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外研社版《英语(一年级起点)》教材,有丰富的语篇资源,能为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提供良好素材。教师需要深度解读文本,设计问题,促进学生思维品质提高。本文将通过案例,探讨如何通过问题,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一、依托语篇信息,提升学生思维广度
提升思维广度指的是让学生能从多角度、多方位对问题进行思考。以五上Module 10 Unit 2 You shouldn?蒺t be late. 为例。教师在文本呈现环节,让学生听Amy对Lingling介绍,找出她们英国学校的班规“You shouldn?蒺t be late. ”等六个文本的核心句型,但教师不局限于重点句子的简单机械操练,而是通过文本信息“You shouldn?蒺t be late. You should listen in class. You should work hard. You should be kind. ”等来引导学生进入深层次思维,思考需要做什么才能遵守这些规则。“What do we need to do?What can you do to be a kind child?”这两个问题属于应用型提问,学生能熟练地整合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表达自己的观点:“We need to get up early. We should listen to your teachers. We should take notes. ”。这样学生学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語言,而是通过综合分析各种规则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行归纳概括,在语境中整合运用已有的语言知识。这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有效促进其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提出分析性问题,培养思维逻辑性
思维逻辑性是思维品质之一,指思维活动应遵循逻辑的方法和规律,按照逻辑的程序进行。就教材而言,体现在语篇逻辑上,教师要善于分析教材,发现语段与语句之间的逻辑性、词法的逻辑性,从而设计恰当的活动,使学生的逻辑性品质在语言学习中得到发展。
五上Module 4 Unit 1的课文发展情节是发展逻辑性的好资源。Amy 即将过11岁生日,她邀请好友Lingling参加她的生日聚会。教师可通过理解性问题“What are they going to do?”引导学生阅读,查找关键信息,先帮学生厘清生日聚会活动有哪些。再运用“What are they going to do first/next/last?”等分析性问题,引导通过语篇分析after lunch, and then, before that这些词义,了解它们在表达生日聚会的活动顺序。最后教师可挖空文本句子,帮助学生在整体语境中运用逻辑思维能力进行思考。
通过对语篇的分析,学生了解了生日聚会的一系列活动程序,学习运用first, then, next, finally等连接词描述顺序,能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计划,为写作逻辑思维构建打下了基础。
三、链接生活体验,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
思维灵活性指的是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一个人思维灵活性强,在日常生活中可表现为善于举一反三等。在外语学习中,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表达真实的话语及读懂文本意义而非语言形式,这就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以六下Moodule 5 Unit 2为例,语境呈现的是一个小女孩坐在火车车窗旁看到的情景:“I?蒺m on the train. I?蒺m looking out of the window...”,运用的时态是现在进行时。教授这课时,恰逢新冠疫情期间,大家都不方便出门,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现在进行时表达看到的情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品质呢?笔者是这样做的。
T:Hi,boys and girls. Looking out of the window,please. What?蒺s the weather like?
S1:It?蒺s sunny.
T:Good. What can you see?
S2:I can see a woman.
T:What?蒺s she wearing?
S2:She?蒺s wear a red dress.
S1:No, she?蒺s wearing a red dress.(另外一个学生出来帮忙纠错)
S2:Oh, yes.
S3:Two men are talking in the street.
T:Great!You can see very well.
当时学生的反应让笔者很惊喜,没有想到,依托语篇,设计的这个简单问题:“Look out of the window, what can you see?”,能让学生在语境中观察生活,体验、运用语言,培养思维,激起语言实践运用的火花。可见,问题设计不一定要很复杂,设置与生活链接的问题语境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学生也能运用所学内容进行知识迁移,举一反三,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四、利用开放性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指的是善于从不同视角进行深刻、广泛分析,既不盲目地接受一种观点,也不武断地拒绝一种思想。教材的内容可以用于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品质。教师需要深度解读教材文本信息,设计开放性问题,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五上Module 1提供了以“Changes”为主题的语篇:公园以前有一个屋子,现在变成一个大钟;以前没有长凳,现在有了一些长凳。本课的教学,教师通常会拓展到学校变化、城市变化,引导学生用不同时态描述不同:“There wasn?蒺t/weren?蒺t... There is/are...”。但改变对每个人而言,不一定都是好事,教师可以此为契机,培养学生批判意识,引导学生往深层去思考原因。 T:Do you like the city now?Why?
