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岁末年初,恰逢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岁末,各种“热词”点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如果要说起2010年北京市城市管理“热词”的话,那么,“垃圾分类”一定是高居榜首。经过近一年的“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垃圾减量垃圾分类从我做起”主题宣传活动,首都市民对“垃圾分类”的知晓度、参与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活动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这个从2010年春天发起的活动,如春风吹遍京城大地,也如春雨润物一般滋养着北京市民的素质。
这场推动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的大型活动起源于2010年4月8日召开的“2010年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在大会上首次把垃圾分类、垃圾减量提升到衡量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的认识高度上,他说,要以更高的标准推进首都精神文明建设,要把开展垃圾分类作为当前提升城市文明素质的标志性行动抓紧抓好。4月11日,由首都精神文明办和市市政市容委联合发布了“文明有礼重在行动,垃圾减量从我做起——致全体市民和社会各界的一封信”,首个“周四垃圾减量日”主题活动正式拉开序幕。
在第5个“周四垃圾减量日”活动中,刘淇书记在朝阳区麦子店街道枣营北里社区调研时进一步强调:垃圾问题不是小问题,它涉及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影响着绿色北京建设和首善之区和谐宜居环境,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垃圾问题解决不好,就称不上一个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更称不上世界城市。全市人民要从垃圾减量分类入手,从我做起、人人参与,积极投身到建设绿色北京、宜居城市的工作中,打一场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的人民战争。
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郭金龙也指出:要围绕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加快推进垃圾分类处理,不断完善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体系;加快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着力升级改造现有垃圾处理设施,尽全力避免对周边群众生活的影响;加大宣传力度,完善鼓励措施,积极动员群众参与和支持垃圾分类工作;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以首善之区的标准,扎扎实实做好垃圾分类处理各项工作。
冬去春来,这个持续近一年的“周四垃圾减量日”活动得到了北京市各级领导的认可和越来越多市民的支持。新春已至,首都环境建设也将步入新的发展历程。为此,记者日前专访了这项活动的“总指挥”——北京市市政市容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孟令华。谈起这一年的耕耘与收获,孟书记深有感触。他说,垃圾分类作为首都环境建设重要的一部分,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有耐心有恒心面对困难,要有机制有办法做好工作;要让垃圾分类真正实现全民主动参与,为建设世界城市提供坚实的环境基础保障。
以主题活动推动垃圾减量练好城市管理“基本功”
记者:“周四垃圾减量日”活动至今持续开展近一年,请您介绍一下这项活动的基本情况。
孟令华副书记(以下简称孟书记):2010年4月,首都文明办、北京市市政市容委联合有关单位共同发起了“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垃圾减量垃圾分类从我做起”主题宣传实践活动。这个活动以“周四垃圾减量日”为活动载体,在全市16个区县成功举办了31场系列宣传活动、11次“垃圾文明一日游”、4次走进新农村系列宣传活动、3次全市社区家庭小妙招征集活动以及若干场垃圾分类知识竞赛,让垃圾减量垃圾分类走进了北京的千家万户,并且深入人心。通过宣传实践活动,2010年北京市再生资源回收率增长8%,垃圾产生量每天为1.74万吨,较2009年1.83万吨下降了4.9%,垃圾减量效果明显。
其实,北京市推进实施垃圾分类工作并不是从2010年才开始,垃圾分类工作开展已近十年。之所以在这个时候把垃圾减量垃圾分类当作一项重点工作来开展,是为了适应首都城市发展现状。在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北京迎来了后奥运的全新发展期。北京是一个拥有18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北京市委从城市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了“世界城市”的战略目标,新战略的提出恰逢其时,为北京城市环境建设指明了方向。至此,北京市开始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2009年北京市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意见》,北京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步入新阶段,并确定2010年在600个居民小区开展垃圾分类的试点工作。垃圾分类工作成为关系民生的重要工程,不再是某个部门的责任,也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而是全社会的责任。正如刘淇书记所说,垃圾处理关系着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是北京迈向世界城市必须练好的一项城市管理“基本功”。“基本功”要练好,就要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持之以恒。还要抓住关键,垃圾分类、垃圾减量就是垃圾处理工作的当务之急。
从2010年4月启动“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垃圾减量垃圾分类从我做起”主题宣传活动以来,全市已向各区县居民免费发放了约50万套垃圾分类桶,9000多万个垃圾分类袋。在试点小区,建设了7000多个垃圾分类投放站配置分类收集电动三轮车、电瓶车313辆,配置分类运输车辆162辆,安装厨余垃圾就地处理设置50台,建设餐厨、厨余垃圾相对集中资源化处理站5个,改造完成密闭式垃圾清洁站124个,完成100个小区、机关、学校等8种不同类型单位的生活垃圾“零废弃”等试点。共计有近1000万人次参与了活动,实现了垃圾源头减量的目标,平均减量率达到了50%以上。
记者:您提到2010年开展的垃圾减量垃圾分类不同于以往,能具体说说它有什么特点吗?
