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就高校大学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理论课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从强化大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认识,更新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提高教师政治素质和重视教材建设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提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效果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质量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12-0131-0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伦理观和法制观的重要课程。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作为高校德育的主渠道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基础”课教学的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整个大学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功能的实效性,影响到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培养。因此,加强高校“基础”课的教育教学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大学生对“基础”课的态度与表现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的推进和建设,但从各高校教学实际来看,大学生学习“基础”课的积极性并不高,其突出表现在态度消极,逃课、缺课、厌学等。
根据开学之初对笔者所在高校大一新生所做的调查显示:在新生第一学期所开设的七门课程中,“基础”课是学生们最反感的课程——反感或觉得该门课程无聊的人数占整个调查人数的三分之一。从其他学者的研究来看,当代大学生不仅对“基础”课态度消极,而且对所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也不容乐观。据某课题组对西部某省份十所高等院校所做的相关调查显示:在实施《05方案》后,大学生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仍有19.2%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没有学习的必要性。对东部某高校的调查也显示:有12%的大学生认为政治理论课和品德课对自己影响甚微,还有12.5%的大学生认为“两课”对自己没有任何影响。
态度决定行动,消极态度决定消极行为,其突出表现为“基础”课堂的迟到、早退、旷课、逃课以及上课睡觉、听音乐、聊天和玩手机等与课堂无关的行为。据有关调查显示:30.4%的学生回答自己会缺席思想政治理论课,63.3%的学生回答自己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会做其他事情,仅10.86%的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从来不做别的事情。
二、高校大学生学习“基础”课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大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冲击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很快跃居世界前列,但教育文化,尤其是主流文化的建设发展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换句话说,就是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文明发展不平衡。这种不平衡表现在高校教育上,就是高等教育的产业化、市场化,这种基于市场体制建立起来高校教育体制,直接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常化建设。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资本所依附的资本主义价值观及多元文化也给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文化教育带来了巨大冲击。就高校而言,目前普遍存在着一种功利倾向:部分教师往往埋头于个人第二职业的经营,对教学采取应付的态度。多数学生把“基础”课看成一种可学可不学的课程,认为“基础”课对自己发展没什么用处,都是一些空洞的大道理,还不如把学“基础”课的时间用来学学英语、计算机等更为实用的课程。
(二)学生对“基础”课认知存在偏差,或对“政治”有抵触情绪
大学阶段,虽然大学生的思维开始由以形象思维为主转向以逻辑思维为主,但他们对社会的理解和认知仍处于成熟与不成熟之间,他们对许多社会现象尤其是对社会政治现象不能进行客观正确的评价。如一些党员干部腐化堕落,贪赃枉法,权钱交易,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等,这些消极现象和“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学生们很容易受到这些消极现象的影响而产生政治评价的偏激和信仰信心的失落,从而减低了对“基础”课内容的认同感,甚至会导致逆反心理,加之社会传统对政治的丑化及政治生态呈现出严酷性、虚伪性的狰狞面目,导致高校学生对“基础”课程以及各式显性思想政治课程和活动不分青红皂白地排斥、抗拒。
(三)部分“基础”课主讲教师政治素养和执教水平有待提高
教师是进行课堂教学的总设计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不仅仅在于教师对知识的传播,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政治敏锐度和觉悟。教师的能力、水平、工作态度和人格是影响学生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因素。教师的政治素质、人格魅力对学生就更具榜样力量。在调查导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热情的重要原因时,有13%的学生认为与教师授课水平有关,有36.8%的学生认为与教师课堂的授课方法有关,50.2%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内容没有完全结合大学生实际情况,教师的教学手段单一,没有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难以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学生自身思想上的疑问和困惑无法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使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指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制观的教育任务无法完成。
(四)“基础”课教材建设存在一定滞后性
当前各高校使用的“基础”教材是根据《05方案》编写的新版本。基础课教材自身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决定了教材内容需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再加上教材编写的特点,导致“基础”课教材并不能及时反映社会现实,无法对社会上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做出科学的分析和解答,就更不能对学生的思想困惑及时加以引导和教育。学生们学起来总是感觉零乱、空洞。笔者在2012年10月份,对100名2012级会计学专业学生所做的对现版教材满意度调查显示:对该教材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分别占27%和41%,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分别占24%和9%。另据桂林理工学院邱杰等人的调查显示:有33.8%的学生认为所使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陈旧。教材是教学的蓝本,也是学生学习的依托,教材的不给力,必然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提升“基础”课教学效果的建议与对策
(一)要提高大学生对“基础”课的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舆论引导