S1:I don?蒺t like the changes. Because there are more cars.
T:Yes, the air is not so clean now.
S2:I like the changes. Because our city is beautiful now.
T:Our city is more beautiful now, right?
S2:Yes.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改变,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学习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学会深度思考问题,提升思维品质。
五、关注文本延伸,培养思维创造性
思维创造性指的是通过高度概括后集中而系统的迁移,从而进行新颖的组合分析,找出新异的层次和交结点等,形成前人、他人未能完成的思维结果。
四下Module 3 Unit 2:She went into the shop. 讲述了Tilly小老鼠走进商店看见猫吓跑的故事。教师在授课后,可依据故事情境,提出开放性问题:“What happened the next day?Will Tilly come to the shop again?”,引导进行故事续编。学生需要运用综合语言能力,开发想象力,续编故事。这样的提问,给了学生很大的思维空间、自主发展的空间,以及展示个性的空间。
六、鼓励提问,培养深层思维
提问的主体如果总是教师,学生容易产生惯性思维,缺乏主動学习、主动思考的学习意识。对于小学生而言,提问比较具有挑战性,学生需要站在文本立场去思考如何提问,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综合性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师可以依托语篇,巧妙引导学生提问,翻转提问对象,培养学生深层思维能力。
以六下Module 9 Helen Keller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事先准备问题:“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this woman?”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根据学生的提问:“Who is she?Where was she from?When was she born?What did she do?Why was she blind?How did she talk?”等,引导学生带着问题,一起解决核心问题。对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鼓励学生课外去找寻答案,这样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思考,打破惯性思维,培养学生深层思考问题的能力,使之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小学 责任编辑:黄晓夏)
一、依托语篇信息,提升学生思维广度
提升思维广度指的是让学生能从多角度、多方位对问题进行思考。以五上Module 10 Unit 2 You shouldn?蒺t be late. 为例。教师在文本呈现环节,让学生听Amy对Lingling介绍,找出她们英国学校的班规“You shouldn?蒺t be late. ”等六个文本的核心句型,但教师不局限于重点句子的简单机械操练,而是通过文本信息“You shouldn?蒺t be late. You should listen in class. You should work hard. You should be kind. ”等来引导学生进入深层次思维,思考需要做什么才能遵守这些规则。“What do we need to do?What can you do to be a kind child?”这两个问题属于应用型提问,学生能熟练地整合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表达自己的观点:“We need to get up early. We should listen to your teachers. We should take notes. ”。这样学生学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語言,而是通过综合分析各种规则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行归纳概括,在语境中整合运用已有的语言知识。这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有效促进其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提出分析性问题,培养思维逻辑性
思维逻辑性是思维品质之一,指思维活动应遵循逻辑的方法和规律,按照逻辑的程序进行。就教材而言,体现在语篇逻辑上,教师要善于分析教材,发现语段与语句之间的逻辑性、词法的逻辑性,从而设计恰当的活动,使学生的逻辑性品质在语言学习中得到发展。
五上Module 4 Unit 1的课文发展情节是发展逻辑性的好资源。Amy 即将过11岁生日,她邀请好友Lingling参加她的生日聚会。教师可通过理解性问题“What are they going to do?”引导学生阅读,查找关键信息,先帮学生厘清生日聚会活动有哪些。再运用“What are they going to do first/next/last?”等分析性问题,引导通过语篇分析after lunch, and then, before that这些词义,了解它们在表达生日聚会的活动顺序。最后教师可挖空文本句子,帮助学生在整体语境中运用逻辑思维能力进行思考。
通过对语篇的分析,学生了解了生日聚会的一系列活动程序,学习运用first, then, next, finally等连接词描述顺序,能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计划,为写作逻辑思维构建打下了基础。
三、链接生活体验,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
思维灵活性指的是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一个人思维灵活性强,在日常生活中可表现为善于举一反三等。在外语学习中,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表达真实的话语及读懂文本意义而非语言形式,这就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以六下Moodule 5 Unit 2为例,语境呈现的是一个小女孩坐在火车车窗旁看到的情景:“I?蒺m on the train. I?蒺m looking out of the window...”,运用的时态是现在进行时。教授这课时,恰逢新冠疫情期间,大家都不方便出门,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现在进行时表达看到的情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品质呢?笔者是这样做的。
T:Hi,boys and girls. Looking out of the window,please. What?蒺s the weather like?
