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11月20日,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举行的“首届中国青年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防向公众展示了比较大学生和农民工起薪差距的4组数据。2003年、2005年和2008年,大学毕业生平均起薪保持在每月1500元左右,而农民工的月工资则由2003年的约700元跃升至1200元左右,以此说明当前大学生的起点薪酬正呈现与农民工差距“逐步缩小”的趋势。
这一观点经媒体热炒和网络疯评之后,迅速演化为人们对大学生日益严峻的就业前景的担忧,并进而衍生为新一轮“读书无用论”的佐证。这种声音不仅对在校大学生形成了压力,更让那些执意培养孩子上大学的落后农村和偏远山区的贫困家庭产生了信念上的动摇。的确,花了大把的钞票,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培养孩子大学毕业,结果工资却与农民工差不了多少,这一薪资输在起跑线上的客观现实,很容易激化老百姓投资未得预期回报、未能立竿见影的“失败”情绪。
对于老百姓来说,到底应该咬定目标上大学,还是节省时间直接打工挣钱?有专家呼吁,这个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澄清,将会直接影响到社会对教育的认知和老百姓对教育的投入,而这种由信心丧失导致的决策失误,将最终影响国家的创新发展战略和民族振兴计划的实施。
如何引导全社会正确认识大学生和农民工的起薪趋近现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课题,更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有三点基本常识迫切需要我们统一认识:
首先,农民工薪资提高缘于市场杠杆的调控。农民工的工资一直不高,这是不争的事实,由此导致全国范围内的“民工荒”,我们也都有目共睹。企业招不到工人,机器无法满负荷运转,眼看着有订单不敢接,有钱不能赚,怎么解决问题?唯一的办法只有增加工资、提高福利,以提升吸引力。富士康模式已经成为全国的样板。所以,近几年各地农民工的工资一直都有不同幅度的持续增长,这种增长一方面是供需市场调控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多多少少也有“还旧账”的因素。因此,我们不能就此推断农民工的身价已与大学生“相当”,而应将此看成农民工的工资更符合市场规则,这是我们在践行“同工同酬”问题上迈出的实质性一步。
其次,大学生起薪趋稳凸显用人制度的理性回归。大学生的工资究竟应该多高?很难有一个明晰的标准。不同学历层次、不同学校、不同学科,甚至同一班级的不同学生之间,都会有相应的差异。在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之下,进入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系列的毕业生,大多有比较明确的工资标准,起薪多少,年增几何,都没有半点含糊。后来到了改革开放初期,人才流动加剧,人才价值的评估标准渗入了市场元素,先后经历了“唯学历”“唯证书”等不同的年代。如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招募更趋理性,更加“唯实”,绝大部分用人单位都不会轻易地给“新人”确定过高的薪酬标准。尤其是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在无法确切知道“几斤几两”、到底能不能用的情况下,不会给予重用、给付高薪,大多只会以略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先行确定“试用”薪酬。毫无疑问,这个“起点薪酬”与农民工的工资一般不会有很大差别,而这个标准也决不能与大学生的“身价”画等号,更不是大学学历“含金量”的评判标准。
再次,大学生与农民工可比的不应是起薪而应是发展。虽然大学生的起点工资与农民工相差不大,但从现实情况看,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前景大多好于农民工,工作几年后的薪水变动率远高于农民工。随着工龄的增加、职业能力的提高,其人力资源的投入收益最终会得到较好体现,这是因为大学生的知识、阅历丰厚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拿大学生的起薪与农民工的工资相比,并就此得出这样那样危言耸听的结论,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合理的伪命题。
通过这一事件,笔者倒是觉得,本着对社会负责的态度,我们的专家发布观点、网友公开“报料”、媒体跟踪报道等,不能一味追求抢眼球、出风头,期望以歪取胜、以奇取胜,甚至断章取义,通过不负责任的炒作来哗众取宠,而应该尽可能地理性和客观,正确引导民众客观认识社会转型时期,尤其是在国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难以避免的种种新现象、新问题,宽容改革过程中的阶段性偏差与失常。
这一观点经媒体热炒和网络疯评之后,迅速演化为人们对大学生日益严峻的就业前景的担忧,并进而衍生为新一轮“读书无用论”的佐证。这种声音不仅对在校大学生形成了压力,更让那些执意培养孩子上大学的落后农村和偏远山区的贫困家庭产生了信念上的动摇。的确,花了大把的钞票,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培养孩子大学毕业,结果工资却与农民工差不了多少,这一薪资输在起跑线上的客观现实,很容易激化老百姓投资未得预期回报、未能立竿见影的“失败”情绪。
对于老百姓来说,到底应该咬定目标上大学,还是节省时间直接打工挣钱?有专家呼吁,这个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澄清,将会直接影响到社会对教育的认知和老百姓对教育的投入,而这种由信心丧失导致的决策失误,将最终影响国家的创新发展战略和民族振兴计划的实施。
如何引导全社会正确认识大学生和农民工的起薪趋近现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课题,更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有三点基本常识迫切需要我们统一认识:
首先,农民工薪资提高缘于市场杠杆的调控。农民工的工资一直不高,这是不争的事实,由此导致全国范围内的“民工荒”,我们也都有目共睹。企业招不到工人,机器无法满负荷运转,眼看着有订单不敢接,有钱不能赚,怎么解决问题?唯一的办法只有增加工资、提高福利,以提升吸引力。富士康模式已经成为全国的样板。所以,近几年各地农民工的工资一直都有不同幅度的持续增长,这种增长一方面是供需市场调控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多多少少也有“还旧账”的因素。因此,我们不能就此推断农民工的身价已与大学生“相当”,而应将此看成农民工的工资更符合市场规则,这是我们在践行“同工同酬”问题上迈出的实质性一步。
其次,大学生起薪趋稳凸显用人制度的理性回归。大学生的工资究竟应该多高?很难有一个明晰的标准。不同学历层次、不同学校、不同学科,甚至同一班级的不同学生之间,都会有相应的差异。在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之下,进入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系列的毕业生,大多有比较明确的工资标准,起薪多少,年增几何,都没有半点含糊。后来到了改革开放初期,人才流动加剧,人才价值的评估标准渗入了市场元素,先后经历了“唯学历”“唯证书”等不同的年代。如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招募更趋理性,更加“唯实”,绝大部分用人单位都不会轻易地给“新人”确定过高的薪酬标准。尤其是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在无法确切知道“几斤几两”、到底能不能用的情况下,不会给予重用、给付高薪,大多只会以略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先行确定“试用”薪酬。毫无疑问,这个“起点薪酬”与农民工的工资一般不会有很大差别,而这个标准也决不能与大学生的“身价”画等号,更不是大学学历“含金量”的评判标准。
再次,大学生与农民工可比的不应是起薪而应是发展。虽然大学生的起点工资与农民工相差不大,但从现实情况看,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前景大多好于农民工,工作几年后的薪水变动率远高于农民工。随着工龄的增加、职业能力的提高,其人力资源的投入收益最终会得到较好体现,这是因为大学生的知识、阅历丰厚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拿大学生的起薪与农民工的工资相比,并就此得出这样那样危言耸听的结论,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合理的伪命题。
通过这一事件,笔者倒是觉得,本着对社会负责的态度,我们的专家发布观点、网友公开“报料”、媒体跟踪报道等,不能一味追求抢眼球、出风头,期望以歪取胜、以奇取胜,甚至断章取义,通过不负责任的炒作来哗众取宠,而应该尽可能地理性和客观,正确引导民众客观认识社会转型时期,尤其是在国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难以避免的种种新现象、新问题,宽容改革过程中的阶段性偏差与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