面对我国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大学生思想发展的诸多新变化,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地位,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是刻不容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我国高校社会主义教育本质的体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根本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全面成长和高校德育目标的实现,更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发展。江泽民同志强调:“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我们要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告诉青年学生,要想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就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加强修养、磨炼意志、砥砺品格、陶冶情操;就必须注重思想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就必须脚踏实地、甘于奉献,在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伟大事件中实现人生价值。而“基础”课正是为他们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坚实基础和理论功底。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构建高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
邓小平同志指出:“一所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于教师”,“要提高教师的水平,包括政治思想水平、业务工作能力以及改进作风等”。当前高校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不高,很大程度上是任课教师政治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不高造成的,要提高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关键。一方面,要选取、引进和聘请那些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愿意献身于党的崇高事业、理论功底深厚、专业知识过硬、具有良好创新能力的人来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美国大诗人惠特曼曾经说过:“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国土。”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强烈的党性和政治性,作为“基础”课教师只有发自内心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基础”课内容,才能真正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才能真正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才能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和历史使命感,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基础”课的教学中。另一方面,要真正落实中宣部和教育部〔2005〕5号文件的精神:“在职务聘任、科研立项、国内外学习进修和物质待遇等方面要充分考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工作的特点,在政策上予以扶持。要落实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员编制、经费投入和教学科研条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从而调动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提高高校“基础”课的教学效果打下良好基础。
(三)更新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人的道德行为是一种自觉行为,不是依靠外力强制形成的。在人的道德品质的发展中,人的主体参与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基本前提。青年的可塑性很强,价值观尚未完全成型,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很少有人会理性地、自觉地反对主流政治。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的就是培养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社会主义道德行为的任务。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教学过程中,老师不再以外在的强压方式让学生接受教授内容,而是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内在的教育需求,为学生筛选出符合社会发展、符合学生思想实际的教育内容,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信息进行自觉地、主动地分析判断和理解,从而使学生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方式。具体来说就是在制定“基础”课程教育目标时,既要着眼于大学生的共性培养,又要重视大学生的个性化教育。这种教育目标不仅具有前瞻性,又能贴近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培养大学生适应现代以及未来社会所必备的各种基本素质。
(四)要重视高校“基础”课的教材建设
高校目前使用的“基础”教材,是根据《05方案》编写的,其内容选取、体例安排、教材质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创新和提高,但从教学实践来看,还可以做以下改进:1.根据内容的需要,每一章节都编排一些小案例和图片,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2.教材内容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生活,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3.教材各章节后可以增加一两篇励志性或心理疏导性的文章,以提升教材的思想教育功能。同时“基础”课教师应该善于弥补教材的滞后性,把教材内容与学生思想实际和社会现实有机结合起来,适当补充教学内容,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具体化,增强教学的可感受性。教师可根据国内外社会发展的重大变化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把新事物、新问题、新观点补充到教学中来,特别是和学生思想发展联系紧密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等问题。
必须指出,青年大学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复杂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它不是一个或几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讲几节思想政治理论课就能完成的,无论是从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或是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角度来看,都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 参 考 文 献 ]
[1]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1975—198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2] 百度[OL]http://www.stuln.com/qndygz/sech/2009-10-12/Article_43618.shtml.
[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 胡海.高校思想政治理念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探讨[J].大学教育,2012,(12):84-86.
[5] 李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探析[J].大学教育,2012,(9):11-113.
