自己的巅峰之作——《宠儿》,这也是她的第五部作品,在作品中,托尼·莫里森形象地刻画出了黑人奴隶所遭受到的非人待遇的经历以及他们在精神、肉体、心灵方面的各种创伤,即便如此,黑人们也无法真正获得解脱,这部小说被誉为不可思议的非凡佳作。
小说《宠儿》采用了丹芙及其母亲塞丝长期居住的鬼屋作为背景,依托人物对往事的回忆以及自己内心的心理活动,通过六千万甚至更多的字作为引語,讲述了一个面对奴隶主疯狂追捕,四处逃亡的奴隶母亲被迫无奈地杀死自己的小女儿宠儿的凄惨故事。从此以后,宠儿冤屈的鬼魂始终缠绕着鬼屋,并且于18年之后转化成为了人形,从精神上对在这里居住的母女二人以摧残。
丹芙是母亲塞丝最小的孩子,作为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丹芙在小说里是最具活力的人物形象之一。聪明多思的小丹芙具有着丰富、细腻的感情,她迫切希望得到关心呵护,但她却还具有胆怯、害羞、嫉妒、敏感的心理,同时还极度地恐惧外面形形色色的世界。特别是在宠儿与保罗的到来之后便打破了她和塞丝原本的生活状态,在几位主人公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呈现出剑拔弩张的紧张关系后,小丹芙独自勇敢地担负起整个家庭的重任。
在走出鬼屋之后,小丹芙经过在琼斯家的学习,使其不断地成熟、独立起来,此时的丹芙也成为了塞丝和其他成员之间的关键纽带,就是历经这样的一个从开始的自卑情结到后来不断的卓越追求,再到最后实现了自我创造的过程,使丹芙完成了自我的飞跃式的发展。
一 从小就有的自卑情结
在美国的发展史上,黑人们发挥着极其突出的作用,尽管如此,随着急速扩张的南方种植园以及迅速繁荣的南方经济的繁荣发展,使当时立刻盛行起蓄奴制度。从非洲倒卖而来的黑人和一些白人成为了奴隶主的奴隶和私有财产。黑人奴隶处于社会中的最底层,他们没有任何的权利与自由,没有自己的家庭和亲友,他们就是奴隶主的性工具,取乐的对象,甚至是可以自由地进行买卖或处于私刑。作为黑人们来说,奴隶制度无疑给他们的身心上造成了很大的摧残和伤害,使他们从小就有了自卑的情结。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指当个体认为自己缺乏存在的价值,当面临困境的时候,对自己所具备的条件和所处的环境无法达成目标而感到失望、无助和无奈,往往这种类型的人不能肯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缺乏环境生活的安全感。在日常的现实生活之中,由于个体在能力、生活状况、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影响,导致无法实现自己的目标,这就使得个体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陷入到了力不从心的卑微感之中,使自身的人格方面发生了裂变,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自卑情结。
在《宠儿》中,伴随着姐姐的死亡和哥哥的逃离,导致了丹芙从很小的时候就强烈地恐惧外面的世界。丹芙在精神和自我意识方面的极度空虚与脆弱导致了她在性格方面十分的自卑和封闭,所以丹芙比较喜欢呆在屋子里与鬼魂玩耍,或者是一个人待在林间空地中寻求精神上的安慰和心理上的安宁。由于正处于奴隶制度盛行期间,小丹芙早早地就被烙上了奴隶的印记,因此,在她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一个真正可以倾诉和依靠的朋友,她母亲塞丝从来没有清楚地告诉她自己的过去,也没有一个人能够好心地帮助她理顺自己的将来,特别是在得知母亲塞丝亲手将自己的姐姐杀死之后,丹芙失语了长达七年的时间。在保罗出现之后打破了鬼屋原来的安宁生活,由此也打破了丹芙内心之中的平静。对于保罗的一系列冷淡的举动都彰显出了长时间与世隔绝的生活,让首次被迫于外面世界接触的丹芙呈现出了惶恐和局促的神态。母亲塞丝和保罗逐渐升温的感情,让丹芙感受到了无比的失落和孤独,由此她产生了自己不属于这个世界的想法,她在这个世界里根本就没有应有的位置和价值。母爱的缺失,感情的淡漠,祖母的死,让丹芙更加的孤独,她将这一系列的怨恨都指向了保罗,这也为她后来疯狂地迷恋上女孩宠儿做好了铺垫。