孟书记:总结近一年来的经验,我认为2010年的活动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注重发挥宣传引导作用。全市各区县、各系统利用各种活动平台和载体,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垃圾减量、垃圾分类宣传实践活动。除了在市属新闻媒体开辟专版、专栏、专题,及时报道活动动态;出版发行《绿蛙在行动——图说垃圾减量垃圾分类》宣传读物50多万册、制作公演公益宣传片《向垃圾宣战》及宣传海报等;还制作公演以治理垃圾为题材的国内首部3D杂技音乐剧《再见,飞碟——绿蛙在行动》,这个音乐剧集合杂技、滑稽、音乐剧、多媒体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新颖有趣,给人以强烈的视听冲击力。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引人思考,让观众领悟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的社会意义,社会反响热烈;此外,活动开展现场还举办了喜闻乐见的文艺演出,吸引了更多群众参与现场活动,并通过丰富的文艺活动,如现场问答等,积极宣传垃圾分类小知识。另外,通过每周四在街面、社区、公交车站悬挂垃圾减量垃圾分类宣传横幅,营造了全社会参与的舆论氛围。
二是注重发挥活动引领作用。2010年开展的“周四垃圾减量日”活动每月突出一个重点,分专题开展宣传实践活动。其中,5月为“绿色办公月”,重点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推行绿色办公;6月份为“绿色餐饮月”,重点在饭店、酒楼、度假村等餐饮行业,推行适量点餐、剩菜打包、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7月为“绿色旅游月”,重点在宾馆、公园、民俗户等旅游行业,开展垃圾“零废弃”宣传;8月为“绿色社区月”,重点对社区居民进行垃圾减量垃圾分类宣传,引导他们树立绿色生活理念;9月为“绿色包装月”,重点在生产流通企业,开展减少生产销售过度包装产品宣传实践活动,推进绿色包装、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引导和鼓励市民购买绿色包装商品;10月为“绿色市场月”,重点在综合批发市场倡导垃圾源头减量;11月为“绿色校园月”,通过走进北京市大、中、小学校,加强在校园推行垃圾分类、绿色环保意识;12月为“成果展示月”,向社会展示取得的成绩。同时还举办“垃圾文明一日游”、“垃圾减量垃圾分类妙招”征集活动以及垃圾分类知识竞赛等。共有1000多名市民代表走进朝阳区循环经济产业园等垃圾处理场所,亲眼目睹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全过程,充分认识到垃圾减量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这些市民代表回来后,积极向周围群众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及垃圾处理方面知识,引导更多市民加入垃圾减量垃圾分类行列。
三是注重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每个“周四垃圾减量日”活动都举办了主题活动仪式,推出行业示范企业,介绍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经验和做法,这些企业是行业领军企业或全球知名企业,如沃尔玛、中国大饭店、稻香村、双鹤药业等,其通过自身努力践行低碳环保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承诺,不仅承担了企业社会责任,也推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和整个社会的绿色生活理念。
政府重视 市民参与 共建绿色美好家园
记者:“周四垃圾减量日”是“做文明有礼北京人”的一项主题活动,作为活动的总指挥,您从策划到组织,亲自指挥了这一场“战争”。请谈谈您的体会。
孟书记:2010年的垃圾减量垃圾分类活动只是北京垃圾处理工作的一个阶段性任务,应该说我们这一年的工作达到了预期效果,但是对于实现北京市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的最终目标这还仅仅是第一步。
通过一年的工作实践,我有几点体会:
一是要想搞好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和垃圾处理工作,垃圾减量、垃圾分类工作是源头,而从源头提高全民参与意识是关键。在通州区八里桥市场活动现场参与的群众有5000多人,而在延庆县北京人文大学内举办的宣传活动,参与的学生与市民共计8700多人。这样的规模和人数都创下了公益性宣传活动的新高。通过这些活动,北京市的大多数市民都知道了什么是垃圾分类,该如何进行垃圾减量,这也为下一步的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是要想打赢“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的人民战争”,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是关键。“周四垃圾减量日”是“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活动的突破口,起点高、定位明是这项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原因。北京市政府曾开专题研讨会研究垃圾处理工作,并提上了重要日程。