[责任编辑:碧 瑶]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质量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12-0131-0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伦理观和法制观的重要课程。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作为高校德育的主渠道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基础”课教学的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整个大学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功能的实效性,影响到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培养。因此,加强高校“基础”课的教育教学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大学生对“基础”课的态度与表现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的推进和建设,但从各高校教学实际来看,大学生学习“基础”课的积极性并不高,其突出表现在态度消极,逃课、缺课、厌学等。
根据开学之初对笔者所在高校大一新生所做的调查显示:在新生第一学期所开设的七门课程中,“基础”课是学生们最反感的课程——反感或觉得该门课程无聊的人数占整个调查人数的三分之一。从其他学者的研究来看,当代大学生不仅对“基础”课态度消极,而且对所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也不容乐观。据某课题组对西部某省份十所高等院校所做的相关调查显示:在实施《05方案》后,大学生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仍有19.2%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没有学习的必要性。对东部某高校的调查也显示:有12%的大学生认为政治理论课和品德课对自己影响甚微,还有12.5%的大学生认为“两课”对自己没有任何影响。
态度决定行动,消极态度决定消极行为,其突出表现为“基础”课堂的迟到、早退、旷课、逃课以及上课睡觉、听音乐、聊天和玩手机等与课堂无关的行为。据有关调查显示:30.4%的学生回答自己会缺席思想政治理论课,63.3%的学生回答自己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会做其他事情,仅10.86%的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从来不做别的事情。
二、高校大学生学习“基础”课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大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冲击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很快跃居世界前列,但教育文化,尤其是主流文化的建设发展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换句话说,就是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文明发展不平衡。这种不平衡表现在高校教育上,就是高等教育的产业化、市场化,这种基于市场体制建立起来高校教育体制,直接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常化建设。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资本所依附的资本主义价值观及多元文化也给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文化教育带来了巨大冲击。就高校而言,目前普遍存在着一种功利倾向:部分教师往往埋头于个人第二职业的经营,对教学采取应付的态度。多数学生把“基础”课看成一种可学可不学的课程,认为“基础”课对自己发展没什么用处,都是一些空洞的大道理,还不如把学“基础”课的时间用来学学英语、计算机等更为实用的课程。
(二)学生对“基础”课认知存在偏差,或对“政治”有抵触情绪
大学阶段,虽然大学生的思维开始由以形象思维为主转向以逻辑思维为主,但他们对社会的理解和认知仍处于成熟与不成熟之间,他们对许多社会现象尤其是对社会政治现象不能进行客观正确的评价。如一些党员干部腐化堕落,贪赃枉法,权钱交易,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等,这些消极现象和“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学生们很容易受到这些消极现象的影响而产生政治评价的偏激和信仰信心的失落,从而减低了对“基础”课内容的认同感,甚至会导致逆反心理,加之社会传统对政治的丑化及政治生态呈现出严酷性、虚伪性的狰狞面目,导致高校学生对“基础”课程以及各式显性思想政治课程和活动不分青红皂白地排斥、抗拒。
(三)部分“基础”课主讲教师政治素养和执教水平有待提高
教师是进行课堂教学的总设计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不仅仅在于教师对知识的传播,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政治敏锐度和觉悟。教师的能力、水平、工作态度和人格是影响学生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因素。教师的政治素质、人格魅力对学生就更具榜样力量。在调查导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热情的重要原因时,有13%的学生认为与教师授课水平有关,有36.8%的学生认为与教师课堂的授课方法有关,50.2%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内容没有完全结合大学生实际情况,教师的教学手段单一,没有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难以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学生自身思想上的疑问和困惑无法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使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指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制观的教育任务无法完成。
(四)“基础”课教材建设存在一定滞后性
当前各高校使用的“基础”教材是根据《05方案》编写的新版本。基础课教材自身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决定了教材内容需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再加上教材编写的特点,导致“基础”课教材并不能及时反映社会现实,无法对社会上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做出科学的分析和解答,就更不能对学生的思想困惑及时加以引导和教育。学生们学起来总是感觉零乱、空洞。笔者在2012年10月份,对100名2012级会计学专业学生所做的对现版教材满意度调查显示:对该教材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分别占27%和41%,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分别占24%和9%。另据桂林理工学院邱杰等人的调查显示:有33.8%的学生认为所使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陈旧。教材是教学的蓝本,也是学生学习的依托,教材的不给力,必然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提升“基础”课教学效果的建议与对策
(一)要提高大学生对“基础”课的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舆论引导