S1:It?蒺s sunny.
T:Good. What can you see?
S2:I can see a woman.
T:What?蒺s she wearing?
S2:She?蒺s wear a red dress.
S1:No, she?蒺s wearing a red dress.(另外一个学生出来帮忙纠错)
S2:Oh, yes.
S3:Two men are talking in the street.
T:Great!You can see very well.
当时学生的反应让笔者很惊喜,没有想到,依托语篇,设计的这个简单问题:“Look out of the window, what can you see?”,能让学生在语境中观察生活,体验、运用语言,培养思维,激起语言实践运用的火花。可见,问题设计不一定要很复杂,设置与生活链接的问题语境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学生也能运用所学内容进行知识迁移,举一反三,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四、利用开放性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指的是善于从不同视角进行深刻、广泛分析,既不盲目地接受一种观点,也不武断地拒绝一种思想。教材的内容可以用于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品质。教师需要深度解读教材文本信息,设计开放性问题,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五上Module 1提供了以“Changes”为主题的语篇:公园以前有一个屋子,现在变成一个大钟;以前没有长凳,现在有了一些长凳。本课的教学,教师通常会拓展到学校变化、城市变化,引导学生用不同时态描述不同:“There wasn?蒺t/weren?蒺t... There is/are...”。但改变对每个人而言,不一定都是好事,教师可以此为契机,培养学生批判意识,引导学生往深层去思考原因。 T:Do you like the city now?Why?
S1:I don?蒺t like the changes. Because there are more cars.
T:Yes, the air is not so clean now.
S2:I like the changes. Because our city is beautiful now.
T:Our city is more beautiful now, right?
S2:Yes.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改变,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学习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学会深度思考问题,提升思维品质。
五、关注文本延伸,培养思维创造性
思维创造性指的是通过高度概括后集中而系统的迁移,从而进行新颖的组合分析,找出新异的层次和交结点等,形成前人、他人未能完成的思维结果。
四下Module 3 Unit 2:She went into the shop. 讲述了Tilly小老鼠走进商店看见猫吓跑的故事。教师在授课后,可依据故事情境,提出开放性问题:“What happened the next day?Will Tilly come to the shop again?”,引导进行故事续编。学生需要运用综合语言能力,开发想象力,续编故事。这样的提问,给了学生很大的思维空间、自主发展的空间,以及展示个性的空间。
六、鼓励提问,培养深层思维
提问的主体如果总是教师,学生容易产生惯性思维,缺乏主動学习、主动思考的学习意识。对于小学生而言,提问比较具有挑战性,学生需要站在文本立场去思考如何提问,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综合性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师可以依托语篇,巧妙引导学生提问,翻转提问对象,培养学生深层思维能力。
以六下Module 9 Helen Keller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事先准备问题:“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this woman?”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根据学生的提问:“Who is she?Where was she from?When was she born?What did she do?Why was she blind?How did she talk?”等,引导学生带着问题,一起解决核心问题。对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鼓励学生课外去找寻答案,这样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思考,打破惯性思维,培养学生深层思考问题的能力,使之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小学 责任编辑:黄晓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