2010年初成立了“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垃圾减量垃圾分类从我做起”主题宣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长由市领导担任,形成了各区县齐头并进,各系统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如丰台区重点在75个小区、党政机关和学校等处开展了17次垃圾减量垃圾分类宣传和培训活动;海淀区聘请低碳家庭示范户组建“低碳生活家庭志愿者宣讲团”,每周二深入街道、乡镇、社区和农村传授节能减排技巧、理念,推动节能减排行动;延庆县建立五查机制,有力地推动垃圾减量和垃圾分类工作。不同于过去的垃圾分类活动推动的单一性,2010年的活动也得到了各系统领导的高度重视。北京市妇联依托“女性·家庭大讲堂”和大众读书会等学习宣传平台,围绕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绿色环保等内容面向妇女和家庭举办系列讲座;北京市旅游局在“绿色旅游活动月”期间举行了全市旅游星级饭店和社会旅馆参与的节能减排大会,向全市旅游企业下发包括垃圾处理指导意见在内的《节能工作100条》;北京市科协积极联系科技专家提出了《关于运用等离子体技术处理北京垃圾问题的建议》等三项发展高端产业的建议等。由于各区县、各系统的积极响应和参与,最终使得这项活动不是停留在表面上,覆盖面和深入度都创历史最高。
三是垃圾减量垃圾分类需要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带动,而政府的引导和推动是活动取得成功的关键。2010的“周四垃圾减量日”系列活动有一个特点就是宣传力度大,行业参与多。垃圾减量垃圾分类是全体北京市民的责任,但是如何更有效地做到垃圾减量垃圾分类,政府的引导力和推动力应该是第一位的。2010年5月这项活动我们首先在全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推行绿色办公,积极推进节约型单位建设,就是为了发挥政府的带头作用。目前,全市16个区县和亦庄经济开发区招募共计5032名“绿袖标”指导员,成立17支垃圾减量垃圾分类指导员队伍。这些“绿袖标”和“分类指导员”按照统一培训考核后上岗,在全市600个试点小区宣传普及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知识,指导监督居民进行正确的垃圾分类投放。由于政府的大力引导,“绿袖标”和“分类指导员”的专业指导,在600个垃圾分类试点社区,垃圾分类的知晓率高达100%,参与率达90%以上。而在此之前,这一数据还不到10%。如何加大政府引导,加强宣传活动应该仍然是垃圾减量垃圾分类下一步的重点工作。
记者:2010年,垃圾减量垃圾分类工作在北京达到了新的高度。下一步的工作思路是什么?
孟书记:2010年是北京垃圾减量垃圾分类工作卓有成效的一年,领导的认可和市民的支持给予我们莫大的鼓舞。取得的经验和成绩固然可贵,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垃圾分类、垃圾减量工作所面临的瓶颈,那就是还没有做到全民参与,活动的覆盖面还不够全面,市民的自觉行为尚未形成,垃圾处理工作的法治化水平还不高。垃圾减量垃圾分类工作仍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
2011年,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在加大环境建设力度的同时要加大垃圾治理力度,计划在1200个小区、1200个村庄开展垃圾分类达标试点活动。垃圾减量垃圾分类工作要按照首善之区的标准扎实推进,形成全社会主动参与,人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局面。我想要做好这项工作,还需做好几方面的努力。
首先,要探索包括垃圾分类在内的垃圾处理长效管理机制。巩固和完善已经取得的成效,总结已经取得的经验,变市民被动参与为全民主动参与,法制化道路应该是长效机制形成的有力保障。
其次,要探索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大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的宣传力度。宣传活动的持续开展是保证市民关注与参与的前提条件。因此还要加大宣传投入力度,另外,政府的各项工作要跟进,专业指导员要到位、中间环节要到位、专业作业部门要到位、后端设施要到位。通过系统建设和全程管理保障前端分类的热情和成效。
世界城市的建设离不开首都市民的共同参与,首都环境建设更需要政府的积极作为。我们相信,只要政府高度重视、垃圾处理设施完善、市民积极参与,北京市垃圾减量垃圾分类工作就一定会有新突破,迈上更高的台阶,为绿色北京、宜居城市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文图片由市市政市容委宣传处提供)
(责任编辑:黄荔)
这场推动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的大型活动起源于2010年4月8日召开的“2010年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在大会上首次把垃圾分类、垃圾减量提升到衡量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的认识高度上,他说,要以更高的标准推进首都精神文明建设,要把开展垃圾分类作为当前提升城市文明素质的标志性行动抓紧抓好。4月11日,由首都精神文明办和市市政市容委联合发布了“文明有礼重在行动,垃圾减量从我做起——致全体市民和社会各界的一封信”,首个“周四垃圾减量日”主题活动正式拉开序幕。
