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遭遇到时代的挑战,如何应对来自社会的挑战,迎合社会发展和需求,培养出合格的社会公民,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3-0009-01
当今,因社会现状纷繁复杂,导致很多大学生对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很难产生共鸣,改善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主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提高专业化水平,把学校社会工作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专业性,更好地解决大学生遇到的各种困难。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足
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形成既有着时代的因素,更有着现实的原因。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服务于学生的,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服务学生,目的在于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以便于大学生能更好地服务社会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面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及与现实社会脱节的情况,现分析如下:
(一)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因素
当下很多大学课堂依然是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模式,虽然教学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有了改善,但学生依然处于被动接受教育,受时代因素和社会环境影响,大学生群体发生了特殊化、复杂化的改变,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教学内容、方式及教学手段等方面面临众多的挑战。要使教学效果达到理想的先期目标,要依赖教师、学生之间的互动,在共同作用下,教育效果才能凸显。而传授者(教师)与接受体(学生)之间存在着不平等性,这种上位与下位的不平等性,可能导致受教育者被孤立和边缘化,在这样的教育过程中不会有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程度不高
处在社会转型期,经济成分、生活关系和利益关系的复杂化,影响甚至改变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金钱至上、攀比消费的拜金主义随之产生。如不少高校女生基于金钱的诱惑和享乐思想的驱使而去酒吧坐台,情愿被人包养,大家都知道何为荣、何为耻,可是在实际行动中却往往与自己的荣辱观背道而驰,这正是当下大学生在价值观念上“知行不一”的体现。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有义务和责任纠正学生错误的价值观、荣辱观。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具有社会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其社会化的问题在本学科中成为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脱节,内容枯燥乏味,不能切实解决学生所困惑的问题,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解决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足的途径
(一)强化大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主要是如何被接受的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尽量避免“满堂灌”,要使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与教师产生互动,并能积极的思考,就学生关心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展开讨论,来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进而使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得到人生启发。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应用现代化手段,同时重视实践性,让学生去亲自操作,引导他们参加各种有益社会、个人的实践活动,来挖掘社会、了解社会、最终实现服务社会的目的。同时,通过运用科学理论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现象,使学生在实践中进行自我暗示,并转化为自己的信念和行为,建立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力量参与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而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达到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良好效果。
(二)强化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实践能力
学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实践教学,将社会实践纳入到学校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之中,规定学时,职能部门要为实施实践环节提供一定的条件,大力支持学生成立各种团体组织,提供场所、经费上的帮助。如,为青年志愿者活动、“三下乡”活动提供经费上的支持,加大管理力度,确保学生在实践环节的可持续性。
另外,应该关注大学生融入大学生活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体现以人为本,坚持校园文化的人文关怀。校园文化建设要通俗易懂,便于大众接受,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在学生乐于接受中实现潜移默化的社会化教育。校园文化是处于社会化大背景中的一种亚文化,是校园里师生共同创造的一种精神和文化氛围,目的在于引导和激励学生。一个好的校园文化应当与时俱进,结合社会的典型事例引导和教育学生,把握时代脉搏树立远大理想,将祖国的发展和自己的前途紧密结合。
(三)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建设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有了客观性的要求,基层单位对高校培养出的人才侧重于道德教育,并要求的更深刻、全面,剔除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对大学生的组织、协调、实施等能力的要求有所提高;同时,也对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即在规模、质量上要有所超越;另外,作为大学生最直接的管理者——辅导员也进行了时代调整,在数量、质量等方面也会有新的要求,辅导员队伍将日益趋向专业化、稳定化。
【参考文献】
[1]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人民出版社,2006.
[2]鲁洁.超越与创新[M].人民出版社,2001.
[3]陈立思.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王思斌,熊跃根.社会工作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张丽
曲艳(1978-),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师范学院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3-0009-01
当今,因社会现状纷繁复杂,导致很多大学生对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很难产生共鸣,改善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主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提高专业化水平,把学校社会工作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专业性,更好地解决大学生遇到的各种困难。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足
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形成既有着时代的因素,更有着现实的原因。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服务于学生的,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服务学生,目的在于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以便于大学生能更好地服务社会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面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及与现实社会脱节的情况,现分析如下:
(一)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因素
当下很多大学课堂依然是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模式,虽然教学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有了改善,但学生依然处于被动接受教育,受时代因素和社会环境影响,大学生群体发生了特殊化、复杂化的改变,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教学内容、方式及教学手段等方面面临众多的挑战。要使教学效果达到理想的先期目标,要依赖教师、学生之间的互动,在共同作用下,教育效果才能凸显。而传授者(教师)与接受体(学生)之间存在着不平等性,这种上位与下位的不平等性,可能导致受教育者被孤立和边缘化,在这样的教育过程中不会有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程度不高
处在社会转型期,经济成分、生活关系和利益关系的复杂化,影响甚至改变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金钱至上、攀比消费的拜金主义随之产生。如不少高校女生基于金钱的诱惑和享乐思想的驱使而去酒吧坐台,情愿被人包养,大家都知道何为荣、何为耻,可是在实际行动中却往往与自己的荣辱观背道而驰,这正是当下大学生在价值观念上“知行不一”的体现。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有义务和责任纠正学生错误的价值观、荣辱观。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具有社会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其社会化的问题在本学科中成为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脱节,内容枯燥乏味,不能切实解决学生所困惑的问题,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解决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足的途径
(一)强化大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主要是如何被接受的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尽量避免“满堂灌”,要使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与教师产生互动,并能积极的思考,就学生关心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展开讨论,来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进而使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得到人生启发。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应用现代化手段,同时重视实践性,让学生去亲自操作,引导他们参加各种有益社会、个人的实践活动,来挖掘社会、了解社会、最终实现服务社会的目的。同时,通过运用科学理论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现象,使学生在实践中进行自我暗示,并转化为自己的信念和行为,建立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力量参与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而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达到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良好效果。
(二)强化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实践能力
学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实践教学,将社会实践纳入到学校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之中,规定学时,职能部门要为实施实践环节提供一定的条件,大力支持学生成立各种团体组织,提供场所、经费上的帮助。如,为青年志愿者活动、“三下乡”活动提供经费上的支持,加大管理力度,确保学生在实践环节的可持续性。
另外,应该关注大学生融入大学生活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体现以人为本,坚持校园文化的人文关怀。校园文化建设要通俗易懂,便于大众接受,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在学生乐于接受中实现潜移默化的社会化教育。校园文化是处于社会化大背景中的一种亚文化,是校园里师生共同创造的一种精神和文化氛围,目的在于引导和激励学生。一个好的校园文化应当与时俱进,结合社会的典型事例引导和教育学生,把握时代脉搏树立远大理想,将祖国的发展和自己的前途紧密结合。
(三)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建设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有了客观性的要求,基层单位对高校培养出的人才侧重于道德教育,并要求的更深刻、全面,剔除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对大学生的组织、协调、实施等能力的要求有所提高;同时,也对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即在规模、质量上要有所超越;另外,作为大学生最直接的管理者——辅导员也进行了时代调整,在数量、质量等方面也会有新的要求,辅导员队伍将日益趋向专业化、稳定化。
【参考文献】
[1]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人民出版社,2006.
[2]鲁洁.超越与创新[M].人民出版社,2001.
[3]陈立思.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王思斌,熊跃根.社会工作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张丽
曲艳(1978-),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师范学院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