面对我国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大学生思想发展的诸多新变化,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地位,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是刻不容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我国高校社会主义教育本质的体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根本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全面成长和高校德育目标的实现,更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发展。江泽民同志强调:“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我们要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告诉青年学生,要想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就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加强修养、磨炼意志、砥砺品格、陶冶情操;就必须注重思想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就必须脚踏实地、甘于奉献,在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伟大事件中实现人生价值。而“基础”课正是为他们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坚实基础和理论功底。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构建高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
邓小平同志指出:“一所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于教师”,“要提高教师的水平,包括政治思想水平、业务工作能力以及改进作风等”。当前高校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不高,很大程度上是任课教师政治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不高造成的,要提高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关键。一方面,要选取、引进和聘请那些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愿意献身于党的崇高事业、理论功底深厚、专业知识过硬、具有良好创新能力的人来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美国大诗人惠特曼曾经说过:“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国土。”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强烈的党性和政治性,作为“基础”课教师只有发自内心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基础”课内容,才能真正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才能真正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才能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和历史使命感,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基础”课的教学中。另一方面,要真正落实中宣部和教育部〔2005〕5号文件的精神:“在职务聘任、科研立项、国内外学习进修和物质待遇等方面要充分考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工作的特点,在政策上予以扶持。要落实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员编制、经费投入和教学科研条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从而调动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提高高校“基础”课的教学效果打下良好基础。
(三)更新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人的道德行为是一种自觉行为,不是依靠外力强制形成的。在人的道德品质的发展中,人的主体参与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基本前提。青年的可塑性很强,价值观尚未完全成型,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很少有人会理性地、自觉地反对主流政治。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的就是培养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社会主义道德行为的任务。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教学过程中,老师不再以外在的强压方式让学生接受教授内容,而是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内在的教育需求,为学生筛选出符合社会发展、符合学生思想实际的教育内容,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信息进行自觉地、主动地分析判断和理解,从而使学生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方式。具体来说就是在制定“基础”课程教育目标时,既要着眼于大学生的共性培养,又要重视大学生的个性化教育。这种教育目标不仅具有前瞻性,又能贴近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培养大学生适应现代以及未来社会所必备的各种基本素质。
(四)要重视高校“基础”课的教材建设
高校目前使用的“基础”教材,是根据《05方案》编写的,其内容选取、体例安排、教材质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创新和提高,但从教学实践来看,还可以做以下改进:1.根据内容的需要,每一章节都编排一些小案例和图片,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2.教材内容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生活,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3.教材各章节后可以增加一两篇励志性或心理疏导性的文章,以提升教材的思想教育功能。同时“基础”课教师应该善于弥补教材的滞后性,把教材内容与学生思想实际和社会现实有机结合起来,适当补充教学内容,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具体化,增强教学的可感受性。教师可根据国内外社会发展的重大变化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把新事物、新问题、新观点补充到教学中来,特别是和学生思想发展联系紧密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等问题。
必须指出,青年大学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复杂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它不是一个或几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讲几节思想政治理论课就能完成的,无论是从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或是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角度来看,都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 参 考 文 献 ]
[1]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1975—198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2] 百度[OL]http://www.stuln.com/qndygz/sech/2009-10-12/Article_43618.shtml.
[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 胡海.高校思想政治理念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探讨[J].大学教育,2012,(12):84-86.
[5] 李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探析[J].大学教育,2012,(9):11-113.
[责任编辑:碧 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