在第5个“周四垃圾减量日”活动中,刘淇书记在朝阳区麦子店街道枣营北里社区调研时进一步强调:垃圾问题不是小问题,它涉及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影响着绿色北京建设和首善之区和谐宜居环境,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垃圾问题解决不好,就称不上一个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更称不上世界城市。全市人民要从垃圾减量分类入手,从我做起、人人参与,积极投身到建设绿色北京、宜居城市的工作中,打一场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的人民战争。
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郭金龙也指出:要围绕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加快推进垃圾分类处理,不断完善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体系;加快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着力升级改造现有垃圾处理设施,尽全力避免对周边群众生活的影响;加大宣传力度,完善鼓励措施,积极动员群众参与和支持垃圾分类工作;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以首善之区的标准,扎扎实实做好垃圾分类处理各项工作。
冬去春来,这个持续近一年的“周四垃圾减量日”活动得到了北京市各级领导的认可和越来越多市民的支持。新春已至,首都环境建设也将步入新的发展历程。为此,记者日前专访了这项活动的“总指挥”——北京市市政市容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孟令华。谈起这一年的耕耘与收获,孟书记深有感触。他说,垃圾分类作为首都环境建设重要的一部分,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有耐心有恒心面对困难,要有机制有办法做好工作;要让垃圾分类真正实现全民主动参与,为建设世界城市提供坚实的环境基础保障。
以主题活动推动垃圾减量练好城市管理“基本功”
记者:“周四垃圾减量日”活动至今持续开展近一年,请您介绍一下这项活动的基本情况。
孟令华副书记(以下简称孟书记):2010年4月,首都文明办、北京市市政市容委联合有关单位共同发起了“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垃圾减量垃圾分类从我做起”主题宣传实践活动。这个活动以“周四垃圾减量日”为活动载体,在全市16个区县成功举办了31场系列宣传活动、11次“垃圾文明一日游”、4次走进新农村系列宣传活动、3次全市社区家庭小妙招征集活动以及若干场垃圾分类知识竞赛,让垃圾减量垃圾分类走进了北京的千家万户,并且深入人心。通过宣传实践活动,2010年北京市再生资源回收率增长8%,垃圾产生量每天为1.74万吨,较2009年1.83万吨下降了4.9%,垃圾减量效果明显。
其实,北京市推进实施垃圾分类工作并不是从2010年才开始,垃圾分类工作开展已近十年。之所以在这个时候把垃圾减量垃圾分类当作一项重点工作来开展,是为了适应首都城市发展现状。在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北京迎来了后奥运的全新发展期。北京是一个拥有18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北京市委从城市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了“世界城市”的战略目标,新战略的提出恰逢其时,为北京城市环境建设指明了方向。至此,北京市开始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2009年北京市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意见》,北京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步入新阶段,并确定2010年在600个居民小区开展垃圾分类的试点工作。垃圾分类工作成为关系民生的重要工程,不再是某个部门的责任,也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而是全社会的责任。正如刘淇书记所说,垃圾处理关系着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是北京迈向世界城市必须练好的一项城市管理“基本功”。“基本功”要练好,就要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持之以恒。还要抓住关键,垃圾分类、垃圾减量就是垃圾处理工作的当务之急。
从2010年4月启动“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垃圾减量垃圾分类从我做起”主题宣传活动以来,全市已向各区县居民免费发放了约50万套垃圾分类桶,9000多万个垃圾分类袋。在试点小区,建设了7000多个垃圾分类投放站配置分类收集电动三轮车、电瓶车313辆,配置分类运输车辆162辆,安装厨余垃圾就地处理设置50台,建设餐厨、厨余垃圾相对集中资源化处理站5个,改造完成密闭式垃圾清洁站124个,完成100个小区、机关、学校等8种不同类型单位的生活垃圾“零废弃”等试点。共计有近1000万人次参与了活动,实现了垃圾源头减量的目标,平均减量率达到了50%以上。
记者:您提到2010年开展的垃圾减量垃圾分类不同于以往,能具体说说它有什么特点吗?