二 不断的卓越追求
在18世纪中期后,受法国启蒙运动的巨大影响,全世界掀起了反对奴隶制度的浪潮。到了18世纪后期,废除奴隶制度的呼声在美国各州之中不断的高涨,一些倡导废奴主义者纷纷暗中帮助那些南方的黑人奴隶们逃亡到自由的地区。与此同时,黑人奴隶们在自我意识方面逐步的觉醒起来,纷纷向往着新的生活,向往着自由的渴望。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存在着不断卓越追求的动机,都试图从失败到成功,从低劣的环境争取到优越的环境,从自卑的心理上升到完美和卓越……,这一系列都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种动力也称之为卓越的追求。人类总是愿意让自己同社会、同伴、异性、他人等方面进行交往,在交往的过程中获得了快乐、道德、权利、知识和创造力。尽管不是每次都能够达成自己的目标,但是这却在一定的程度上成为了人类从一个层次发展到另一个层次的不竭动力。
小说《宠儿》中,伴随着保罗的入住,塞丝由此对丹芙日渐疏远,让丹芙心中产生了第一次驱动力,这恰恰是来自于对母爱的极度渴望。保罗的出现使母亲塞丝呈现出了鲜为人知的温柔一面,虽然他为母亲的生活增添了活力,但同时也改变了丹芙在家中的位置,破坏了丹芙与小鬼魂原本的计划。作为丹芙来说,她极度地渴望自己能够拥有一个完整的正常家庭,能够拥有从未有过的父爱。当塞丝和保罗带着丹芙参加黑人自己的狂欢节时,丹芙承认保罗具有特别之处,也能够感受到周围人们羡慕的眼神。然而当保罗以父亲的身份出现的时候,丹芙却表现出了强烈的抵触情绪,她明显不欢迎保罗这一“入侵者”出现在自己的家庭之中,她总是以傲慢的态度和嫉妒的心理来应付保罗,与此同时,她也不断地感受到痛苦,说自己再也不想在这个屋子里待下去。 假如说小说中的保罗是丹芙人格扭曲的导火索的话,那么宠儿才是丹芙人格成熟真正的灵魂塑造师。当宠儿首次出现在鬼屋门口的时候,虽然保罗感觉到了有些蹊跷,塞丝被那些甜美的名字所打动,但是此时的丹芙内心之中却是在颤抖。在细心地照顾和爱护宠儿之后,丹芙逐渐学会了耐心和倾听,在宠儿的强烈要求下,丹芙也开始讲起了她平时里最喜欢的故事,这也为丹芙敞开心扉打下了基础。无微不至的照顾宠儿使丹芙在经历了多年的隐形之后,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快乐和归属,但是由此,丹芙也产生了离开宠儿就无法生活的病态思想,这也让丹芙对于宠儿具有着强烈的战友欲望,并认为自己才是真正的主导彼此关系的关键人物,正是这种不可理喻的极端膨胀心理使宠儿没有更加亲近丹芙,反而让宠儿更加关注与塞丝的生活。就是在这样的挣扎的关系之中,丹芙踏上了不断的卓越追求,自我实现之路。
三 实现自我创造
人类的文明历史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在美国,随着产业革命的快速兴起促使美国经济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也得以发展壮大。极不平衡的南北经济使美国的资本家将主要矛头对准了阻碍社会发展的奴隶制度。随着政治权利方面的激烈对抗,社会文化方面的格格不入,直接导致了美国南北战争的强势爆发,最终北方资本主义获得胜利而告终。尽管美国的奴隶制宣告废除,但是黑人们长期以来受到的剥削和压迫使他们想要真正的走出枷锁获得自由还需要他们继续持久的努力,不过黑人们已经踏上了试探重构自我独立意识的征程,这也是阿德勒晚期提出的实现自我创造的直接体现。阿德勒认为,任何人都有直接参与自身命运的权利,同时也是社会关系的自身决定者,对于自身的意识占据着主导地位,努力实现自我创造。
在小说《宠儿》中,丹芙在故事开始时就表现出了具有自我创造的潜质。母亲塞丝认为能够在艰苦逃亡的过程中顺利降生的丹芙一定是一个具有“神灵保佑”的孩子。然而由于以前的塞丝是把死亡不放在眼里的恐怖的怪物,因此她不愿意让人们重新提及,所以,为了不让丹芙受到以前事情的影响,才将丹芙单独放置在鬼屋里。然而,与塞丝不同的是,丹芙不愿一味地逃离过去,她渴望了解以往的历史,通过历史联系盼望能够赋予自己的身份地位。不管是什么机会,只要是能够了解自己的过去,她都不轻易的放过,就连帮她降生的女孩,她也了解到了有关自己出生时的很多细节。不过这一系列的真相都在宠儿来到之后才能够慢慢地予以解开。