孟书记:总结近一年来的经验,我认为2010年的活动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注重发挥宣传引导作用。全市各区县、各系统利用各种活动平台和载体,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垃圾减量、垃圾分类宣传实践活动。除了在市属新闻媒体开辟专版、专栏、专题,及时报道活动动态;出版发行《绿蛙在行动——图说垃圾减量垃圾分类》宣传读物50多万册、制作公演公益宣传片《向垃圾宣战》及宣传海报等;还制作公演以治理垃圾为题材的国内首部3D杂技音乐剧《再见,飞碟——绿蛙在行动》,这个音乐剧集合杂技、滑稽、音乐剧、多媒体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新颖有趣,给人以强烈的视听冲击力。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引人思考,让观众领悟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的社会意义,社会反响热烈;此外,活动开展现场还举办了喜闻乐见的文艺演出,吸引了更多群众参与现场活动,并通过丰富的文艺活动,如现场问答等,积极宣传垃圾分类小知识。另外,通过每周四在街面、社区、公交车站悬挂垃圾减量垃圾分类宣传横幅,营造了全社会参与的舆论氛围。
二是注重发挥活动引领作用。2010年开展的“周四垃圾减量日”活动每月突出一个重点,分专题开展宣传实践活动。其中,5月为“绿色办公月”,重点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推行绿色办公;6月份为“绿色餐饮月”,重点在饭店、酒楼、度假村等餐饮行业,推行适量点餐、剩菜打包、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7月为“绿色旅游月”,重点在宾馆、公园、民俗户等旅游行业,开展垃圾“零废弃”宣传;8月为“绿色社区月”,重点对社区居民进行垃圾减量垃圾分类宣传,引导他们树立绿色生活理念;9月为“绿色包装月”,重点在生产流通企业,开展减少生产销售过度包装产品宣传实践活动,推进绿色包装、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引导和鼓励市民购买绿色包装商品;10月为“绿色市场月”,重点在综合批发市场倡导垃圾源头减量;11月为“绿色校园月”,通过走进北京市大、中、小学校,加强在校园推行垃圾分类、绿色环保意识;12月为“成果展示月”,向社会展示取得的成绩。同时还举办“垃圾文明一日游”、“垃圾减量垃圾分类妙招”征集活动以及垃圾分类知识竞赛等。共有1000多名市民代表走进朝阳区循环经济产业园等垃圾处理场所,亲眼目睹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全过程,充分认识到垃圾减量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这些市民代表回来后,积极向周围群众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及垃圾处理方面知识,引导更多市民加入垃圾减量垃圾分类行列。
三是注重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每个“周四垃圾减量日”活动都举办了主题活动仪式,推出行业示范企业,介绍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经验和做法,这些企业是行业领军企业或全球知名企业,如沃尔玛、中国大饭店、稻香村、双鹤药业等,其通过自身努力践行低碳环保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承诺,不仅承担了企业社会责任,也推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和整个社会的绿色生活理念。
政府重视 市民参与 共建绿色美好家园
记者:“周四垃圾减量日”是“做文明有礼北京人”的一项主题活动,作为活动的总指挥,您从策划到组织,亲自指挥了这一场“战争”。请谈谈您的体会。
孟书记:2010年的垃圾减量垃圾分类活动只是北京垃圾处理工作的一个阶段性任务,应该说我们这一年的工作达到了预期效果,但是对于实现北京市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的最终目标这还仅仅是第一步。
通过一年的工作实践,我有几点体会:
一是要想搞好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和垃圾处理工作,垃圾减量、垃圾分类工作是源头,而从源头提高全民参与意识是关键。在通州区八里桥市场活动现场参与的群众有5000多人,而在延庆县北京人文大学内举办的宣传活动,参与的学生与市民共计8700多人。这样的规模和人数都创下了公益性宣传活动的新高。通过这些活动,北京市的大多数市民都知道了什么是垃圾分类,该如何进行垃圾减量,这也为下一步的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是要想打赢“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的人民战争”,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是关键。“周四垃圾减量日”是“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活动的突破口,起点高、定位明是这项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原因。北京市政府曾开专题研讨会研究垃圾处理工作,并提上了重要日程。2010年初成立了“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垃圾减量垃圾分类从我做起”主题宣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长由市领导担任,形成了各区县齐头并进,各系统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如丰台区重点在75个小区、党政机关和学校等处开展了17次垃圾减量垃圾分类宣传和培训活动;海淀区聘请低碳家庭示范户组建“低碳生活家庭志愿者宣讲团”,每周二深入街道、乡镇、社区和农村传授节能减排技巧、理念,推动节能减排行动;延庆县建立五查机制,有力地推动垃圾减量和垃圾分类工作。不同于过去的垃圾分类活动推动的单一性,2010年的活动也得到了各系统领导的高度重视。北京市妇联依托“女性·家庭大讲堂”和大众读书会等学习宣传平台,围绕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绿色环保等内容面向妇女和家庭举办系列讲座;北京市旅游局在“绿色旅游活动月”期间举行了全市旅游星级饭店和社会旅馆参与的节能减排大会,向全市旅游企业下发包括垃圾处理指导意见在内的《节能工作100条》;北京市科协积极联系科技专家提出了《关于运用等离子体技术处理北京垃圾问题的建议》等三项发展高端产业的建议等。由于各区县、各系统的积极响应和参与,最终使得这项活动不是停留在表面上,覆盖面和深入度都创历史最高。
三是垃圾减量垃圾分类需要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带动,而政府的引导和推动是活动取得成功的关键。2010的“周四垃圾减量日”系列活动有一个特点就是宣传力度大,行业参与多。垃圾减量垃圾分类是全体北京市民的责任,但是如何更有效地做到垃圾减量垃圾分类,政府的引导力和推动力应该是第一位的。2010年5月这项活动我们首先在全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推行绿色办公,积极推进节约型单位建设,就是为了发挥政府的带头作用。目前,全市16个区县和亦庄经济开发区招募共计5032名“绿袖标”指导员,成立17支垃圾减量垃圾分类指导员队伍。这些“绿袖标”和“分类指导员”按照统一培训考核后上岗,在全市600个试点小区宣传普及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知识,指导监督居民进行正确的垃圾分类投放。由于政府的大力引导,“绿袖标”和“分类指导员”的专业指导,在600个垃圾分类试点社区,垃圾分类的知晓率高达100%,参与率达90%以上。而在此之前,这一数据还不到10%。如何加大政府引导,加强宣传活动应该仍然是垃圾减量垃圾分类下一步的重点工作。
记者:2010年,垃圾减量垃圾分类工作在北京达到了新的高度。下一步的工作思路是什么?
孟书记:2010年是北京垃圾减量垃圾分类工作卓有成效的一年,领导的认可和市民的支持给予我们莫大的鼓舞。取得的经验和成绩固然可贵,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垃圾分类、垃圾减量工作所面临的瓶颈,那就是还没有做到全民参与,活动的覆盖面还不够全面,市民的自觉行为尚未形成,垃圾处理工作的法治化水平还不高。垃圾减量垃圾分类工作仍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
2011年,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在加大环境建设力度的同时要加大垃圾治理力度,计划在1200个小区、1200个村庄开展垃圾分类达标试点活动。垃圾减量垃圾分类工作要按照首善之区的标准扎实推进,形成全社会主动参与,人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局面。我想要做好这项工作,还需做好几方面的努力。
首先,要探索包括垃圾分类在内的垃圾处理长效管理机制。巩固和完善已经取得的成效,总结已经取得的经验,变市民被动参与为全民主动参与,法制化道路应该是长效机制形成的有力保障。
其次,要探索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大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的宣传力度。宣传活动的持续开展是保证市民关注与参与的前提条件。因此还要加大宣传投入力度,另外,政府的各项工作要跟进,专业指导员要到位、中间环节要到位、专业作业部门要到位、后端设施要到位。通过系统建设和全程管理保障前端分类的热情和成效。
世界城市的建设离不开首都市民的共同参与,首都环境建设更需要政府的积极作为。我们相信,只要政府高度重视、垃圾处理设施完善、市民积极参与,北京市垃圾减量垃圾分类工作就一定会有新突破,迈上更高的台阶,为绿色北京、宜居城市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文图片由市市政市容委宣传处提供)
(责任编辑:黄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