虽然塞丝不想、也不愿意提及过去,但是在宠儿的一再要求之下,塞丝也讲述了大量相关的事情,此时的丹芙也趁机了解到了自己的外婆是怎样被吊死的,父母又遭受到了哪些身心方面的摧残。可是,丹芙最不想见到的事情就是,百般呵护的宠儿却只关注塞丝的举动,对自己却毫不在意,这就让丹芙认为是母亲塞丝的独占欲望撕咬了自己的心。尽管在丹芙看来,宠儿的关注充实了自己的生命,但丹芙却害怕自己会在其中迷失自己。宠儿更多的是和塞丝谈论过去的琐碎往事,而丹芙却逐渐的关心现在,这使得宠儿越来越排斥丹芙,从这点也可以看出,但丹芙的内心之中悄无声息地萌发着审视过去,正是现在的种子。
在未能抵挡住宠儿的诱惑之下,保罗与其发生了关系,但他却强烈地要求塞丝与自己生个孩子;沉浸在保罗怀中的塞丝,可以毫不顾忌宠儿的一个眼神;无形之中的宠儿,由于日益满足的操纵欲望使其更加的变本加厉,呈现出了强硬与脆弱,温柔与恶毒……,由此,鬼屋的混乱局面也越演越烈;随后的宠儿如同寄生虫一样,榨干了塞丝接近全部的生命力,使宠儿和塞丝难以自拔;由于担心宠儿会将自己的母亲杀死,所以,丹芙决定离开这个她十几年来从未走出的鬼屋去寻求帮助,这个决定也是丹芙首次经过独立思考之后才做出的,由此,她思考选择出了最行之有效的出走之路。之前曾经作为丹芙教师的琼斯女士便成为丹芙实现自我创造、自我飞跃的领路人。琼斯女士不但帮助丹芙寻找工作,而且还教授她学习新的知识。与此同时,琼斯还把丹芙带进了社区中,很快与其他居民熟悉起来。之前的丹芙受母亲的隔离和鬼屋的笼罩,人们逐渐远离了他们,但丹芙这次走进社区后,在群体的包容与肯定之后,使丹芙重新认识到自己,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获得了新生,此时的丹芙,也由脆弱与敏感的小女孩成长为能够善待他人,把握自己的成熟女人。
总而言之,面对白人们的虐待和残害,黑人们必须正视未来,敢于面对凄惨的社会现状,建立起黑人种族中所特有的黑人文化,树立强烈的黑人自我意识,才能够在物质上、精神上、现实上和心理上真正地与白人达到平起平坐的状况。托尼·莫里森也试图通过自己的作品让美国的黑人群体能够真正地掌握自己的命运和历史使命,彰显出属于美国黑人自身的文化和精神慰藉,以此使黑人能够真正地从灵魂上得以解脱。
参考文献:
[1] 胡笑瑛:《不能忘记的故事——托尼·莫里森〈寵儿〉的艺术世界》,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 沈德灿:《精神分析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 矫晓娇、孙周年:《从〈宠儿〉中丹芙形象探析美国黑人的心路历程》,《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4期。
[4] 王守仁、吴新云:《性别·种族·文化——托尼·莫里森与美国二十世纪黑人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 伍伟:《试析〈宠儿〉中丹芙的“创造性自我”》,《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作者简介:彭立,女,1979—,四川成都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工作单位: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关键词:《宠儿》 丹芙 自卑情结 卓越追求 自我创造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托尼·莫里森作为美国黑人作家中最为耀眼的明星之一,她通过小说展现出了在白人和夫权主义的社会里,黑人女性的生活实际、坎坷的经历、心酸的历程,无论是思想上还是内容上,无论是构思上还是叙事手法上,托尼·莫里森都将黑人小说推上了一个崭新的高度,由此,她成为了美国黑人女作家的代表性人物,并于1993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她也是获此殊荣的首位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用十多年的时间创作出了自己的巅峰之作——《宠儿》,这也是她的第五部作品,在作品中,托尼·莫里森形象地刻画出了黑人奴隶所遭受到的非人待遇的经历以及他们在精神、肉体、心灵方面的各种创伤,即便如此,黑人们也无法真正获得解脱,这部小说被誉为不可思议的非凡佳作。
小说《宠儿》采用了丹芙及其母亲塞丝长期居住的鬼屋作为背景,依托人物对往事的回忆以及自己内心的心理活动,通过六千万甚至更多的字作为引語,讲述了一个面对奴隶主疯狂追捕,四处逃亡的奴隶母亲被迫无奈地杀死自己的小女儿宠儿的凄惨故事。从此以后,宠儿冤屈的鬼魂始终缠绕着鬼屋,并且于18年之后转化成为了人形,从精神上对在这里居住的母女二人以摧残。
丹芙是母亲塞丝最小的孩子,作为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丹芙在小说里是最具活力的人物形象之一。聪明多思的小丹芙具有着丰富、细腻的感情,她迫切希望得到关心呵护,但她却还具有胆怯、害羞、嫉妒、敏感的心理,同时还极度地恐惧外面形形色色的世界。特别是在宠儿与保罗的到来之后便打破了她和塞丝原本的生活状态,在几位主人公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呈现出剑拔弩张的紧张关系后,小丹芙独自勇敢地担负起整个家庭的重任。
在走出鬼屋之后,小丹芙经过在琼斯家的学习,使其不断地成熟、独立起来,此时的丹芙也成为了塞丝和其他成员之间的关键纽带,就是历经这样的一个从开始的自卑情结到后来不断的卓越追求,再到最后实现了自我创造的过程,使丹芙完成了自我的飞跃式的发展。
一 从小就有的自卑情结
在美国的发展史上,黑人们发挥着极其突出的作用,尽管如此,随着急速扩张的南方种植园以及迅速繁荣的南方经济的繁荣发展,使当时立刻盛行起蓄奴制度。从非洲倒卖而来的黑人和一些白人成为了奴隶主的奴隶和私有财产。黑人奴隶处于社会中的最底层,他们没有任何的权利与自由,没有自己的家庭和亲友,他们就是奴隶主的性工具,取乐的对象,甚至是可以自由地进行买卖或处于私刑。作为黑人们来说,奴隶制度无疑给他们的身心上造成了很大的摧残和伤害,使他们从小就有了自卑的情结。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指当个体认为自己缺乏存在的价值,当面临困境的时候,对自己所具备的条件和所处的环境无法达成目标而感到失望、无助和无奈,往往这种类型的人不能肯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缺乏环境生活的安全感。在日常的现实生活之中,由于个体在能力、生活状况、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影响,导致无法实现自己的目标,这就使得个体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陷入到了力不从心的卑微感之中,使自身的人格方面发生了裂变,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自卑情结。
在《宠儿》中,伴随着姐姐的死亡和哥哥的逃离,导致了丹芙从很小的时候就强烈地恐惧外面的世界。丹芙在精神和自我意识方面的极度空虚与脆弱导致了她在性格方面十分的自卑和封闭,所以丹芙比较喜欢呆在屋子里与鬼魂玩耍,或者是一个人待在林间空地中寻求精神上的安慰和心理上的安宁。由于正处于奴隶制度盛行期间,小丹芙早早地就被烙上了奴隶的印记,因此,在她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一个真正可以倾诉和依靠的朋友,她母亲塞丝从来没有清楚地告诉她自己的过去,也没有一个人能够好心地帮助她理顺自己的将来,特别是在得知母亲塞丝亲手将自己的姐姐杀死之后,丹芙失语了长达七年的时间。在保罗出现之后打破了鬼屋原来的安宁生活,由此也打破了丹芙内心之中的平静。对于保罗的一系列冷淡的举动都彰显出了长时间与世隔绝的生活,让首次被迫于外面世界接触的丹芙呈现出了惶恐和局促的神态。母亲塞丝和保罗逐渐升温的感情,让丹芙感受到了无比的失落和孤独,由此她产生了自己不属于这个世界的想法,她在这个世界里根本就没有应有的位置和价值。母爱的缺失,感情的淡漠,祖母的死,让丹芙更加的孤独,她将这一系列的怨恨都指向了保罗,这也为她后来疯狂地迷恋上女孩宠儿做好了铺垫。
二 不断的卓越追求
在18世纪中期后,受法国启蒙运动的巨大影响,全世界掀起了反对奴隶制度的浪潮。到了18世纪后期,废除奴隶制度的呼声在美国各州之中不断的高涨,一些倡导废奴主义者纷纷暗中帮助那些南方的黑人奴隶们逃亡到自由的地区。与此同时,黑人奴隶们在自我意识方面逐步的觉醒起来,纷纷向往着新的生活,向往着自由的渴望。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存在着不断卓越追求的动机,都试图从失败到成功,从低劣的环境争取到优越的环境,从自卑的心理上升到完美和卓越……,这一系列都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种动力也称之为卓越的追求。人类总是愿意让自己同社会、同伴、异性、他人等方面进行交往,在交往的过程中获得了快乐、道德、权利、知识和创造力。尽管不是每次都能够达成自己的目标,但是这却在一定的程度上成为了人类从一个层次发展到另一个层次的不竭动力。
小说《宠儿》中,伴随着保罗的入住,塞丝由此对丹芙日渐疏远,让丹芙心中产生了第一次驱动力,这恰恰是来自于对母爱的极度渴望。保罗的出现使母亲塞丝呈现出了鲜为人知的温柔一面,虽然他为母亲的生活增添了活力,但同时也改变了丹芙在家中的位置,破坏了丹芙与小鬼魂原本的计划。作为丹芙来说,她极度地渴望自己能够拥有一个完整的正常家庭,能够拥有从未有过的父爱。当塞丝和保罗带着丹芙参加黑人自己的狂欢节时,丹芙承认保罗具有特别之处,也能够感受到周围人们羡慕的眼神。然而当保罗以父亲的身份出现的时候,丹芙却表现出了强烈的抵触情绪,她明显不欢迎保罗这一“入侵者”出现在自己的家庭之中,她总是以傲慢的态度和嫉妒的心理来应付保罗,与此同时,她也不断地感受到痛苦,说自己再也不想在这个屋子里待下去。 假如说小说中的保罗是丹芙人格扭曲的导火索的话,那么宠儿才是丹芙人格成熟真正的灵魂塑造师。当宠儿首次出现在鬼屋门口的时候,虽然保罗感觉到了有些蹊跷,塞丝被那些甜美的名字所打动,但是此时的丹芙内心之中却是在颤抖。在细心地照顾和爱护宠儿之后,丹芙逐渐学会了耐心和倾听,在宠儿的强烈要求下,丹芙也开始讲起了她平时里最喜欢的故事,这也为丹芙敞开心扉打下了基础。无微不至的照顾宠儿使丹芙在经历了多年的隐形之后,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快乐和归属,但是由此,丹芙也产生了离开宠儿就无法生活的病态思想,这也让丹芙对于宠儿具有着强烈的战友欲望,并认为自己才是真正的主导彼此关系的关键人物,正是这种不可理喻的极端膨胀心理使宠儿没有更加亲近丹芙,反而让宠儿更加关注与塞丝的生活。就是在这样的挣扎的关系之中,丹芙踏上了不断的卓越追求,自我实现之路。
三 实现自我创造
人类的文明历史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在美国,随着产业革命的快速兴起促使美国经济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也得以发展壮大。极不平衡的南北经济使美国的资本家将主要矛头对准了阻碍社会发展的奴隶制度。随着政治权利方面的激烈对抗,社会文化方面的格格不入,直接导致了美国南北战争的强势爆发,最终北方资本主义获得胜利而告终。尽管美国的奴隶制宣告废除,但是黑人们长期以来受到的剥削和压迫使他们想要真正的走出枷锁获得自由还需要他们继续持久的努力,不过黑人们已经踏上了试探重构自我独立意识的征程,这也是阿德勒晚期提出的实现自我创造的直接体现。阿德勒认为,任何人都有直接参与自身命运的权利,同时也是社会关系的自身决定者,对于自身的意识占据着主导地位,努力实现自我创造。
在小说《宠儿》中,丹芙在故事开始时就表现出了具有自我创造的潜质。母亲塞丝认为能够在艰苦逃亡的过程中顺利降生的丹芙一定是一个具有“神灵保佑”的孩子。然而由于以前的塞丝是把死亡不放在眼里的恐怖的怪物,因此她不愿意让人们重新提及,所以,为了不让丹芙受到以前事情的影响,才将丹芙单独放置在鬼屋里。然而,与塞丝不同的是,丹芙不愿一味地逃离过去,她渴望了解以往的历史,通过历史联系盼望能够赋予自己的身份地位。不管是什么机会,只要是能够了解自己的过去,她都不轻易的放过,就连帮她降生的女孩,她也了解到了有关自己出生时的很多细节。不过这一系列的真相都在宠儿来到之后才能够慢慢地予以解开。
虽然塞丝不想、也不愿意提及过去,但是在宠儿的一再要求之下,塞丝也讲述了大量相关的事情,此时的丹芙也趁机了解到了自己的外婆是怎样被吊死的,父母又遭受到了哪些身心方面的摧残。可是,丹芙最不想见到的事情就是,百般呵护的宠儿却只关注塞丝的举动,对自己却毫不在意,这就让丹芙认为是母亲塞丝的独占欲望撕咬了自己的心。尽管在丹芙看来,宠儿的关注充实了自己的生命,但丹芙却害怕自己会在其中迷失自己。宠儿更多的是和塞丝谈论过去的琐碎往事,而丹芙却逐渐的关心现在,这使得宠儿越来越排斥丹芙,从这点也可以看出,但丹芙的内心之中悄无声息地萌发着审视过去,正是现在的种子。
在未能抵挡住宠儿的诱惑之下,保罗与其发生了关系,但他却强烈地要求塞丝与自己生个孩子;沉浸在保罗怀中的塞丝,可以毫不顾忌宠儿的一个眼神;无形之中的宠儿,由于日益满足的操纵欲望使其更加的变本加厉,呈现出了强硬与脆弱,温柔与恶毒……,由此,鬼屋的混乱局面也越演越烈;随后的宠儿如同寄生虫一样,榨干了塞丝接近全部的生命力,使宠儿和塞丝难以自拔;由于担心宠儿会将自己的母亲杀死,所以,丹芙决定离开这个她十几年来从未走出的鬼屋去寻求帮助,这个决定也是丹芙首次经过独立思考之后才做出的,由此,她思考选择出了最行之有效的出走之路。之前曾经作为丹芙教师的琼斯女士便成为丹芙实现自我创造、自我飞跃的领路人。琼斯女士不但帮助丹芙寻找工作,而且还教授她学习新的知识。与此同时,琼斯还把丹芙带进了社区中,很快与其他居民熟悉起来。之前的丹芙受母亲的隔离和鬼屋的笼罩,人们逐渐远离了他们,但丹芙这次走进社区后,在群体的包容与肯定之后,使丹芙重新认识到自己,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获得了新生,此时的丹芙,也由脆弱与敏感的小女孩成长为能够善待他人,把握自己的成熟女人。
总而言之,面对白人们的虐待和残害,黑人们必须正视未来,敢于面对凄惨的社会现状,建立起黑人种族中所特有的黑人文化,树立强烈的黑人自我意识,才能够在物质上、精神上、现实上和心理上真正地与白人达到平起平坐的状况。托尼·莫里森也试图通过自己的作品让美国的黑人群体能够真正地掌握自己的命运和历史使命,彰显出属于美国黑人自身的文化和精神慰藉,以此使黑人能够真正地从灵魂上得以解脱。
参考文献:
[1] 胡笑瑛:《不能忘记的故事——托尼·莫里森〈寵儿〉的艺术世界》,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 沈德灿:《精神分析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 矫晓娇、孙周年:《从〈宠儿〉中丹芙形象探析美国黑人的心路历程》,《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4期。
[4] 王守仁、吴新云:《性别·种族·文化——托尼·莫里森与美国二十世纪黑人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 伍伟:《试析〈宠儿〉中丹芙的“创造性自我”》,《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作者简介:彭立,女,1979—,四川成都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工作单位: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继续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